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5,078贴子:74,765
  • 21回复贴,共1

汉代物价和当代物价的考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钱与人民币的非标准汇率
众所周知,两汉还处于金属货币的时代,当时法定通货分为两种,一是铜钱,另一是黄金。有关两汉时期的黄金是否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黄金,史学界对此意见分歧,争论不休,我们不做讨论。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那个时候充当货币的黄金,与铜钱的单位换算是一比一万。也就是说,一斤(汉代1斤=16两)黄金与一万铜钱等值,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最起码,这点在官方的史料中是如此记载。
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两汉时期的货币体系,与我们今天的货币体系完全不沾边,货币的购买力也不尽相同,这意味着,汉代与当代在经济价值上没有共同的衡量尺码。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物价的对比?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另寻一条通路,令两汉时期的货币和今天的货币有一个可换算的方式,也就是创造出古今的汇率来,以便于我们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物价衡量。
想计算购买力平价,就得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系,专业点的经济术语叫做一般等价物。黄金显然不是个合适的一般等价物,因为它本身曾在历史上充当着货币。而今天,它已经退出了货币的历史舞台,成为了商品。两者属性的巨大差异,就便不能成为合理的价值参照系。况且我们找这个参照系是为了衡量单位货币的购买力,而黄金无论古今,不管是商品还是货币,其蕴涵的经济价值都过大了,不适合作为衡量标准单位,我们对它不做考虑。
因此,选择参照系,一定要选一个生活必需品,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还要易于分割,以便于衡量经济价值所用。很显然,盐与粮食,都可以归于该物品范畴之中。由于盐是历代政府专营商品,它的价格受政府的财政收入变化影响极大,所以不把它作为主要一般等价物,而只能作为辅助参照系;主要的一股等价物,暂定为粮食。
限于历史时代,两汉时期所采用的标准度量衡并没有现代这么精确,那个时候对物品多少的衡量不以重量为标准,而是以体积或容积。直接点说,过去称米也好称盐也罢,都是用石斗升做计量单位。
而今天的计量单位则变成了重量,常见的是(市)斤、两,书面的是千克或克。。这为我们古今单位货币中所承载的经济价值换算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就是说,如果要计算出古今单位货币中所承载的经济价值比例,首先要统一古今物品的计量单位。
古度量衡制,10升是1斗,10斗是1石。也就是说,100升是1石。1升与1立方分米所占容积相同,那么就是说,1000升的体积是1立方米。也就是说,10石相当于1立方米。知道了这些,再根据一个单位体积内物品的重量,也就是密度,即可以将古今物品的计量单位统一了。
下表是一张食品的单位体积自重表,根据它,我们很容易计算出1石物品的重量到底是多少,根据统一的重量与价格的换算,则可以粗略地计算出古今的货币价格比率。
名称 自重(千克/立方米)
稻谷 600
大米 850
豆类 680~800
小麦 800
面粉 700
玉米 780
高粱、小米(未脱壳) 600
高粱、小米 700
芝麻 450
花生 700
豆饼 900
盐 2160
砂糖 750
这里补充一点,石在作为非精确重量计量单位时,约为60千克。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数据,根据稻谷和小米、高梁(未脱壳)的单位自重,以及过去以石斗升作为计量物品多寡的方式,个人推测,石用于计量重量的单位时,应该是专指基础粮1食的计量。
根据历史和生活常识,我们可知,粮食都是以未经春制加工的方式,也就是以稻谷或谷子脱粒后的原始形态进行保存。今天,为了食用方便,在市场上买来的都是加工过的米或小米,而在古代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仍然保留着其未加工过的原始形态。前文中有关“石”做重量单位的解释,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情况。
为了使古今汇率计算得更加精确,在后面会把这个细节加以充分考虑。
由于古人买回来的粮食未经过舂制加工,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加工过程中,还要损失一部分。一般来说,稻谷的出米率为70%。考虑到古时候的农业技术能力,人工杂交培育的个别高产品种不在考虑范围内了。至于舂制工艺的落后程度,也制约着更高的出米率。谷子的出米率大致与稻谷相当,不再另做解释。那么也就是说,1石的稻谷,就是60千克的稻谷,经过加工后的出米数约为42千克,我们略把损耗计算得大一点,也为了后文计算起来方便,凑个整数,就按出米40千克来计算。
综合徐扬杰所著的《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及丁邦友所著的《秦汉物价研究既述》两文中对汉代粮价的推断,大致可认定当时米或谷的市场平价在每石百钱左右,此外的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均以每石百钱为基准。
那么也就是说,在无灾荒、又无特大的丰收年景里,每千克米价为100/40=2.5钱。
根据近几年米的市价变化可知,每千克价格由3.2~4元不等,取中间价为3.6元。
那么古今货币的价格比为:3.6/2.5=1.44。也就是说,汉钱的1钱,约为今大人民币1.44元。我们还是为了后面计算方便,将这个价格比进行一点微调,使之成一个整数。也就是略微将汉钱币值高估一点,将其升水至1:1.5。这将作为我们最终计算汉代物价的基本汇率。在这个汇率下,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惊奇发现呢?请拭目以待。
汉代普遍社会收入状况
根据《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载,战国时期魏国丞相李悝曾对单位土地内产粮数做了一次精算,平均每亩土地最低获得粮食为1.5石,但是在后来又补充说,丰收年每亩土地上获得粮食为平年4倍,也就是每亩6石,而严重的灾荒年每亩只能获得粮食0.3石。忽略极端的数据,事实上,按照合理的方式耕种,在战国时期每亩地的收成通常应该是不低于2石的,甚至还要更高一点。而汉代铁器的使用,应该在生产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有所恢复之后,也就是每亩的收成至少应该在3石之上。
《食货志》中所记载,汉文帝执政之初,晁错曾声言,一个五口之家所占地不足百亩,年收入不足百石粮食,应该是为了政治需要而采取的夸大说法,而不是实际情况。那么我们按理想的标准来判断,每户五口人,占地百亩,亩产粮3石。那么—年收入应该是300石,扣去十分之一的税,剩270石。
那么这270石粮食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呢?答案是:2770 X 100 X1.5=40500元。那么平均每人年收入就是40500/5=8100元,折合成月收入是8100/12=675元。
由此看来,即便是生产力有所提高,汉代农民的人均收入还是比较低的,起码l与今天农民人均收入比起来偏低。
以《居延汉简甲编》中的几段记载为范,可知当时的佣工价格在每月400-1200钱之间。又根据部分文献记载得知,汉代河西边郡佣工月薪约在400-700钱之间,而内地佣工月薪的差距幅度较大,少者不足300钱,多者超过千钱。那么根据汉钱与人民币1: 1-5的汇率,那么可知,汉时期普通非农业人口普遍的劳动报酬在450元/月-1800元/月之间,除了极个别情况,其收入状况会超过其标准。比如说政府征佣工的薪酬标准,就要高于普通民间佣工。《汉书·昭帝纪》中元凤四年条颜注引如淳介绍“更赋”时,对此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律说,平贾一月,得钱二千。”所谓平贾,就是政府征佣工的法定薪酬标准。
再综合《汉书·沟洫志》中记载的“治河卒非受平贾者,为著外徭六月”可知,汉代政府佣工,多是从事公共设施建设,或是基础建设,具体如治河、修路等。汉代仍有徭役之说,就是说,政府工程是普通社会群众必须参与的,如果不想去,就出钱,让政府雇人代替自己。那么这个时候所交纳的钱应该带有一定惩罚色彩,听以要比民间佣工价格高很多。也就是说,官府规定的标准平价是月薪2000钱,民间雇人代服徭役的价格,是收钱的标准,而不是实际支付中执行的标准。在实际结算时,执行的标准通常要低于每月2000钱。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汉代佣工所获得报酬是扣除伙食费后的报酬,或者说,雇主至少是管饭的。
两汉时期政府官员的薪酬,在当时叫俸禄,是按照官秩为标准来发放的。所谓官秩,也就是官员的等级标准。官秩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这里只是一个虚数的标准,并不是实际薪酬就是每月万石。薪酬的发放标准是以“斛”做计量单位。汉制的“斛”和“石”的标准一样,都是指10斗。汉代的最高官秩,也就是万石,每月的法定薪酬为350斛,折合粮食350石。由于粮食运输困难等一些现实问题,官员薪酬的发放往往以货币形式发放。
按照前文我们估算的粮食平价和汉钱与人民币的汇率,汉代最高宫秩的月基本工资约合人民币350 X 100 X 1.5=52500元,那么年收入则是在60万元人民币以上。除去基本工资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补贴等待遇。同时公务员的劳动强度也是偏低的,法定每5个工作日有1天休息,此外还有带薪假。具体有例行假,如节气假(冬至、夏至)、予告假(又叫功假,指考课为上等者);有非例行假,如病假、丧假等。在退休后,还有一次性支付的大宗养老金。
从这个角度来看,官员,也就是公务员系统的福利待遇比较优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像看起来这么乐观。原因在于,汉代官员的薪酬及福利待遇的差别很大,最高官秩和最低官秩之间所获得经济收益相差近百倍。也就是说,低级官员的薪酬待遇是比较低的,与普通农民的收入大致相当。当然,文中所提及的经济收入,均为阳光下的收入,灰色收入不在其中。


IP属地:四川1楼2017-10-07 20:25回复
    汉代纺织品与服装价格
    1.布帛及相关纺织品价格
    两汉时期常见纺织品有布、帛、缣、素、练等几种。布为麻织品,是社会中常见衣服原料中价格最低的。帛为普通丝织品,价格比布稍贵。缣即是绢,为细密而有色彩帛,价格比普通帛更贵一些,已非一般人所能穿戴。至于素则是绢中精品,颜色纯白,市场价格比缣还要贵。而练则是绢缣之中的顶极名贵品种,其名贵程度已非民间轻易可见,在价格方面自然也是高高在上。
    上述几种纺织品的价格,在《居延汉简》等相关历史文献中都有所记载,下面将分别给予介绍,鉴于文献资料过于冗杂,就不一一引原文做例了。在讨论布价1之前,先要具体谈一下布的计量方式和单位。汉代主要以匹来计量布的多寡,比匹更小的单位是丈和尺。1匹=4丈,1丈=10尺。而汉尺远比今天的尺要短,汉代1尺约合今天的0.69尺,换算成厘米大约是23.1厘米。
    有文献记载的布价,基本上都在每匹200钱到400钱之间,合人民币300元到600元。惟独《九章算术》中有一个特例为每匹125钱,合人民币187.5元。这恐怕是那个时代最便宜的布了。
    帛价一般在每匹400钱到500钱之间,合人民币600元到750元之间。高于这个价格的仅在《居延汉简》中有一例,为每匹800钱,合人民币1200元,料想这也是个特例。
    缣的常见价是每匹600钱到700钱之间,合人民币900元到1050元之间,同理,个别文献中记载的缣价每匹1400钱也是个案。
    素比缣的价格又贵一些,一般情况下,每匹价格在800钱上下,合人民币1200元。
    至于练,这种缣绢之中的顶级品,每匹价格则要高达千钱以上。有文献记载低价格是每匹1200钱,合人民币1800元,高一些的价格要在每匹1400钱以上,合人民币2100元。这个价格,在汉代相当于个别高级佣工的单月薪酬,其奢侈由此可见一斑。
    2.服装价格
    两汉时期的服装价格因质材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一件值几百钱,还有的值L千钱,当然,也有价格低廉的,如百钱左右的布衣。衣服的原料用的越好,做工等究,其价格也就越贵,这点和今天没有什么区别。相对于布衣来说,绢帛皮毛;衣着服饰的价格要高得多。
    按每件外衣最低价100钱计算,合人民币是150元,这应该比今天市面上的低价衣服价格略高。而高价的无从估计,因为今天的国际品牌衣服也有几千元至上万元,一件的,料想汉代亦然。总的来说,汉代的衣服价格即便比今天略高,不是高得离谱,高不可及。
    汉代牲畜价格
    马的价格 有关汉代马价的文献资料很杂,而且说法出入很大。价高的,有上百万钱,价低的,有低至1000钱的。然而这些价格都不具代表性。其中考证过马价的既有国内的学者,也有国外的学者,个人认为,最靠谱的价格应该是徐扬杰《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中提出的马价:一般民用马,如耕马、车马的价格,应该在每匹10000钱上下,合人民币15000元左右,质量好的可能要稍贵,而质量差的自然也要便宜一些。而军用马,也就是战马,其单匹价格可能超过100000钱,合成人民币是超过150000元的。
    牛的价格 有关牛价的历史文献资料不比马的少些许,说法的出入也同样不小。这些文献中,同样是徐扬杰的说法更可靠,在汉代,牛的常规市场价格应该浮动于1800钱到4800钱之间,合人民币2700元到7200元之间。
    羊的价格羊价的历史文献要比马、牛少很多,但是同样有说法上的出入。多方考证的结论是,每只900钱为成年羊的合理市场价格,也就是合人民币1350元。
    狗的价格 从文献上看,汉代狗的价格要低于羊,这里通常指肉用狗。僦是说,肉用狗在体形大致与羊相等的情况下,价格要比羊低。但玩赏犬和狩猎犬的价格;则不然,有些甚至高得离谱。比如在《西京杂记》曾记载这样一笔:杨百年百年有猛犬,名青“马交”,买之百金。这里的百金虽然是虚指,并非实际价格就是1000000钱,但也足以判断这狗的身价不菲。不过这应该属于特例了,同样不具备代表性。
    汉代房产价格
    汉代的房产以“区”做计算单位,这个“区”换成现在的解释应该是套。房价高低,其取决的因素不仅是新旧、优劣,至少还应该包售含大小。就历史文献资料中记载的而言,贵的房子要一百好几十万钱,便宜的只要几千钱。
    据史料中的记载来看,房价的分水岭在10000钱,合人民币15000元。这个价格以上的,基本上是成栋楼舍价,比如“中亭后楼”、“吕子近楼”等,而低于这个价格的,基本多是普通民宅,或者极其破落的楼舍。至于动辄十余万钱,甚至数十万钱的价格,应该是豪宅价格。而百万钱之巨的,料想应该和今天的别墅相仿。
    从这个价格来看,汉代的房产价格之低,是我们今天所不能比的。以普通农民为例,一个汉代普通农民的平均年收入合人民币8100元。那么,他两年的全年收入就可以买下一套房子。而今天,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其他物品价格
    1.交通、农用工具价格
    牛车每辆2000钱,合人民币3000元。作为普通农具的牛车,制作技术简单,工艺相对粗糙,所以价格比较低廉,甚至有更低价格,如只卖1000余钱的,这里就不再做讨论了。
    轺车每辆10000钱,合人民币15000元。在《汉书·平帝纪》中有记载: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本草及五经、论语、尔雅、孝经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另有历史文献记载:以一马驾轺车而乘传。这也就是说,轺车是一种较高级的人乘轿车,所以它的价格就要贵得多,大约在牛车价格的五倍以上。
    另有雇车拉货的运输价格为每辆30钱,合人民币45元。但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路途是多远。汉代的幅员已经相当辽阔,不可能从南方将货物运送到北方只收取这么少的费用,因此料想这应该是租车的起价,也就是租车在一定范围内负责运输的最低收费标准。
    2.武器价格
    刀 由于除了做武器的刀外,还有柴刀、菜刀和匠人用的刀,这些刀因用途、质量的差异,价格上也有所差异。这里着重讨论的军用刀,也就是做武器的刀价。常规刀价格应该在每把1000钱以内,多数为600钱到700钱之间,也就是合币1000元左右,贵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如果是特制的高品质刀,价格就要翻倍,甚至因性能的轻微改变,价格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在有历史文献记载的范畴内,一把刺马刀价格曾高达7000钱,也就是合人民币10500元。这样的高品质刀,通俗的说法叫“宝刀”。
    剑 剑不存在像刀一样的问题,不可能作为除武器外其他工具而存在。因此,称为剑的,一定是作武器用。常规剑的价格与武器用刀价格相仿,至于所谓的“宝剑”,其价格不应该在“宝刀”之下。
    3.弓、弩及弹弓
    弓的价格一般在600钱上下,合人民币900元;弩的构造较为复杂,通常在1000钱之上,也就是合人民币1500元。至于弹弓,则便宜很多,只相当于弓价的一半,300钱,合人民币450元。
    4.日常生活用品价格
    草席 高档品,带布衬的,每张150钱,合人民币225元;低档品有20钱左右的,合人民币30元。其规格并不标准,所以,草席的长短、宽窄也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
    瓦罐 每个70钱上下,贵的也不超过100钱,也就是合人民币100-150元之间。
    斗 常见斗为铁斗,称量物品多寡之用,每只90钱,合人民币135元。
    锅 铁锅每只50钱,合人民币75元。
    汉代生活质量与今天的对比
    综合前文中介绍的物价情况看,汉代多数物价与现代同比很接近,也就是说,以粮食作等价物的判断标准,汉代的物价大部分和今天相差无几。然而在收入上,普通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却较今天稍低。
    按照他们的收入和当时的物价来讲,普通社会成员应用在食物上的支出应该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较大,用经济学的说法叫恩格尔系数偏高。
    这也就是说,同比来看,我们今天的普通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要比汉代略高,但高的程度非常有限,而且要除去住房这一经济条件之外。
    至于其他的对比,还需读者自行感悟,这里就不再进行长篇累牍地介绍了。


    IP属地:四川3楼2017-10-07 20:30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正在写一本汉武时期的小说,这些资料很有用。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11-16 11:12
      回复
        好帖!挺严谨的资料帖子居然没人顶。


        IP属地:海南5楼2019-01-16 00:44
        回复
          汉代的一升和现代的一升,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根据出土的汉代量器,汉代的一石约合现代的20升,则汉代一升相当于现代的0.2升。也就是说,按你所列的自重计算,汉代的一石米重量应该是34市斤。不知道你为啥在承认“一石粮食”中的“石”是容积单位的前提下,还把石当作重量单位进行计算,顺便还把现代的一升套用到汉代?个人认为这些是欠缺考虑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8-06 12:43
          收起回复
            。。。。。古代的一升跟现代的一升?直接等同了,这就离谱了。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5-11 0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