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隑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动词大致主要有以下一些书写形式:“站”、“立”、“徛”、“隑”、“亍”(训读字)、“企”(训读字)等(当然也还有一些地方是其他说法如“竖”等)。其中官话区大都用“站”、“立”,南方方言则主要用“徛”或“隑”等。赣语主要用“徛”(其中吉莲片主要用“立”);北部吴语主要用“立”,南部吴语则主要用“隑”或“徛”;湘语多用“徛”和“站”;客家话、闽语、粤语、平话大多用“徛”;徽语用“徛”或“隑”。大体说来,“站、立”属于北方系统,“立”是继承沿用自古汉语的,而“站”作为动词则是唐代前后才出现的俗字,《广韵》陷韵陟陷切:“站,俗言独立。”“徛、隑”属于南方型,这可以从《方言》郭璞注得到证实,《方言》卷十三:“隑,σ病!惫弊ⅲ骸敖先撕籼菸B,所以隑物而登者也。”
从读音上不难看出,这些不同地点的“站立”义动词有着共同的来源。从字形上看,“徛”、“隑”都是形声字,形旁分别为“彳”和“阝”,二者义类上有联系,所以“徛”《方言》也写作“[阝奇]”;声旁分别是“奇”和“岂”,分属上古之部和微部,但到了中古时,都是止摄开口三等字。从读音上看,徽语各点的语音形式大都能与“巨慨切”相切合,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今绩溪、歙县、祁门、婺源、淳安、遂安、寿昌等地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在今建德逢去声读送气清音,逢平上入声读不送气清音,在今屯溪、休宁、黟县一部分读送气清音,一部分读不送气清音,找不出声韵调上的分化规律;屯溪、休宁、祁门、婺源等地因为韵母的主要元音舌位升高到[]声母也随之腭化为j;古全浊上声字在今徽语中大多读上声或阳上。
那么这个字的本字究竟是“渠绮切”的“徛”还是“巨慨切”的“隑”呢?我们认为,“巨慨切”和“渠绮切”的声母和声调相同,韵母则有一个主要元音舌位逐渐升高的变化过程,“渠绮切”是从“巨慨切”变化而来的,两个反切下字中,“慨”是(中古)蟹摄开口一等去声代韵苦盖切,从现代不少方言读上声这一点来看,它应该还有一个读上声的反切来源。另外蟹摄开口一等字在一些方言(主要是一些南方方言)中曾经有一个舌位升高的变化过程,如吴语处衢方言。“绮”在中古属止摄开口三等上声纸韵墟彼切,止开三纸韵字在中古以前应是一个低元音,后来舌位逐渐升高,但在今闽语如厦门话中其主要元音仍是一个低元音[a]。南方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动词有的跟着蟹摄开口一等字一道变化(与“开”同韵),有的则跟着止摄开口三等字一同演变(与“彼被被子”同韵),所以汉语南方方言“站立”义动词的本字实际上可能只有一个,都是“隑”。《方言》中有“隑”,《说文》中有“徛”,从成书年代说,《方言》略早于《说文》,“隑”和“徛”应该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人所造的两个同音同义字,“徛”是相对后起的,所以本字应该以“隑”为是。李荣先生(1965)也认为吴语中“站”的本字是“隑”。
闽语、赣语、客家话等方言表示“站立”义的动词本字也都可能是同一个字,即“隑”。这些方言“站立”义动词的读音大都能与“巨慨切”或“渠绮切”相切合。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今温州、双峰仍读浊音声母,在今长沙读不送气清音,在今赣语、客家话、粤语都读送气清音,在今闽语中一部分读送气清音,一部分读不送气清音,找不出分化的规律;“客家话声调的特点在于古次浊上声与全浊上声都有读阴平的”(黄雪贞1988),“闽北浊音声母上声字则归入别调”,读阳去或阳入(陈章太、李如龙1991)。其他地点声韵调的今读多与“渠绮切”相合。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动词大致主要有以下一些书写形式:“站”、“立”、“徛”、“隑”、“亍”(训读字)、“企”(训读字)等(当然也还有一些地方是其他说法如“竖”等)。其中官话区大都用“站”、“立”,南方方言则主要用“徛”或“隑”等。赣语主要用“徛”(其中吉莲片主要用“立”);北部吴语主要用“立”,南部吴语则主要用“隑”或“徛”;湘语多用“徛”和“站”;客家话、闽语、粤语、平话大多用“徛”;徽语用“徛”或“隑”。大体说来,“站、立”属于北方系统,“立”是继承沿用自古汉语的,而“站”作为动词则是唐代前后才出现的俗字,《广韵》陷韵陟陷切:“站,俗言独立。”“徛、隑”属于南方型,这可以从《方言》郭璞注得到证实,《方言》卷十三:“隑,σ病!惫弊ⅲ骸敖先撕籼菸B,所以隑物而登者也。”
从读音上不难看出,这些不同地点的“站立”义动词有着共同的来源。从字形上看,“徛”、“隑”都是形声字,形旁分别为“彳”和“阝”,二者义类上有联系,所以“徛”《方言》也写作“[阝奇]”;声旁分别是“奇”和“岂”,分属上古之部和微部,但到了中古时,都是止摄开口三等字。从读音上看,徽语各点的语音形式大都能与“巨慨切”相切合,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今绩溪、歙县、祁门、婺源、淳安、遂安、寿昌等地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在今建德逢去声读送气清音,逢平上入声读不送气清音,在今屯溪、休宁、黟县一部分读送气清音,一部分读不送气清音,找不出声韵调上的分化规律;屯溪、休宁、祁门、婺源等地因为韵母的主要元音舌位升高到[]声母也随之腭化为j;古全浊上声字在今徽语中大多读上声或阳上。
那么这个字的本字究竟是“渠绮切”的“徛”还是“巨慨切”的“隑”呢?我们认为,“巨慨切”和“渠绮切”的声母和声调相同,韵母则有一个主要元音舌位逐渐升高的变化过程,“渠绮切”是从“巨慨切”变化而来的,两个反切下字中,“慨”是(中古)蟹摄开口一等去声代韵苦盖切,从现代不少方言读上声这一点来看,它应该还有一个读上声的反切来源。另外蟹摄开口一等字在一些方言(主要是一些南方方言)中曾经有一个舌位升高的变化过程,如吴语处衢方言。“绮”在中古属止摄开口三等上声纸韵墟彼切,止开三纸韵字在中古以前应是一个低元音,后来舌位逐渐升高,但在今闽语如厦门话中其主要元音仍是一个低元音[a]。南方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动词有的跟着蟹摄开口一等字一道变化(与“开”同韵),有的则跟着止摄开口三等字一同演变(与“彼被被子”同韵),所以汉语南方方言“站立”义动词的本字实际上可能只有一个,都是“隑”。《方言》中有“隑”,《说文》中有“徛”,从成书年代说,《方言》略早于《说文》,“隑”和“徛”应该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人所造的两个同音同义字,“徛”是相对后起的,所以本字应该以“隑”为是。李荣先生(1965)也认为吴语中“站”的本字是“隑”。
闽语、赣语、客家话等方言表示“站立”义的动词本字也都可能是同一个字,即“隑”。这些方言“站立”义动词的读音大都能与“巨慨切”或“渠绮切”相切合。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今温州、双峰仍读浊音声母,在今长沙读不送气清音,在今赣语、客家话、粤语都读送气清音,在今闽语中一部分读送气清音,一部分读不送气清音,找不出分化的规律;“客家话声调的特点在于古次浊上声与全浊上声都有读阴平的”(黄雪贞1988),“闽北浊音声母上声字则归入别调”,读阳去或阳入(陈章太、李如龙1991)。其他地点声韵调的今读多与“渠绮切”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