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渊吧 关注:117,774贴子:715,805

【搬运】土笔章人与深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作土笔章人谈《来自深渊》(上):立体绘本衍生出的“深层”世界
根据竹书房“WEB Comic Gamma”网站上连载的人气漫画《来自深渊》改编的同名动画正在炎炎夏日热播中,ねとらぼ采访到了漫画原作土笔章人(つくしあきひと)老师,听他分享本作诞生的经过,以及在莉可、雷格、娜娜琪这些充满魅力的角色身上,有着他怎样的情感寄托。当然,对于没看过漫画直接追剧的观众而言,之后的内容涉及部分剧透,特此告知。
故事讲的是,在孤儿院生活的少女莉可,与来自深不可测的迷之大洞穴“阿比斯”的丧失记忆的机器人少年雷格,共同挑战“一旦下潜到洞穴深处便将难逃一死”的命运的古典奇幻作品。动画版尚处序盘阶段,漫画已于今年7月底发行了最新的单行本第6卷,据说能让读者领略残酷、更富戏剧化的展开。
此次动画版制作极其精良,从第1话开始便将漫画中的一景一物及氛围还原得相当细致到位,这与土笔老师事无巨细的指导不无关联。据老师讲,还在开碰头会的时候,动画的主创成员们便围着他刨根问底地问个没完,就连奥斯小镇上人们三餐的主食、燃料之类的也一一问起,均是他始料未及的。上述提问令土笔老师格外欣慰,这说明制作方把他设定中“考虑不周”的细节全都考虑进去了。动画版不仅在情节主线上忠实原著,甚至照顾到了城市风景、家畜等易被人忽视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尽管老师为赶稿不能每次开会都到场,但仍会从百忙中抽空观摩了所有的后期录音。
接下来聊聊土笔老师的个人经历,看过漫画的读者一定会感叹原作的完成度之高,但要是告诉你,《来自深渊》是老师的第一部商业作品,恐怕多数人会料想不到。当年,土笔老师从专科学校毕业后,进入了KONAMI,虽然名义上的头衔是设计师,但头3年,他的差事就是导入动作并做调整,之后又做了一段时间的界面(interface)设计。
直到5、6年后,土笔老师才在《Elebits》(エレビッツ,2006年KONAMI发行的Wii游戏)千呼万唤地盼到了与绘画直接相关的工作。而在之前一年,老师还参与制作了名为《OZ -オズ-》(KONAMI 2005年发行的PS2游戏《魔野仙踪OZ》)的动作类游戏。
当老师在游戏行业整整工作10年,年过而立后,心头突然产生出了惶恐。一想到,能够精力充沛全力工作的年头所剩无几,且越往后越是光阴似箭。“时日不多”的危机意识的催使,成为了土笔老师下决心从游戏转战漫画的契机,不久便辞去了原有的工作。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10-18 23:05回复
    退社后,老师拿起了画笔,然而,以往对于漫画,他只在笔记本的一角稍微画上两页就厌倦放弃了,在《来自深渊》开始连载前真正完成的作品,就只有前1年画的同人短篇《来自星星的弦乐》(スターストリングスより)。后来,读过那部短篇漫画的竹书房的编辑,在网络漫画杂志创刊之际找到了他。
    说起《来自深渊》的创作灵感,老师在漫画第1卷卷末曾经提过一点,原本,他想将某本“稍稍有别于传统形式的立体(机关)绘本”以同人志的形式出版。可一旦讲明其中的机关,就等于泄露了此后的“天机”,因而,记者也就只能将自己的好奇心苦苦压制下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10-18 23:0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制作立体绘本的期间,老师的脑海中突然冒出,“结合挖掘开采的舞台设定应该会很有趣”的点子,于是,就同高中时代至今的朋友兼如今助手的友人商量此方案的可行性,在得到朋友的赞许后,正式拍板开动。
      土笔老师书中描绘了七层以上构造的“阿比斯”的情景。包括每一层的风貌、生物的生态、遗物、以及神秘的奈落文字等均有详细设定。这是由于,故事的舞台被局限于“洞穴”之中,因此,相比将内部世界无限扩大,更为切实的做法是,向狭小空间的内部不断进行深挖,直到落实到一花一叶。不然,很难向读者传达出洞穴世界的存在感,减弱故事的可信度。
      在第1卷最初描画“阿比斯”的地图时,老师怀着自我解嘲的心情勾勒出连自己都觉着稀奇古怪的幻想式图景,但画着画着,他不由地想,“如果书中的世界真实存在,该会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又是从何时起演变成如今的模样?”,自此便一发不可收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10-18 23:05
      回复
        于是乎,想象仿佛插上了翅膀,其中的乐趣简直妙不可言。其实,早在玩Game Boy的《巫术》系列的时候,土笔老师就爱边看线框模型边冒险,去体会“透过文字想象角色外形”带来的享受。
        而“阿比斯”之所以被分成若干层,也是拜从前在《魔界村》《OZ》《魔神英雄传》等作品中体验到的“闯关”乐趣所赐。查阅地图,纵观全局,判断当下一刻所处的位置,并禁不住幻想将来的剧情,接下来会面临何种冒险,就像是《银河铁道999》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下一站会怎样?”那样,描绘着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光景,土笔老师的胸中也跟着无比雀跃。光看地图的详尽程度,可以想见老师在此之上花费的时间、精力,但老师形容自己在绘制地图时思若泉涌,乐此不疲。
        按说本剧的主人公应该是雷格,但观众不由自主就把莉可当成了主人公……对此,土笔老师解释,按照原先立体绘本的构想,是要写主人公一人潜入洞穴深处的故事,而漫画版是将当初一个人的设定拆分到两个人身上。绘本的主人公为男性,因而,莉可多少给人点假小子的印象,也是基于这层原因,她要比一般的少年更有冲劲。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10-18 23:06
        回复
          原作土笔章人谈《来自深渊》(下):为“爱”而逝,无怨无悔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10-18 23:08
          回复
            此外,要让故事顺利行进下去,同样离不开“终极”娜娜琪式的登场人物。自打她出场后,网络连载的人气一度飙升。早在第2卷画了雷格与奥森(CV:大原沙耶香)的对决之后,土笔老师稍微找到了感觉。只不过,当时老师一心想把本作画成令读者“开卷有益”的作品。后来,因决定要在第3卷推出“黎明卿”这一彻头彻尾的大反派,为对角色起到反衬作用,娜娜琪便应运而生。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10-18 23:09
            回复
              土笔老师坦言,漫画第2卷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在企划第3卷单行本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如何更为巧妙地设置立体书的折法,而那时候刚好娜娜琪已经出场,所以就想方设法把人物描写得让人捧腹。也许是应了那句“皇天不负有心人”,第3卷出人意料地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这下子,娜娜琪可真成了带飞作品的“招财娜娜琪”了。
              娜娜琪的魅力不仅限于在话尾加上“嗯呐ー”的口头禅,以及标志性的可爱外表。其背景身世同样为人物增色不少……但是,土笔老师当初曾向担当编辑宣布过“娜娜琪或许会死”的结局。就是为了让莉可、雷格先脱身,娜娜琪在同黎明卿在战斗中两败俱伤,不幸牺牲。但作画过程中,老师突发奇想,认为该角色“尚有生存的可能”。然后,吸取制作《OZ》时的经验,套用“两胜一、三胜两,人多力量大”的思路。记得《OZ》的封套上写着“为何OZ得要三人结队”,应该说这款游戏对土笔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10-18 23:09
              回复
                再有就是,漫画版的分镜框里时常出现手绘的痕迹,个别分镜像是在作画用纸上描绘出的,带有温馨气氛的画面。不过,这并不是使用传统绘画工具的结果,全篇漫画皆是标准的全数码作画。据土笔老师介绍,清完线稿后,他会像画水彩画那样,用不同浓淡的图层叠加出想要的效果,再加入高光。而背景图层则插入扫描作画用纸的纹理。
                手绘分镜框的视觉冲击在第2卷雷格与奥森的战斗场景中,奥森将雷格踩在脚下的镜头里显得尤为突出。起先,老师从第2话开始实验性地尝试手绘分镜框线,并感觉效果不错。多年博览众漫画的老师体会到,漫画的表现形式本就应该不拘一格。且类似的技法还在对话框及速度线上有所应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10-18 23: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0-18 23:10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10-18 23:10
                    回复
                      如果说2年半前,漫画连载刚开的时候,读者会因为角色可爱的长相等外在因素一时受到“迷惑”,但很快便会发现,其作品背后蕴含着探讨生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主题。一路之上主人公遭遇的艰险不合情理且残酷血腥,绝非寻常意义上不痛不痒的“欢乐打怪之旅”。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莉可不断负伤直至浑身伤痕累累,甚至被逐渐剥夺去肢体的自由,但女孩的双眼始终透出生机。
                      正像,再微弱的光点放到漆黑的暗夜中会放射出璀璨夺目光芒那样,生命,唯有置身无边的黑暗,方能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彩。莉可在地表上的日常表现,至多是个冒冒失失成天闯祸给人添乱的捣蛋鬼,能够在洞穴探险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特长不失为一种幸运。在作者眼中,那孩子与其说是个“阿比斯宅”,倒不如说是个“阿比斯呆瓜”。她并非有心想要创造前无古人的历史,只是单纯地乐在其中。
                      片中,莉可为了不让剧毒蔓延到全身,没有选择肘关节,而是特地要求截去整条手臂,显露出其想成为“探窟家”的坚定意志。对此,土笔老师讲起,自己所看的名为《127小时》的电影,该片根据某登山家的右臂被岩石卡住动弹不得,直至生还脱险的真人真事改编。观影之后,老师曾一度思索,为何在生死关头,此人不选择某处关节,而是毅然截断了整条臂膀,而在影片中并未正面给出答案,只说伤愈之后,那人装上假肢,继续新的冒险。不过后来老师想明白了,“热衷探险的人本就是一群主动找罪受的家伙”,本质上同属于一群无可救药的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10-18 23:11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10-18 23:12
                        回复
                          还有,人在“阿比斯”深潜之后,想要再次回归地面必须经受“上升负荷”(“阿比斯”的诅咒)的考验。这种让登场人物“有去难回”的“单行道”设定,在众多漫画作品中显得独树一帜,让人不禁猜想,作者是否另行为角色安排了“死而复生”的特殊通道。按照老师原先的设定,下潜的副作用仅会扰乱人体正常的时间感觉,并不存在“上升负荷”的说法。但想到作品的娱乐性会随旅途艰难险阻及危机感的加码而增加,便想到了,在明确“从第七层重返地面所承受的负荷会招致必死无疑的后果”的前提下,制造出一个谁也没见过的世界。诚然,这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设定,但在作者看来,人来世上走一遭,不管情愿与否,无非是殊途而归地走向死亡。从这层意义上讲,莉可至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做出了积极的选择,是一种满怀兴奋地主动赴死……
                          老师表示,以上表述绝非想要哗众取宠,因为,那些想要寻求安稳地在地表生活的人们,其实是以老老实实守着“平淡无奇的日常”为代价的。而莉可明明清楚“任性”所伴随的巨大风险,还是执意踏上了“不归之路”。那么,假如一路上只是些无关痛痒波澜不惊的场面,岂不是太对不起她的这份果决、太过无趣?!而且,当那些超越常人理解范围的事件呈现在眼前时,才会迫使读者对深层的缘由展开思考。所以,土笔老师笔下的故事的的确确是在向着“无可挽回”的方向发展。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10-18 23:12
                          回复
                            此处话题一转,聊到对土笔老师产生影响的作品。老师回答,就本作而言,是受《神之山岭》(神々の山嶺,原作:梦枕獏、作画:谷口次郎)的启发。书中自称“登山族”羽生丈二经常将“‘登山族’不去征服山巅,无异于废人一个”的话挂在嘴边。也正因为登山是羽生唯一的生存价值,所以,无论怎样负伤都不可能动摇其继续攀爬高峰的信念。《神之山岭》里的最后关卡是挑战珠峰,据老师形容,其间的精彩无以复加。且需要指出的是,这部漫画的手法有点像石黑正数老师的《女仆咖啡厅》,镜头的分法也中规中矩,故事又大多是1话完结的单篇,可不知为何,就是让他觉得超级带劲。
                            土笔在阅读原作的当时,对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之后,在最终卷看到作者本人亲自解说的作品的时间谱系时,所受的震撼非同小可。让读者从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让人跃跃欲试不可抑制的冲动,正是那股来自心底的动力源泉赋予了作品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10-18 23: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10-18 2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