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荷花坑市场是唐山市民都很熟悉的地方,位于胜利路南侧,是经营蔬菜、肉类、水产、粮油、禽蛋、果品、小食品和小百货等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蔬菜批发为主营项目,上市蔬菜品种繁多,全国各地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进,可谓“飞雪难掩满眼绿,四季常青八节鲜”,几乎不再有淡旺季的界限。
荷花坑市场因“荷花坑”而得名。这是因为在如今的荷花坑市场所在地,历史上确曾有过一个绿树环绕、荷藕满塘的荷花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荷花坑是作为唐山尽人皆知的一处自然风景点而存在的。这里整天游人不断,特别是每当盛夏的傍晚时分,人们成群结队来这里纳凉消暑,流连徘徊,夜阑方散。由于年深日久,荷花坑未得治理而日渐淤塞。后来,更有人将此地辟作烟子池,引开滦洗煤黑水入内使之沉淀,然后,挖烟子作为燃料出卖,终于使荷花坑的自然风貌日改月变,直至荡然无存。
荷花坑与市场结缘,乃因其处在市郊结合部位,又毗邻菜地,且不乏人众。所以,从四十年代初,沿坑塘一带就自发的出现了菜农与游人间的蔬菜零星交易,有了市场的萌芽。随着荷花坑湮没填塞程度的加剧,场地越扩越大,蔬菜、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乃至大牲畜的交易活动均随之勃兴。到四十年代中期,人们约定俗成,这里已经是逢“四、九”为大集、“二、七”为小集的颇具规模的传统农副产品集市了。
1948年唐山解放后,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荷花坑集市随之活跃起来,上市物资种类繁多,车水马龙,人如潮涌,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951年秋,政府征购土地16亩,扩展了交易场地,并加强了管理。市粮食局还在这里设一粮站,起着收余济缺、调节市场、稳定行情的作用。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辐射周围郊县,而且远及张家口等地。后来受“左”的政策影响,荷花坑市场失去活力,曾两度明令关闭。然而小范围、小规模的“黑市”却从未间断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具有悠久历史、几经风雨的荷花坑市场在1978年底重新开放,并从此走上了稳定发展的坦途。它在八十年代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实现了真正的振兴、巨大的飞跃。
荷花坑市场的管理者——路南区工商分局于1980年首次投资,在荷花坑市场兴建了总建筑面积为2920平方米的4个营业厅,开始出现了露天与厅室相结合的市场格局。此后,随着广大农民自主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体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增长,编织好一个能兼容并蓄、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大“菜篮子”的客观条件业已成熟。据此,1991~1993年间,先后投资1500万元,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动迁了一座小学校(胜利路小学)和十几户民宅,使市场占地面积由1.18万平方米扩展到2.13万平方米,连续搞了4期扩建工程,其中,主要是两层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的蔬菜、小食品批发大厅和三层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的肉类水产批发大厅的兴建,使这一市场大上了档次,旧貌换新颜。1996年初,经市政府协调,得到友邻单位的支持与协作,又扩展市场面积8000平方米,从而使大繁荣、大发展带来的场地狭小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拓展了“用武之地”。
目前,荷花坑市场总占地面积达3.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建筑2150平方米,棚台建筑6350平方米),可容纳2700个固定摊位、800个临时摊位和60个汽车货位。市场设施越来越好,规模不断扩大,吸引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及本地的固定经营者2700多户、临时经营者800多户,此外,还有200名从业人员的长途贩运户60户。
荷花坑市场这个大“菜篮子”紧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小菜盘子,其地位不仅在唐山人民的生活中举足轻重,而且以其沟通南北、引缺泄余,大进大出、大聚大散的显著特点,发挥着大流通的功能,对调节北京、天津、秦皇岛、张家口、承德、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蔬菜市场供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文字中部分引用了《政协唐山文史网》中相关资料和数据。

荷花坑市场肉类摊位

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众多

荷花坑市场因“荷花坑”而得名。这是因为在如今的荷花坑市场所在地,历史上确曾有过一个绿树环绕、荷藕满塘的荷花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荷花坑是作为唐山尽人皆知的一处自然风景点而存在的。这里整天游人不断,特别是每当盛夏的傍晚时分,人们成群结队来这里纳凉消暑,流连徘徊,夜阑方散。由于年深日久,荷花坑未得治理而日渐淤塞。后来,更有人将此地辟作烟子池,引开滦洗煤黑水入内使之沉淀,然后,挖烟子作为燃料出卖,终于使荷花坑的自然风貌日改月变,直至荡然无存。
荷花坑与市场结缘,乃因其处在市郊结合部位,又毗邻菜地,且不乏人众。所以,从四十年代初,沿坑塘一带就自发的出现了菜农与游人间的蔬菜零星交易,有了市场的萌芽。随着荷花坑湮没填塞程度的加剧,场地越扩越大,蔬菜、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乃至大牲畜的交易活动均随之勃兴。到四十年代中期,人们约定俗成,这里已经是逢“四、九”为大集、“二、七”为小集的颇具规模的传统农副产品集市了。
1948年唐山解放后,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荷花坑集市随之活跃起来,上市物资种类繁多,车水马龙,人如潮涌,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951年秋,政府征购土地16亩,扩展了交易场地,并加强了管理。市粮食局还在这里设一粮站,起着收余济缺、调节市场、稳定行情的作用。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辐射周围郊县,而且远及张家口等地。后来受“左”的政策影响,荷花坑市场失去活力,曾两度明令关闭。然而小范围、小规模的“黑市”却从未间断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具有悠久历史、几经风雨的荷花坑市场在1978年底重新开放,并从此走上了稳定发展的坦途。它在八十年代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实现了真正的振兴、巨大的飞跃。
荷花坑市场的管理者——路南区工商分局于1980年首次投资,在荷花坑市场兴建了总建筑面积为2920平方米的4个营业厅,开始出现了露天与厅室相结合的市场格局。此后,随着广大农民自主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体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增长,编织好一个能兼容并蓄、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大“菜篮子”的客观条件业已成熟。据此,1991~1993年间,先后投资1500万元,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动迁了一座小学校(胜利路小学)和十几户民宅,使市场占地面积由1.18万平方米扩展到2.13万平方米,连续搞了4期扩建工程,其中,主要是两层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的蔬菜、小食品批发大厅和三层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的肉类水产批发大厅的兴建,使这一市场大上了档次,旧貌换新颜。1996年初,经市政府协调,得到友邻单位的支持与协作,又扩展市场面积8000平方米,从而使大繁荣、大发展带来的场地狭小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拓展了“用武之地”。
目前,荷花坑市场总占地面积达3.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9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建筑2150平方米,棚台建筑6350平方米),可容纳2700个固定摊位、800个临时摊位和60个汽车货位。市场设施越来越好,规模不断扩大,吸引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及本地的固定经营者2700多户、临时经营者800多户,此外,还有200名从业人员的长途贩运户60户。
荷花坑市场这个大“菜篮子”紧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小菜盘子,其地位不仅在唐山人民的生活中举足轻重,而且以其沟通南北、引缺泄余,大进大出、大聚大散的显著特点,发挥着大流通的功能,对调节北京、天津、秦皇岛、张家口、承德、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蔬菜市场供应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文字中部分引用了《政协唐山文史网》中相关资料和数据。

荷花坑市场肉类摊位

市场上商贩和顾客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