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25贴子:39,426

汉代的书写工具及其特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种艺术效果的呈现,都离不开其所使用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法是在毛笔和书写材料演进的前提下发展的。而毛笔作为书法 艺术表现的主要工具,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既道出了毛笔的特性——软,又进一步阐明了毛笔这一特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奇怪。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12 12:04回复
    宗白华先生就认为,汉字能够成为艺术品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人 用的是毛笔。古人关于毛笔的论述颇多,如董逌《广川书跋--欧阳询帖》云:“余求前人论书,必先择笔……韦昶善书而妙于笔,故子敬称为奇绝。然书必托于笔以显,则筋骨肉理皆笔之所寄也。” 目前出土的汉代毛笔较多, 如居延、敦煌马圈湾、武威磨咀子、江陵凤凰山汉墓、尹湾汉墓、连云港西郭宝墓等地均有汉代毛笔出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7-12 12:06
    回复
      1931年1月,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蒙古额济纳破城子发现一支汉笔——“居延笔”。马衡先生记其形制为:
      笔管以木为之,析而为四,纳笔头于其本,而缠之以枲,……笔管长20.9厘米,冒首长0.9厘米,笔头(露于管外者)长1.4厘米,通长23.2厘米,圆径:本,0.65厘米,末,0.5厘米。管本缠桌两束:第一束(近笔头之处)宽0.3厘米,第二束宽0.2厘米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12 12:08
      回复
        两束之间相距0.2厘米。1985年4月,连云港西郭宝汉墓中,出土了一支汉代毛笔,笔杆末端有残长18.9厘米,木杆直径0.75厘米,笔头部分上面冒首1.8厘米,在冒首的杆端0.3厘米处向后缠以丝麻紧固笔头,……整笔残长21.2厘米。笔毫总长3.2厘米,露 毫2.5厘米,笔毫为兔毫。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12 12:09
        回复
          王充曾云:“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汉一尺约合23厘米余。居延、敦煌马圈湾、武威磨咀子、江陵凤凰山汉墓、尹湾汉墓、连云港西郭宝墓等地出土汉笔长度皆约为汉一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12 12:09
          回复
            据史料记载,汉代毛笔的笔柱用兔毫或鹿毫之类的硬毫,被则用羊毫之类的软毫。(笔头之中心谓之柱,其外谓之被)马衡先生断言:居延笔毫端呈白色者,必羊毫之被也。我们根据居延笔实物中笔头与圆径的比例图及其仿制 的图片可以发现其锋径与锋长的比例约为一比 二,笔肚较为饱满,且笔毫末端缠紧载入笔杆达三分之一的毫(即长毫做短锋笔)。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12 12:11
            回复
              这样制成的毛笔锋短中实,提按顿挫不易散毫,且蓄墨量大,正适合了汉简隶书中夸张波磔大幅度提按动作的表现, 以及迅疾的简牍草书中相间的游丝和痛快沉着的大波磔、长竖的书写,使书写者在连续快捷的书写中使转自如。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12 12:12
              回复
                此外,根据出土的毛笔实物可以证实,秦以后的毛笔,才将笔头纳入笔杆腔中,变笔头之中空为中实。 战国及其以前的毛笔笔毫是裹在笔杆的外围,以丝线捆扎,并涂漆加固。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12 12:13
                回复
                  这种毛笔笔头中空,且笔锋较长,只能以极小部分的笔尖书写,楚简墨迹中普遍存在的露锋显尖的起收笔形态和扁方的线条特征(楚简图2),就是因毛笔的性能所造成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12 12:14
                  回复
                    汉简牍的书写材料及其特点纸未发明之前,中国文字书写所使用的材料,包括甲骨、金石、砖瓦、竹木、绢帛等。这其中以竹木使用最为广泛和普遍。它们以取材方便、易于制作、保存和书写 的优势,盛行了千余年之久,几乎贯穿了中国古代汉字字体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16 11:50
                    回复
                      简牍的材料分为竹和木两类。《说文》曰:“简,牒也,从竹间声。”牍,从片,片是剖开的木。《说文》曰:“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16 11:51
                      回复
                        所以,竹质的被称之为“竹简”,木质的被称之为“木牍”。将竹木条变为书写的材料,需要经过几道工序。首先,要将片解出来的竹、木条,进行“刮削”,使其平整、划一,并将书写的一面打磨光滑。其次,要对竹、木条进 行“杀青”。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16 11:53
                        回复
                          有些学者根据长度有限的竹木简牍与成熟隶书的扁方结构特征,认为:“隶书自汉武帝时开始向扁阔的结构定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在狭长的竹木简上要尽可能将字写得大,而一简中容字又要多,容字多就可以节省篇幅,但是字与字之间不能太挤,要 留有一定间距,以便能清楚舒服地阅览,于是将受篆书影响而保持纵势的古隶尽量压扁,下垂的波磔使其向左右伸展。”[4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7-16 11:55
                          回复
                            ]这种推测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完全符合事实。根据秦简和汉草书简牍中长方结构的字与简册上字的多少安排,我们可以清 晰地发现,书写者并非有意要考虑在单个简牍上为容纳更多的字,而将字形压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7-16 11:56
                            回复
                              梁培先认为由篆书之纵势向隶书之横势演变的关键因素是:各类宽幅面的木牍、木简的使用解放了毛笔书写的笔势,直接催生了翻折、提按、绞转等等各种变化丰富的笔法的产 生,迫使篆书的圆弧状笔势走向解体。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7-20 1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