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几次连续对王皓的比赛,其实很好的反映了各个阶段的马龙:
第一次2009年1:4横滨输给后来夺冠的王皓,马龙的能力算是下风;
2011年的时候再交手,马龙依然不算上风但是已经开始接近。不过即便如此,王皓在相持段的质量中仍然占据上风;让王皓占据主动的,是他的战略:他在凶稳关系的处理上要比马龙老练,把控制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真正双方发生实力对比上的逆转,在2013年。这个时候马龙已经经过奥运会的历练到了高水平,但是在对阵王皓的时候,他仍然给了王皓太多的空间。而老将对于空间的把握让他们格外可怕:他们更会用经验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心里明白外界的声音会千百倍的放大你在九平十平时候的表现,但是他们更清楚其实每一局前几分的重要性可能还远大于后几分;他们明白坚持的重要性,明白能多坚持一会,可能胜负的天平就会逆转;他们明白如何在开始的时候快速的给对手施加压力;也明白如何利用年轻对手接近胜利时候的血压升高。他们心里清楚可能自己的球路并不上风,但是他们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对手拖入彼此都难受的拉锯战。
2013年世锦赛半决赛,王皓对马龙的比赛,就是这两种心态的对抗。
当时马龙和许昕都属于那些压力最大的上升期和中生代选手,而王皓是十年前就打过世锦赛的老将。马龙急迫的希望自己能在这次比赛里走的最远,而王皓的职业生涯已经不剩多少。
开局段两个人打的都很清楚:马龙的策略就是尽量形成正手的相持;而反过来王皓则很注意看住马龙的正正手直线。针尖对麦芒的比赛策略,双方都很有针对性。前两局的差距其实不大,第三局马龙的失控导致了整个局势的一边倒。后两局马龙很有效的将大多数相持控制成了正手相持,前几局看这场球马龙对反手几乎没赢。而最后一局马龙1:4的时候本可以叫个暂停的,但是他选择继续打下去,或许他认为自己有一个发球,不必惊慌。
但是或许一个更老练的运动员就不会给对手这样的机会:固然马龙在成功的搬回两局,而王皓显然已经开始气力不支,比赛之后王皓几乎是扶着自己的腰离开采访的;但是反过来说,选择继续打下去,某种程度上说相比调整好自己的发挥,更寄希望于对手失去对整场比赛的控制。
而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生代在压力之下会做的决定了。
当然,心态或许是这场比赛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这不代表心态就是这场比赛的全部。
这场球马龙出问题的一些环节:正手位的防守,还有挑打之后正手衔接;正反手的转换;还有就是单纯的反手厚度。这场球对反手马龙几乎就没赢多少,反倒是最后几局,马龙的策略几乎就是简单的过渡成正手对斜线,而且都赢了。换言之,起码在这场比赛里,马龙绝对不是很多人印象里那个全面无死角的进攻机器。
而王皓所打出的,是一场典型的老将的比赛:争取好开局,搏杀给对手增加压力,竭尽所能争取哪怕最小的优势,面对对手的失控不盲目,面对对手的反扑努力坚持。在所有细微的地方调整,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包括示意观众不要使用闪光灯的细节。
于是虽然王皓这场比赛在正手的对话里其实不占上风,后来面对马龙的反扑体力都开始成问题,他仍然赢下了这场比赛。靠的不是那些让观众头皮发炸的精彩相持,靠的是那些漫长岁月中那些比赛交给他的小东西。争取细节,心态平稳,努力坚持,逆境就努力搏杀,顺境则控制不乱。
这就是所谓老将的比赛。
而让他做到这一切的,让他开头几局果断搏杀形成领先优势的,恰恰是马龙变化没有奏效之后,相对平稳的相持段。
(六)
如果说对王皓的比赛说明了任何问题的话,那么大概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总有一天你要面对和你在一个层次的强大对手,而那种情况下真正靠得住只能是你最有把握的技术。在大家都没有什么明显弱点的情况下,特长更长的选手会有优势: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鲜。针对每个不同的队友都要利用针对性的技术来赢得比赛,即便对于马龙来说,都太过困难了。
在我的幻想中,马龙或许经历过这样一种过程:他看着自己武器库中琳琅满目的陈设,有那么一天,他开始慢慢放下一样武器,看看自己会如何;他或许发现了放下一样之后差别不太大;接着他又放下了一样,如此继续——然后他那些属于他那几样武器逐渐清晰了起来。对于之前这个阶段对于武器库的拓展和丰富,这个过程大概算是一个回归: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吸收内化,然后重新组装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这个过程有个外在的时间点做参照,那应该是马龙反手换成狂飙3套胶的前后。
传统上说,国产套胶用作反手的先例在男子里几乎没有;特点上说,国产套胶旋转更好,控制更强,但是撞击速度不如外国套胶,而且防守相对更弱。不过,对于马龙来说,这种选择或许并不算无迹可寻:马龙的进攻能力很强,但是相对不以防守坚强著称;他对旋转的感觉很好,但是不以绝对杀伤力著称;选择了反手中国海绵套胶是一个放大自己的特点,然后强迫自己回避自己弱点的过程。选择了中国套胶作为反手,就要相对的在变化旋转上下功夫,弱化反手强强对抗。
换句话说,强迫自己减少给对手的空间,也减少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个做减法的决定。
在苏州世锦赛的直通比赛里,马龙的反手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似乎并不都是很正面:他的反手开始有了很多纯摩擦制造诡异弧线的球,还有些情况会打出旋转很弱的球,而且看起来质量并没有提升。这些变化在直通比赛里没有显出威力,反倒被梁靖崑樊振东频繁攻击。
然后突然之间,从苏州世锦赛开始,整个2015年后半的比赛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