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吧 关注:187,767贴子:3,674,668

应城交通巨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应城交通巨变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8-05 09:05回复
    杨德忠
    建国六十年来,应城交通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低等到高级、从单一到多元、从原始落后到飞跃发展的过程。六十年的交通建设历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最初全县仅有汉宜、随应两条不足40公里的砾石路面,没有一条通乡、通村水泥(油)路,发展到现在全市公路通达总里程超过1350公里,有省道76.5公里/3条,县道153公里/18条,乡道345公里,通村水泥(油)路837公里/327条,使全部乡镇通油路,99%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全市基本形成内畅外联,快速通达,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公路网络。

    探寻历史的足迹,打开尘封的记忆。解放前,应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汉宜公路是唯一能跑汽车的公路。汉宜公路是国民政府湖北省建设厅租借原川汉铁路路基改建而成的,由长江埠入境,到王家山出境到沙洋,应城境内全长38.4公里,采用泥结砂砾石路面,分三层铺筑,路宽5米。由于当时府河、大富水都没有修公路桥,故在长江埠渡口、应城城关渡口设有人撑木质渡船,载车渡河,加之公路路面单薄,每遇雨天,交通中断,十分不便。
    此外,建国初应城还有两条与邻县相衔接的公路。一条是宋应公路,自京山宋河镇,由田店八斗山入境与汉宜公路相接,境内全长20.97公里,路面宽4至5米,路基与水田相平,无路面,线型弯曲过多,路况十分低劣。另一条是花盛公路,北自安陆花子店、巡店,由邓家山入境经杨河、合阜、高桥铺在盛滩吴家楼与宋应公路相接,始建于1929年至1930年间,是依应城至德安府(今安陆市)的驿道改建而成,杨河至安陆因漳河之隔未能通车,应城至杨河一段仅通车几次。
    在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以后,国民党军队在节节败退中,对公路、桥梁疯狂地进行破坏,致使应城的交通瘫痪。我市(县)的公路交通事业,就是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起步的。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应城公路建设的历史篇章。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号召下,我县对汉宜公路等主干线进行了多次维修改造,其中,仅汉宜公路改线就达6次之多。第一次改线是在1958年,因兴修汉丹铁路,需要利用汉宜公路路基,汉宜公路另择新线自汉口舵落口起,经东山头、孝感、云梦、隔蒲过渡船,由东马坊入境经双墩、协合至王家井入城关,全长12.94公里。第二次改线是1965年,汉宜公路改线自王家井经向家坡、小南门、跨大富水至八角碑接汉宜公路,全长6.2公里。第三次改线是1969年,改线自东山头,经朱湖农场、护子潭、由郑洞入境至东马坊接汉宜线,全长6.84公里。第四次改线是1975年,由于湖北省化工厂的建设和本县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需要,改线自曹大起,经后门湾、西马坊、罗家湾、知府湾、左家稻场、大干字湾、三结、张杨至向家坡接汉宜公路,全长10.8379公里。第五次改线是在1984年,由于汉宜公路穿越四里棚工业区和城关闹市区,又要两次越过铁路线,经常堵车阻碍交通。经上级同意,改线自王家井经刘扬,跨盐水河和大富水至八角碑接汉宜线,全长8.73公里。第六次改线是1992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孝感市交通局批准对汉宜公路东山头至八角碑路段进行改造,我市境内原府河大坝至曹大改为护子潭到曹大与云梦路段对接,全长5.33公里。经过六次改造,汉宜公路由砾石路变为省道二级公路,路况大为改观,改前由应城乘车去武汉,需5~6个小时,改后只需1个小时左右。
    1997年,孝感市交通局立项,同意将汉宜公路八角碑至王家山18.4公里路段进行改造,建成后路面为7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该工程于1997年4月动工,同年10月竣工通车。2001年5月,经省、孝感市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将朱湖收费站下拨汉宜公路7年的养护资金2100万元投入汉宜公路应城东段、护子潭至刘杨段公路硬化,该工程于2001年6月动工,同年10月1日竣工。从此,汉宜公路应城段全部实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
    2001年是我市交通史上比较辉煌的一年。全年共投入工程项目13个,总里程113公里,完成投资6340万元,铺设水泥路面18.8公里,沥青路面10.78公里,砂石路面13公里,完成路基土方163.56万立方米,建桥8座179.16延米。根据全省路网建设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发动全市人民,对汉宜公路西段八角碑至王家山18.4公里和烟应公路体育馆至杨河邓家山21.3公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宽和改扩建。汉宜公路西段八角碑至王家山虽然几经改造,但路面只有7米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路段。经省交通厅批准,2001年2月17日,该路段路基拓宽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该工程施工困难多,难度大,填方最高处达15米左右,而且清淤工程量大,取土不便。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民工建勤的方式,动员17个镇、场、办事处和开发区组成17个工程团开展施工大会战,共投入劳动力8000多人,机械152台套,完成土石方40.3万立方米,植树7500余株,植草皮15807平方米。第二期工程由交通局组织5个专业施工队,完成土石方20余万方米。整个工程历时70天,共完成土石方62.5万立方米,总投资924.3万元。拓宽后的公路路面宽15米。4月1日,省交通厅厅长任必年、省公路局局长马立军、孝感市市长曹世佑、副市长李金平等领导来我市察看了公路建设情况,对我市在公路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1年,省交通厅和孝感市交通局决定把烟应公路改造工程从“十五”计划后三年任务提前列入前三年的计划。该工程全长50.24公里,其中应城境内21.3公里,路基土石方44.7万立方米。采取与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动员17个镇、场、办事处和开发区组建成17个工程团进行施工。11月1日开工,经过18个日夜奋战,全线土石方工程完工。
    2008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920万元,对汉宜线城区段5.8公里(王井立交桥-应城二桥)进行全面刷黑,于2008年8月建成通车。对马堰畈二桥、应城二桥、护子潭桥等12座危桥进行维修加固。完成了小应线7公里、烟应线6公里、汉宜西线6.8公里大中修工程。
    县乡公路对发展农村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1952年全县仅有县乡公路53.94公里。建国六十年来,经过全市(县)人民和广大公路职工的努力,县乡公路增加到490余公里,改变了农村交通的落后面貌。在县乡公路发展进程中,出现过几次筑路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958年,对应(城)田(店)、花(子店)盛(滩)、应(城)临(江)、雷(湾)陈(河)、肖(巷)杨(岭)、八(角碑)祝(墩)等公路裁弯取直,全县县乡公路里程增加到102公里;第二次是在1975年,与上次不同,这次筑路高潮是结合农业技术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的,要求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修建了陈河至义和、曙光至古楼、杨岭至祝墩、双墩至三合等县乡公路,全县县乡公路达到289公里;第三次是在1984年,当年有随应公路、应天公路、雷新公路等20余条公路新建和加宽;第四次是在1995年,全年新建乡镇油路40.2公里,总投资1114.57万元。盐(矿)三(合)、应(城)天(鹅)、雷(湾)义(和)、赤(岸)沈(铺)等一批县乡公路建成后,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1996年11月,长化公路、应汤公路新建改建工程拉开了序幕。2003年,累计投资148万元,对汉宜线、云长线、小应线、八汤线等12处安装波型护拦和防撞墩的公路安保工程。
    2003年初,中央决定拿出500亿国债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通乡公路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从2006年以后,通村水泥路每公里补助增加到10万元。我市抢抓机遇,积极申报,确定了后三年路网改建7条通乡公路,总里程108公里的奋斗目标。“谁积极,支持谁”,只有地方先期投资1200万元,把路基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后,上面才会拨付资金进行路面建设。面对如此巨大的开支,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迅速采取“城市支援农村,干部支援农民,机关支援基层”的办法和“财政补贴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全市干部职工捐资一点”的方式,共募集资金630余万元,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齐伸回报乡亲的手,共筑通往小康的路,短短几年间,通村公路项目建设在应城遍地开花,全市425个行政村修通水泥路850公里,新农村建设旧貌换新颜。
    与此同时,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公路养护仍使用原始落后的工具,以笨重、艰苦的体力劳动从事养护工作,生产工具非常落后,主要的养护工具就是铁锹、洋镐、拖拉机,养护工作劳动强度特别大。2003年,投资600万元,采取集约化发展的方式,把16个道班合并重组为3个机械化公路管理站,先后购置了先进的切割机、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养护机械,大大提高了养护机械化水平。老虎山公路管理站和北十公路管理站被评为“五星级公路管理站”,雷湾公路管理站被评为“四星级公路管理站”。
    大路如歌谱华章。即将建成通车的武荆高速公路,应城境内全长31公里,设立两个互通出口,实现了应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使我市到达武汉的时间缩短为40分钟左右;孝(昌)仙(桃)高速公路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大外环,明年即将动工兴建,一纵一横两条高速公路在我市交叉相连,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届时,我市公路交通将实现两横一纵一外环为主骨架,以城区为中心,外联316、107、207国道和京珠、宜黄、汉十、武荆高速,内向各乡镇辐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应城境内河港纵横,湖泊众多,建国前,主要航道有漳水、涢水、府河、大富水航道,此外,还有龙赛湖、东西汊湖等湖泊航道,河湖交错,干支相连,木帆船运四通八达,境内水上通航里程达280.7公里。建国初,水运是应城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建国后,为加强水运管理,湖北省交通厅下属的湖北省木帆船运公司在应城设立直属站,对应城船运的客货运输实行统一运输计划、统一运力调度、执行统一运价和票证的“三统”管理。后几经演变,该站于1961年更名应城县航运管理站,职能也相应调整水路运输管理、港航监督管理、航道管理、港口管理、费收管理等五大职能。
    伴随机构的成立与演变,应城境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河湖治理,致使湖泊水面锐减,河道航程缩短。如大富水,建国前自应城河口上行至京山,全程142.5公里,均可通航,1967年在团山修建滚水坝,致使上游航运中断;漳河,建国前自黄江口上行至京山平坝,全程96公里均可通行木船,1964年由于其上游修建了郑家河等大小水库10余座,致使水源减少,航道断航;龙赛湖原系天门河要道,建国前可通达陈家河、毛家河、陈家岭、汪家集,通航里程66.5公里,1971年,因汉北河改道、龙赛湖出口修建节制闸而断航;东西汊湖系刁汊湖水系支流,建国前可通行麻河至郎君石桥,1971年因汉北河改道麻河渡修建节制闸而断航。至1991年,全市境内仅存航道59.7公里。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8-05 09:12
    回复
      2025-08-29 10:26: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应城航道虽多,但多迂回曲折,水浅滩多。大富水自田店以下竹林湾的55公里航段,即有浅滩30处,航宽仅5~10米,水深不过0.3—0.6米。建国后,党和政府加强对河道管理和养护,于1965年春,由航管站组建一支12人专业航道养护队,常年养护境内航道,还投入巨资,多次对大富水河道进行治理,提高行航能力。
      较早的一次治理在1954年,由于特大洪水袭击,大富水韩家坝至戴河的弯曲航段被冲断。洪水过后,应城对韩家坝和聂嘴两河段进行裁弯取直治理。经过治理,河床拉直,缩短了航程3.5公里。1956年8月,由膏矿组织施工,将李家河弯曲河道开直,便利水运,缩短航程1.5公里。尤其是1970年和1978年,还两次开挖大富水下游新河道,一是开挖喻家坝至天鹅新河道,全长13.5公里、河底宽20—40米、河底高程21.30—22.60米之间;二是开挖倒口至喻家坝新河道,全长10.2公里、河床底宽40米、河底高程21.30米,新改道的大富水全长23.7公里。两次改造,使原来航程由51.5公里缩短为24公里。
      这之后,又多次对大富水河道进行疏浚治理。1980年10月,孝感地区航运分局耗资11万元,历时一月,对双渡口至邵家嘴2.5公里航段进行疏竣,完成土方量10余万立方,使该航段航行条件改善。1981年,省航运管理局投资12万元,组织2万多民工,疏浚喻家闸至群力闸6.8公里航道。1983年,县政府组织全县13万民工,对喻家闸至天鹅13.7公里的河道进行疏浚。1989年,省局投资27万元对大富水出口老扁担河进行改道。1992年,省航务局和市政府投资119.5万元,对大富水整个航道进行全面疏浚。2001年,交通部、省交通厅投资3281万元对大富水、汉北河进行全面疏浚。
      经过多次治理,大富水航道明显改善、通航能力明显提高。在2001年前,大富水通航属季节性通航,每年通船时间仅6—7个月,通航船舶为50—100吨级;2001年后,可常年通航双排单列一顶双驳300吨级船舶。
      目前,我市境内通航航道主要分布在大富水、汉北河、府河等水域,其中府河通航里程为19.5公里(我市境内),仅能通过一些小型的、吃水浅的挖沙船舶。水路运输主要以大富水、汉北河为主,其中,大富水通航里程为22公里、汉北河为13公里。这两条通航河流,靠近武汉并直达长江、汉江,相互连通,通航基础较好,为我市与长江、汉江沿线大宗货物的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年来都保持着相当大的水运量。
      在航道的演变、发展的同时,应城港口、码头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建国前,应城滨临河流、湖泊的城镇、集市、乡村的地方都设有港口码头,达25个之多,如大富水流经的田店、巡检司、盛滩、城关、黄家滩(文峰)、临江口、牛堤口都设有港口码头。这些港口码头,多属自然岸坡,货物装卸都是人工肩挑背扛。尽管如此,建国后至70年代前,这些码头仍然为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繁荣市场发挥积极作用。后随着公路、铁路发展以及围湖造田、挖河改道等原因,这些码头有的兴旺,大部衰落,至二十世纪70年代,仅存4个码头,其中大富水只剩城关、天鹅两个码头。
      新港码头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后,党和政府加大了港口建设力度。1985年投资140多万元,修建了应城老港、新港各2个泊位的重力式顺岸直立码头,使应城有了正规码头。两个码头均安装当时先进的机械化装卸设备,装卸效率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年吞吐能力达30万吨。有近百年历史的长江埠港区,属于自然坡岸形式,码头简陋无设备,1995年,投资改造后,建成有装卸机械的正规化码头。目前,应城港现所辖4个港区:城关港区、天鹅港区、长江埠港区、吴台港区。自然岸线总长4.7公里,港区总面积84.6万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55.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8.9万平方米,现有泊位7个,总堆场面积17300平方米。
      随着应城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运物质的逐年增加,目前我市港口的年吞吐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我市水运物质的需求。为此,交通部门正计划改扩建新港码头,增加一个散装泊位和一个停靠船舶能力为500吨级的泊位,使其年吞吐能力达到50万吨。
      伴随航道演变、港口改善,营运船舶也逐渐升级,向大型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建国初期,应城尚无机动船,仅156只木帆船,截重2192吨。虽然木帆船载重小,小船载重3~5吨,大船载重7~9吨,但成本低,得以迅速发展,至1957年,发展到692只,后这些船多改为机动船。应城有机动船的历史,始于1954年,应城石膏托运单位在武汉自雇20马力拖船拖木帆船来湾上装运石膏。1958年,长航武汉港口无偿支援应城安装有70马力蒸气机、名为“生四号”的木质拖轮一艘,应城有了真正意义的机动船舶。之后,应城开始大量配置载重量100—200吨的磨盘式挂桨机,至1995年,全市船舶数170艘,其中挂浆机就有112艘。后来,为适应水运形势,我市水运船舶不断更新换代,至目前全市有标准型船舶86艘,载重29820吨。随着我市船舶的不断优化,我市的水运量也逐年增大,目前我市货物年吞吐量由原来的不足10万吨到如今的26万吨

      铁路,作为陆运交通之一,在应城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民国10年(1821年),为运输膏盐的需要,应城膏盐洞商就集资兴建了起于湾上,经八角碑、王家庙、潘家集、龙王集、雷家湾,止于陈家河的小火车轻便轨道——城陈铁路。之后,民国31年(1942年),日军修建了自长江苏台起,东跨府河,经云梦下辛店至孝感火车站,接京汉铁路的长孝铁路。该路在民国34年,日寇投降前拆除。
      建国后,1958年,沟通湖北省鄂西北的主要铁路干道——汉丹铁路动工,该路自汉口车站起,穿越应城境内长江埠、东马坊而过,并在长江埠、曹大设2个火车站。该路全线通车后,很快成为应城客运中心。通车当年,长江埠就发送旅客36.14万人次,且与日俱增,1985年,长江埠、曹大两站年发送旅客56.19万人次,平均每日1540人次。
      该铁路建成后,应城盐矿、膏矿专用线、省化工、湖北省军区“728”盐厂、长江埠铁路货场、“721”盐厂专用线均修建专用铁路与之对接,用以运输厂矿货物。这样,很快使长江埠、化工两站并入全国铁路运输网。尤其是长江埠火车站,很快发展成为应城和邻近的京山、钟祥、天门等县物资转运的集散地。1985年完成货物发送量107.73万吨,到达量78.8万吨。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火车提速,一些列车不再停靠化工站、长江埠站,再加上公路客运的繁荣,先是化工站取消客运业务,接着长江埠站停靠车次也越来越少,风光不再。
      2007年2月1日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正式开通
      1998年,我市铁路建设重谱新篇章。这年10月,由湖北省与铁道部合资修建的长(长江埠)荆(荆门)铁路正式动工兴建,2004年4月18日竣工通车。铁路线路全长176公里,总投资为18.5亿元,是上海至重庆的沿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荆铁路应城境内全长37公里,投资2.3亿元,兴建客运站、货运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荆铁路开通后,客车不在应城站停靠,给外出务工经商、旅游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此,2007年,应城市把开通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作为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多次向铁道部、武汉铁路局积极争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完善火车停靠设施、设备。终于争取开通客车,目前,每日停靠长荆铁路应城站列车已增至3趟。长荆铁路应城客运站的开通,进一步推动应城商业流通、旅游事业的发展,使我市农、工、商贸经济更快地步入发展快车道,为融入大武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初,应城公路交通运输很落后,不仅境内未开通客运,就连至汉口、孝感的客运也未恢复,人们出行只能靠走,至于去武汉,多半走水路,在长江埠乘船去汉口。直到1953年3月,湖北省运输公司才有一辆烧木炭的客车开办汉口至应城的客运业务。这种车原来烧汽油,因汽油紧缺改烧木炭,车上安装煤汽炉子,专配一人摇鼓风机,动力相当不足,上坡须乘客下车推进。每天往返一趟,从北门外出发,沿汉宜路驰到长江埠过渡,然后开往汉口。
      20世纪50年代的木炭客车
      这种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早在1950年湖北运输公司组建了有一名站长和4名站务员的应城汽车站(1958年改属孝感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但直到1958年,应城还是没有自己的营运车辆,更不谈开通通镇、通孝感的班车。1958年9月,交通部号召,全党全民“办交通”,孝感将汽车站下放应城。同年10月17日,应城县汽车站成立,并配置了自己的营运车辆——2辆客车、7辆货车。不久,应城不仅开通应城至汉口的班车,还首开城关至长江埠客运。这之后的1964年,孝感专区运输总站开辟区间客运,孝感至应城班车开通,结束了应城人们去孝感全凭走的历史。
      1966年是应城车站大发展时期。这年5月,借汉宜公路改道之机,应城在城关南门外(现蒲阳大道174号)建成260平方米车站,内设候车室、售票厅、调度室和1500平方米停车场,站场初具规模。
      1971年,孝感交通局将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所属的汽车队连同汽车下放各县管理。应城汽车站的客车因此增至4辆。汽车增多后,汽车站开始筹备开通县内短途运输。几经努力,这年底,城关至天鹅、陈河、汤池、田店、三合等县内7条客运线路开通,时发班次13班。至1974年,客运线路增至11条,班次增到27个。其中,应城至长江埠的班车,由每日1班增加到11班,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且也促进了客运事业本身的发展。至1978年,应城汽车站发展到客车17辆,日发班次41班,货车29辆,实现利税26.70万元。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8-05 09:35
      回复
        1982年,客运由交通专营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先是湖北省应城盐矿开办盐矿到汉口的客运,接着1983年,郎君区宋杨乡个体运输户夏长洪自购大客车一辆,投入城关至汉口的营运。随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专业、社会、个体客运一起上。至1985年,全县拥有各种载客汽车251辆,全县客运线路43条、184个班次、营运里程2440公里,使全县70%的村和85%的乡,以及所有的区镇所在地都通上了客车,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客运网络。
        在这期间,应城县汽车站几经更名,1984年6月更名为应城县汽车运输公司,下设客车站、货运站、修理厂,有客货车80辆。1986年撤县建市后,又一分为三,分为应城市汽车客运公司、汽车货运公司、应城市汽车大修厂三个单位。
        二十世纪90年代后,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客运运输的要求日益提高。长途方面,主要表现为出市、出省办事、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为此,1992年,新建以长途运输为主的客运站。1994年,长途汽车站交付使用,时有长途车84辆,日发班次200余班,日均运送旅客2500人次。
        短途方面,主要表现为各种交通工具,代步工具也应运而生,沿街“麻木”遍地都是,随招即停,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不安全隐患。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 1995年12月,应城客运公司申请成立了应城出租公司,时有柳州五菱出租车20台,从此填补了应城无出租车的空白。1997年,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强和引导出租车行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应城出租车移交应城汽车站统一管理。目前出租车行业空前繁荣,已相继发展成昌隆、容昌、天晟三家出租车公司,拥有出租车200台。
        1997年6月,应城汽车客运公司股份制改造,成立应城八达运输有限公司,同年加盟孝感汽车客运公司,更名为孝感汽车客运站。2001年,公司长途客运站被湖北省交通厅评为二级AAA星级站。
        随着客运市场各种经济成份的竞相参与,客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经营者互相杀价,乱停乱靠,违法揽客,途中甩、卖旅客,争抢客源,打架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方便出行。为营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乘车环境和经营环境,2003年5月,在广大经营者一致要求下,交通部门征得应城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成立应汉、应孝两个联营体,实行联合经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模式。几年来,客运市场秩序日益规范,客运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60年的风雨变换,应城市八达运输有限公司(前身为汽车站)几经分合重组、改制。由60年前仅有站长、站务员4名的汽车站发展成为现在拥有高档豪华客车280台,营运线路23条,员工670人,集旅客候车、售票、汽车维修、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二级资质客运企业,日发班次500余班次,日均运输旅客能力5000人次,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公路客运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今后,我市公路客运始终围绕“运输便捷化,市场网络化,服务优质化,监管法制化”的要求,全面创新监管方式,努力塑造运管新形象,实现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又好又快的发展。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8-05 09:37
        回复
          ***搞笑,自己入哄自己,应城在整个孝感地区交通排名倒数第一。


          IP属地:湖北6楼2017-08-05 09:48
          回复
            以前的辉煌。 现在的没落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8-05 09:48
            回复
              写(复制)的不错。其实我没看。。。太长了


              IP属地:湖北8楼2017-08-05 10:10
              回复
                应城到武汉的班车经常放空车宁可把座位空着也不降价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05 15:27
                收起回复
                  2025-08-29 10:20: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变个**啊,主干道那么一点宽.搞**毛啊


                  10楼2017-08-05 18:59
                  回复
                    不明觉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05 22:00
                    回复
                      大应城马上同高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06 09:43
                      回复
                        好一个巨变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8-06 09:44
                        回复
                          汉口到京山才三十块 到应城尽然38 图片说明了心情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8-06 11:21
                          回复
                            吹笔,比比旁边县市再说话,心里没一点笔数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8-06 12: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