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是用木制作的,下有两木齿,形制与今天日本木屐相似。但也有以帛为面的,称作帛屐。其所以下置两齿,以其 可以步泥而浣之.屐较舄更轻便易用,多用于走长路。如《汉书?爰盎传》载,爰盎曾 屐步行七十里.其鞋头之形据《搜神记》载,男者方头,妇女圆头。但实际上往往通用,并无严格规定。屐之贵者作彩画漆饰,鞋面以五色丝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麤又作蔍,式样很像现代的草鞋。《说文?艸部》: 蔍,草履也。 《释名?释衣服》:屦 荆州人曰麤,麻、韦、草皆同名也.《急就篇》颜注: 麤者,麻枲杂履之名也。 可见它多用麻(材质)结成,方法是底版用两根并排的主绳编成脚版形状,再在底版边缘结上鞋耳,并留出系带,供穿时紧固于足上。这种鞋的别名叫不惜。《孟子?尽心篇》: 舜视天下犹弃敝蹝也。 赵注: 蹝,革履也。敝,喻不惜。 崔寔《四民月令》: 十月作白履,不惜.因为它制作得粗糙,所以又名搏腊。《释名?释衣服》: 齐人谓草屦曰……搏腊。搏腊……粗貌也。 搏腊音转为薄借。《周礼?弁师》郑注中将草鞋绊称为 薄借綦。 音再转则为不借。《释衣服》把它解释成: 或曰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但 不借 这个名称已见于《急就篇》。《齐民要术?种麻篇》引谚: 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 则不借本是恒语,所以不惜、不借二名可以两存。其实物曾在甘肃金塔金关遗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