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技术的大倒退
而后来《天工开物》在全国绝迹,与之相对应的是满清封舟一代不如一代:
(无法直视啊~

)
1684年,长15丈,宽2.6丈
1719年,长10丈,宽2.8丈,深1.5丈
1756年,长11.5丈,宽2.75丈,深1.4丈
1800年, 长只有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明朝末期1633年封王尚丰,舟长20丈,宽6丈,深五丈,造船度量为1200个单位,而若用俞大猷(1503-1580年)《洗海近事》中记载的:“福船势力雄大……吃水一、二丈”的吃水深度来要求,那么这些满清封舟都将成为潜水艇或半潜船。由此可见,满清时期的倒退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明朝天启年间的《武备志》第116、117 卷之“战船”篇记载,作为明朝水军战船的福船,由大到小,一共分为六个型号:
最大的是一号福船,吃水二丈(6.6米);
二号福船,吃水最少一丈(3.3米);
三号哨船;
四号冬船,也叫海沧船,吃水七八尺(2.475米);
五号名鸟船;
六号名快船。
而到了清代,主力战船成了鸟船、赶缯船,据《皇朝通典》记载,这些船的身长约在七丈到十丈之间,即20米到30米之间,宽6米到7米之间,深2米到2.5米之间,排水量算下来就在100~150吨左右,也就是说满清水师用的船,在明朝水师中仅仅排到第5号。
也难怪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到满清后,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马嘎尔尼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的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以上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著)而其实那艘1633年的明朝封舟和同时期1637年英国建造的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海上君王”号是相当的。
封舟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
英舰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海面高度16.37米。
不仅如此,明朝后期的海战战术战法也极为先进,郑氏水师独步海疆的“五五制”战舰队形和指挥系统,即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将对方“线形队列”分成几段,形成局部围攻以后,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Raking Fire),此战法比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早出现了一百多年……即便是到了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满清的1793年,英国海军称霸全球的“纳尔逊战法”(Nelson touch)都还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