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棘龙和帝鳄的比较图也丢这里面
棘龙cf.属内的几个个体和帝王肌鳄的比例

1) 棘龙BMNH 16421, BSP 1912 VIII(正模-), 最大的棘龙NMC 41852,
2) 哈氏肌鳄(或者帝王肌鳄的"纤细型"), 帝王肌鳄两个粗壮型的最大个体, MNN 604前上颌骨位置宽度40.5cm(按照保留位置最宽36.5cm宽, 27cm宽上颌骨, 同时符合扣紧的复原图外加MNN 605对应位置增粗比例). 前上颌骨是帝王肌鳄粗壮的多, 但是下颌骨和上颌骨是棘龙粗壮的多(同宽度情况下帝鳄上颌骨纤细的多). 按种群个体对应论, BSP 1912 VIII理论上是应该和7米的帝王鳄比较(比MNN 605大11%的个体), MNN 605这样的应该和棘龙里面的BMNH R 16420比较(后者是MSNM V 4047的66%, 正模的79%左右).
基本得出: BSP 1912 VIII(正模)和对应种群级别的帝鳄相比, 其上颌骨大概和帝鳄的前上颌骨粗细相等, BMNH R 16421的上颌骨和BMNH R 3423的前上颌骨或MNN 604的上颌骨宽度相仿, NMC 41852的上颌骨和MNN 604前上颌骨宽度相仿.
BMNH 16421相对BSP 1912 VIII的变化有
1)上颌骨增长的幅度远小于上颌骨加宽的幅度(长+33%, 宽度+150~175%不同位置)
2) 下颌骨D1到D8距离明显减少, 前上颌骨整体比例明显缩短, 其中D1到D4位置的长度相对增加较少(+16.7%)
3) 上颌骨后端长度比例基本符合+34%的水平(对齐M5~7和D14~16).
更小的个体例如BMNH R 16420(=NHMUK 16665)成长到MSNM V 4047的大小的主要变化有
1) 鼻孔明显缩小, 前上颌骨前端略加粗
2) 上颌骨高度略加粗, 上颌骨宽度明显加粗, 主要体现在内部和鼻腔等位置, 齿槽比例倒是加厚幅度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