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剧评之(一) 侯亮平人物简评
文/渌水
评价一个正面人物相比于评价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要难许多。很多人都会觉得侯亮平的形象过于理想,的确,一个集智慧、正义、情义、颜值于一身的人并不多见于生活。当然理想化的形象与符号化的形象是不同的。“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这个引用在此或许不太恰切,但侯亮平偏理想化的形象确是有着诗意的。艺术毕竟不是依样画葫芦,生活的真实也需要被艺术化,才好被艺术地欣赏,作为主角,侯亮平的光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必须得到观众的认同(毕竟尽管你可能会在某个层面上理解或同情祁同伟,但你绝不会在理智的思考后发自内心地喜爱他)。而细节可以说就是理想与符号的分水岭,有无足够的细节去支撑形象决定着他会否成为符号。评价一部剧只站在剧情简介的深度就无趣了,这里我们就从细节谈起。
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会被精心地设计。侯亮平的出场:大开着车窗,转着手机,吹着轻快的小口哨,一个不大像侦查处长的侦查处长。关于亮平同志的做派问题后文专谈,这里我想说的是另一个细节——侯亮平本不必要的等待。侯亮平在传唤欧阳菁之前也有一次等待,等待确凿的证据以保证一次谨慎的行动,但这次,侯亮平在剧中的第一次等待却不同。此一次对阵赵德汉,三张搜查令,一段短视频,一枚门钥匙,完全的胜券在握,他却多此一举地,甚至增加风险地选择了等待。他是一个铁面无私、勇敢正义的检察官,可他也是一个拥有柔软温暖心灵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把冰冷的反腐利剑。高育良以“情商低”一词评价侯亮平,可恐怕高育良眼中情商高的祁同伟也不会在执行任务前体念一下目标的妻儿吧。面对唾手可得的功劳,他仍能不忘保护一个孩子幼小的心,他可以在李达康的面前带走欧阳菁,却不愿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带走他违反法律的父亲。侦查处长的工作可以是冰冷的,侯亮平却以一颗善良的心在冰刃之上演绎温情。
有另一个细节或许更易被人忽略:第九集中,季昌明、林华华与侯亮平同在侯亮平的宿舍,当季昌明离开时,侯亮平除却礼貌的送别还说了一句话:门就开着吧。只与一位并不熟识的女下属同处一室,他是一位会主动开着房门的绅士领导,亦是一位坦荡荡的正人君子,敞开的房门于他自己是一种主动避嫌的风度,于林华华则意味着一种安全。从极细微之处体察他人的情感,于胸怀之中饱藏凛然的情怀,这二者缺一便凝不成那一句“门就开着吧”。
到任汉东的侯亮平似乎是一个工作狂人,亲自践行着那一句“干了反贪,天天加班”。在他的任命文书尚未下达时他便急于办案;他不愿放弃每一次宝贵的侦察机会,哪怕要冒着火拼的风险;他可以对京州市院设下的危局置之不理,带着两天两夜的疲倦连夜审讯刘新建……他的狂与李达康不同,李达康是在有计划地工作,他却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争分夺秒,他并非不知疲倦,而是深知时不我待。
危机四伏的工作、侦查处长的出身给了侯亮平超出常人的细致与谨慎。初入山水庄园,他对雪茄的发觉便让高小琴一阵心惊;当时局势尚未剑拔弩张,他就用心留意所到之处的建筑结构,甚至计算射击盲区,不可不谓之未雨绸缪。可即便如此,侯亮平也在大意之下给了赵东来“活捉侯局长”的大好时机。陆亦可在事后所言也绝非单纯的打趣,好在侯亮平遇到的是兄弟单位的警官而非别有用心的对手,否则此处便不会是一个喜剧。作为一个深知医院并非净土的反贪局长,侯亮平从来都很清楚这里暗藏着危险,可这一次他却沉浸与对陈海的倾诉而对门口的二人毫无察觉,当然,与其说他是沉浸于倾诉,不如说他是沉浸于自己内心的情感,被“活捉”一事如此,被蔡成功误导亦是如此。
在汉东的四个月无疑是一种情感上的煎熬。四个月中,他拨开层层迷雾,在日渐清晰的真相里面对同门相残的事实,在一次次的请教中看着那个曾经一身正气、热情洋溢的法学教授随风而去,这些对侯亮平而言皆可为锥心之痛。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一六”一案,而又是曾经最敬重的人灵魂的堕落,是与曾经信赖的人的刀兵相见。曾几何时,他在法学课上的启蒙之师还可以大义凛然慷慨雄辩,可权力终究改变了一个人。
归来汉东,初次请教,侯亮平知道,他面前的高育良不只是他的老师,还是一位政法委书记,无论是正面询问、旁敲侧击还是设法激将,他心中所求都只是老师的知无不言,他不再全然相信他的老学长,但老师依旧是他信任尊敬的师长。第二次请教是为陈清泉一事的深夜到访,对比侯亮平对欧阳菁一案的处理,便可悉知他不是畏于政法委书记的威势而是而是体念老师的感受,老师态度的公允亦是他临行前的定心丸。第三次,那是已在剑拔弩张之后,已是在祁同伟的狙击步枪对准过侯亮平之后,他忍着连夜审讯的疲惫,急于证实那即将分明的真相。他带着怀疑和试探走进老师的家门,他多希望那些怀疑只是他的疑心病重,也正因如此,他才放弃了请教前向组织的汇报,可老师终是让他失望了,对“有情有义”的一番解说、对祁同伟的百般回护,字字锥心。在他的面前,高老师的雄辩彻底沦为了诡辩,吴老师推出往日的温情却淡漠了真情,高老师一句“换做是你我也得保”是何等的讽刺。第四次,侯亮平带着三张照片,带着对老师最后一丝泡沫般的幻想,找老师再吃一次螃蟹,他也最终认定老师是不会自证清白的,因为他本无清白可言。这一次,侯亮平向老师鞠了一躬,给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法学教授,给那段一去不复返的纯真岁月,给那份一去不复返的师生真情。最后一次请教,侯亮平交上了他毕业考试的答卷,听老师道最后一句下课,他看着老师和中央巡视组的人离开,临窗一望,恰见老师的回眸。师生一场,他不会忘记汉东大学法学课上那位正气热情的师长,也让老师铭记了他这位最让老师骄傲的学生。虽一生殊途,但作为学生,也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侯亮平算是仁至义尽了。
现在可以聊一聊亮平同志的日常做派了,他不像高育良一样深不可测,不似季昌明一般谨小慎微,他提这衣服,晃着身子,吹着小口哨,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没有任务的时间里侯亮平是率性而为的,放下紧张的思维,他天性里的活泼与热情便也难以掩饰。他会发自内心地向一位宿舍管理员问好而无所求,他会笑待华华、周正的蹭吃蹭喝而无所愠,他会纵着小皮球用胶带贴住招风耳,会帮助吴阿姨让亦可找到她的“大鱼”,对他所爱的,对他认为对的,他的热情毫无保留,如此大男孩的率真是他人性的亮点,但也给了他作为一个领导的局限,他可以在季昌明的领导下(当然也得在党的领导下,文科生出身的水儿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呢*^-^*)做好一个反贪局长,却未必能仅凭自己的判断胜任如检察长这样更高的要职。一个在检查长的提醒下才知道应到个各个办案点巡视的反贪局长,至少在政坛上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当然,经历即成长,一路走来风雨无数,审结一案,却已如身经百战,暗杀、诬陷,太多人太多事都刻骨铭心,当侯亮平自证清白重拾利剑的那一刻,齐整衣装,那眼神坚毅更胜当初。剧中曾太多次忆起穿上检察官制服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这岁月山河飞度,人事几全非,他却坚守着那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守着当初真心许下的誓言,若论心路,即是从最初到最初。
【声明:如转载、使用、出版,须征得作者许可】

评价一个正面人物相比于评价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要难许多。很多人都会觉得侯亮平的形象过于理想,的确,一个集智慧、正义、情义、颜值于一身的人并不多见于生活。当然理想化的形象与符号化的形象是不同的。“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这个引用在此或许不太恰切,但侯亮平偏理想化的形象确是有着诗意的。艺术毕竟不是依样画葫芦,生活的真实也需要被艺术化,才好被艺术地欣赏,作为主角,侯亮平的光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必须得到观众的认同(毕竟尽管你可能会在某个层面上理解或同情祁同伟,但你绝不会在理智的思考后发自内心地喜爱他)。而细节可以说就是理想与符号的分水岭,有无足够的细节去支撑形象决定着他会否成为符号。评价一部剧只站在剧情简介的深度就无趣了,这里我们就从细节谈起。
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会被精心地设计。侯亮平的出场:大开着车窗,转着手机,吹着轻快的小口哨,一个不大像侦查处长的侦查处长。关于亮平同志的做派问题后文专谈,这里我想说的是另一个细节——侯亮平本不必要的等待。侯亮平在传唤欧阳菁之前也有一次等待,等待确凿的证据以保证一次谨慎的行动,但这次,侯亮平在剧中的第一次等待却不同。此一次对阵赵德汉,三张搜查令,一段短视频,一枚门钥匙,完全的胜券在握,他却多此一举地,甚至增加风险地选择了等待。他是一个铁面无私、勇敢正义的检察官,可他也是一个拥有柔软温暖心灵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把冰冷的反腐利剑。高育良以“情商低”一词评价侯亮平,可恐怕高育良眼中情商高的祁同伟也不会在执行任务前体念一下目标的妻儿吧。面对唾手可得的功劳,他仍能不忘保护一个孩子幼小的心,他可以在李达康的面前带走欧阳菁,却不愿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带走他违反法律的父亲。侦查处长的工作可以是冰冷的,侯亮平却以一颗善良的心在冰刃之上演绎温情。
有另一个细节或许更易被人忽略:第九集中,季昌明、林华华与侯亮平同在侯亮平的宿舍,当季昌明离开时,侯亮平除却礼貌的送别还说了一句话:门就开着吧。只与一位并不熟识的女下属同处一室,他是一位会主动开着房门的绅士领导,亦是一位坦荡荡的正人君子,敞开的房门于他自己是一种主动避嫌的风度,于林华华则意味着一种安全。从极细微之处体察他人的情感,于胸怀之中饱藏凛然的情怀,这二者缺一便凝不成那一句“门就开着吧”。
到任汉东的侯亮平似乎是一个工作狂人,亲自践行着那一句“干了反贪,天天加班”。在他的任命文书尚未下达时他便急于办案;他不愿放弃每一次宝贵的侦察机会,哪怕要冒着火拼的风险;他可以对京州市院设下的危局置之不理,带着两天两夜的疲倦连夜审讯刘新建……他的狂与李达康不同,李达康是在有计划地工作,他却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争分夺秒,他并非不知疲倦,而是深知时不我待。
危机四伏的工作、侦查处长的出身给了侯亮平超出常人的细致与谨慎。初入山水庄园,他对雪茄的发觉便让高小琴一阵心惊;当时局势尚未剑拔弩张,他就用心留意所到之处的建筑结构,甚至计算射击盲区,不可不谓之未雨绸缪。可即便如此,侯亮平也在大意之下给了赵东来“活捉侯局长”的大好时机。陆亦可在事后所言也绝非单纯的打趣,好在侯亮平遇到的是兄弟单位的警官而非别有用心的对手,否则此处便不会是一个喜剧。作为一个深知医院并非净土的反贪局长,侯亮平从来都很清楚这里暗藏着危险,可这一次他却沉浸与对陈海的倾诉而对门口的二人毫无察觉,当然,与其说他是沉浸于倾诉,不如说他是沉浸于自己内心的情感,被“活捉”一事如此,被蔡成功误导亦是如此。
在汉东的四个月无疑是一种情感上的煎熬。四个月中,他拨开层层迷雾,在日渐清晰的真相里面对同门相残的事实,在一次次的请教中看着那个曾经一身正气、热情洋溢的法学教授随风而去,这些对侯亮平而言皆可为锥心之痛。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一六”一案,而又是曾经最敬重的人灵魂的堕落,是与曾经信赖的人的刀兵相见。曾几何时,他在法学课上的启蒙之师还可以大义凛然慷慨雄辩,可权力终究改变了一个人。
归来汉东,初次请教,侯亮平知道,他面前的高育良不只是他的老师,还是一位政法委书记,无论是正面询问、旁敲侧击还是设法激将,他心中所求都只是老师的知无不言,他不再全然相信他的老学长,但老师依旧是他信任尊敬的师长。第二次请教是为陈清泉一事的深夜到访,对比侯亮平对欧阳菁一案的处理,便可悉知他不是畏于政法委书记的威势而是而是体念老师的感受,老师态度的公允亦是他临行前的定心丸。第三次,那是已在剑拔弩张之后,已是在祁同伟的狙击步枪对准过侯亮平之后,他忍着连夜审讯的疲惫,急于证实那即将分明的真相。他带着怀疑和试探走进老师的家门,他多希望那些怀疑只是他的疑心病重,也正因如此,他才放弃了请教前向组织的汇报,可老师终是让他失望了,对“有情有义”的一番解说、对祁同伟的百般回护,字字锥心。在他的面前,高老师的雄辩彻底沦为了诡辩,吴老师推出往日的温情却淡漠了真情,高老师一句“换做是你我也得保”是何等的讽刺。第四次,侯亮平带着三张照片,带着对老师最后一丝泡沫般的幻想,找老师再吃一次螃蟹,他也最终认定老师是不会自证清白的,因为他本无清白可言。这一次,侯亮平向老师鞠了一躬,给那个一去不复返的法学教授,给那段一去不复返的纯真岁月,给那份一去不复返的师生真情。最后一次请教,侯亮平交上了他毕业考试的答卷,听老师道最后一句下课,他看着老师和中央巡视组的人离开,临窗一望,恰见老师的回眸。师生一场,他不会忘记汉东大学法学课上那位正气热情的师长,也让老师铭记了他这位最让老师骄傲的学生。虽一生殊途,但作为学生,也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侯亮平算是仁至义尽了。
现在可以聊一聊亮平同志的日常做派了,他不像高育良一样深不可测,不似季昌明一般谨小慎微,他提这衣服,晃着身子,吹着小口哨,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没有任务的时间里侯亮平是率性而为的,放下紧张的思维,他天性里的活泼与热情便也难以掩饰。他会发自内心地向一位宿舍管理员问好而无所求,他会笑待华华、周正的蹭吃蹭喝而无所愠,他会纵着小皮球用胶带贴住招风耳,会帮助吴阿姨让亦可找到她的“大鱼”,对他所爱的,对他认为对的,他的热情毫无保留,如此大男孩的率真是他人性的亮点,但也给了他作为一个领导的局限,他可以在季昌明的领导下(当然也得在党的领导下,文科生出身的水儿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呢*^-^*)做好一个反贪局长,却未必能仅凭自己的判断胜任如检察长这样更高的要职。一个在检查长的提醒下才知道应到个各个办案点巡视的反贪局长,至少在政坛上还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当然,经历即成长,一路走来风雨无数,审结一案,却已如身经百战,暗杀、诬陷,太多人太多事都刻骨铭心,当侯亮平自证清白重拾利剑的那一刻,齐整衣装,那眼神坚毅更胜当初。剧中曾太多次忆起穿上检察官制服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这岁月山河飞度,人事几全非,他却坚守着那九死不悔的赤子之心,守着当初真心许下的誓言,若论心路,即是从最初到最初。
【声明:如转载、使用、出版,须征得作者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