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落后的坦克的装甲进行升级并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专利,对坦克发展做出极突出贡献的苏联对其有着广泛的尝试



以上三张T55AM车首及炮塔两侧的BDD附加装甲截面照片对其内部特征有比较直观的展示
填充在金属片之间据说是聚氨酯树脂,各位朋友看到此处不禁要笑,难道放出这种灌水的设计难不成是要羞辱苏联坦克吗,错!看似简单的设计实际上组成了最简单的NERA,与ERA类似,NERA的膨胀反应层中的弹性材料(这里指聚氨酯树脂)在受到侵彻体冲击时会达到最大压缩,之后便膨胀并推动图中的倾斜布置的金属板,后者又会对侵彻体施加径向力,与此同时膨胀的弹性物质又会把金属板推向侵彻通道的垂直方向推动,这样侵彻体会反复受到金属板的切割,两者间也会互相磨损,这一点在厚且质硬的金属板上表现的尤其突出,在BDD这一例子中有的文献提出了他给T55坦克炮塔提供了额外的120mm对抗穿甲战斗部及200-250mm对抗成型装药战斗部的能力
稍微运用力学及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并采用如此便宜的原料就能达到设计目的,并节省了装甲重量工程师们的智慧得到了极大地肯定,当然在确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验是研制出合格装甲的关键,这一点苏联做的尤其好,从T系列各种子型号的装甲材料及布置都不大相同这一点上可见一斑,开发了几代乔巴姆装甲的英国亦是如此,国内通过老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99A终于披挂上了领先世界的装甲,而德粉中的豹2装甲怎么样呢?反正没听过他们对抗弹材料进行了什么实验,当然本人的确孤陋寡闻。
说道德国,原谅我不够严谨,本人记得德美两家在分别推出自己的第三代坦克之前一起研制过MBT-70,而MBT-70装甲造型不像反应装甲该有的样子,顶多是不同厚度硬度金属组成的间隙装甲,所以本人比较赞同豹2早期型应用了防弹效果并不理想的间隙装甲,至于豹2后期型做出了什么努力又借鉴了谁的技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以以后再分析,再此我只补充几张豹2A5以后型号才有的楔形装甲即大家熟知的“空心奶罩”的照片来支撑这里被广泛提到的膨胀反应装甲理论




以上四张图片为大家直观的表现了楔形装甲的结构及各层材料,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被一前一后两层RHA夹在中间,而两层RHA被刻意的做成不同厚度,以达到单向膨胀效果,这在我以前的帖子中有提到过这里不再多说。



以上三张T55AM车首及炮塔两侧的BDD附加装甲截面照片对其内部特征有比较直观的展示
填充在金属片之间据说是聚氨酯树脂,各位朋友看到此处不禁要笑,难道放出这种灌水的设计难不成是要羞辱苏联坦克吗,错!看似简单的设计实际上组成了最简单的NERA,与ERA类似,NERA的膨胀反应层中的弹性材料(这里指聚氨酯树脂)在受到侵彻体冲击时会达到最大压缩,之后便膨胀并推动图中的倾斜布置的金属板,后者又会对侵彻体施加径向力,与此同时膨胀的弹性物质又会把金属板推向侵彻通道的垂直方向推动,这样侵彻体会反复受到金属板的切割,两者间也会互相磨损,这一点在厚且质硬的金属板上表现的尤其突出,在BDD这一例子中有的文献提出了他给T55坦克炮塔提供了额外的120mm对抗穿甲战斗部及200-250mm对抗成型装药战斗部的能力
稍微运用力学及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并采用如此便宜的原料就能达到设计目的,并节省了装甲重量工程师们的智慧得到了极大地肯定,当然在确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验是研制出合格装甲的关键,这一点苏联做的尤其好,从T系列各种子型号的装甲材料及布置都不大相同这一点上可见一斑,开发了几代乔巴姆装甲的英国亦是如此,国内通过老一代科研人员的努力,99A终于披挂上了领先世界的装甲,而德粉中的豹2装甲怎么样呢?反正没听过他们对抗弹材料进行了什么实验,当然本人的确孤陋寡闻。
说道德国,原谅我不够严谨,本人记得德美两家在分别推出自己的第三代坦克之前一起研制过MBT-70,而MBT-70装甲造型不像反应装甲该有的样子,顶多是不同厚度硬度金属组成的间隙装甲,所以本人比较赞同豹2早期型应用了防弹效果并不理想的间隙装甲,至于豹2后期型做出了什么努力又借鉴了谁的技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以以后再分析,再此我只补充几张豹2A5以后型号才有的楔形装甲即大家熟知的“空心奶罩”的照片来支撑这里被广泛提到的膨胀反应装甲理论




以上四张图片为大家直观的表现了楔形装甲的结构及各层材料,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被一前一后两层RHA夹在中间,而两层RHA被刻意的做成不同厚度,以达到单向膨胀效果,这在我以前的帖子中有提到过这里不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