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我的高考记忆》
那年,我17岁,在懵懵懂懂中参加完了高考。考试的时间印象中不记得是在七月的6、7、8还是7、8、9三天,那时的高考不是你想参加就可以参加的,得先通过各省的预考才有资格。理科类高考要考七门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英语折半计50分,生物只计30分,数学多20分的附加分,其余都是百分制,满分600分。
高考第一天,早晨,整个柳州骄阳似火,与平常并无异样,不像现在的全城总动员,直到考完了,我外婆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不去上课了、什么时候考试呀?喝了两碗稀饭,搭乘永新同学的自行车,到离家三四公里的三中参加考试。
第一科考的是语文,依稀记得作文题是写一篇读后感。阅读文章是《毁树容易种树难》,不记得写了些什么,只感慨35年过去,还是一树无成。
考完语文,顶着烈日,在回家的路上,在三中路口被交警叔叔以违章搭人我名义拦下,教育了小半个钟头,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好说歹说之后,交警叔叔才发善心放行,用交罚款的一毛钱买了两根柳钢冰棍,给自己和永新兄弟压压惊。
下午的数学还行,加上附加题大约有80多分,还是有点数学学霸的感觉。理化考得一般,也就70分左右,也算正常发挥。政治是我一生永远的痛,一直很讨厌背诵教条,总喜欢自由发挥,最后才得50分,是我高考唯一不及格的科目,要知道学渣的政治都比我高出十几二十分。直到今天,遇见政治与政客,我还是从心里感到厌恶。
英语刚好及格,得了60分,折算后是30分。
当时爱看课外科普读物,受一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影响,迷恋上了生物,90分是我高考的最高分,可惜折算下来只有27分。
后来报志愿时,我填的专业都是生物类的,比如古生物、海洋生物等,最后录取的南农遗传育种也是这类。
那时由于智能化水平低、通讯落后,高考完填自愿都是靠自己估分的,我自己估的是410左右,而最后成绩是408,还是蛮准的。
只是当时官方给出的录取线太低,好像是320左右,重点线是380,让我信心狠狠爆棚了一下。
而当年广西实际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是358,重点线是403,最终失身于南京农学院。
从以后的统计资料看到,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仅11%,可谓是九死一生,因此上不了大学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不象现在的八生二死那么让人不能承受。
上大学是幸运的,但今天回忆起来,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高考只是快乐生活的结束,艰难旅程的开始,生活需要我们交出的不仅仅是一份高考答卷...
(毛胡庄人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