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团队;而企业的发展,又成就着每一位与之共同成长的员工。每一位高管成功的职业生涯中,都有着与中国粮油产业及益海嘉里集团发展息息相关的故事。
1994年,国家下发《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深化粮食企业改革”,要求“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业务、机构、人员彻底分开”,就此拉开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大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国有粮食企业开始市场化运作,大量的国有企业员工也纷纷“下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现任益海(广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柳德刚就是其中一员。由此,柳德刚与益海嘉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的职业生涯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这个行业“能够去做一些事情”
大学毕业后,出于对油脂加工专业的热爱,柳德刚一直在国营油脂企业工作,也始终关注着中国油脂行业的发展。1990年,南海油脂正式投产,成为当时中国较大的食用油脂生产企业之一。1991年,南海油脂在中国推出具有革命意义的小包装食用油,引领中国人食用油消费结构的转变。同年,益海嘉里母公司丰益国际在新加坡成立,并在中国加强了与中粮的合作,先后合资建立了东海、北海、黄海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人往高处走,作为一名油脂人,能够加入行业翘楚,将自己所学真正学以致用,在这个行业“能够去做一些事情”,是柳德刚的志向所在。
鸿鹄之志,谋定则必动。2001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柳德刚决定加入益海嘉里,虽然未来充满挑战,但机遇何曾不与挑战并存?当时丰益国际在中国的主要业务是油脂贸易,2000年后组建益海嘉里集团的前身益海集团,开始深耕中国市场,第一批工厂在烟台、连云港、周口、渤海、牟平相继建成投产,中国油脂行业的新格局正在开启。2001年,在国企单位工作了十几年之后,柳德刚毅然毛遂自荐,给时任益海集团的牛余新总经理写了一封信。为了争取与牛余新面谈的机会,他自费参加了当时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在四川举办的会议。或许是能力,或许是经验,又或许是执着,柳德刚最终如愿以偿地加入到益海嘉里团队,成为开拓中国市场的一员得力干将。

“企业与员工要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活力的企业”
作为一名老益嘉人,柳德刚对于员工的培养一直很重视。对于新员工,他认为只有更多地了解企业,才能获得好的发展:“我经常跟同事们说,你们要多带新员工,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员工很快地融入我们的文化,融入我们的团队。新员工应该更多地先去了解这个平台,了解我们益海嘉里集团的发展历程,这样他更会看到希望,因为我们集团一直是向上发展的,是非常脚踏实地、务实的。只要努力,就会给予他们发展的机遇。”对于益海嘉里今天的发展,他认为:“员工要感谢企业,企业也要感谢员工。企业与员工要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对于员工来说,他们的想法很朴实,就是有一份工作,有不错的收入能够养家糊口,有很大的空间去发展,这就够了。从管理层来说,我们就需要能够建立持续发展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
“我们一直处于创业期”
对于丰益国际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柳德刚认为“我们一直处于创业期”,从最初开展棕榈油贸易,到现在整合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从产品到理念,丰益国际一直在进行探索与实践,从未止步。从25年前的贸易公司,到今天发展成为亚洲领先的农业综合企业集团,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勇于变革创新,不固守陈规,所以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大浪淘沙,只有敢于当先,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郭老板一直鼓励创新。在柳德刚看来,郭老板每次听到创新,都会特别激动:“郭老板的工作邮箱是对外开放的,只要有人给他发送邮件,他都会回复。而且,郭老板比较公平、公正,在我们公司,不怕犯错。”正是这种对创新的鼓励,对员工的一视同仁、对失败的宽容、使得公司从上到下,凝聚成一股创新的力量,成为益海嘉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益海嘉里已经扬帆起航。
1994年,国家下发《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深化粮食企业改革”,要求“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业务、机构、人员彻底分开”,就此拉开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大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国有粮食企业开始市场化运作,大量的国有企业员工也纷纷“下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现任益海(广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柳德刚就是其中一员。由此,柳德刚与益海嘉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的职业生涯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这个行业“能够去做一些事情”
大学毕业后,出于对油脂加工专业的热爱,柳德刚一直在国营油脂企业工作,也始终关注着中国油脂行业的发展。1990年,南海油脂正式投产,成为当时中国较大的食用油脂生产企业之一。1991年,南海油脂在中国推出具有革命意义的小包装食用油,引领中国人食用油消费结构的转变。同年,益海嘉里母公司丰益国际在新加坡成立,并在中国加强了与中粮的合作,先后合资建立了东海、北海、黄海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人往高处走,作为一名油脂人,能够加入行业翘楚,将自己所学真正学以致用,在这个行业“能够去做一些事情”,是柳德刚的志向所在。
鸿鹄之志,谋定则必动。2001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柳德刚决定加入益海嘉里,虽然未来充满挑战,但机遇何曾不与挑战并存?当时丰益国际在中国的主要业务是油脂贸易,2000年后组建益海嘉里集团的前身益海集团,开始深耕中国市场,第一批工厂在烟台、连云港、周口、渤海、牟平相继建成投产,中国油脂行业的新格局正在开启。2001年,在国企单位工作了十几年之后,柳德刚毅然毛遂自荐,给时任益海集团的牛余新总经理写了一封信。为了争取与牛余新面谈的机会,他自费参加了当时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在四川举办的会议。或许是能力,或许是经验,又或许是执着,柳德刚最终如愿以偿地加入到益海嘉里团队,成为开拓中国市场的一员得力干将。

“企业与员工要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活力的企业”
作为一名老益嘉人,柳德刚对于员工的培养一直很重视。对于新员工,他认为只有更多地了解企业,才能获得好的发展:“我经常跟同事们说,你们要多带新员工,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员工很快地融入我们的文化,融入我们的团队。新员工应该更多地先去了解这个平台,了解我们益海嘉里集团的发展历程,这样他更会看到希望,因为我们集团一直是向上发展的,是非常脚踏实地、务实的。只要努力,就会给予他们发展的机遇。”对于益海嘉里今天的发展,他认为:“员工要感谢企业,企业也要感谢员工。企业与员工要融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对于员工来说,他们的想法很朴实,就是有一份工作,有不错的收入能够养家糊口,有很大的空间去发展,这就够了。从管理层来说,我们就需要能够建立持续发展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
“我们一直处于创业期”
对于丰益国际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柳德刚认为“我们一直处于创业期”,从最初开展棕榈油贸易,到现在整合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从产品到理念,丰益国际一直在进行探索与实践,从未止步。从25年前的贸易公司,到今天发展成为亚洲领先的农业综合企业集团,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勇于变革创新,不固守陈规,所以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大浪淘沙,只有敢于当先,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郭老板一直鼓励创新。在柳德刚看来,郭老板每次听到创新,都会特别激动:“郭老板的工作邮箱是对外开放的,只要有人给他发送邮件,他都会回复。而且,郭老板比较公平、公正,在我们公司,不怕犯错。”正是这种对创新的鼓励,对员工的一视同仁、对失败的宽容、使得公司从上到下,凝聚成一股创新的力量,成为益海嘉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益海嘉里已经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