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表达了国家对自然、文化、城市形态等的关注,城市设计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增强城市特色的重要技术手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焦作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深度转型,城市特色景观资源应作为重要的城市资产,发挥价值,助推城市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市及时地编制《焦作市总体城市设计》,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方文化景观,突出焦作城市特色,展现城市个性魅力。用规划引导美丽焦作建设,将城市特色打造成焦作的竞争优势,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焦作市总体城市设计》目的是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控制,景观节点和景观廊道的营造,分区域提出建筑风格、建筑高度、色彩控制要求。
设计目标:
通过对焦作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城市空间等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区域比较,提出焦作的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千古覃怀,太极圣地;百年工矿,山水新城。
?通过突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灿烂多元的文化特点,彰显城市特色;充分发挥太极发源地优势,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进一步彰显太极精神和太极文化;突出百年工业历程,彰显独特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尊重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体现城市转型成效和继往开来的开创精神;突出焦作隽美的山水资源和天人合一的城-山-水格局,打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转型成效,提升城市吸引力。
总体设计结构:
四轴多带成网,双心七片增色。
双心——老城风貌核心,新城风貌核心。
四轴——解放路景观风貌轴、迎宾路景观风貌轴、民主路景观风貌轴、人民路景观风貌轴。
七区——
?老城商住风貌区:保持多元传统风貌,延续不同时代建筑风格,改造公共空间;
?现代居住风貌区(共2个,分别为中站组团和马村组团现代居住风貌区):现代综合居住风貌,注重退二进三功能置换;
?行政文教风貌区:现代文娱新城风貌,展示城市活力;
?科技新城风貌区:现代高科技产业新区风貌,适应现代电子与网络发展需求,强调楼宇经济;
?现代工业风貌区(共2个,分别为东部和西部组团现代工业风貌区) :现代产业园区风貌,注重第五立面的处理。
多带——
以水系干渠及两侧绿带、道路绿色走廊为主体形成的生态景观带,也是城市风道系统的载体。
规划策略:
策略一:山水可视、可游
策略内涵:保护北山和河湖水系的特色自然本底,展示焦作隽美的山水资源和天人合一的城市山水格局,加强沿山、沿河一线地区的景观塑造,理顺“山—水—城”空间关系,构建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策略二:文化可知、可感
策略内涵:保护、传承和彰显灿烂多元的地域文化。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和构筑物等体现文化精髓的物质载体进行积极保护与展示。积极策划和充分利用民俗活动、节事活动、城市活动等文化活动强化文化形象感知,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展现焦作城市特色。
策略三:特色彰显、城市修补
策略内涵:保护利用近现代工业遗迹,展示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引导形成特色、创新、和谐的建筑风貌和城市空间,优化城市意向系统、开敞空间系统、建筑形体系统和环境设施系统等,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融合计创新精神。
控制引导系统设计:
1、城市意向系统
城市意向系统包括景观风貌分区、景观路、城市天际线、景观眺望系统和景观节点5个要素系统。
(1)景观风貌控制与引导
划定5类7个景观风貌区的四至范围,梳理特色资源,明确不同景观风貌分区的景观特征定位和代表文化,提出控制策略,具体见下表。
名称
范围
特色资源
景观特征定位
代表文化
控制策略
老城商住风貌区
北至影视路,南至南水北调干渠,西至河阳路和许衡湿地,东至李河和南水北调干渠。
近现代工业建筑和设施、东方红广场、传统街巷、近山滨河开敞空间、道清铁路、商业中心、山阳故城
承载建城历史的传统商业居住片区和近现代工业文化旅游区。
解放区——近代工业文化
山阳区——汉文化
保持多元传统风貌,延续不同时代建筑风格,重视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完善公共开敞空间。
行政文教风貌区
西、北至南水北调干渠,南至新河,东至李河。
市级行政中心、新体育中心、龙源湖、滨河商业及开敞空间
展示新区活力的现代行政文化片区。
现代都市文化
在与时俱进的现代新区风貌中强化焦作文化内涵,重视营造以人为本的尺度感和归属感。
科技新城风貌区
北至新河,南至大沙河,西至郑焦晋高速,东至总规建设用地边界。
新城公园、滨河开敞空间、高科技工业中心、科技教育创新中心
现代高效的教育和科技产业片区。
现代都市文化
适应现代电子与网络发展需求,强调楼宇经济。
现代居住风貌区
包括中站和马村两部分,中站部分北至太行山,南至许衡湿地,西至郑焦晋高速,东至道河阳路;马村部分北至南水北调干渠,南至新河,西至中原路,东至山门河。
特色街区、组团服务中心
体现现代居住风貌的综合功能片区。
府城——商周文化
其他——现代工业文化
渐进式更新改造,退二进三功能置换,延续不同时代建筑风格,完善公共开敞空间,体现宜居性。
现代工业风貌区
包括西部和东部两部分,西部工业风貌区北至太行山,南至丰收路,西至大沙河,东至白马门河;东部工业风貌区东、北至总规建设用地边界,西、南至山门河。
现代工业园区、生产服务中心
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小尚村、赵张弓等——远古文化
其他——现代工业文化
新区——明清文化
严控三废处理排放,加强厂区绿化,注重第五立面的处理。
(2)景观路控制与引导,构建景观路系统依据焦作市丰富的景观资源,构建包括近山、滨水、传统文化、城市等4类景观路系统,涉及的景观路管控引导措施如下表。
加密支路网,形成小街区,在老城区以外的新建城区加密城市支路,适度打开新区封闭街区,形成空间尺度宜人的小街区系统。
推广林荫路,保护以民主路、新华街、站前路为典型的现状林荫路,不随意改变行道树种植形式和树种。结合绿道系统,推广林荫路建设。行道树以冠大阴浓的乔木为主,行道树间距应为3-5米。
(3)天际线管控与引导
规划选取焦温高速东望城市天际线、大沙河南岸北望城市天际线和南水北调干渠北望城市天际线为焦作市城区重要的天际线。
(4)眺望系统管控与引导
识别眺望点和景观点
规划识别了6个眺望点,10个景观点和19条景观视廊。
眺望点包括:龙翔矿山公园、焦作影视城、缝山公园、山阳故城、焦作广电塔和新河商务中心标志性建筑;
景观点包括:许衡文化公园、沁泉湖公园、山阳湖公园、焦作火车站、普济路桥、塔南路桥、山阳路桥、人民英雄纪念塔、焦作体育馆、和焦新科技组团中心。
(5)景观节点管控与引导
根据自然和文化本底、功能、区位条件等特征,将焦作市中心城区的景观节点分为公共中心景观节点、门户景观节点和大型绿化景观节点3类。
2、公共空间系统
公共空间系统包括滨水空间、公园与广场、绿道系统和游览系统4个要素系统。
(1)滨水空间
焦作是河南省的海绵城市试点,河道、护岸和滨水绿地等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承载,也是城市景观系统中重要的公共空间系统要素。规划重点关注焦作的河道、护岸和功能岸线景观塑造。
(2)公园与广场
结合通风廊道,保护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为市民活动提供优良的空间环境。增强公园与广场的使用均好性与高效性。
(3)绿道系统
焦作未来绿道主要依托原有道路基础,适当改造道路断面,增加标识系统;滨水绿道、道清铁路绿道和少量盘山绿道依托带状空间,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铺装。
(4)焦作中心城区拥有极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积淀,应重点打造城市人文旅游景点,作为全域旅游的补充,重新串联游线,增加游客能在市区停留时间,进一步扩大焦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产业。
3、历史文化系统
历史文化系统包括文物保护、工业遗迹保护与利用和文化传承3个要素系统。
4、建筑风貌系统
建筑风貌系统包括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4个要素系统。
5、环境设施系统
环境设施系统包括广告招牌、城市雕塑、灯光夜景和环境小品4个要素系统。


《焦作市总体城市设计》目的是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控制,景观节点和景观廊道的营造,分区域提出建筑风格、建筑高度、色彩控制要求。
设计目标:
通过对焦作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城市空间等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区域比较,提出焦作的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千古覃怀,太极圣地;百年工矿,山水新城。
?通过突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灿烂多元的文化特点,彰显城市特色;充分发挥太极发源地优势,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进一步彰显太极精神和太极文化;突出百年工业历程,彰显独特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尊重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体现城市转型成效和继往开来的开创精神;突出焦作隽美的山水资源和天人合一的城-山-水格局,打造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转型成效,提升城市吸引力。
总体设计结构:
四轴多带成网,双心七片增色。
双心——老城风貌核心,新城风貌核心。
四轴——解放路景观风貌轴、迎宾路景观风貌轴、民主路景观风貌轴、人民路景观风貌轴。
七区——
?老城商住风貌区:保持多元传统风貌,延续不同时代建筑风格,改造公共空间;
?现代居住风貌区(共2个,分别为中站组团和马村组团现代居住风貌区):现代综合居住风貌,注重退二进三功能置换;
?行政文教风貌区:现代文娱新城风貌,展示城市活力;
?科技新城风貌区:现代高科技产业新区风貌,适应现代电子与网络发展需求,强调楼宇经济;
?现代工业风貌区(共2个,分别为东部和西部组团现代工业风貌区) :现代产业园区风貌,注重第五立面的处理。
多带——
以水系干渠及两侧绿带、道路绿色走廊为主体形成的生态景观带,也是城市风道系统的载体。
规划策略:
策略一:山水可视、可游
策略内涵:保护北山和河湖水系的特色自然本底,展示焦作隽美的山水资源和天人合一的城市山水格局,加强沿山、沿河一线地区的景观塑造,理顺“山—水—城”空间关系,构建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营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策略二:文化可知、可感
策略内涵:保护、传承和彰显灿烂多元的地域文化。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和构筑物等体现文化精髓的物质载体进行积极保护与展示。积极策划和充分利用民俗活动、节事活动、城市活动等文化活动强化文化形象感知,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展现焦作城市特色。
策略三:特色彰显、城市修补
策略内涵:保护利用近现代工业遗迹,展示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引导形成特色、创新、和谐的建筑风貌和城市空间,优化城市意向系统、开敞空间系统、建筑形体系统和环境设施系统等,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融合计创新精神。
控制引导系统设计:
1、城市意向系统
城市意向系统包括景观风貌分区、景观路、城市天际线、景观眺望系统和景观节点5个要素系统。
(1)景观风貌控制与引导
划定5类7个景观风貌区的四至范围,梳理特色资源,明确不同景观风貌分区的景观特征定位和代表文化,提出控制策略,具体见下表。
名称
范围
特色资源
景观特征定位
代表文化
控制策略
老城商住风貌区
北至影视路,南至南水北调干渠,西至河阳路和许衡湿地,东至李河和南水北调干渠。
近现代工业建筑和设施、东方红广场、传统街巷、近山滨河开敞空间、道清铁路、商业中心、山阳故城
承载建城历史的传统商业居住片区和近现代工业文化旅游区。
解放区——近代工业文化
山阳区——汉文化
保持多元传统风貌,延续不同时代建筑风格,重视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再利用,完善公共开敞空间。
行政文教风貌区
西、北至南水北调干渠,南至新河,东至李河。
市级行政中心、新体育中心、龙源湖、滨河商业及开敞空间
展示新区活力的现代行政文化片区。
现代都市文化
在与时俱进的现代新区风貌中强化焦作文化内涵,重视营造以人为本的尺度感和归属感。
科技新城风貌区
北至新河,南至大沙河,西至郑焦晋高速,东至总规建设用地边界。
新城公园、滨河开敞空间、高科技工业中心、科技教育创新中心
现代高效的教育和科技产业片区。
现代都市文化
适应现代电子与网络发展需求,强调楼宇经济。
现代居住风貌区
包括中站和马村两部分,中站部分北至太行山,南至许衡湿地,西至郑焦晋高速,东至道河阳路;马村部分北至南水北调干渠,南至新河,西至中原路,东至山门河。
特色街区、组团服务中心
体现现代居住风貌的综合功能片区。
府城——商周文化
其他——现代工业文化
渐进式更新改造,退二进三功能置换,延续不同时代建筑风格,完善公共开敞空间,体现宜居性。
现代工业风貌区
包括西部和东部两部分,西部工业风貌区北至太行山,南至丰收路,西至大沙河,东至白马门河;东部工业风貌区东、北至总规建设用地边界,西、南至山门河。
现代工业园区、生产服务中心
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小尚村、赵张弓等——远古文化
其他——现代工业文化
新区——明清文化
严控三废处理排放,加强厂区绿化,注重第五立面的处理。
(2)景观路控制与引导,构建景观路系统依据焦作市丰富的景观资源,构建包括近山、滨水、传统文化、城市等4类景观路系统,涉及的景观路管控引导措施如下表。
加密支路网,形成小街区,在老城区以外的新建城区加密城市支路,适度打开新区封闭街区,形成空间尺度宜人的小街区系统。
推广林荫路,保护以民主路、新华街、站前路为典型的现状林荫路,不随意改变行道树种植形式和树种。结合绿道系统,推广林荫路建设。行道树以冠大阴浓的乔木为主,行道树间距应为3-5米。
(3)天际线管控与引导
规划选取焦温高速东望城市天际线、大沙河南岸北望城市天际线和南水北调干渠北望城市天际线为焦作市城区重要的天际线。
(4)眺望系统管控与引导
识别眺望点和景观点
规划识别了6个眺望点,10个景观点和19条景观视廊。
眺望点包括:龙翔矿山公园、焦作影视城、缝山公园、山阳故城、焦作广电塔和新河商务中心标志性建筑;
景观点包括:许衡文化公园、沁泉湖公园、山阳湖公园、焦作火车站、普济路桥、塔南路桥、山阳路桥、人民英雄纪念塔、焦作体育馆、和焦新科技组团中心。
(5)景观节点管控与引导
根据自然和文化本底、功能、区位条件等特征,将焦作市中心城区的景观节点分为公共中心景观节点、门户景观节点和大型绿化景观节点3类。
2、公共空间系统
公共空间系统包括滨水空间、公园与广场、绿道系统和游览系统4个要素系统。
(1)滨水空间
焦作是河南省的海绵城市试点,河道、护岸和滨水绿地等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承载,也是城市景观系统中重要的公共空间系统要素。规划重点关注焦作的河道、护岸和功能岸线景观塑造。
(2)公园与广场
结合通风廊道,保护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城市园林景观,为市民活动提供优良的空间环境。增强公园与广场的使用均好性与高效性。
(3)绿道系统
焦作未来绿道主要依托原有道路基础,适当改造道路断面,增加标识系统;滨水绿道、道清铁路绿道和少量盘山绿道依托带状空间,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铺装。
(4)焦作中心城区拥有极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积淀,应重点打造城市人文旅游景点,作为全域旅游的补充,重新串联游线,增加游客能在市区停留时间,进一步扩大焦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产业。
3、历史文化系统
历史文化系统包括文物保护、工业遗迹保护与利用和文化传承3个要素系统。
4、建筑风貌系统
建筑风貌系统包括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4个要素系统。
5、环境设施系统
环境设施系统包括广告招牌、城市雕塑、灯光夜景和环境小品4个要素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