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鹿被卖了?说到底还是因为它吃得太多。
以目前一家两口的收入,仅能维持俩吃货的日常所需和一些小零食糖果,再多就没有了。

我们来幸灾乐祸的探讨一下小鹿被卖的理由。
鹿科是偶蹄目的有角反刍类,偶蹄目小伙伴众多,有牛、羊、猪、骆驼、羚、羊驼等,没事可以数脚趾玩培养认同感。
马则不然。马科是奇蹄目唯一种与人类建立亲密关联(嗯,被驯服)的动物。马科虽然种群庞大分布广,从分类学角度讲,他们其实非常孤独,且单纯。马科下仅存马属,科外除了犀牛婶婶和一种面基容易蒙圈的貘弟弟以外,自然界之大再无共同语言。
提到植食哺乳动物,需要科普一下我们独特的消化特点,知己知彼稳打稳扎。
反刍这种消化方式,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的关键在于瘤胃微生物繁殖。以糖类为例,纤维素通过瘤胃各种细菌和纤毛虫分解为纤维二糖,转化为菌体糖原,再由皱胃和小肠吸收。通俗的说,反刍动物本身不消化食物,而是先给微生物吃,再把养肥的微生物吃掉。
多胃反刍其实属于比较低效的消化方式,本质是依靠微生物发酵分解大分子,发酵得2碳3碳产物用于转化代谢。中间隔了一层共生体,有相当部分营养已被微生物活动消耗了,真正留给动物自身的较少,整体营养利用率低。
所以,反刍动物的食量普遍比较大,吃饱还排放甲烷。更重要的一点:
反刍动物的唾液里没有淀粉酶——他们平常基本不可能品尝到“甜”的滋味。
与人类消化系统有着相似工作原理,马的胃只有独一无二的1,正所谓,一生只开一个胃

。
马的消化依靠自身的酶。饲料中的糖类通常直接被消化液分解为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和双糖 (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被小肠盲肠吸收后,在体内氧化产生供应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或合成为脂肪贮备。
马的胃尺寸很小,食物在胃蠕动和胃液的作用下形成食糜后,在胃内停留时间很短,约4小时后,胃内容物才可完全转移到肠道,这就限制了单次的进食量。马的胃容量的平均大小是15升,工作效果最好的时候大约是7.6升。马的小肠大约15-21米长,容量大约38-45升。马科动物没有胆囊,胆汁会不断的流入小肠,适应缓慢稳定而持续的食物供应。综合以上因素,连续觅食或者每天少量多次的喂食要比一天一到两顿的大餐对马更好;当胃处于2/3满的时候,对食物的消化最彻底,若食物太多则不能被充分消化而浪费掉了。由于马不能呕吐,采食过多的饲料,易造成胃扩张,严重者有胃破裂的危险。
因此,为了我们有一条健康的消化道,应多餐摄取小量而稳定的流食,日复一日。这种摄食方法,在营养学上称为“静水深流”。
此外,味觉是马匹很重要的感知器官。马一天中有很长的时间进行采集食物,饲料经过灵敏的嗅觉初步断定外,主要就由味觉来决定食入的速度和多少。有关马的味觉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但马的味觉很有特色,也很好掌握利用。虽然食材采集的范围很宽,它们的味觉偏好性十分明显。
马对苦味不敏感,对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较为强烈。马喜甜味而拒酸味。带有甜味的饲料,如胡萝卜、青玉米、苜蓿草,糖浆这些都是马最爱食用的,这些饲料都可以作为食物诱饵,或调教中的酬赏,以强化某些后效行为。
有兴趣的马可以参考有关研究论文,不断完善自己的食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