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读诗吧 关注:3贴子:63
  • 0回复贴,共1

微风吹动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丨“她”字是从这里“诞生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 关于作者 —


刘半农(1891-1934)
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1920年8月,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微风吹乱了诗人的头发,唤起了诗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
于是,在这艘由英国伦敦驶向中国的轮船上,诗人发出了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名开始时叫做《情歌》,不久诗人将名字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
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回国途中的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已有这个字,读作jiě 。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
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
也就是说,在五四以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
因为当时这个”她“字属于生僻字。
1918年,刘半农先生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一时轰动全国。
这种现象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因为其本身属生僻字,所以小字典原没有收录。),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1920年8月,在《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中,每节诗以“教我如何不想她”煞尾,这标志着汉语第三人称女性代词“她”字的诞生,赋予了女性独立的人格。
1926年,这首诗在回国途中创作的诗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并广为传唱。

年轻时的刘半农
留学之前,刘半农曾向北大师生这样说道,希望我回来的时候中国已不是今天这样的中国,希望中国的民族不要落到人类的水平线下去,希望世界的文化史上不要把中国除名。
他回国后发现国家并未如他所愿,得到宁静与平安,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理想,而是坚持的做自己的学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下旬,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刘半农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
他夜里睡觉总是手肿,旁人怀疑是心脏病的症候,当时刘半农并没有在意。
在塞外的一间乡村草房中,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则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
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
7月14号,刘半农遍体发黄,嗝逆不止,吐出有血,胡适劝他到协和医院治疗。
此时,已经是刘半农回京的第五天。
入院验血确诊为回归热,是考察途中虱子叮咬传染的。
1934年7月14号的下午,因工作耽误了治疗,刘半农在北京逝世,年仅44岁。
人物轶事
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
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
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
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
此后,刘半农又去拜会章太炎。
章太炎也听说了他正在收集“骂人语言”,就用汉代的骂人话“骂他”,还告诉他这句骂人话是谁说的、典出何处;接着用唐朝骂人的话“骂”他,再告诉他是谁骂的,典出何处。一直从上午说到中午。刘半农同来的人只得出来向章太炎作揖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end—


1楼2017-09-13 22: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