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652,695贴子:73,160,508
  • 13回复贴,共1

【1981年,我们的高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母校恋》(唐永良):1981年,我本来要考少年班的,在陈景润精神的鼓舞下,十五岁的我选择了厦门大学...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10-23 21:11回复
    1981年...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7-10-23 21:12
    回复
      2025-08-24 09:14: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81年全国高考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同是最大的不公》
        文革结束以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高考初期的那些年,1977年到1979年考生众多、竞争激烈,属于特殊时期,从1980年开始,各项教育事业和高考制度逐步趋于正常。那时候,高中生还要参加高考预选,预选掉的就不能参加高考。那时候,高考录取率很低,能考上本科的只是凤毛麟角。那时候,也从高考生中录取中专生。
        我就是在1981年参加高考的,湖北黄冈地区红安县的考生,理科,考了401分,在湖北只能录取为省部级中专,这年湖北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为408分。我被录取为位于长春的“东北水利水电学校”(现长春工程学校),是当时水电部的重点中专学校。而当年吉林的理科分数线则只有395分。纵观1981年全国高考各省的录取分数线,理科分数线400分以上的,从北到南只有辽宁402、江苏425、浙江422、江西415、山东400、湖北408、湖南412这7个省市,有些省份甚至低于300分。高考虽然给千千万万的学子带来了相对“公平”的“成才”的机会,但因为地域和录取分数线的不同,甚至相差悬殊,也就造成了最大的不公。
        在某个教学质量高、录取分数线高的省份,只能上中专、甚至连中专或高考预选都落榜的考生,在其他很多省份都能录取为专科、本科甚至重点大学。某省市一个只考了不到400分的人上了重点大学,而另一省考了400多分的人却只能上个中专。他们后来毕业后被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一个是“大学生”,一个却是“中专生”,相差两个“数量级”!待遇和人们“看法”的差距,可想而知。这就是录取分数线不同造成的最大的不公!
        我们这种“老中专生”,当年的高考成绩,都相当于现在的一本、二本的成绩。那时候,高考总分只有600多分,如今却是750分。那时候,都有学校高考“剃光头”的;如今,高考录取率都达到80%以上。
        毕业后,我们“中专生”不得不通过那时候严格的成人高考,参加高校的函授学习,为的是拿到大学文聘。比如我自己,1985年考取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本科高等函授,学制五年半。如今,也是武汉大学的校友呢。(荞麦,2014-03-21)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7-10-23 21:14
      收起回复
        《1981,我的高考记忆》
          那年,我17岁,在懵懵懂懂中参加完了高考。考试的时间印象中不记得是在七月的6、7、8还是7、8、9三天,那时的高考不是你想参加就可以参加的,得先通过各省的预考才有资格。理科类高考要考七门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英语折半计50分,生物只计30分,数学多20分的附加分,其余都是百分制,满分600分。
        高考第一天,早晨,整个柳州骄阳似火,与平常并无异样,不像现在的全城总动员,直到考完了,我外婆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不去上课了、什么时候考试呀?喝了两碗稀饭,搭乘永新同学的自行车,到离家三四公里的三中参加考试。
        第一科考的是语文,依稀记得作文题是写一篇读后感。阅读文章是《毁树容易种树难》,不记得写了些什么,只感慨35年过去,还是一树无成。
        考完语文,顶着烈日,在回家的路上,在三中路口被交警叔叔以违章搭人我名义拦下,教育了小半个钟头,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好说歹说之后,交警叔叔才发善心放行,用交罚款的一毛钱买了两根柳钢冰棍,给自己和永新兄弟压压惊。
        下午的数学还行,加上附加题大约有80多分,还是有点数学学霸的感觉。理化考得一般,也就70分左右,也算正常发挥。政治是我一生永远的痛,一直很讨厌背诵教条,总喜欢自由发挥,最后才得50分,是我高考唯一不及格的科目,要知道学渣的政治都比我高出十几二十分。直到今天,遇见政治与政客,我还是从心里感到厌恶。
        英语刚好及格,得了60分,折算后是30分。
        当时爱看课外科普读物,受一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影响,迷恋上了生物,90分是我高考的最高分,可惜折算下来只有27分。
        后来报志愿时,我填的专业都是生物类的,比如古生物、海洋生物等,最后录取的南农遗传育种也是这类。
        那时由于智能化水平低、通讯落后,高考完填自愿都是靠自己估分的,我自己估的是410左右,而最后成绩是408,还是蛮准的。
        只是当时官方给出的录取线太低,好像是320左右,重点线是380,让我信心狠狠爆棚了一下。
        而当年广西实际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是358,重点线是403,最终失身于南京农学院。
        从以后的统计资料看到,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仅11%,可谓是九死一生,因此上不了大学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不象现在的八生二死那么让人不能承受。
        上大学是幸运的,但今天回忆起来,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高考只是快乐生活的结束,艰难旅程的开始,生活需要我们交出的不仅仅是一份高考答卷...
        (毛胡庄人 2016-11-11)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7-10-23 21:20
        回复
          《1981年考生忆高考故事:人生需无知者无畏的劲头》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正在当兵的我得知后先喜后悲,最后抑郁了半天!喜的是以为可以通过考试上大学了,悲的是...
          1981年,当时是在成绩出来前先填志愿,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各填5个系,每系填两个专业。以前家里想让我考理工科,但我坚持考文科的哲学或者中文。妥协的结果是考文科,但主要考经济类。填志愿时,根本没想到能考上,重点大学完全是游戏心态填的,哪个大学牛就填哪个。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第二是复旦大学。第三志愿时,我说不能太看不起川大吧,就填了川大的中文系新闻专业和汉语专业。第四志愿是武大,第五志愿是兰大。一、二、四、五是按母亲的要求填的全是经济类的。
          一般院校才是认真填的,觉得万一考上了呢,所以没有麻虎。全填了财经类的。
          最后我被四川大学中文系录取了。入学报到那天,系办公室当年负责招生的夏老师一看我报到的通知书就说,哦,是你?你是第三志愿哈,我们川大中文系从来不收第三志愿,你有意见莫得哦?这哪是问有没有意见,明明是告诉我对我特殊照顾了嘛。我赶紧说:我感激不尽感激不尽。
          (作者:王明春,初稿写于2009年12月17日,修改于2017年6月2日。)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10-23 22:08
          回复
            【1981年全国高考各省分数线(大学专科以上)】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7-10-23 22:15
            收起回复
              《解放日报》关于1981年高考的报道:本市(上海市)高考阅卷评分工作顺利结束,昨日起开始公布考试成绩,陆续向广大考生发出成绩通知单。
                包括附加题分数在内,今年文科、外语和理工科的满分分别为560分、510分和600分。据电子计算机统计,文科总分在420分以上的有187人,其中504分的1人,450到500分的44人,420到449分的142人。外语类总分在400分以上的有58人,其中439分的1人,430分以上的8人,400到429分的50人;380分以上的有160人。理工科总分在450分以上的有3075人,其中559分的1人,540分以上的7人,480分以上的有995人。单科成绩获满分的共255人,其中理工科考生数学得120分(包括附加题)的11人,物理100分的10人,化学100分的2人,生物获满分(30分)的有215人。文科、外语类考生数学得100分的有17人,语文有1人得102分(包括附加题在内,满分为110分)。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7-10-23 22:30
              回复
                我也是1981年高考的,江西省理科考生。那年满分600分,考了502分,全县并列第一,全省500分以上的209人,全省最高分529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自豪的。
                江西省是分数下来后填报志愿,因为听力不合格(县里开了后门,谎报了一个假数据)就报了浙大,因为前一届县里有考进去的,知道浙大体检复检不严格。县里另一个同分的同班同学报了清华建筑系,都顺利的入学了。现在还是要感谢县里开的这个后门,要感谢验听力的医生(同班同学的姐姐),感谢父母背后的努力。这个经历还是有点意思的。


                IP属地:天津12楼2019-01-10 2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