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谭893吧 关注:3贴子:667

[图片][图片][图片]以上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片][图片][图片]以上镇楼图
--------------------------------------------------------------
对于日本明治维新,很多人觉得这四个字仿佛咒语。
只要把这几句咒语一念,马上就能变出一个工业化国家一样。
那么,为什么这么神奇的咒语,不能阻止1941年日本帝国对美国宣战,
也不能阻止1945年日本帝国全盘皆输的局势呢?
兰州这里,以日本帝国的轻工业发展概况作为例子,
对明治维新和日本的二战经过两个历史时间段进行一个理论上的联系尝试。
下面上正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8-03 09:25回复
    很多人对明治维新的理解,更多是从所谓“文明开化”的层面来看的。
    这一点作为目前流行的主流观点,看似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真理。
    但是,《维多利亚2》这款游戏,离不开的国家指标,就是工业产能的问题。
    问题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时,工业产能何在?
    除去从幕府和诸如萨摩藩接管的,由封建武士阶级运营的具有洋务运动性质的近代工厂外,
    此时的日本,并不具备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国家的生产能力。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8-03 09:26
    回复
      一,江户时代日本的产业概况
      用《日本经济史》(中文版有三联书店版)的 相关内容所示,
      江户时代初期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战国时代结束),
      人口增长,土地开荒和填海造田的趋势日益高涨。
      在这一时期,日本农业发展相对迅速。
      这为江户、京都、大阪所谓全国性三大都市,
      以及诸侯国所在的政治中心(仙台、水户、广岛等)城下町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早期贸易的主要产品大米以及其他农作物,为商路发展产生基本的运输需求;
      粮食稳定,为城下町和三大都市形成脱离农业的手工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与其说是上来就出现现在所知的工厂企业,
      还不如说是出现可以大规模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的其他行业,
      甚至是最简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信用借贷、入股合伙、组织化生产等)。
      这些生产关系,虽然不是直截了当的物质存在,
      但是其作为意识上的认知,对于指导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能够大规模产生这样的意识,也说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程度;
      毕竟,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产生出来。
      尽管日本技术长期落后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古代世界的发达水平,
      但是江户时代日本一方面排除了诸如葡萄牙等外国干涉日本内政的可能,
      一方面也大致稳定了日本全国的政治局势;
      幕府作为全国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于各个诸侯形成较以前强有力的约束;
      这些可以说创造了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日本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个诸侯国为了发展自身势力,
      对于经营本诸侯国的财力以及财政基础的各个产业,
      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依靠大米产量就足以发达的大诸侯国,
      比如加贺藩(石川县+富山县),
      就依靠所谓的“朝贡米贸易”来赚取“大米外快”;
      大米产量不足以外销或者不具备数量和质量竞争优势的诸侯国,
      便鼓励所谓“国产会所”(土特产外销机构)和特权商人 (负责公关经销)的发展,
      比如德岛藩(德岛县)鼓励本地的蓝靛生产并积极在附近的大阪京都进行外销,
      比如北关东山区(群马县、栃木县等)就大力发展桑蚕养殖加工生丝,
      或者说是种植棉花,向其他地区出口皮棉(简单分裂棉籽和初级加工的棉花)和籽棉(采摘下来的棉花)。
      手工业相对发达的三大都市因此不仅有了粮食保障,
      而且手工业发展需要的原料(蓝靛、大米、生丝等)也有了来源,
      因此城市规模可以稳定上升。
      农村的公有制特色的土地制度以及武士阶级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也随着新兴地主的发展而削弱。
      贸易的发展,促成了日本全国越来越紧密的商业网络的形成。
      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时候,实际上大家就已经是一个整体下的成员了。
      然而,即使如此,日本也还不能说是一个“呼之欲出”的资本主义国家。
      兰州个人认为有三点:
      第一,政治上幕藩统治,各项幕府改革几乎无一例外提出“节俭”,
      这表明无论是政治上(士农工商等级制),
      还是经济上(限制商业资本积累和发展),
      幕府为代表的武士阶级,并不会允许有经济实力足以推翻自己的势力存在。
      第二,诸侯国经营产业,目的在于平衡财政而非富民;
      并且,三井等特权商家在自身发展起色后,对于土地投资等“稳定保值”项目较为热衷。
      这些证明,虽然有资金积累现象的发生,但是作为积累行为发生的行为主体(诸侯、豪商),
      并没有将扩大产业作为超过自身自给自足需求之上的更高的目标去运行产业。
      第三,日本锁国,限制了和外国商贸的往来,“扬短避长”。
      尽管日本通过朝鲜通信使制度与朝鲜王朝、通过琉球王国与中国明清朝
      以及通过长崎与荷兰、中国明清朝(中国商人情况较特殊,一度可以去其他西日本港口)进行通商,
      然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有限的。
      比如苏木、象牙、朝鲜人参这类日本非特产的外货进入日本,的确是通商的结果;
      但是这些都并没有和日本国内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或者说,除去物流层面的运输和药业以外,日本其他产业对这些外货在生产层面上的需求可谓可有可无。
      这样这些产品的进口,不仅不能促进日本国内的资金积累,
      而且日本外流的产品,或者说能被外国认可的产品,
      是诸如白银、铜矿石等贵金属资源,
      从而促成了资金在事实上的外流。
      因此,尽管有着各种行业的发展,尽管的确比以前有着进步,
      但是此时的日本,依然还是一个经济上不具备自力更生建设资本主义条件的国家。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8-04 13:10
      回复
        二,明治时代的主打工业:轻工业
        也许会有人说,教科书上不是说明治维新口号之一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吗?
        这里还说轻工业主打,这是什么意思?
        看了6楼,也就是第一章,
        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不能在明治维新一开始就解决日后打仗军需依靠外购的问题了。
        根据《日本经济史》的讲法,
        在明治维新进行到松方正义(日本元老之一)财政紧缩时期左右,
        就逐步改变由政府宣传“新技术有多好”的殖产兴业政策,
        转而扶持各地的重点商家,由他们推进工业化。
        明治维新不是法宝,不可能在几年内变出来之前几百年都没有的西方技术。
        所以,日本在明治维新至大正年间,主要的对外工业部门,是轻工业:
        无论是政府需要外汇和资金,还是能够靠工业最短最快把产能发展上来,
        轻工业都比重工业要稳定而且效果好。
        《日本经济史》对此的概括是
        “向东方不发达国家倾销工业产品,向西方发达国家倾销原料和半成品”。
        对此的成果,书中举了两个例子:生丝和煤炭。
        (一)生丝方面,日本首先向欧洲市场出口生丝并和其他生丝进行竞争,
        但因为一开始销路过旺导致跟风生产降低质量,使得一度开脱成功的欧洲生死市场份额萎缩。
        幸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对于原料需求量较欧洲更大,
        因此日本重点开始向美国出口生丝并且成功排除中国生丝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二)煤炭方面,日本国内的煤炭开始对外出口。
        为什么煤炭不留在国内用呢?
        因为国内产业不发达,没有大规模的煤炭需求,而且出口还能挣钱。
        日本煤炭依靠运费便宜(距离近)和数量优势,
        以及后来逐步采取的挖煤技术的改进措施,
        在英属香港、新加坡等南洋大市场上成功排挤英国产煤炭的市场份额。
        ——至于煤炭对英国的重要性,BBC《英国史》纪录片最后一节开头主持人就说过。
        八幡制铁所的建立,
        已经是明治维新开始将近30年左右的事情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8-04 13:10
        回复
          三,注定昙花一现的“大正民主化”
          日清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帝国争取到的,
          主要还是一个更有利于国内发展的战略环境。
          至于工业,
          1913年英国造船厂竣工的日本海军战列舰金刚号(舰C大傻)证明了当时日本的工业能力究竟几何。
          ——到此时,不要说“富国”,就是“强兵”都还不稳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个短暂的春天。
          这个春天,不光是给了中国:
          不仅对于社会性质类似旧中国的拉美国家,
          而且对于日本这样远离主战场的后发列强来说也是如此。
          日本资本主义在此时依靠对外输出轻工业品为主的产品,
          在一战期间积累了相对以前来说较发达的资金。
          这种经济优势加上一战列强无暇他顾的政治环境,
          使得身为落后列强的日本敢于提出“二十一条”、“西原借款”等对华排他性要求。
          1919年,一战结束了。
          早在1912年,见过风风雨雨的明治天皇驾崩。
          对于公认有精神问题的大正天皇,
          从1921年到他驾崩的1926年都由日后成为天皇的裕仁皇太子摄政监国。
          因此,大正时代,可以说是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前天皇对朝政影响最小的一个时代。
          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身为世界大战战胜国和日后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的荣耀,
          开拓新疆土(马里亚纳、马绍尔、密克罗尼西亚、帕劳等原德属太平洋殖民地)的热情,
          促成了这场以城市居民为主,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化运动的开展。
          犬养毅、美浓部达吉等名人成名也就在这个时期。
          ——农村居民的话,富山县开始的“米骚动”就是其参政热情高涨的表现。
          面对国内形势的变化,除去一些顽固派(比如山县有朋等),
          西园寺公望等名流也来“和稀泥”,提出“中道政治”。
          日本统治阶级(皇族、华族、上层士族等)基本忍下了这次冲击带来的麻烦,
          并且使得整个民主化运动在不突破明治宪法体制的前提下得以开展和分化。
          这个民主化运动最后失败,原因(没有什么所谓的“先锋队”)有以下四点:
          一,轻工业在关东大地震和昭和初年的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中受打击较大,
          并且依靠明治维新藩阀政治发展的轻工业,不能否定自身与统治阶级之间的联系。
          其斗争运动,基本不超过《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许可范围,
          这也是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群众的一个保险吧?
          二,政党与其说“天下为公“,不如说是“私党盈利”:
          参加政党的普通党员,只是政党领袖棋盘上的棋子,而且基本不能从政;
          政党领袖,包括犬养毅等,在地位提高后就开始沉醉在“上流生活”的腐败之中;
          政党的重要职务和主要人员,几乎都是各地的“社会名流”。
          三,政党政治期间,日本社会出现的城乡二元结构,
          即“城市近代化,农村封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依然长期存在,
          对此政党政府采取的各种政策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构。
          到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后,这就成就了日本历史上出名的“女卖身,男当兵”的社会现象。
          四,原有统治阶级对社会控制有力。
          无论是山县有朋这样的“白脸”,还是西园寺公望这样的“红脸”,
          他们才真的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这种政策上的迷惑性,足以使一些人觉得“大事已成”进而不求彻底了。
          并且,“在乡军人会”对于农村的有效控制(不光是行政层面,还包括征兵、娱乐等职能),
          地主在村子里的“亲分”地位(也就是全村其他家庭都是这个“亲分”家庭的封建义子家),
          使得与农村相关的工人阶级对民主化的热情保持在统治阶级的可控范围内。
          对于民主化运动的分化瓦解,也削弱民主派领导人的威望,
          从而反面壮大了统治阶级的声威。
          ——至于所谓的日共,
          在二战结束前,就不过是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读书俱乐部。
          不仅不肯到车间和农村去下基层,内部斗争和日后军部压力下的“转向”反而如火如荼,
          所以相对团结的军部法西斯作为统治阶级本身的一个强大部分势力,注定要领导日本走向二战。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8-04 13:11
          回复
            四,昭和时代:二战的年代,重工业化的年代
            日本尽管从1911年开始就用英国方面的设计图纸,自主建造比睿号战列舰(舰C二傻+南风家),
            但是在大正时期,并不能作为一个重工业为主的国家存在于世。
            而轻工业虽然“入门快,来钱快”,但是一般厂家规模小,资金少,面对市场风险不能灵活应对,
            因此日本国内爆发的台湾银行经济危机(也就是所谓昭和经济危机)给了日本经济一个大萧条。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就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面对危机,
            除去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种政治军事层面的行动,
            日本开始向西方国家及其海外殖民地倾销轻工业品。
            因为日本社会较落后,社会福利低,人工费低,原料也便宜,
            很快就在包括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等西方殖民地里垄断市场。
            不过,这里究竟是西方的地盘。
            英国在渥太华帝国会议后组织起了英联邦特惠区,
            其他各国也都如此进行着贸易保护主义。
            这样,很快日本商品就被西方国家的行政手段逐出了他们留给自己倾销产品的殖民地市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英国放弃金本位制,搞起“英镑区”;
            美国放弃金本位制,试着在拉美搞起“美元区”;
            法国保留金本位(虽然最后竞争不过英美而放弃)并试着把金本位国家搞成“法郎区”。
            在这些纷繁复杂的货币战中,资金长期依赖英美的日本帝国,日子只能越来越难过。
            其后全面侵华和发动太平洋战争,
            其实也就是不得不“学习”西方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努力而已(虽然注定失败)。
            在这种压力下,日本轻工业越来越难做。
            军工企业、新财阀和所谓“经济合理化”派官僚势力都开始大举登场。
            军部也借此机会,大力扩编,吸收社会人员并增强自己的政治斗争中的优势地位。
            在1931年到1945年,日本下水的一艘艘军舰(航母、潜艇、海防舰等),
            造出来的包括军用罐头、军装、枪支在内的军用产品,
            在工业产能上证明了这个时期的日本,早就不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了。
            借战争的东风,日本重工业开始有了长足发展。
            日本电视剧《官僚们的夏天》,
            第一集主人公风越跑到曙光车厂去说服老厂长的时候,
            就说过“战争的时候,您还造过战斗机呢。”
            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并非所有产业都是从零开始,
            而且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接着来。
            不光是重工业发展本身造成的冲击,
            而且轻工业还要面对行政层面的干预:
            从岸信介去伪满总务厅(实际上的伪满最高权力部门)搞的“五年计划”为苗头,
            到日本国内企划院(类似于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委员会)和军需省的设立,
            “经济合理化”,或者说当时岸信介本人很喜欢说的“托拉斯化”,
            都注定以中小企业为主干的轻工业发展面临相当巨大的“合理化”危机。
            二战,并不是像现在很多日本“主流观点”讲的那样无可奈何
            ——当然更不是像很多好战愤青那样“灭国弹指一挥间”的“hong卫兵气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曾说要日本“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
            并且鼓励日本资本向曾经军事占领的东南亚和香港等地进行资本输出,
            从而不仅经济上消除日本外部市场缺乏造成内部军事化的可能,
            并且日本听命于美国,则日本的势力范围约等于美国的势力范围,
            光别人栽树,自己还分着吃果子。
            对于日本来说,昭和战前时代,可能是日本历史除了明治维新外又一个空前活跃的年代了。
            以后还会不会有呢?
            这不仅要去问尼特族、自由业者、右翼、明仁天皇、安倍晋三这些具体的人物或团体对象,
            要看日本国内的产业情况和就业结构,看日本社会各个部分以及整体如何运行,
            更要看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还会不会再给日本一次这样的(积极的,消极的,或兼有)机会了。
            恒河沙数,但是机遇可遇不可求,吧。
            ~Fin~
            撒花~poi~
            ------------------------------------------------------------------------------[图片][图片][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8-04 13:11
            回复
              关于二战前的日本发达程度,
              知乎上有个答案很不错。
              图表,数据,分析,都很全。
              下放链接:
              刘昕雨,战间国际政治
              《战前日本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987146/answer/74484842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8-04 13:12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10 23:17
                收起回复
                  @小谭893 我手机客户端好像炸了,待会再说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11 11:42
                  回复
                    答复注释:
                    (一)
                    日本国家对促进日本工业化起着主导作用。《大国崛起》纪录片里,日本政府支持三菱发展就是国家扶持特权商人进而由特权商人运营国家发展需要的各项主要产业(炼钢、造船等)。重工业基本还是能保证在日本人自己手里的,不然二战日本军工效益不会那么突出。
                    (二)
                    黑船开国,西方商人与日本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日本买办来做中间商,进而发展日本对外贸易的。因此,在大正时代以前西方对日本的投资,不具备垄断行业的程度。日本企业的自有度还是很高的。
                    (三)
                    大正时代,日本因为一战国内经济形势很好,引发很多热钱来到日本。不过,西方对日本的投资,在被排除在重工业之外后,就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部分,并且数量也受到限制。
                    (四)
                    日本的金融市场封闭性较强(相对欧美而言)。日元也很难作为炒作货币出现于世...某种程度上,这也为日本政府合理调控国内经济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
                    (五)
                    至昭和初年,日本基本形成北九州、阪神、中京、京滨四个工业区。日剧《官僚们的夏天》提到了太平洋工业区计划,就是二战后为了实现池田勇人“国民收入翻一倍”的目标,通商产业省(类似商务部)决定“收入翻一倍,那么生产就要翻一倍”,在原有的四个工业区基础上再建设濑户内工业区和静冈-丰田工业区。
                    (六)
                    除了主要工业区以外,北海道经济开发取得的成果也是瞩目的。道南的室兰直到现在还是日本重要的一个钢铁冶炼基地;夕张等道央地区城市更是煤矿主产区;农业开发参照美国经验,使得现在北海道还是日本重要的一个粮农基地。
                    (七)
                    日本企业的资金,很大程度依靠国内积累。政府财政除日俄战争开销巨大必须到英美发售战争公债外,大部分依靠地主制度下的地租收入。因此,二战前西方货币战,对日本小企业影响很大,但是对拥有银行业务(三菱、三井等)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影响较小。战后日本财阀的死灰复燃,也就是依靠这些关联银行为中心。
                    (八)
                    技术化程度来说,以丰田公司为例,按大野耐一在《丰田生产方式》提到的关于丰田公司出现汽车业务的讲法,从其父丰田佐吉(明治时期日本著名纺织大王加设备发明家)开始,到经历二战独立去做汽车业务的丰田喜一郎,丰田汽车在技术上“发展平平”。成为现在的知名品牌,完全是战后的努力所致。
                    (九)
                    按照对岸信介时代的描述,日本在二战期间成立过汽车行业的类似行会的组织并且颁布相关的国内产业保护法规。这样的照顾下,丰田公司才有日后奋发的组织基础、生产经验和技术积累。——总体日本二战的工业化,主要是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工业化,其他方面不仅财阀投资少,政府支持也少。
                    (十)
                    二战前后,日本在《伦敦海军条约》和《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下,为了以后具备更高的军舰吨位数,资助民间企业订购符合军方要求的商船。隼鹰号、飞鹰号两艘轻型航母就是这期间日本军方支持民间建设的两艘商船征用后改装的。——可以理解成苏联时期的重视军工指标的发展方向。
                    (十一)
                    德川幕府的几点功绩(兰州能想到的):
                    第一,德川幕府统一日本,日本国内环境稳定,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二,阻止西班牙等列强对日本的入侵(天主教渗透、武装干涉等),维持日本国体的延续性。
                    第三,日本国内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增加,为供养更多人口乃至出现三大都市提供前提条件。
                    第四,教育事业等其他文化类事业,随着社会稳定也得以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奠定现代日本文化的基础。
                    第五,江户幕府成为应仁之乱后首个稳定长期统治(名义上是全国)的中央政权,加强国家各地的政治向心力,为明治维新建立民族国家创造重要政治和社会前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10-29 13:41
                    回复
                      注释
                      明治维新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制的兴亡
                      在古代东方,中国属于封建地主制度发展最为健全的国家。
                      而和古代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日本,
                      土地制度长期却保留过多庄园时代甚至原始社会的特征:
                      这些特征归纳起来,最直接的一点,
                      就是在德川时代以前,日本全国没有可以被清楚认定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身影。
                      德川时代,日本全国秩序相对之前的镰仓幕府和动乱不休的室町幕府,
                      可谓一个漫长的太平盛世。
                      尽管德川幕府统治全日本的方式是武士阶级的幕藩体制,
                      土地名义上属于幕府(天领)或者诸侯(诸侯领地),
                      然而,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的“武士进城”和“管制刀具”(刀狩),
                      使得武士对农村的控制能力有了较大削弱。
                      这个行动,直接目的自然是防止地方武士扎根而后造反;
                      然而,武士在农村地位的相对(而非绝对)削弱,促成新的农村阶级的形成:
                      豪农,或者就是日后的地主+富农。
                      尽管德川时代,对于地主这种必然会动摇石高制分封体制的因子,
                      总体政策是打击和限制的;
                      但是,毕竟地主富农的产生,证明日本随着进入相对和平环境,
                      农业生产和种植面积相对提高,新的生产力催生了新的阶级的出现。
                      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持政权,
                      曾经意气风发的维新志士们组成的东京政府,承认土地买卖合法以及合法条件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这不仅是政治上的考虑,而且也是经济上的需求:
                      地主阶级在日本农村长期垄断金融行业(高利贷等),事实控制土地面积和拥有资本都是最大的。
                      ——对于在正式攻占江户之前就急着发行没有足够保证金而且也不被近畿群众认可的“太政官纸币”,
                      财政长期紧张(废藩置县经济上的原因在于此,即平衡财政)的明治政府来说,
                      可以投资实业而且也是稳定纳税大户的地主阶级自然是必须要团结的对象。
                      对于地主阶级来说,由此获得的合法地位,
                      以及相对自由的土地市场(自由主义世界经济此时还正在向垄断资本主义方向过渡)环境,
                      对其自身发展壮大,也有着促进作用。
                      曾经在中国大陆上演过无数次的土地严重兼并的戏码,
                      在这个东洋岛国倒是第一次开始大规模上演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10-29 13:44
                      回复
                        答复注释(日共部分):
                        (一)
                        问题是,(二战时期的日共)“转向”的潮流也很猛。能在国内环境下坚持到战后还能不“转向”不逃避的简直屈指可数。
                        而且,野坂参三战后从中国陕北回到日本。片山潜则是终老在莫斯科。德田球一最后则是跑到北京。这种不能在国内把g命坚持到底的作风,到底还是不能对付本土那些树大根深的统治阶级。现在的日共如果否定任何形式的日本民族主义,怕是连议会都进不了...这就证明了这些人的能力范围多大。
                        (二)
                        那么,为什么特高科能有那么大的权力呢?又为什么日本社会实际上默认了这种权力呢?法西斯为什么就能战胜日共呢?为什么日本最后全民都被法西斯领导走向了战争,而不是被日共带领呢?这些问题,日共用自己的历史给出了答案。
                        (三)
                        日本法西斯上台可以利用的社会因素(经济困难、阶级矛盾等),日共理论上都是可以利用的。但是结果是,日本法西斯成功了,日共被镇压。这个状况延续到战后,就是“红旗入宫”事件所表现的:既要戏谑日本天皇凸显自己的地位,又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日本天皇的统治。
                        (四)
                        镇压都是肯定会凶残的,不然不会是镇压。自由民主都是争取来的,不是等着统治阶级“发好心”等来的:谁会好好的乐意大比例割让掉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大饼呢?
                        (五)
                        既然要g命,就必然要面对那些暴力机器的镇压。如何应付这些镇压?中国、苏联等的经验,几乎都包括向对方军队组织的渗透和颠覆。到了日本,军部在日共跟前仿佛一块铁板,镇压上可谓“严防死守”。这已经说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能力了。
                        (六)
                        一遇到镇压,(二战前的日共)组织大多数人就跟“树倒猢狲散”一样。“转向”的,沉默的,外逃的,什么样都有。这种组织,去对付军部法西斯简直是以卵击石。 日共被镇压,不光是日本法西斯“狡猾狡猾地”,自身的原因也很重要。
                        (七)
                        按照一些日本左派的说法(《太平洋战争史》等),所谓“积极”的活动,就不过是放映几个自编自演的电影,排练话剧。没有武装(军事意义上)和农村起事。工人的要求基本都是到了经济要求得以凑活解决就完事...这个是“斗争”?或者说,在法西斯那样强大的国家机器镇压能力跟前,这些就是“斗争”?
                        (八)
                        明知道日本法西斯对于农村的所谓“反动”团体在乡军人会控制力如何,明知道日本法西斯对于军队组织的控制如何,还要这样的策略,这样的行事...这不是政治自杀吗?
                        (九)
                        “红旗入宫”是战后的事情。日共利用战后日本的社会苦难,煽动群众一度闯入皇宫,不过没有见到天皇本人而只是最远见到给皇族安排的特供厨房就罢手了。这个事件前后,或者说不光是这个事件里,日共都一直要求天皇“允许”自己组建政府或者和社会党一起组建联合政府...
                        (十)
                        日共成员,除去像小林多喜二这样“穷不丧志”的励志人物,较早能接触到马列书籍的不可能文化素质太低(比如中国的mao、周南开等人)。而从日本农民工人对日共被镇压的政治态度来看,大多数日本老百姓对日共并无太多政治寄托。这样,基本就可以保证这个组织的高级知识分子属性。
                        (十一)
                        或许有利有弊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事情,就像所谓的“功过三七开”一样。但是,日共被镇压,这肯定说明其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被统治阶级利用了。
                        (十二)
                        盲动那个和武装起事还是有差别的:统一的武装、全国性的计划、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好像几次被解决的治安事件不可能被算成起事一样...
                        (十三)
                        要是经济要求那么容易满足,二战日本还要那么着急打仗干什么?除去财阀要钱,军阀升官,政客弄权,老百姓这方面的需求也是内在推动力...
                        (十四)
                        日本法西斯对于“转向”的日共成员,就体现其“恩威并施”的特点:按照《太平洋战争史》(日本左派的著作,对于中g部分的描写简直是国际友人)的说法,很多转向的日共成员得到官职后便安分下来。对于日本社会的统治基本得以维持下去并能顺利转到太平洋战争,也少不了这份能力。
                        (十五)
                        高级知识分子参加这个组织,或许可以用并不十分恰当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来形容吧。而且,当时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使得这些军队与官僚体制之外的人员存在一定可能夺取政权的可能。——当然这时候要是再说“维新”,这些人可得不到天皇的“讨逆圣旨”了。
                        (十六)
                        加上苏联在斯大林上台后,把“共产国际”逐步搞成自己对外扩张组织各国亲苏派政治力量的一个组织工具。日共自身的苏联影子太强,而日本和沙俄的日俄战争的历史,在二战前的日本还不仅仅是个传说。
                        (十七)
                        不光是日本军部“恩威并施”,日本战前的财阀也很聪明:几次军事事件(比如五一五)以来,各种“产业报国”团体纷纷出现。一方面,“报国”这时候就是和军部一个阵线了,财阀拉上了有力的政治盟友;另一方面,“产业报国”为企业运营乃至日本的重工业化找到了一个需求突破口。
                        而且,财阀“产业报国”,的确是为生产经营乃至维持工人生计做出了客观贡献(虽然美军空袭日本以来,日本工人用“旷工”做出了无声的抗议),使得本来就不坚定且目标不清晰的工人们的g命性更加不彻底,从而维持财阀生产运营体系的继续运行。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10-29 13:44
                        回复
                          注释二:
                          日本的重工业化:昭和初期与军事工业
                          前文讲过,日本明治维新的经济基础是农村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主要发展起来的工业是轻工业部门(棉纺、生丝等)。
                          此时的日本,和世界主流工业大国的实力差距巨大。
                          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汽车工业为例,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将近半个世纪其间,
                          欧美在汽车工业上取得的成就是举世所知的: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发明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在德国诞生;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发明流水线组装生产模式。
                          日本汽车呢?
                          被誉为“日本汽车先驱者”的丰田喜一郎(丰田汽车创始人),
                          直到1929年才出国考察英美等国的汽车生产与销售情况。
                          经过多年研发和试点经验的积累,
                          1937年,丰田喜一郎成立“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
                          这在时间上,已经远远落后欧美近半个世纪了。
                          更严重的是,
                          无论是品牌效应(口碑)还是产品质量(技术)上,
                          日本汽车工业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下面临着很大的后进者竞争压力。
                          此时,承担丰田汽车市场需求任务的“大头”,是日本军部。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10-29 13:44
                          回复
                            这个情况,拿到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也是适用的:
                            日本战后成功的相机制造商佳能和尼康,
                            二战期间是军部军用光学仪器的生产商;
                            本田公司在二战期间,为军部负责供应小型发动机...
                            一般经济学形容消费者产生购买需求,
                            会强调两个基本要素:
                            消费能力(主要体现为财力),
                            消费需要(对有偿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是否达到需要购买的程度)。
                            军部对此基本都是适用的:
                            消费需要这一点就不说了,二战本身几乎都是一场离不开重工业的世界性战争:
                            坦克、航母、飞机、汽柴油冶炼、黑色金属工业....
                            至于消费能力,
                            军部作为国家机关中最为有力的部门,经费是不缺的:
                            即使不算二战期间军部统制派对政府掌控的时期,
                            单就根据《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其经费也不会缺少。
                            《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第七章《会计》第七十一条规定,
                            ”在帝国议会未审定预算或未能通过预算时,政府应执行上一年度预算”。
                            这一条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因为国会倾轧导致政府缺少必要的运行经费,
                            但是这也为政府开支“保底”提供法律依据。
                            至于可以“超支”预算的消费呢?
                            方法也是可以合法的:
                            根据该法该章节内容,
                            第六十八条
                            “因特别之需要,政府可以预先设立一定年限之继续费,要求帝国国会之审议通过”
                            第六十九条
                            “为补充预算不可避免之不足或预算外之必要费用,可设预备费”
                            ——这些还只是一定“合法”的部分。[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11-01 21:46
                            回复
                              按三联书店编译版的《日本经济史》第四卷《产业化的时代(上)》的说法,
                              军工企业为日本产生和形成培养技术工人队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以见得?
                              首先,军工企业作为“富国强兵”和对内对外维持扩大统治范围的重要的工业基础,
                              在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上强于其他不是能自食其力就是没有如此生死攸关的“非重点”产业。
                              其次,民营企业在采用新技术与维持扩大盈利这两个问题上相对纠结,
                              因此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环境不如军工企业。
                              很多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研发与实施经验,最先都是先在军工厂走一遍,
                              然后才会逐步“上行下效”地推而广之。
                              再次,军工企业在一开始形成期间(横须贺兵工厂、川崎重工、播磨岛工厂等),
                              与国外进行的技术交流较多,受到英美等技术先进国家影响早于其他行业。
                              最后,日本帝国政府尤其军部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军事订货和政策扶持,
                              促进各个军工企业的发展和运转,
                              使得日本逐步可以拥有自主设计生产军备的工业基础。
                              1922年日本自主设计生产的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
                              就是这种基础扶持起来的证明。[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11-01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