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忠
建国六十年来,应城交通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低等到高级、从单一到多元、从原始落后到飞跃发展的过程。六十年的交通建设历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最初全县仅有汉宜、随应两条不足40公里的砾石路面,没有一条通乡、通村水泥(油)路,发展到现在全市公路通达总里程超过1350公里,有省道76.5公里/3条,县道153公里/18条,乡道345公里,通村水泥(油)路837公里/327条,使全部乡镇通油路,99%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全市基本形成内畅外联,快速通达,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公路网络。
一
探寻历史的足迹,打开尘封的记忆。解放前,应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汉宜公路是唯一能跑汽车的公路。汉宜公路是国民政府湖北省建设厅租借原川汉铁路路基改建而成的,由长江埠入境,到王家山出境到沙洋,应城境内全长38.4公里,采用泥结砂砾石路面,分三层铺筑,路宽5米。由于当时府河、大富水都没有修公路桥,故在长江埠渡口、应城城关渡口设有人撑木质渡船,载车渡河,加之公路路面单薄,每遇雨天,交通中断,十分不便。
此外,建国初应城还有两条与邻县相衔接的公路。一条是宋应公路,自京山宋河镇,由田店八斗山入境与汉宜公路相接,境内全长20.97公里,路面宽4至5米,路基与水田相平,无路面,线型弯曲过多,路况十分低劣。另一条是花盛公路,北自安陆花子店、巡店,由邓家山入境经杨河、合阜、高桥铺在盛滩吴家楼与宋应公路相接,始建于1929年至1930年间,是依应城至德安府(今安陆市)的驿道改建而成,杨河至安陆因漳河之隔未能通车,应城至杨河一段仅通车几次。
在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国民党军队在节节败退中,对公路、桥梁疯狂地进行破坏,致使应城的交通瘫痪。我市(县)的公路交通事业,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起步的。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应城公路建设的历史篇章。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号召下,我县对汉宜公路等主干线进行了多次维修改造,其中,仅汉宜公路改线就达6次之多。第一次改线是在1958年,因兴修汉丹铁路,需要利用汉宜公路路基,汉宜公路另择新线自汉口舵落口起,经东山头、孝感、云梦、隔蒲过渡船,由东马坊入境经双墩、协合至王家井入城关,全长12.94公里。第二次改线是1965年,汉宜公路改线自王家井经向家坡、小南门、跨大富水至八角碑接汉宜公路,全长6.2公里。第三次改线是1969年,改线自东山头,经朱湖农场、护子潭、由郑洞入境至东马坊接汉宜线,全长6.84公里。第四次改线是1975年,由于湖北省化工厂的建设和本县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需要,改线自曹大起,经后门湾、西马坊、罗家湾、知府湾、左家稻场、大干字湾、三结、张杨至向家坡接汉宜公路,全长10.8379公里。第五次改线是在1984年,由于汉宜公路穿越四里棚工业区和城关闹市区,又要两次越过铁路线,经常堵车阻碍交通。经上级同意,改线自王家井经刘扬,跨盐水河和大富水至八角碑接汉宜线,全长8.73公里。第六次改线是1992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孝感市交通局批准对汉宜公路东山头至八角碑路段进行改造,我市境内原府河大坝至曹大改为护子潭到曹大与云梦路段对接,全长5.33公里。经过六次改造,汉宜公路由砾石路变为省道二级公路,路况大为改观,改前由应城乘车去武汉,需5~6个小时,改后只需1个小时左右。
1997年,孝感市交通局立项,同意将汉宜公路八角碑至王家山18.4公里路段进行改造,建成后路面为7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该工程于1997年4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2001年5月,经省、孝感市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将朱湖收费站下拨汉宜公路7年的养护资金2100万元投入汉宜公路应城东段、护子潭至刘杨段公路硬化,该工程于2001年6月动工,同年10月1日竣工。从此,汉宜公路应城段全部实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
2001年是我市交通史上比较辉煌的一年。全年共投入工程项目13个,总里程113公里,完成投资634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18.8公里,沥青路面10.78公里,砂石路面13公里,完成路基土方163.56万立方米,建桥8座179.16延米。根据全省路网建设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发动全市人民,对汉宜公路西段八角碑至王家山18.4公里和烟应公路体育馆至杨河邓家山21.3公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宽和改扩建。汉宜公路西段八角碑至王家山虽然几经改造,但路面只有7米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路段。经省交通厅批准,2001年2月17日,该路段路基拓宽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该工程施工困难多,难度大,填方最高处达15米左右,而且清淤工程量大,取土不便。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民工建勤的方式,动员17个镇、场、办事处和开发区组成17个工程团开展施工大会战,共投入劳动力8000多人,机械152台套,完成土石方40.3万立方米,植树7500余株,植草皮15807平方米。第二期工程由交通局组织5个专业施工队,完成土石方20余万方米。整个工程历时70天,共完成土石方62.5万立方米,总投资924.3万元。拓宽后的公路路面宽15米。4月1日,省交通厅厅长任必年、省公路局局长马立军、孝感市市长曹世佑、副市长李金平等领导来我市察看了公路建设情况,对我市在公路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1年,省交通厅和孝感市交通局决定把烟应公路改造工程从“十五”计划后三年任务提前列入前三年的计划。该工程全长50.24公里,其中应城境内21.3公里,路基土石方44.7万立方米。采取与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动员17个镇、场、办事处和开发区组建成17个工程团进行施工。11月1日开工,经过18个日夜奋战,全线土石方工程完工。
2008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920万元,对汉宜线城区段5.8公里(王井立交桥-应城二桥)进行全面刷黑,于2008年8月建成通车。对马堰畈二桥、应城二桥、护子潭桥等12座危桥进行维修加固。完成了小应线7公里、烟应线6公里、汉宜西线6.8公里大中修工程。
县乡公路对发展农村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1952年全县仅有县乡公路53.94公里。建国六十年来,经过全市(县)人民和广大公路职工的努力,县乡公路增加到490余公里,改变了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在县乡公路发展进程中,出现过几次筑路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958年,对应(城)田(店)、花(子店)盛(滩)、应(城)临(江)、雷(湾)陈(河)、肖(巷)杨(岭)、八(角碑)祝(墩)等公路裁弯取直,全县县乡公路里程增加到102公里;第二次是在1975年,与上次不同,这次筑路高潮是结合农业技术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的,要求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修建了陈河至义和、曙光至古楼、杨岭至祝墩、双墩至三合等县乡公路,全县县乡公路达到289公里;第三次是在1984年,当年有随应公路、应天公路、雷新公路等20余条公路新建和加宽;第四次是在1995年,全年新建乡镇油路40.2公里,总投资1114.57万元。盐(矿)三(合)、应(城)天(鹅)、雷(湾)义(和)、赤(岸)沈(铺)等一批县乡公路建成后,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1996年11月,长化公路、应汤公路新建改建工程拉开了序幕。2003年,累计投资148万元,对汉宜线、云长线、小应线、八汤线等12处安装波型护拦和防撞墩的公路安保工程。
2003年初,中央决定拿出500亿国债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通乡公路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从2006年以后,通村水泥路每公里补助增加到10万元。我市抢抓机遇,积极申报,确定了后三年路网改建7条通乡公路,总里程108公里的奋斗目标。“谁积极,支持谁”,只有地方先期投资1200万元,把路基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后,上面才会拨付资金进行路面建设。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迅速采取“城市支援农村,干部支援农民,机关支援基层”的办法和“财政补贴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全市干部职工捐资一点”的方式,共募集资金630余万元,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齐伸回报乡亲的手,共筑通往小康的路,短短几年间,通村公路项目建设在应城遍地开花,全市425个行政村修通水泥路850公里,新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
与此同时,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公路养护仍使用原始落后的工具,以笨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从事养护工作,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主要的养护工具就是铁锹、洋镐、拖拉机,养护工作劳动强度特别大。2003年,投资600万元,采取集约化发展的方式,把16个道班合并重组为3个机械化公路管理站,先后购置了先进的切割机、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养护机械,大大提高了养护机械化水平。老虎山公路管理站和北十公路管理站被评为“五星级公路管理站”,雷湾公路管理站被评为“四星级公路管理站”。
大路如歌谱华章。即将建成通车的武荆高速公路,应城境内全长31公里,设立两个互通出口,实现了应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使我市到达武汉的时间缩短为40分钟左右;孝(昌)仙(桃)高速公路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大外环,明年即将动工兴建,一纵一横两条高速公路在我市交叉相连,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届时,我市公路交通将实现两横一纵一外环为主骨架,以城区为中心,外联316、107、207国道和京珠、宜黄、汉十、武荆高速,内向各乡镇辐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二
应城境内河港纵横,湖泊众多,建国前,主要航道有漳水、涢水、府河、大富水航道,此外,还有龙赛湖、东西汊湖等湖泊航道,河湖交错,干支相连,木帆船运四通八达,境内水上通航里程达280.7公里。建国初,水运是应城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建国后,为加强水运管理,湖北省交通厅下属的湖北省木帆船运公司在应城设立直属站,对应城船运的客货运输实行统一运输计划、统一运力调度、执行统一运价和票证的“三统”管理。后几经演变,该站于1961年更名应城县航运管理站,职能也相应调整水路运输管理、港航监督管理、航道管理、港口管理、费收管理等五大职能。
伴随机构的成立与演变,应城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河湖治理,致使湖泊水面锐减,河道航程缩短。如大富水,建国前自应城河口上行至京山,全程142.5公里,均可通航,1967年在团山修建滚水坝,致使上游航运中断;漳河,建国前自黄江口上行至京山平坝,全程96公里均可通行木船,1964年由于其上游修建了郑家河等大小水库10余座,致使水源减少,航道断航;龙赛湖原系天门河要道,建国前可通达陈家河、毛家河、陈家岭、汪家集,通航里程66.5公里,1971年,因汉北河改道、龙赛湖出口修建节制闸而断航;东西汊湖系刁汊湖水系支流,建国前可通行麻河至郎君石桥,1971年因汉北河改道麻河渡修建节制闸而断航。至1991年,全市境内仅存航道59.7公里。
建国六十年来,应城交通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低等到高级、从单一到多元、从原始落后到飞跃发展的过程。六十年的交通建设历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最初全县仅有汉宜、随应两条不足40公里的砾石路面,没有一条通乡、通村水泥(油)路,发展到现在全市公路通达总里程超过1350公里,有省道76.5公里/3条,县道153公里/18条,乡道345公里,通村水泥(油)路837公里/327条,使全部乡镇通油路,99%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全市基本形成内畅外联,快速通达,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公路网络。
一
探寻历史的足迹,打开尘封的记忆。解放前,应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汉宜公路是唯一能跑汽车的公路。汉宜公路是国民政府湖北省建设厅租借原川汉铁路路基改建而成的,由长江埠入境,到王家山出境到沙洋,应城境内全长38.4公里,采用泥结砂砾石路面,分三层铺筑,路宽5米。由于当时府河、大富水都没有修公路桥,故在长江埠渡口、应城城关渡口设有人撑木质渡船,载车渡河,加之公路路面单薄,每遇雨天,交通中断,十分不便。
此外,建国初应城还有两条与邻县相衔接的公路。一条是宋应公路,自京山宋河镇,由田店八斗山入境与汉宜公路相接,境内全长20.97公里,路面宽4至5米,路基与水田相平,无路面,线型弯曲过多,路况十分低劣。另一条是花盛公路,北自安陆花子店、巡店,由邓家山入境经杨河、合阜、高桥铺在盛滩吴家楼与宋应公路相接,始建于1929年至1930年间,是依应城至德安府(今安陆市)的驿道改建而成,杨河至安陆因漳河之隔未能通车,应城至杨河一段仅通车几次。
在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国民党军队在节节败退中,对公路、桥梁疯狂地进行破坏,致使应城的交通瘫痪。我市(县)的公路交通事业,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起步的。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应城公路建设的历史篇章。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号召下,我县对汉宜公路等主干线进行了多次维修改造,其中,仅汉宜公路改线就达6次之多。第一次改线是在1958年,因兴修汉丹铁路,需要利用汉宜公路路基,汉宜公路另择新线自汉口舵落口起,经东山头、孝感、云梦、隔蒲过渡船,由东马坊入境经双墩、协合至王家井入城关,全长12.94公里。第二次改线是1965年,汉宜公路改线自王家井经向家坡、小南门、跨大富水至八角碑接汉宜公路,全长6.2公里。第三次改线是1969年,改线自东山头,经朱湖农场、护子潭、由郑洞入境至东马坊接汉宜线,全长6.84公里。第四次改线是1975年,由于湖北省化工厂的建设和本县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需要,改线自曹大起,经后门湾、西马坊、罗家湾、知府湾、左家稻场、大干字湾、三结、张杨至向家坡接汉宜公路,全长10.8379公里。第五次改线是在1984年,由于汉宜公路穿越四里棚工业区和城关闹市区,又要两次越过铁路线,经常堵车阻碍交通。经上级同意,改线自王家井经刘扬,跨盐水河和大富水至八角碑接汉宜线,全长8.73公里。第六次改线是1992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孝感市交通局批准对汉宜公路东山头至八角碑路段进行改造,我市境内原府河大坝至曹大改为护子潭到曹大与云梦路段对接,全长5.33公里。经过六次改造,汉宜公路由砾石路变为省道二级公路,路况大为改观,改前由应城乘车去武汉,需5~6个小时,改后只需1个小时左右。
1997年,孝感市交通局立项,同意将汉宜公路八角碑至王家山18.4公里路段进行改造,建成后路面为7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该工程于1997年4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2001年5月,经省、孝感市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将朱湖收费站下拨汉宜公路7年的养护资金2100万元投入汉宜公路应城东段、护子潭至刘杨段公路硬化,该工程于2001年6月动工,同年10月1日竣工。从此,汉宜公路应城段全部实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
2001年是我市交通史上比较辉煌的一年。全年共投入工程项目13个,总里程113公里,完成投资634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18.8公里,沥青路面10.78公里,砂石路面13公里,完成路基土方163.56万立方米,建桥8座179.16延米。根据全省路网建设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发动全市人民,对汉宜公路西段八角碑至王家山18.4公里和烟应公路体育馆至杨河邓家山21.3公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宽和改扩建。汉宜公路西段八角碑至王家山虽然几经改造,但路面只有7米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路段。经省交通厅批准,2001年2月17日,该路段路基拓宽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该工程施工困难多,难度大,填方最高处达15米左右,而且清淤工程量大,取土不便。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民工建勤的方式,动员17个镇、场、办事处和开发区组成17个工程团开展施工大会战,共投入劳动力8000多人,机械152台套,完成土石方40.3万立方米,植树7500余株,植草皮15807平方米。第二期工程由交通局组织5个专业施工队,完成土石方20余万方米。整个工程历时70天,共完成土石方62.5万立方米,总投资924.3万元。拓宽后的公路路面宽15米。4月1日,省交通厅厅长任必年、省公路局局长马立军、孝感市市长曹世佑、副市长李金平等领导来我市察看了公路建设情况,对我市在公路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1年,省交通厅和孝感市交通局决定把烟应公路改造工程从“十五”计划后三年任务提前列入前三年的计划。该工程全长50.24公里,其中应城境内21.3公里,路基土石方44.7万立方米。采取与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动员17个镇、场、办事处和开发区组建成17个工程团进行施工。11月1日开工,经过18个日夜奋战,全线土石方工程完工。
2008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920万元,对汉宜线城区段5.8公里(王井立交桥-应城二桥)进行全面刷黑,于2008年8月建成通车。对马堰畈二桥、应城二桥、护子潭桥等12座危桥进行维修加固。完成了小应线7公里、烟应线6公里、汉宜西线6.8公里大中修工程。
县乡公路对发展农村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1952年全县仅有县乡公路53.94公里。建国六十年来,经过全市(县)人民和广大公路职工的努力,县乡公路增加到490余公里,改变了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在县乡公路发展进程中,出现过几次筑路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958年,对应(城)田(店)、花(子店)盛(滩)、应(城)临(江)、雷(湾)陈(河)、肖(巷)杨(岭)、八(角碑)祝(墩)等公路裁弯取直,全县县乡公路里程增加到102公里;第二次是在1975年,与上次不同,这次筑路高潮是结合农业技术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的,要求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修建了陈河至义和、曙光至古楼、杨岭至祝墩、双墩至三合等县乡公路,全县县乡公路达到289公里;第三次是在1984年,当年有随应公路、应天公路、雷新公路等20余条公路新建和加宽;第四次是在1995年,全年新建乡镇油路40.2公里,总投资1114.57万元。盐(矿)三(合)、应(城)天(鹅)、雷(湾)义(和)、赤(岸)沈(铺)等一批县乡公路建成后,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1996年11月,长化公路、应汤公路新建改建工程拉开了序幕。2003年,累计投资148万元,对汉宜线、云长线、小应线、八汤线等12处安装波型护拦和防撞墩的公路安保工程。
2003年初,中央决定拿出500亿国债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通乡公路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从2006年以后,通村水泥路每公里补助增加到10万元。我市抢抓机遇,积极申报,确定了后三年路网改建7条通乡公路,总里程108公里的奋斗目标。“谁积极,支持谁”,只有地方先期投资1200万元,把路基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后,上面才会拨付资金进行路面建设。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迅速采取“城市支援农村,干部支援农民,机关支援基层”的办法和“财政补贴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全市干部职工捐资一点”的方式,共募集资金630余万元,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齐伸回报乡亲的手,共筑通往小康的路,短短几年间,通村公路项目建设在应城遍地开花,全市425个行政村修通水泥路850公里,新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
与此同时,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公路养护仍使用原始落后的工具,以笨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从事养护工作,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主要的养护工具就是铁锹、洋镐、拖拉机,养护工作劳动强度特别大。2003年,投资600万元,采取集约化发展的方式,把16个道班合并重组为3个机械化公路管理站,先后购置了先进的切割机、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养护机械,大大提高了养护机械化水平。老虎山公路管理站和北十公路管理站被评为“五星级公路管理站”,雷湾公路管理站被评为“四星级公路管理站”。
大路如歌谱华章。即将建成通车的武荆高速公路,应城境内全长31公里,设立两个互通出口,实现了应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使我市到达武汉的时间缩短为40分钟左右;孝(昌)仙(桃)高速公路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大外环,明年即将动工兴建,一纵一横两条高速公路在我市交叉相连,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届时,我市公路交通将实现两横一纵一外环为主骨架,以城区为中心,外联316、107、207国道和京珠、宜黄、汉十、武荆高速,内向各乡镇辐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二
应城境内河港纵横,湖泊众多,建国前,主要航道有漳水、涢水、府河、大富水航道,此外,还有龙赛湖、东西汊湖等湖泊航道,河湖交错,干支相连,木帆船运四通八达,境内水上通航里程达280.7公里。建国初,水运是应城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建国后,为加强水运管理,湖北省交通厅下属的湖北省木帆船运公司在应城设立直属站,对应城船运的客货运输实行统一运输计划、统一运力调度、执行统一运价和票证的“三统”管理。后几经演变,该站于1961年更名应城县航运管理站,职能也相应调整水路运输管理、港航监督管理、航道管理、港口管理、费收管理等五大职能。
伴随机构的成立与演变,应城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河湖治理,致使湖泊水面锐减,河道航程缩短。如大富水,建国前自应城河口上行至京山,全程142.5公里,均可通航,1967年在团山修建滚水坝,致使上游航运中断;漳河,建国前自黄江口上行至京山平坝,全程96公里均可通行木船,1964年由于其上游修建了郑家河等大小水库10余座,致使水源减少,航道断航;龙赛湖原系天门河要道,建国前可通达陈家河、毛家河、陈家岭、汪家集,通航里程66.5公里,1971年,因汉北河改道、龙赛湖出口修建节制闸而断航;东西汊湖系刁汊湖水系支流,建国前可通行麻河至郎君石桥,1971年因汉北河改道麻河渡修建节制闸而断航。至1991年,全市境内仅存航道59.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