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吧 关注:164,971贴子:850,749

清代部分禁书一览。【焚书毁书篡改】【四库不全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看看什么叫《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
“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然这只是其书名的解释,但实际上乾隆的《四库全书》却不配这个名字!)


1楼2017-07-14 17:23回复
    下面是大清(鞑清)部分禁书列表
    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收录3236种被满清统治者禁毁的书籍,这些书籍,我们今天多数只能看到书名了,内容完全不得而知,清代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大量对满清不利的书籍。


    2楼2017-07-14 17:24
    回复
      2025-08-19 00:40: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除了焚毁书籍,满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


      3楼2017-07-14 17:24
      回复
        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满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根据韩音湖等编纂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满清在文字狱时代曾经对有关蒙古、满清的各种记录做过系统的销毁和篡改。


        4楼2017-07-14 17:25
        回复
          满清查禁,但“漏网之鱼”的几种史料:
          《江变记略》;叙述满清八旗在江西杀戮奸淫的暴行,尤其是其中叙述八旗匪徒,对妇女通宵达旦的实施轮奸。
          《扬州十日记》:亲历者叙述满清在扬州十天的大屠杀。近年来,一些满遗分子,对其真正性提出质疑。
          但诸如《明季南略》多众多其他资料、甚至满清自己的《扬州志》,和现存的满文档案,都证明了大屠杀的存在。
          明末吴嘉纪《过兵行》,也描写了扬州浩劫以后的惨状:
          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
            贪延残息过十年,蔽寒始有数掾屋。
            大兵忽说征南去,万马驰来如急雨。
            东郊踏死可怜儿,西郊掳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难相亲,城里城外皆飞尘。
            鼓角声闻魂欲死,谁能去见管兵人。
            令下养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
            入即沸腾曾几时,十家已烧九家室。
            一时草死木皆枯,骨肉与家今又无。
            白发归来地上坐,夜深同羡有巢鸟。
          写下这首诗的吴嘉纪,其著作在满清时代,也是查禁对象。今天得以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近乎奇迹。


          6楼2017-07-14 17:25
          收起回复
            文明大倒退(地理、天文、火器):
            满清从康熙年间起,就已经找不到西方各国的具体位置了,明朝出版的《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不仅有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的交流的痕迹,还有许多中国自己的独立发现,可满清居然连“佛郎机”都不知道是哪儿,把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叫“澳门夷”了事,仅此一项可以窥见其倒退程度之大,倒退时间之早。
            “汤若望保存了明末刊行《崇祯历书》的雕版,并献给了清政府。且当时清政府迫切期望一部新历法来印证其天命所归,汤若望对《崇祯历书》作了删改和修订,顺治亲笔题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历书》终于得以另一个面目颁行于世。但汤若望最终因为这部历法获罪入狱,几乎遭磔刑,不久病死了,即所谓‘历狱’。”(羽陵《1629年,当中国面对西方科学》)(顺治倒是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嘛,没改成《顺治历书》啊)
            “嘉庆四年(1799)曾改造一百六十门明朝的“神机炮”,并改名为“得胜炮”,惟经试放后发现其射程竟然还不如旧炮。” (《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而明朝的“定辽大将军”的铸造技术却被誉为可比1860年美国军官thomas j rodman在南北战争时才发明一种铸炮新法……(是谁说清朝大炮好的来着?)


            7楼2017-07-14 17:27
            回复
              造船技术的大倒退
              而后来《天工开物》在全国绝迹,与之相对应的是满清封舟一代不如一代:
              (无法直视啊~
              1684年,长15丈,宽2.6丈
                  1719年,长10丈,宽2.8丈,深1.5丈
                  1756年,长11.5丈,宽2.75丈,深1.4丈
                  1800年, 长只有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明朝末期1633年封王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而若用俞大猷(1503-1580年)《洗海近事》中记载的:“福船势力雄大……吃水一、二丈”的吃水深度来要求,那么这些满清封舟都将成为潜水艇或半潜船。由此可见,满清时期的倒退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明朝天启年间的《武备志》第116、117 卷之“战船”篇记载,作为明朝水军战船的福船,由大到小,一共分为六个型号:
              最大的是一号福船,吃水二丈(6.6米);
                    二号福船,吃水最少一丈(3.3米);
                    三号哨船;
                    四号冬船,也叫海沧船,吃水七八尺(2.475米);
                    五号名鸟船;
                    六号名快船。
              而到了清代,主力战船成了鸟船、赶缯船,据《皇朝通典》记载,这些船的身长约在七丈到十丈之间,即20米到30米之间,宽6米到7米之间,深2米到2.5米之间,排水量算下来就在100~150吨左右,也就是说满清水师用的船,在明朝水师中仅仅排到第5号。
              也难怪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到满清后,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著)而其实那艘1633年的明朝封舟和同时期1637年英国建造的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海上君王”号是相当的。
              封舟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
                  英舰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海面高度16.37米。
              不仅如此,明朝后期的海战战术战法也极为先进,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早出现了一百多年……即便是到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满清的1793年,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都还没有出现。


              8楼2017-07-14 17:27
              回复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抗英,其好友龚自珍献出了先进的秘密武器,竟然是明朝火炮……
                再后来,精通洋务和军械的满清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武器专家丁拱振及其同僚居然都不知道明朝打死奴儿哈赤的开花弹为何物。
                直到19世70年代,左宗棠督师西征新疆,在陕西凤翔县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感慨万千,叹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需要说明的是东西方是各自独立制造的开花弹,明朝的开花弹是自己研制的,故应为“中国有利器三百年矣”))……这一切实在令人费解,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好歹也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啊,难道真是“清风不识字”吗?


                9楼2017-07-14 17:27
                回复
                  2025-08-19 00:34: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算数乃是洋人的学问!
                  清末权臣徐桐,历任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体荣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会商一切事宜,可此人将“算学”斥为“洋鬼子的学问”而不值一顾,《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辑古算经》、《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数书九章》在他看来全都是无用之书,而且他决不相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存在”,说那是是英、法胡谄出来的国名,以求获得更多好处……


                  10楼2017-07-14 17:27
                  回复
                    矿藏冶炼技术大倒退
                    明朝时期就翻译过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划时代的巨著《矿冶全书( 共12 卷)》,还有《坤舆格致》这种全面介绍矿藏知识的典籍,可张之洞居然在引进冶炼设备的时候不考察矿藏资源,在矿山下建冶炼厂,之后由于引进设备和矿山的矿石不符,不得不从外地运矿石来冶炼……
                    (真是什么都落后啊,鞑清朝啊)


                    11楼2017-07-14 17:27
                    回复
                      可以用吴晗一句话概括:“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12楼2017-07-14 17:29
                      回复

                        这都被系统删了,看来现在还在继续文字狱!


                        13楼2017-07-14 17:32
                        回复


                          15楼2017-07-14 17:33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7-14 21: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