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帝国时期,红海贸易的两个主要港口
库塞尔:米奥斯赫尔墨斯港,Myos Hormos(上方红圈)
贝雷尼塞:贝雷尼塞港,Berenice(下方红圈)
如今库塞尔还是作为埃及重要港口存在,而贝雷尼塞已经成为一个不满千人的小渔村
今天主要是对红海的环境进行一些科普
【古典时代最不适合运输的海域】
一.古代海运最为依赖的两大自然要素:风和水
人力在广阔的海洋面前是微不足道,任何远洋船只在古典时代都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进行航运。洋流和风力则顺理成章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自然力。
红海的主要风向:
高中地理如果稍微学好一点,就可以知道,红海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的地区,这也是红海以及周边沙漠降水稀少的原因。【如果不懂的话可以回去补习下高中地理,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在冬半年】
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下,整个红海北部吹的是西北风,南部吹的是东南风。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从埃及出海,向南行驶,可能刚开始是顺风的,都是船开了一半,就变成逆风了。
【在夏半年】
受信风影响,整个红海吹的是东北风。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埃及出海,那风是把你往回吹的。
所以靠风力是指望不上了,那么靠水流呢?
红海内部因为近乎是一潭死水,所以基本不受各大洋流影响。
唯一的主要水流是因为红海内部盐分高,所以表层海水从印度洋流入红海,深层海水从红海流入印度洋。
所以,航运所能依赖的水流是从印度洋往红海流的。
既然的力量很难去依靠,这也是为什么,直到1世纪,红海航线才被开放出来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时代的航海补给
因为船只吨位不高,而且没有优秀的食物储藏技术。航海者们的航线被限制在了以港口为跳板的海岸线上,沿岸补给成为了船只航行过程中主要的补给方式。
然而红海沿岸鲜有优良港口。
首先,红海沿岸基本以沙漠为主,因为水资源的短缺,所以很难产生大的人类聚居区。
其次,红海实质上是作为东非大裂谷的延伸,周边海岸基本以悬崖峭壁为主,很少有适合作为港口的地方。
二者相互影响,适合做港的地方缺少水源,有水源的地方不适合做港口使得红海两岸良港稀少。
缺乏补给点,也就使得海运难以为继,整个红海东岸几乎没有适合的港口。而红海西岸,也只有阿克苏姆控制下的阿杜利斯港可以作为中转站。而阿杜利斯港作为阿克苏姆重要的贸易港口,本身就与罗马帝国的商业形成竞争关系。
那红海沿岸有没有富饶的地方呢?
当然有,在红海最南部的也门地区,被罗马人称谓阿拉伯人的福地。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加上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带来的舒适的环境,使得这一区域成为阿拉伯半岛最为富饶的绿洲。
那么罗马人从红海沿岸港口往南要行驶多远,才能到达环境较好的地方呢?
红海全长2250公里,罗马人即便从最南端的贝雷尼塞出发,也要航行至少1300公里,才能到达补给充足、有风力和洋流助航的印度洋沿岸。
【古典时代最不适合运输的海域】的佐证
首先,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5年左右,对也门地区的阿拉伯人发动过一次失败的征服活动,走的就是陆路。可以间接证明红海的海运环境是多么糟糕。
其次,1世纪开辟的红海航线,从印度前往罗马的商船,宁愿选择从上面两个港口停靠,走陆路前往尼罗河。也不愿意航行到更北方的苏伊士港卸货。
这足以证明,红海的航运环境实际上比走陆路还要艰险。
最后,正因为海运的环境的恶劣,才致使此地海盗频发,而治理成本远远高于收益,使得红海在古典时代一直是不适合航运的海域。
而“红海航线”,也只有在1-3世纪、4-7世纪时,帝国内部稳定,外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得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