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可以说8500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并没能实现它一直在鼓吹的——”大大延长保养间隔“这一最大卖点,反而出现了各种问题,偷停、走快、变慢、指针对不齐以及发条盒轴心油过早干了的问题等。虽然欧出了各种问题也在解决,但至少说明,这个机芯还没有达到如3135系列的稳定可靠地状态。下面的文字是早期写的对比,当时的认识相对还是肤浅,现在看来对比结果已经很明显了,无需再比。
请大家看贴后理性文明发言。关于两种机芯的具体图片,为求客观,请大家自行搜索。好吧,下面开始。
(1)从所采用的擒纵机构上看,3135是经典的杠杆擒纵,而8500是新颖的同轴擒纵,从设计上各有特色。
(2)从机芯摆频上看,3135摆频4hz,8500摆频3.5赫兹,一般而言,高摆频有利于机芯运转的稳定性。
(3)从机芯特色上看,3135机芯特色是蓝游丝、红轮和新避震,8500机芯特色是硅游丝和同轴擒纵,如果喜欢dlc可以把dlc也看作8500的一个特色。
(4)从储能上看,8500是双发条盒,3135是单发条盒,8500的储能比3135多35%。
(5)从机芯走时长度上看,8500是60小时,3135是48小时(没记错的话),8500比3135能多走1/2天(即多走25%)。但需说明一下这与8500摆频偏低有关。
(6)从实际走时精度上看,目前无显著证据表明8500好过3135。欧版8500误差大的案例并不少见,3135精准的案例也无需我举例,自行浏览劳版即可。
(7)从实际走时稳定度上看,目前无显著证据表明8500好过3135。从欧版表友的汇报情况看,显然,8500的走时稳定度与发条的储能状态有明显关系。
(8)从机芯抗位差表现上看,从表友提供的实际数据看,8500抗位差表现并不突出,走时误差与发条储能状态明显相关,不存在8500抗位差更优秀和走时更稳定的结论。
(9)从日期显示方面看,3135是瞬跳日历,8500不是瞬跳日历。据称8500机芯调整时间时有禁忌的时间段,3135则没有这个问题。在这点,可以说8500完败于3135。一个连日历这个基本功能都做不到位的机芯却被吹捧全面胜出3135,岂不是很可笑?
(10)从保养周期上看,3135保养周期在5年以上一般没有问题,8500因推出时间短,暂不能下结论。因机芯个体差异导致的保养周期延长或缩短的情况不做评论,比如有人的3135机芯20年未做保养仍走时正常(只是听闻)。
(11)从售后服务方面看,根据大家的反馈,劳服的服务要好于欧服的服务。这个请大家自己判断。
(12)从新机芯的磨合期上看,两种机芯的走时是否需要经磨合才稳定并不存在必然的结论,更不存在chn6所宣传的所谓8500没有磨合期(或者一周的磨合期)而3135磨合期是两三个月的结论(chn6的这种说法纯属信口开河、恶意捏造)。
(13)从机芯结构上看,8500的擒纵要比3135的复杂,对加工制造和组装的要求高于3135。
(14)从故障率上看,双发条盒故障率理论上要比单发条盒高,8500同轴擒纵的故障率理论上要比3135高,原因就是8500更复杂,更精密,不再过多解释。实际使用中哪种机芯故障率更高因缺乏数据支持不做评论,但3135推出时间要比8500长很多。
(15)从维护保养的角度看,3135比8500要更容易维护一些,原因同样是因为8500机芯比3135机芯更复杂。
(16)从上链效率上看,从欧官方公布的数据上看8500稍稍占优(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未知),二者在实际使用中感受不到区别。3135上链效率已经非常优秀。
(17)从对各种热耗散能量损耗的控制上看,3135要好于8500,这点也是从欧官方的数据上解读的,有人有不同看法,各位感兴趣可以自行解读数据。
(18)从蓝游丝与硅游丝的比较上看,二者都是特性稳定的防磁游丝,蓝游丝对温度变化的不敏感性要好于硅游丝,硅游丝与蓝游丝的制造工艺有明显区别。在防震方面,劳宣称蓝游丝抗震性能较之前游丝提高10倍,欧的硅游丝暂未发现这方面的数据。至于二者的疲劳问题,都存在疲劳问题,目前无具体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品质都足以保证日常使用的防磁和精度的要求。关于蓝游丝的更多信息,可参加链接:http://www.iwatch365.com/thread-17386459-1-1.html
(19)从避震上看,劳宣称3136的新避震要比知名的kif避震减震效果还要好50%(没记错的话),8500采用Incabloc所制造的减震器,减震效果应与kif避震水平相当,与劳的新避震的优劣无数据比较。
(20)从机芯的打磨上看,3135的打磨细致全面,而8500在打磨的全面性和细致性方面均不如3135。(这个可自行论坛搜索有关讨论)
(21)从机芯的缺点上看,早期生产的3135存在自动陀上链系统的銷杆轴承不够健壮的问题,可能会存在长期使用磨损后的蹭陀现象,但在按正常周期保养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应该能得到避免。据说后期的3135銷杆轴承这方面有所强化,是否如此不得而知。8500在设计上不可避免会存在左右摆幅不等的问题(原因与8500的具体擒纵结构设计有关,不解释),另外,8500的自动陀轴承与3135一样也采用了銷杆轴承的设计,是否也存在长期使用磨损后的蹭陀现象需要继续观察,其他问题因推出时间不算长,还未充分暴露,不做评论。对有人提出8500产品存在摆幅下降比较明显的问题及反映8500仍存在偷停问题是否属实以及属极个别个例不做评论。
以上比较之外,说一点个人的主观的看法:
(1)从机芯美观度上看,我主观认为3135的红轮+蓝游丝的设计要比8500的dlc黑色处理+硅游丝赏心悦目,当然,8500的放射纹也很炫,但个人认为不太耐看。
(2)从可靠性讲,8500推出时间尚短,还未完全经受实际考验,而同轴是否达到了其设计预期现在下结论更是为时尚早。
(3)从擒纵机构的设计上讲,擒纵机构的功能决定了理想的擒纵机构应该是对称设计的,而8500是非对称设计的擒纵机构,这种非对称设计在先天上就会潜存很多问题,难保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暴露出来。举个例子,大家认为4缸发动机和3缸发动机哪个长期运行下来会更平稳?我不反对同轴的设计理念,但不看好8500这种非对称设计的擒纵。雅典表设计的双向同轴擒纵是对称设计,建议对同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4)8500的擒纵事实上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的同轴擒纵,观察其擒纵机构设计和工作过程便可知道8500的擒纵实际上是杠杆擒纵和同轴擒纵的混合体,并非纯粹的同轴擒纵设计。
(5)在8500推出还不足5年时, 尚未接受完实践的检验时,chn6就急于宣告8500全面胜出3135,明显缺乏科学严谨的精神,结论也根本站不住脚。在我看来,8500设计是否称得上成功或达到预期,至少要过十年以上才能下结论,因为需要时间观察8500是否能达到欧官方所宣称的其同轴产品可以将保养周期延长为十年左右以及在十年期间内它的走时表现是否始终保持优秀。如果仅仅根据欧官方的宣传材料和数据而不是实际检验就来下结论,难免会再犯2500机芯的笑话。
(6)机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技术,包括摩擦力特性、材料磨损特性以及发条游丝系统的动力学等方面均是非常复杂的,感兴趣大家可以查阅学术期刊上有一些学术文章专门研究诸如机芯动力学问题等并指出其复杂性,所以根本不是chn6所宣称的什么机芯设计不复杂,用仿真技术就能把问题全搞清楚那么简单(否则也不会有2500这种失败的作品),现阶段机芯设计仍然是技术和经验的结合,因此劳的渐进式升级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可以说,8500设计上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3135,多处采用了3135的设计方案,如采用了3135的无卡度游丝+可调惯量摆轮设计,这是保证8500也具备较高的精准度的根本原因。但若说8500相对于3135有重大突破,则未免言过其实。3135的魅力在于其经典的设计,没有华而不实的设计,坚守以精准、稳定和可靠作为其机芯设计和改进的根本原则,这种做法在有些人眼里可能被认为劳不思进取,但在我看来,这正体现了劳的严谨求实的作风。
请大家看贴后理性文明发言。关于两种机芯的具体图片,为求客观,请大家自行搜索。好吧,下面开始。
(1)从所采用的擒纵机构上看,3135是经典的杠杆擒纵,而8500是新颖的同轴擒纵,从设计上各有特色。
(2)从机芯摆频上看,3135摆频4hz,8500摆频3.5赫兹,一般而言,高摆频有利于机芯运转的稳定性。
(3)从机芯特色上看,3135机芯特色是蓝游丝、红轮和新避震,8500机芯特色是硅游丝和同轴擒纵,如果喜欢dlc可以把dlc也看作8500的一个特色。
(4)从储能上看,8500是双发条盒,3135是单发条盒,8500的储能比3135多35%。
(5)从机芯走时长度上看,8500是60小时,3135是48小时(没记错的话),8500比3135能多走1/2天(即多走25%)。但需说明一下这与8500摆频偏低有关。
(6)从实际走时精度上看,目前无显著证据表明8500好过3135。欧版8500误差大的案例并不少见,3135精准的案例也无需我举例,自行浏览劳版即可。
(7)从实际走时稳定度上看,目前无显著证据表明8500好过3135。从欧版表友的汇报情况看,显然,8500的走时稳定度与发条的储能状态有明显关系。
(8)从机芯抗位差表现上看,从表友提供的实际数据看,8500抗位差表现并不突出,走时误差与发条储能状态明显相关,不存在8500抗位差更优秀和走时更稳定的结论。
(9)从日期显示方面看,3135是瞬跳日历,8500不是瞬跳日历。据称8500机芯调整时间时有禁忌的时间段,3135则没有这个问题。在这点,可以说8500完败于3135。一个连日历这个基本功能都做不到位的机芯却被吹捧全面胜出3135,岂不是很可笑?
(10)从保养周期上看,3135保养周期在5年以上一般没有问题,8500因推出时间短,暂不能下结论。因机芯个体差异导致的保养周期延长或缩短的情况不做评论,比如有人的3135机芯20年未做保养仍走时正常(只是听闻)。
(11)从售后服务方面看,根据大家的反馈,劳服的服务要好于欧服的服务。这个请大家自己判断。
(12)从新机芯的磨合期上看,两种机芯的走时是否需要经磨合才稳定并不存在必然的结论,更不存在chn6所宣传的所谓8500没有磨合期(或者一周的磨合期)而3135磨合期是两三个月的结论(chn6的这种说法纯属信口开河、恶意捏造)。
(13)从机芯结构上看,8500的擒纵要比3135的复杂,对加工制造和组装的要求高于3135。
(14)从故障率上看,双发条盒故障率理论上要比单发条盒高,8500同轴擒纵的故障率理论上要比3135高,原因就是8500更复杂,更精密,不再过多解释。实际使用中哪种机芯故障率更高因缺乏数据支持不做评论,但3135推出时间要比8500长很多。
(15)从维护保养的角度看,3135比8500要更容易维护一些,原因同样是因为8500机芯比3135机芯更复杂。
(16)从上链效率上看,从欧官方公布的数据上看8500稍稍占优(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未知),二者在实际使用中感受不到区别。3135上链效率已经非常优秀。
(17)从对各种热耗散能量损耗的控制上看,3135要好于8500,这点也是从欧官方的数据上解读的,有人有不同看法,各位感兴趣可以自行解读数据。
(18)从蓝游丝与硅游丝的比较上看,二者都是特性稳定的防磁游丝,蓝游丝对温度变化的不敏感性要好于硅游丝,硅游丝与蓝游丝的制造工艺有明显区别。在防震方面,劳宣称蓝游丝抗震性能较之前游丝提高10倍,欧的硅游丝暂未发现这方面的数据。至于二者的疲劳问题,都存在疲劳问题,目前无具体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品质都足以保证日常使用的防磁和精度的要求。关于蓝游丝的更多信息,可参加链接:http://www.iwatch365.com/thread-17386459-1-1.html
(19)从避震上看,劳宣称3136的新避震要比知名的kif避震减震效果还要好50%(没记错的话),8500采用Incabloc所制造的减震器,减震效果应与kif避震水平相当,与劳的新避震的优劣无数据比较。
(20)从机芯的打磨上看,3135的打磨细致全面,而8500在打磨的全面性和细致性方面均不如3135。(这个可自行论坛搜索有关讨论)
(21)从机芯的缺点上看,早期生产的3135存在自动陀上链系统的銷杆轴承不够健壮的问题,可能会存在长期使用磨损后的蹭陀现象,但在按正常周期保养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应该能得到避免。据说后期的3135銷杆轴承这方面有所强化,是否如此不得而知。8500在设计上不可避免会存在左右摆幅不等的问题(原因与8500的具体擒纵结构设计有关,不解释),另外,8500的自动陀轴承与3135一样也采用了銷杆轴承的设计,是否也存在长期使用磨损后的蹭陀现象需要继续观察,其他问题因推出时间不算长,还未充分暴露,不做评论。对有人提出8500产品存在摆幅下降比较明显的问题及反映8500仍存在偷停问题是否属实以及属极个别个例不做评论。
以上比较之外,说一点个人的主观的看法:
(1)从机芯美观度上看,我主观认为3135的红轮+蓝游丝的设计要比8500的dlc黑色处理+硅游丝赏心悦目,当然,8500的放射纹也很炫,但个人认为不太耐看。
(2)从可靠性讲,8500推出时间尚短,还未完全经受实际考验,而同轴是否达到了其设计预期现在下结论更是为时尚早。
(3)从擒纵机构的设计上讲,擒纵机构的功能决定了理想的擒纵机构应该是对称设计的,而8500是非对称设计的擒纵机构,这种非对称设计在先天上就会潜存很多问题,难保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暴露出来。举个例子,大家认为4缸发动机和3缸发动机哪个长期运行下来会更平稳?我不反对同轴的设计理念,但不看好8500这种非对称设计的擒纵。雅典表设计的双向同轴擒纵是对称设计,建议对同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4)8500的擒纵事实上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完全的同轴擒纵,观察其擒纵机构设计和工作过程便可知道8500的擒纵实际上是杠杆擒纵和同轴擒纵的混合体,并非纯粹的同轴擒纵设计。
(5)在8500推出还不足5年时, 尚未接受完实践的检验时,chn6就急于宣告8500全面胜出3135,明显缺乏科学严谨的精神,结论也根本站不住脚。在我看来,8500设计是否称得上成功或达到预期,至少要过十年以上才能下结论,因为需要时间观察8500是否能达到欧官方所宣称的其同轴产品可以将保养周期延长为十年左右以及在十年期间内它的走时表现是否始终保持优秀。如果仅仅根据欧官方的宣传材料和数据而不是实际检验就来下结论,难免会再犯2500机芯的笑话。
(6)机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技术,包括摩擦力特性、材料磨损特性以及发条游丝系统的动力学等方面均是非常复杂的,感兴趣大家可以查阅学术期刊上有一些学术文章专门研究诸如机芯动力学问题等并指出其复杂性,所以根本不是chn6所宣称的什么机芯设计不复杂,用仿真技术就能把问题全搞清楚那么简单(否则也不会有2500这种失败的作品),现阶段机芯设计仍然是技术和经验的结合,因此劳的渐进式升级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可以说,8500设计上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3135,多处采用了3135的设计方案,如采用了3135的无卡度游丝+可调惯量摆轮设计,这是保证8500也具备较高的精准度的根本原因。但若说8500相对于3135有重大突破,则未免言过其实。3135的魅力在于其经典的设计,没有华而不实的设计,坚守以精准、稳定和可靠作为其机芯设计和改进的根本原则,这种做法在有些人眼里可能被认为劳不思进取,但在我看来,这正体现了劳的严谨求实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