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艾园吧 关注:335贴子:11,384

艾米:点评纪录片'走进山楂树之恋'(多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走进山楂树之恋”是湖北省夷陵电视台主持拍摄的一部记录片,但它不是一部纯粹的记录片,而是记录片与故事片的混合体,因为它不光有“人物采访”,也有“情景再现”。 
如果这部记录片完全是采访记录,就跟我没什么关系了,谁都可以去采访几个人,说那是某故事的原型人物。但“走进山楂树之恋”的“情景再现”部分是根据我写的“山楂树之恋”改编的,所以我觉得我有资格在这里说几句。 
关于编剧、导演与摄影,我就不说了,留给观众与专家去评说,我只说说影片中的人物与他们的扮演者:



1楼2009-01-18 22:47回复
    罗老师


    2楼2009-01-18 22:47
    回复
      整部影片中最真实最本色最自然的,当数罗老师,最有诗意的镜头也基本跟罗老师有关。当人们看见他满头的白发,他那斑驳的家门,简陋的住所,他珍藏多年的“南村坪村史”和他的得意门生的手稿时,心里很难不涌起一种感动。 
      看来罗老师独具慧眼,远见卓识,学生几十年前写的东西,他一直保存到现在,仿佛知道会有被人采访的这一天一样 :) 。 
      我写的“山楂树之恋”里,的确有一个罗老师,是故事中静秋的语文老师,也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指导。在那个年代,罗老师那样的人是不能做教材组的负责人的,知识分子嘛,只能利用他们的知识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不能让他们掌握无产阶级的大权。 
      “山楂树之恋”是个爱情故事,罗老师在故事里不是主角,着墨不多。但我的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冰川型”的,也就是说,我构思的每一个人物,包括跑龙套的小人物,都有其完整的一生,都有他们自己有血有肉的故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有个性才逼真。但我写的故事,往往只围绕某对男女的爱情展开,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一生都写出来,对很多配角人物,就只能写很少一部分,像露出水面的冰川顶一样,最多不过是整个冰川的八分之一, 剩下的交给读者去补充去想象。
      冰川在水里移动,显得那么庄严雄伟,是因为它们有八分之七埋藏在水下。这就是所谓“冰川理论”,而“山楂树之恋”里的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冰川型”的人物。 
      我构思的罗老师,是个很有才华的语文老师,中文系高才生,文章写得不错 ( 文革期间各派都想拉去做“笔杆子”,此为证 ) ,钢笔字毛笔字也都写得很好,隶书与魏碑尤其出色 ( 看罗老师写的大字报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在内容与书法上取舍 ) 。影片中“南村坪村史”几个字,应该是出自罗老师之手。 
      但罗老师出身不好,挨过不少整,吃过不少苦,多年不受重用,典型的怀才不遇。 
      我还将罗老师构思成一个五官端正,眉毛浓黑,高大威猛,但不修边幅的男人。中文系才子嘛,有几个会修边幅呢?有修边幅的时间,还不如吟几首诗,作几幅画,写几篇文章来得过瘾。所以罗老师的房间一定是乱糟糟的,罗老师的裤脚一定是一个高一个低的,罗老师的手上,必得有些墨水,红蓝黑不拘,红色表示罗老师刚批改过学生作文,蓝色表示罗老师刚备过课,黑色表示罗老师刚写过标语口号大字报。 
      影片中的罗老师穿得那么干净利落,尤其是他两脚走在田间小路上的特写,两个裤脚竟然是一样高低,都是搭拉在地面上,随着脚步拖拽,倒让我吃了一惊:怎么跟我的想象出入这么大?是我的想象出了问题,还是罗老师的裤脚出了问题? 
      吃惊之余,又安慰自己说:要上电视嘛,肯定是打整过了。再不修边幅的才子,在摄像机那黑洞洞的镜头面前,也还是要把边幅修上一修的。要知道,这可是要在整个夷陵地区、甚至全省全国观众面前播放的啊 ! 
      据说中文系毕业的人都做过作家梦,自己没做成作家,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身上。我构思的罗老师,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中文系大才子,身不逢时,阴差阳错,他自己没做成作家,自己的子女也不像是能做作家的样子,所以特别钟爱那些有写作灵气的学生,指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圆一圆作家梦。 
      我将静秋构思成罗老师最欣赏的学生 ( 不带“之一” ) ,罗老师总夸她“才华横溢”,让她代替自己批阅学生的作文,辅导她参加作文大赛。而静秋也不负师望,不仅在全校全市作文竞赛中屡屡得奖,还以“山楂树之恋”原作者的身份让往日的语文老师走上了电视,也算不负罗老师的厚爱与栽培。 
      影片中的罗老师与我构思的罗老师十分吻合,很有书卷气,文化底蕴很厚实的感觉,谈吐不夸张,也不怯场,很自然,很本色,是这部记录片中最亮的亮点。


      3楼2009-01-18 22:48
      回复
        张村长
        我不知道扮演三十年前的张村长的人是不是演员,但我觉得他演得很本色,除了头发太多、人太年轻以外 ( 故事发生时,张村长已经有了孙子欢欢,所以最少有五、六十岁了 ) ,其它都很符合我的构思。 
        建议“山楂树之恋”电视剧和电影就请他演张村长,至少可以比着他去寻找扮演张村长的演员。 
        影片里还有一个张村长,是南村坪的现任村长,长得比较富态,是典型的现代农村干部形像。但因我的故事里没这么一个人物,我就不评了。


        4楼2009-01-18 22:48
        回复
          长林


          5楼2009-01-18 22:49
          回复
            我这里说的是老年长林,而不是那个扮演我故事里长林的那个演员。而我说的“老年”,只是为了跟故事里三十年前的长林区别,并没有认为今天的长林已经年老的意思。 
            老年长林不是我故事里的人物,是纪录片里的被采访者。但因为他是被当成我故事里的人物来采访的,所以我也评他几句。 
            老年长林 ( 据影片解释叫“长怀” ) 的长像比我构思的长林要强很多,鼻子很挺拔,五官也不错。我构思的长林,身材与长相都跟影片中的老年张村长差不多。 
            老年长林不是演员,但他比几个演员演得好。也许他的台词是编剧写好了的,但因为是记录片,所以不排除台词由他自己即兴创作的可能。我更倾向于大部分台词是他自己的杰作,至少那些感人的台词是他自己的杰作,因为编剧应该写不出这么质朴的台词来。 
            让我们这样想象一下老年长林: 
            -- 如果他就是故事里的人物原型,经历了故事里写的那一切,那么他的表演就完全是本色演出,很真挚,很含蓄。 
            -- 如果他不是故事里的人物原型,并没经历过那一切,只是因为现在有人把他当成了人物原型,推著他上了台,那么他就算得上一个天才演员,完全进入了故事情节。 
            老年长林在影片里有很多面部特写,正面的侧面的都有。很多时候,他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肢体语言也很少,给观众很大的想象余地和创作余地,观众可以根据剧情把他的表情理解为害羞、迷茫、伤感、怅惘、悲痛等等。 
            老年长林可以说为那几个年轻演员上了一课:很多时候,不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没表情就是最好的表情。


            6楼2009-01-18 22:49
            回复
              大嫂


              7楼2009-01-18 22:50
              回复
                我这里说的也是老年大嫂,也就是纪录片采访的那位妇女,当然“老年”也只是为了区别,并没有说大嫂很老的意思。 
                老年大嫂的形像与我的构思比较一致,虽然是农村妇女,但并不是那种没见过场面的人,她当过老师,公公又是村长,西村坪是模范村,经常接待记者采访什么的,所以大嫂对着众人说话不怯场,回答记者采访也不胆怯,说话不“打梗”,很流利,感情流露也比较自然,无论采访者提什么稀奇古怪不可理喻的问题,她都应付自如。 
                老年大嫂的穿着打扮也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没有特意往“洋”里打扮,也没特意往“土”里打扮。如果让一个演员来扮演老年大嫂,肯定扮不出这个效果。 
                作为记录片,这部影片里大嫂的戏份太少了,长林的戏分太多了。也许编剧是想突出长林这个“沉默的情圣”,那就干脆把影片名改为“沉默的情圣”好了。顶着一个“走进山楂树之恋”的牌子,影片里却全是长林,就有点跑题了。


                8楼2009-01-18 22:50
                回复
                  "静秋"


                  9楼2009-01-18 22:51
                  回复
                    "静秋"


                    11楼2009-01-18 22:53
                    回复
                      5.3 静秋拉手风琴 
                      静秋的手风琴没老三拉得好,但她也拉得相当好,可以为学生表演伴奏,还能拉不少手风琴曲,所以她一下就能听出老三拉的是什么曲子,而且能听出左手的和弦熟练不熟练。但影片中扮演静秋的女演员显然对手风琴一窍不通,背琴的架势非常外行,右手按琴键时手指强硬扭曲,更没有音乐世家出身的静秋的那份灵气。 
                      我对此的建议是:如果选中的女演员根本不会拉手风琴,那就干脆别在影片里拍她拉琴的场面。 
                      静秋拉手风琴与故事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完全不用拍摄这样的镜头,即便是老三,也只是他的琴声与故事发展有关,拍摄时只要让观众听到琴声就行了,完全不用安插一个老三拉琴的场面。事实上,我的小说里从来没有描写老三教静秋拉琴的场面,甚至没有静秋看老三拉琴的场面,不知道为什么编剧对手风琴这么感兴趣,安排了多个老三静秋与手风琴的画面,但由于扮演者并不精通手风琴,反而毁坏了画面。


                      12楼2009-01-18 22:53
                      回复
                        "静秋"


                        13楼2009-01-18 22:54
                        回复
                          "静秋"


                          15楼2009-01-18 22:55
                          回复
                            5.5 静秋的言谈举止 
                            我可以毫不隐瞒地说,这位扮演静秋的女演员,演得非常失败,完全没有领会角色的内涵,很可能连原著都没仔细看过,她的言谈举止,与人物的性格和时代背景都相去甚远,随便看一下,就发现有以下毛病: 
                            - 做作:比如在船上摸头发,拉手风琴时抿嘴等 
                            - 夸张:爬山的时候弯腰两手撑在膝盖上,然后夸张地皱眉张嘴,像个乞丐一样对人点头 
                            - 怨气冲天:这位女演员几乎一直在皱眉头,永远是苦着脸 
                            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演成这个样,让人对中国大陆的电影表演艺术教学彻底丧失信心,还不如找个没上过电影学院的人来演。


                            16楼2009-01-18 22:55
                            回复
                              6 、“长林” 
                              我这里指的是扮演长林的演员,他比扮演老三的演员演得好,也比老三的扮演者长得好,但作为“长林”,显得太“洋气”,太“现代”了。当然这不是演员的过错,是选演员的人的过错。


                              18楼2009-01-18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