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谭893吧 关注:3贴子:667

新的“采集(shui)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RT用来采集各种资料
大尼泊尔地区
大尼泊尔地区或大尼泊尔区(英语: Greater Nepal)是一个概念指超越尼泊尔目前的界限,包括1814年至1816年英尼战争结束之后所签的苏高利条约,领土被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下的区域。这个概念在许多尼泊尔民族主义团体还存在。[图片]大尼泊尔地区疆域图
历史疆界
根据1815年所签的苏高利条约,当时的尼泊尔王国把一部分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之领土割让给他们,该领土的跨越从东部提斯塔河,这些构成了现代印度的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锡金、西孟加拉邦及北阿坎德邦。包括位于西部喜马偕尔邦的阿尔莫拉、帕坦科特、库曼、德拉敦、加瓦尔、锡尔穆尔和西姆拉和坎格拉,位于西部的石上印度河在现代国家的喜马偕尔邦。
此外尼泊尔王国也把北部拉杰沙希(今日属于孟加拉国)以及锡金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因为当地的乔加尔领导者在英尼战争支持了英国。重新获取得这些领土是许多尼泊尔政治团体的目标。特别那些原本属于尼泊尔王国领土在苏高利条约之时被纳入印度。
某些尼泊尔法律毕业生声认为苏高利条约从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独立之后就无效。尼泊尔出版社声称要收回失地,因为他们认为苏高利条约自从1950年的印度尼泊尔友好条约(Indo-Nepal Friendship Treaty)之后就无效了。
尼泊尔:尼泊尔军刀向阿三的头上砍去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7-20 14:59回复
    2017.7.5,第一章
    印第安的天地——“天兵”到来前的中美洲地区
    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征服,
    直到现在都可谓世人难以复制的巨大事件。
    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世间没有多少事,
    只有沙俄对西伯利亚与中亚的征服,和英帝国在全球建立的世界性殖民地两件事可以相提并论。
    西班牙的科尔特斯,
    用了不到1000人就灭了据说有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
    建立了新西班牙殖民地,形成了日后的墨西哥的版图。
    这个故事说起来,的确颇为传奇,作为小说的主题相当合适。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故事,未免传奇性太强了。
    举个例子,如果这样的例子可以直接推而广之,
    为什么克莱武打下的仅仅只是一个孟加拉而不是整个印度?
    为什么鸦片战争英国没有直接灭掉中国清朝?
    为什么和西班牙征服大部分拉美同时代的葡萄牙不能征服印度和中国明朝?
    或者,把列强征服的地区缩小一下,
    为什么法国打个越南和马达加斯加都要“一口一口地吃”而不是上来就直接灭国?
    除去西班牙一方拥有的包括制度、武器等方面的因素,
    很关键的,还是拉美当地印第安人自己的问题。
    这里单讲中美洲当地的问题,
    也就是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帝国、尤卡坦半岛至危地马拉的玛雅人,
    以及南部组织更为松散的印第安部落的问题。
    阿兹特克帝国,名义上被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作一个帝国,
    然而这个帝国在组织严密性上远远不如东方的很多古代国家。
    不仅没有一个官僚体制,而且也没有行政区划,
    国家的体制与其说是像封建制度,不如说相当于大禹治水以前的华夏部落联盟的水平。
    而且,不仅仅是没有发展出土地私有制度或者说土地领主制度这种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阿兹特克帝国准确点说,只是特诺奇提特兰城邦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和其他印第安人一样,跳大神(兰州个人认为他们的原始崇拜基本等于跳大神),
    还是阿兹特克帝国用来进行松散地社会性组织工作的“理论阵地”。
    整个阿兹特克帝国,并不具备垂直向下的官僚管理体系,
    以及横向的涉及多个社会层面的管理机构体系。
    这并不是这个国家就没有人有想法,
    而是现实上这些是不需要的,因为当地的社会结构很原始。
    给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思想都很原始的地区建立一个发达的政治体制,
    那么这种体制即使得以建立,其基础也注定是脆弱的。
    除了阿兹特克帝国,当地其他印第安部落就属于连部落联盟都发展不起来的水平。
    曾经有过传说中辉煌文明的玛雅人,已经长期习惯于回归原始部落的生活。
    这里至少很多部落还自认为自己是玛雅人的一部分,
    然而从洪都拉斯往南,很多印第安人连这样一个大的认同范畴都没有。
    不论是玛雅人还是更南方的印第安部落,
    大家都是各过各的,没有所谓的征服雄心或者兼并欲望。
    其实这也是整个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的写照:
    除去阿兹特克和印加两个能算是国家的大部落,
    其他印第安人基本都是安于现状,最多发展一点跨境贸易。
    虽然都是印第安人,但是互相的距离,无论是心里、生理还是物理层面的,
    都可以说是相当遥远。
    除非是山水相连的部落能有更多的联系,否则一般少有往来。
    像大禹治水那样,北到黄河南到钱塘江的全国巡游,
    这是任何一个印第安大酋长所不敢奢望的境界。
    也正是这种国家/部落组织性的低下,和部落间紧密联系的缺失,
    以及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发展水平的极度滞后,
    为日后西班牙殖民者以小博大、合纵连横和各个击破创造了一个基本的环境条件。
    或者说,火锅已经煮开,就差什么时候下筷子了。
    ---------------------------------------------------------------------------------
    以下镇楼图[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7-21 16:43
    回复
      2017.7.5,第一章注:
      也许会有人说,
      “为什么印第安人不搞人海战术?”
      “为什么印第安人不靠着人多就打败人少的西班牙人?”
      这不仅仅是这里会有人想到的问题,
      而且几乎所有人口大国战败于人口小国(比如清朝中国和日本帝国之于甲午战争)的问题上,
      都会有人这么提出问题。
      对于这样以人数多少来算胜负的问题,
      这里先用一个比喻来解释:
      人的一只手,在没有先天和后天的残疾的情况下,
      是有着五根手指的。
      五根手指拧在一起,才能算是一只拳头。
      众所周知,除非是有什么独家秘笈,
      否则一根指头是打不过一只拳头的。
      五根指头合在一起是一只拳头,
      那么,如果五根指头分散开来呢?
      印第安人,无论是阿兹特克和印加这样可谓部落国家的大部落,
      还是其他包括玛雅人、克丘亚人(主要在玻利维亚等地)的印第安部落,
      他们都是不能完全把五根指头合在一起的手掌。
      用《维多利亚2》游戏的概念,
      就是开化国家可以进行全国动员,
      不仅是武器装备上,更是全社会的人员都可以被调动到战争中。
      未开化国家只能依靠征兵,
      社会阶层对于一场战争的参与程度,
      无论是心理(对于战争本身关注多少的主观积极性)还是生理(对战争会死人的本能反感),
      无论是财政(量入为出和财政平衡能否保持下去)还是物力(有无粮草钱货可供长期战争),
      无论是体制(战争对于社会利益分配的作用以及如何组织战争)还是武器(或者说是杀伤能力),
      在这些方面都可谓全面地落后于任何一个开化国家。
      因此,《孙子兵法》才在一开头就强调,
      没事不要找事,尤其是不能在战争上随便找事,
      尽可能地要先从非战争的方式比如外交入手,
      只有实在面临不得不作战的局面,才不得不加入战争。
      即使手上有万贯家财,
      即使胸中怀浩瀚书海,
      即使底下管亿万百姓,
      没有能力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
      没有办法让它们实现必要价值,
      终究都还是无用之物。
      --------------------------------------------------------------------
      以下镇楼图[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7-21 16:43
      回复
        2017.7.5,第三章
        “纷纷扬扬的火山灰“——来到中美洲地峡的西班牙征服者们
        西班牙人对阿兹特克(墨西哥)和印加帝国(秘鲁为主)的地区,
        基本采取的都是“擒贼先擒王+团结争取其他印第安部落”的策略。
        然而即使是这两个美洲的部落国家,也不是一口就被西班牙吃下去的。
        因此,作为各方面组织程度相当低下的中美洲,
        被西班牙征服的过程也就比较曲折:
        阿兹特克(墨西哥)征服者科尔特斯,命令手下部将阿尔瓦拉多东进,
        于1524年基本征服了现在的危地马拉。
        这是西班牙人征服中美洲部分的开始。
        此后中美洲的各个国家,
        也就是日后组建昙花一现的中美洲联邦的几个国家:
        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
        这几个地区被陆续由不同来路的殖民者征服并建立基本延续到现在的几个小国家之间的边界区划。
        那么,为什么阿尔瓦拉多东进,没有干脆就把整个中美洲打下来呢?
        如果按照无数穿越小说的介绍,主人公有着超乎当时常识的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
        七搞八搞,不是干脆就能“钢铁利亚”(一手抓经济技术,一手抓世界称霸乃至统一)吗?
        ——所以那样的事情,也就在穿越小说这样的背景下才能无视无数现实地写出来。
        得知新大陆进而想去发财的,不光是很多奴隶贩子,
        在一开始去的最多的是五花八门想一夜暴富的征服者们,或者说是野外探险家们。
        既然科尔特斯能去墨西哥,为什么欧洲就没有人想着步其后尘?
        吃不着龙肝凤胆,那么总得让人在其他地方搞点羊肉汤喝喝吧?
        所以,尽管阿尔瓦拉多没有存心怠工的意思(危地马拉打下后,实际成了他的割据地盘),
        但是别人跑得也不慢,准备也不差,所以剩下那些地区就没有被他控制住。
        ——这里顺便提一下伯利兹,
        因为这是中美洲地峡地区惟一一个英国殖民的地区。
        西班牙没有拿下这里的原因,和把巴哈马放着让英国占领的原因相似:
        不像墨西哥和秘鲁那样重要;经济上可有可无。
        比巴哈马问题多的一点,是当地的玛雅人不好招惹。
        一块啃不动硌着牙而且自己也觉得没嚼头的肉,
        对一个已经见惯山珍海味的人来说,只要过程不丢人,
        不经意丢了也没什么所谓肉疼的问题。
        虽说当地相当多的人说西班牙语,英语还是作为这个小国家的官方语言。
        短暂的繁荣,依靠的类似“中美洲的香港”的作用。
        而且,随着美国势力的介入,这个“香港”很快被打回原形。
        现在只是个和其他中美洲国家没有多大生活水平差距的平常的小国。
        言归正传,西班牙对中美洲地区的征服,因为依靠了这样五湖四海的“豪杰”们,
        所以作为对事实的追认,西班牙王国根据这些征服者们征服的大致范围,
        划分了当地的中美洲各个省的边界。
        日后随着这些省份独立,这些边界也就大致成了现在的国家。
        让这么多人分批次分步骤地征服这个地区,
        出发点包括但不仅如下三点:
        第一,西班牙国家重点还是在欧洲,
        因此尽管美洲很重要,但是不足以牺牲在欧洲事务的注意力来解决这边的问题。
        因此,鼓励个人组队征服进而由西班牙王国管理这些成为征服者的个人,
        从而在名义和相当部分(主要为经济利益上)控制和扩大在美洲的征服地区,
        未尝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第二,西班牙王国对征服者在新大陆坐大始终保持警惕。
        科尔特斯打下阿兹特克,但最终还是被西班牙王国取消一切公职回去养老,
        而这个时候,他原来的部下阿尔瓦拉多还在危地马拉当土皇帝。
        尽管有很多可能使得新大陆的大多数征服者没有背叛西班牙王国,
        但是,放着不管,再没有可能也都会说不好。
        前苏联那个“加盟国自由退出联盟”的宪法权力,在其鼎盛时期自然不过是一纸空文,
        但是一旦有事,这个平时流于形式的“空文”具备的政治能量可远非此前所想的程度。
        第三,西班牙当地不是现在美帝国主义的超级大国。
        西班牙刚刚走上殖民征服的路子,日子还没有完全奔上小康,
        甚至在社会发展水平上还落后于临近的意大利等地,
        国家统一以及体制建设还没有做到基本意义上的完成,
        因此,没有多少“本钱”可以随便加大对拉美的征服力度。
        而西班牙本土自身的建设能力,
        不说现在成为问题的“欧猪四国”问题,
        就以前来说,《中美洲史》引用了一句有点尖酸但未尝不是事实的话,
        大意是“西班牙丢了拉美,就像一条试着两腿行走的狗恢复四腿行走的正常走姿一样”。
        这时候的西班牙征服者,很像日后通过《宅地法》的很多美国人一样,
        对于新找到的土地有着很强的热情。
        只不过,这些征服者来到这里,最初想要的只是诸如金银财宝之类能暴富的东西,
        就像俄罗斯人征服西伯利亚最初目的不过是消灭战略威胁和买卖皮草挣钱一样。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位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
        自此波旁王朝开始,而其对拉美殖民地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视殖民地官僚体制建设,加强殖民地与本土在政治体系上的一致性。
        因此,包括中美洲地峡在内,西属殖民地的很多“土皇帝”子孙们,
        放弃了殖民省的总督岗位。
        此时,他们很多早就转型成为当地的大地主了,
        毕竟挣钱非行政才是他们以及作为征服者的祖宗们来中美洲地峡的原动力,
        而这个地主阶级,也就成为日后拉美独立运动的一个主要的领导阶级。
        ——和我前面讲巴西的那个帖子提到情况相似,
        西班牙试图加强殖民地管理的打算,不仅被当地很多包括大地主在内的土生白人势力所记恨,
        而且也为英国建立“非正式帝国”撬杠西属拉美的稳定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最后其拉美殖民地还是纷纷(至少明面上)独立或者被美国吞并,可谓事与愿违。
        ---------------------------------------------------------------------
        以下镇楼图[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7-21 16:44
        回复
          第一章,
          起源于理想与利益,最后只剩下利益没了理想的殖民地——塞拉利昂
          在法语占压倒优势的西非,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屈指可数。
          除了冈比亚、尼日利亚和加纳,就只剩下塞拉利昂是西非的英语国家了。
          不同于讹诈法国才取得的冈比亚河流域以及从奴隶贸易时代到打垮阿散蒂部落国和内陆的几个埃米尔国逐步而长期掌握的加纳和尼日利亚,
          塞拉利昂的取得相对更有理想主义色彩:
          18世纪的英国本土已经有了一批以奴隶身份入境的黑人。
          当时一部分英国人本着和如今反对广州黑人的那些人一样的调子,认为让黑人长期在英国住下去就会给英国“换种”。
          这个时候一个小有资本的理想主义者夏普站了出来,宣称在非洲西部建立一个“开化黑人”的殖民地不仅有助于开化黑非洲和解决本土黑人问题,而且能用文明的方式实现盈利。
          他在说服英国政府并且给自己找了几个合伙人以后就组织了“黑人回非洲”的行动。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回去”的黑人和一部分下流社会的白人不是不适应环境病死,就是干脆到处跑搞当时能有暴利的奴隶贸易去了。
          要不怎么说夏普是个理想主义者呢,到死也不顾别人的劝阻,把自己拼个底朝天也要把这个事业干到底。
          ——可惜,无用功就是无用功,方法和目的搞错了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塞拉利昂对于英国来说只是一个赔钱赔本而为了面子不能随便放弃的鸡肋。于是不同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马来亚的突飞猛进式的扩张,英国在很长时间对这个殖民地的要求很低,给予的关心比对大西洋彼岸伯利兹(即英属洪都拉斯,近代为墨西哥、英国和危地马拉三国的争议领土,由英国实际统治直到独立)的还要低。[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7-22 08:24
          回复
            因此,当二战后世界走向非殖民化的时代,
            英国1945年上台的工党政权希望塞拉利昂这么个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土地能往“少个吃饭的碗”的方向发展。
            所以,英国1947年给当地空降了一部宪法,这竟然遭到了当地一些本来嚷嚷“独立”的政治家们的反对。
            于是,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在1961年英国正式让塞拉利昂独立的时候出现了:
            当地黑人部落“随大流”反对殖民统治,然后各个部落各自形成营垒互相视为对手,政治斗争更多的是针对对方的部族出身而不是具体政策和政绩。
            依靠买办资本发展起来的黑白混血人反倒是为数不多拥护国家团结消除部落差别的,然后因为人数少加上殖民时代的积怨成了受气包,被迫远离政治。
            独立与其说是经济社会发展成熟的结果,不如说是没有太多深思熟虑而有很多勾心斗角的“赶时髦”的结果。
            要让他们下去?他们可都是部落民选上议会的,反对就是不民主。
            要知道英国在任何一个殖民地和保护国都会搞个有当地人、英国为主的欧洲人还有其他人列席的议会。
            ——“博城学院”彻底没落下去。英国也终于告别了这个乱糟糟的“白人坟”回欧洲了。部族政客们也掌握并以部族为基础争夺国家大权。宪法和议会的架子也有了。没有流血就在宗主国的慈悲和殖民地的坚忍中实现合作从而实现独立。“西方民主战胜了殖民主义”了。
            ——对上述所有人来说,这个结局可喜可贺,皆大欢喜。(第一章,完)[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7-22 08:24
            回复
              这段论述感觉有问题。
              1. 非洲国家的民主搞不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文化认同。
              被殖民者强行分割出来的国家并没有对自己国家在民族和文化上的认同感,也不存在优势文化和优势民族。这就导致其天然对于现存政府的极端不信任感,使得民主那种为自己发声的意义完全丧失,民主存在的土壤并不存在,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拳头。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拳头才能代表自己的话语权。可以类比的独裁条件下的是前南斯拉夫。而反例则是波兰、捷克等。
              2. 民主对于经济增长并不长期起反作用,而专制则只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经济奇迹。
              以苏联为例。解体前的苏联曾长期保持经济奇迹。但是作为一个曾多年在俄国呆过的人来看,苏联奇迹有着巨大的不合理性。苏联奇迹的本质是什么?全国一盘棋,大规模的重工业和基建。苏联为了保持所有人都有工作,曾长期搞绝对平均主义。越是偏远地区人的工资越高,同时在偏远地区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以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大城市。比如我去过巴伦支海畔的捷里别尔卡(现在是中国人看极光的重要据点了),一个不到一千人的小镇拥有工厂、新旧数个码头、新旧不同的桥、剧院、电影院、医院等。由于需求的建设,劳动人口的匮乏和交通的不便,现在城镇大半沦为废墟,只有一个工厂和一个码头仍在工作。类似的小镇我在里海边也见过,在西伯利亚也见过。
              那么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解体前是否下降了呢?我个人暂时没有时间来找具体数据。但是说一些实际的体会:1)肉及副食的供应大量增加,而且销售十分旺盛,同时这一点在我之前从世界粮农署上找数据时也可以看出来;2)汽车的拥有量大幅增加;3)出国旅游人数大规模增加。这点从我国的北戴河和海南就可以印证。而且一般来中国的都是远东这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相对发达的欧洲部分大多前往埃及、土耳其和南欧等有温暖海滩的地区;
              实际上,在东欧民主化之后大幅下降的工业数值主要是落后产能和重工业,而这里的重工业又是以军工为主的。现在的东欧经济增长相当迅速。比如波兰,除了解体初期GDP曾出现过-7%增长,之后几乎一直保持5%以上的年增长,即使几次经济危机曾使其下降到1%,但都很快恢复,目前仍在3%以上。
              这里之所以不用俄罗斯的数据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经济对于石油价格的依赖太高。但即使这样,被黑的一塌糊涂的俄罗斯经济在解体后的GPD增长平均值也在5%以上。这些数据只要在新浪财经的宏观数据库就可以看到。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7-22 08:25
              回复
                还有一点。
                民族这个概念是我们学自苏联的,这个东西是苏联创造的最有害的东西之一,甚至其自己都完蛋在这个上面了。
                民族划分使得各个族群之间天然被划了一条界限,让同化和融合更为困难。
                比如可以看看美国,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国会说这个人是盎格鲁族,那个人是弗莱芒族,边上这个黑人是刚果族,那边那个是纳米比亚族。只有听到名字才会知道他的祖先可能是哪里来的。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融合,三代以后,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放弃自己原有属性,加入黑/白/黄这样的没法改变的大族群。
                而反观我们,你一出生就写明了你的族群属性,然后周围的社会就会按照你的民族来规范你的生活。即使你想融入主流人群,也会在某一个时刻被人提醒“呀,你怎么不像呢?你不是应该那样那样的么?”这在事实上彻底断绝了族群融合的机会。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7-22 08:28
                回复
                  普什图尼斯坦主义
                  普什图尼斯坦(中文亦译作“普什图斯坦”;Pashtunistan,普什图语和波斯语:پشتونستان;或:Pakhtunistan,普什图语和波斯语:پختونستان)应指普什图族人居住的地方,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南部。(这是决议杜兰尼么)
                  英属印度时期,英国人多次发动征服阿富汗的战争,均遭遇普什图人的顽强抵抗,致使英国人畏惧这个民族。1893年,通过划定杜兰德线强行将普什图人聚居区一分为二,一半位于当时的英属印度境内,另一半位于阿富汗境内。巴基斯坦独立继承了英属印度的这一地区,英属印度境内的普什图人居住区成为了今巴基斯坦区域。由于属于英属印度当局当时给阿富汗当局强行划定的区域,当时遭到阿富汗王国的不满,自此延续了巴阿领土争端问题,巴基斯坦也一直存在这一地区的普什图民族独立问题。
                  由于普什图族为阿富汗的第一大民族,巴基斯坦境内普什图独立问题实质上即巴阿的领土争议问题。一般认为普什图尼斯坦即指巴基斯坦境内普什图族人的居住区,即英国人强行划出的阿富汗地区。普什图民族主义者将普什图尼斯坦概定为巴基斯坦西部全境,自北部的西北边境省奇特拉尔县(Chitral)向西南延伸至俾路支省锡比县(Sibi),国际上常包括民族杂居的俾路支省。巴基斯坦境内巴普什图族聚居的地区有西北边境省、联邦直辖部落地区、旁遮普省缅瓦利县(Mianwali)和俾路支省北部。巴普什图地区主要语言为普什图语。[图片]普什图尼斯坦旗帜[图片]普什图斯坦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7-22 08:28
                  回复
                    大帝汶
                    大帝汶(印尼语:Timor Raya)是一个民族统一主义的概念,该思想主张一个独立与统一的帝汶岛,包括原先的葡属东帝汶与荷属西帝汶(现属于印度尼西亚)。
                    1975年东帝汶被印尼占领后,印尼于1976年宣布东帝汶为其第27个省。1999年时东帝汶通过公投决定独立建国。然而这在印尼民族主义者、特别是军队中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在2001年与2002年东帝汶正式独立之前,印尼军队及媒体中就有人认为这可能会激起西帝汶从印尼分离而与东帝汶合并为大帝汶的愿望。
                    不过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表明西帝汶人真的想与东帝汶联合,占西帝汶人中大多数的安东尼人(Atoni)传统上便与东帝汶人有敌对关系。而东帝汶独立运动也从未宣称将西帝汶包括在内。东帝汶政府也完全承认印尼从荷属东印度继承而来的边界。
                    位于帝汶岛上的东帝汶和西帝汶的关系与新几内亚岛上的关系类似,处于新几内亚岛东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原先从澳大利亚独立而来,而西部则是属于印尼的巴布亚省与西巴布亚省。[图片]帝汶岛上的东帝汶与西帝汶
                    这么小就不要加大了吧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7-22 08:30
                    回复
                      大摩洛哥(也许这个可以添加到决议里面)
                      大摩洛哥(阿拉伯语:امغرب اكبير,法语:Grand Maroc)是历史上摩洛哥在反西班牙、法国殖民统治时所提出的概念,反殖民的领导者们将更广阔的领土以历史的角度与摩洛哥苏丹的统治联系起来以联合多方势力以进行抵抗。
                      而现今,“大摩洛哥”多用于他国在讨论摩洛哥对有争议的西撒哈拉地区提出收复领土要求的行为的谴责措辞中。 在摩洛哥,无论官方与非官方都有对这些地区有领土主张的声音。他们认为早在殖民时代,同为西班牙在非洲的飞地,这些地区都在摩洛哥某种形式的主权范围之下。这种说法被一些舆论指斥为有扩张的心态。摩洛哥政府曾经宣称对“大摩洛哥”的概念不作参考,但自1970年代西撒哈拉问题的爆发很快否定了这一说法。[图片]大摩洛哥所示地区
                      自从摩洛哥于1956年独立以及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去世后,政府与国王哈桑二世都宣称了大量的领土主张。除了在与西班牙进行了伊夫尼战争(the Ifni War)后获得了塔尔法亚地带(Tarfaya Strip)之外,对休达与梅利利亚以及撒哈拉地区也有大量的领土主张。
                      1963年。血腥的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摩洛哥攻占了阿尔及利亚西部的廷杜夫和贝沙尔,并声称其为摩洛哥领土。冲突在一个月的战争及上百的伤亡的同时僵持不下。
                      在非殖民化时期的初级阶段,某些摩洛哥的政客,尤其是摩洛哥独立党的一些成员,例如Allal al-Fassi(于1956年出版了大量宣传“大摩洛哥”的地图),在摩洛哥独立后的几年里主张要求更广阔的领土。最初,苏丹并不支持这一意见。Al-Fassi的野心在1960年代依然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直到1969年,摩洛哥才承认早已在1960年就独立的毛里塔尼亚政权。在敌对的几年里,毛里塔尼亚一直谴责摩洛哥参与恐怖袭击,入侵领土;而在1970年代中期,冲突又在西撒哈拉问题上展开。
                      尽管摩洛哥政府依然坚称西撒哈拉和其北部的西班牙飞地——休达与梅利利亚为其领土,但是Allal al-Fassi的领土主张在1960年代后期已经被摩洛哥主流所放弃。在西撒哈拉进行加入非洲联盟的过程中,作为非盟成员的摩洛哥由于拒绝承认其领土边界,因而成为了至今唯一一个退出非盟的非洲国家,而代表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西撒哈拉)的波利萨里奥阵线则顺利获得了非盟的席位。[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7-22 08:30
                      回复
                        大索马里
                        大索马里,指的是非洲之角上的索马里人聚居区。除了索马里本国外,还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和肯尼亚的东北省。索马里为争夺欧加登地区,曾与埃塞俄比亚爆发欧加登战争,以索马里的战败告终。目前索马里处于内战状态,位处索马里北部的索马里兰已经宣告并实质独立。所谓“大索马里”早已分崩离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英国与意大利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同意将它有索马里人居住的保护国朱巴兰(当今的索马里西南部)中的94,050平方公里土地转让给意属索马里兰。这是英国给予意大利在战争中联合英国共同抗击德国的奖励。1924年,英国割让了朱巴兰。1926年,朱巴兰被并入了意属索马里兰,之后,它被意大利人重命名为Oltre Giuba。于1936年征服埃塞俄比亚后,意大利还并入了欧加登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意大利部队入侵了英属索马里兰并驱逐了英国人。然而,英国仍然保留了对英属东非的控制权,这个区域包括了几乎全是索马里人居住的东北省。这地方目前归肯尼亚管理。
                        英国于1941年的春天重新取得了对英属索马里兰的控制权,而且还征服了意属索马里兰和欧加登。1945年,波茨坦会议决定不将意属索马里兰归还给意大利。1949年,联合国同意授予意大利对意属索马里兰10年的管理权,而10年之后这个地区将会宣布独立。
                        同时在1948年,在二战同盟国和索马里人的压力下,英国“归还”了Hawd地区,并将欧加登还给了埃塞俄比亚。前者是根据英国与索马里人于1884年和1886年达成的条约而由英国“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索马里牧区。后者则是根据1897年的一个条约所执行的,条约中英国人割让索马里领土以换取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利尼克二世帮助对付索马里部族的掠夺。英国在附件中强调了索马里游牧部落将保留他们的自治权,但埃塞俄比亚很快就要求得到对这些部落的控制权。其后,这导致了英国1956年对索马里土地的一次不成功的收购。[图片]估计的泛索马里区域与周边国家。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7-22 08:31
                        回复
                          大南非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南非和英国政治领导人倡导一种更大的南非。该领土收复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早期的泛非主义。[图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7-22 08:31
                          回复
                            首先要说的就是泛阿拉伯主义
                            好像在游戏里有个决议叫成立阿拉伯
                            泛阿拉伯主义是一种旨在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运动。它与阿拉伯民族主义有紧密联系,该思潮认为阿拉伯人应该组建一个单一国家。此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泛阿拉伯主义逐渐趋向世俗化和社会主义,强烈反对殖民主义和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政治介入。它寻求组建联盟来抵御外力干扰,加强经济合作。泛阿拉伯主义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图片]阿拉伯国家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7-22 08:34
                            回复
                              伊拉克民族主义
                              大伊拉克主义包括承认伊拉克的身份从古代所产生美索不达米亚,包括它的文明巴比伦和亚述。历史上的伊拉克民族主义是显要的在伊拉克的运动独立于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占领。伊拉克民族主义是在一个重要方面1920年革命反对英国占领,以及1958年革命对英国的哈希姆君主制。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称,伊拉克民族主义是一个主要因素,伊拉克抵抗美军占领的期间,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军队从伊拉克撤出。(伊拉克你就是意淫过度了结果惹到米国警察叔叔了)[图片]伊拉克国徽
                              伊拉克民族主义强调伊拉克的文化遗产古代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这被认为是国家文明的摇篮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巴比伦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和库尔德穆斯林领袖萨拉丁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是伊拉克和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伊拉克民族主义的标志性人物。当代的伊拉克国民身份认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在与同期泛阿拉伯主义的成长。(维2里好像有个叫巴比伦通天塔的决议吧)[图片]伊拉克国家赞助的广告牌刻画萨达姆占领耶路撒冷,显示出进入耶路撒冷既古老Bablyonian战车其次是十字军东征时期的穆斯林骑兵,伴随着现代士兵在前台与谁庆祝冲锋枪。萨达姆·侯赛因显示拿着伊拉克国旗旁边萨拉丁(萨达姆·侯赛因的权利)和尼布甲尼撒二世(萨拉丁的右侧)。萨达姆·侯赛因支持建立一个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作为最终的泛阿拉伯统一的复兴党议程的一部分。[图片]伊拉克复兴党的思想,经济和军事扩张
                              在1932年获得独立后,伊拉克政府立即宣布,科威特是理所当然 伊拉克领土,要求它曾经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直到被英国所建立。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7-07-23 0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