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吧 关注:834贴子:20,381

台湾高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讲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空。


1楼2009-01-31 22:03回复
    第六章 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
     
    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1.说明东汉末年至西晋的政治与社会情形
    2.说明东晋偏安江南的情形
    3.说明南朝的政治及社会情形
    具体目标
    1-1了解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的形势
    1-2了解三国分立的情势
    1-3了解西晋时保障世族特权的措施
    1-4了解八王之乱的始末及影响
     
    2-1了解王导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稳固的贡献
    2-2了解东晋北伐的情形及失败的原因
    2-3知道淝水之战的意义—决定南北继续对立的大势
    2-4知道东晋灭亡的原因
     
    3-1知道南朝君主分封宗室的原因及影响
    3-2了解南方士族消沉的原因
    3-3了解北方移民对南方开发的贡献
    3-4了解南朝灭亡的原因及此时期南消北长的形势


    2楼2009-01-31 22:05
    回复
      2025-07-31 04:11: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段课文引导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一直处於地方割据的形势,三国时代,天下三分,直到晋代中国重新统一。关於三国时代的部分,由於课文介绍有限,建议老师可以利用以下的表格向学生说明三国的情势发展,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楚的概念。
       晋代的政权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上,在本章第三节对世族有详细的介绍,老师在这里可以先提,简单说明何谓世族,让学生先有一个概念。八王之乱则是第二个重点,建议老师不必详述冗长复杂的乱事经过,只需强调八王之乱的起因与影响即可。


      3楼2009-01-31 22:05
      回复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官 渡 之 战
         2.赤 壁 之 战
         
        起因
         1.袁绍与曹操争雄华北
         2.曹操统有华北,欲进而统一天下
         
        兵力
         1.曹操以寡击众获胜
         2.孙权与刘备联军以寡击众
         
        策略
         1.曹操采突击战略
         2.周瑜以快船突击火攻
         
        意义
         1.决定北方统一
         2.决定三国鼎立


        5楼2009-01-31 22:07
        回复
          三国的比较


          7楼2009-01-31 22:13
          回复
            司马氏政权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手中已经完备。司马氏政权的开创者为司马懿,他曾任曹魏的尚书、御史中丞等要职,屡次率兵阻止蜀汉的北伐,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因而威望日盛,控制了曹魏的政权。在他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专擅废立,曹魏朝政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篡位,曹魏灭亡。
             
             占田制与荫任亲属制 
            占田制:
            规定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至第九品
            占十顷。
            荫任亲属制:
            1.规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荫庇亲属,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荫三世。
            2.除亲属外,还可以荫衣食客及荫佃客。荫客制使官僚荫客受到法律保护。荫是庇荫,受庇荫的王公贵人子弟或佃客、衣食客得以免税免役,只要对庇荫者承担义务,因此平民争相卖身投靠。於是世族拥有大量的私附劳动人口,再加上占田制得以占山封泽兼并土地,因此世族的经济力量雄厚,得以拥有政治及经济上的特权。


            8楼2009-01-31 22:13
            回复
              晋武帝对世家大族极为宽厚:
              晋武帝只罚小官不罚大官便是宽容世族的一种表现。一位世族出身的官 员胡威曾谏晋武帝行政不要太宽,武帝回答说:「我对中等官以下的处置一点也不推托。」胡威说:「我指的不是中等官,而是高等官,整肃法令必须从高等官著手,才能端正教化并彰显法令」晋武帝只约束中等官以下,就是为了保障世族的利益。


              9楼2009-01-31 22:13
              回复
                八王之乱 
                背景:
                1.实行封建:晋武帝鉴於晋的篡位轻易
                成功,是由於曹魏未行封建之故,所以即位后大封宗室及子弟为王。诸王在自己的封国,得自选文武官吏,并拥有自己的军队,於是诸王成为一方诸侯,朝廷难以节制。
                2.撤除州郡武备:晋武帝鉴於汉末州郡兵权太重,演变成群雄割据,所以在太康元年(西元280年)平吴后,认为天下已定,便撤除州郡武备。
                3.由於以上措施,使封建诸王各拥强兵,王国的军队成为国家的主要武力,於是造成外重内轻的局势,遂酿成八王之乱。
                过程:
                1.晋惠帝时,皇后贾氏为能干政,联合东海王杀辅政大臣杨骏,并推汝南王辅政,汝南王专断,贾后又联合楚王诛汝南王,最后再以「专杀」的罪名诛楚王。
                2.惠帝永康元年,赵王举兵诛贾后,废帝自立,引起诸王的不满,联合攻打赵王,迎惠帝复位。之后惠帝被杀,怀帝即位,历经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乃告结束。
                影响:
                1.造成中央及地方的混乱,导致西晋覆亡。
                2.诸王利用胡族加入混战,致使胡人进入中原,引发永嘉之乱。
                3.激烈的战争使西晋对入侵的外族无力抵抗。


                10楼2009-01-31 22:14
                回复
                  2025-07-31 04:05: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段课文引导
                   东晋能立足江南,王导的贡献功不可没,他尽力结合北方南迁世族及南方土著世族,使其一同支持晋的政权,他的从兄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所以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建议老师可以著重在王导如何调和南北世族间的关系,以及南北世族间的差异。
                   当时北方处於十六国时期,局势混乱,晋人也有北伐的意图,但因中央与地方互相猜忌,因而浪费了大好机会。老师可以补充祖逖及桓温北伐的故事,并藉此说明中央与地方相互猜忌的原因。
                   淝水之战中提到前秦苻坚,建议老师可以介绍一下苻坚,解释苻坚为何要南下伐晋,还可补充王猛力劝苻坚不可伐晋的谏言,并说明前秦失败及东晋胜利的原因以及此战的意义。
                   淝水战后,东晋自认大患已去,失去忧患意识,加上贤相谢安去世,宗室司马道子掌权,政治遂逐渐败坏,地方上出现荆州与扬州两个山头对立的形势。地方势力的出现,代表中央与地方对立的形势,造成日后东晋的灭亡。


                  12楼2009-01-31 22:15
                  回复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13楼2009-01-31 22:16
                    回复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北方的望族,晋元帝起初对其十分亲重,但当王导与王敦权力日盛时,元帝便对王氏起了疑虑,尤其是王敦。他为人桀傲,元帝对他深感畏忌,便以其他的军事将领牵制王敦,导致王敦叛变,从此王敦便专擅朝政,元帝死后他更萌生篡位的意图,但却因身染重病而失败。值得注意的是,王敦虽然叛变,但却无损琅琊王氏一家的地位,王导因未附逆,仍受晋室重用而未受影响,琅琊王氏依然是高门望族。


                      14楼2009-01-31 22:16
                      回复
                        侨姓与吴姓,郡姓与国姓 
                        侨姓:西晋末年大乱,中原的世家大族相继南迁者,自视甚高,他们仍以中原望族自相标榜,号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


                        15楼2009-01-31 22:17
                        回复
                          吴姓:东南地区,自孙吴以来的当地大族则号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大,但吴姓的地位不及侨姓。


                          16楼2009-01-31 22:17
                          回复
                            郡姓:居留在中原的士族,北朝君主沿用他们为辅佐,所以世族的特殊地位并没有因战(空格)乱而衰落。但他们不愿与胡人相混,为了区别胡汉,便在姓氏之上冠上郡名,号为郡姓,例如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


                            17楼2009-01-31 22:29
                            回复
                              2025-07-31 03:59: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北方的望族,晋元帝起初对其十分亲重,但当王导与王敦权力日盛时,元帝便对王氏起了疑虑,尤其是王敦。他为人桀傲,元帝对他深感畏忌,便以其他的军事将领牵制王敦,导致王敦叛变,从此王敦便专擅朝政,元帝死后他更萌生篡位的意图,但却因身染重病而失败。值得注意的是,王敦虽然叛变,但却无损琅琊王氏一家的地位,王导因未附逆,仍受晋室重用而未受影响,琅琊王氏依然是高门望族。
                               
                               侨姓与吴姓,郡姓与国姓 
                              侨姓:西晋末年大乱,中原的世家大族相继南迁者,自视甚高,他们仍以中原望族自相标榜,号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大。
                              吴姓:东南地区,自孙吴以来的当地大族则号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大,但吴姓的地位不及侨姓。
                              大体来说,东晋及南朝政府对南士采取排斥的态度,南士也不肯与之合作,因此南方土著士族与北方侨民之间隔阂甚深,但是在东晋建立之初,因为基础未固,为了对抗北方胡族的威胁,仍然尽力拉拢南方世族。
                              郡姓:居留在中原的士族,北朝君主沿用他们为辅佐,所以世族的特殊地位并没有因战乱而衰落。但他们不愿与胡人相混,为了区别胡汉,便在姓氏之上冠上郡名,号为郡姓,例如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
                              国姓:国姓是指北魏孝文帝汉化时鲜卑人所改的汉姓,如:元、长孙、宇文等。
                              南方世族等次的划分是根据其族的传统地位及声望,为社会所公认,政府无法左右。而北方大姓的等次除了由社会公认外,朝廷也为之划定标准,作为选任的参考,在南北朝时代,世族已发展成一种具体而完整的社会阶级,与其他阶级有著极明显的区别。


                              18楼2009-01-31 2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