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语吧 关注:169贴子:1,647

徽语中的几个本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隑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动词大致主要有以下一些书写形式:“站”、“立”、“徛”、“隑”、“亍”(训读字)、“企”(训读字)等(当然也还有一些地方是其他说法如“竖”等)。其中官话区大都用“站”、“立”,南方方言则主要用“徛”或“隑”等。赣语主要用“徛”(其中吉莲片主要用“立”);北部吴语主要用“立”,南部吴语则主要用“隑”或“徛”;湘语多用“徛”和“站”;客家话、闽语、粤语、平话大多用“徛”;徽语用“徛”或“隑”。大体说来,“站、立”属于北方系统,“立”是继承沿用自古汉语的,而“站”作为动词则是唐代前后才出现的俗字,《广韵》陷韵陟陷切:“站,俗言独立。”“徛、隑”属于南方型,这可以从《方言》郭璞注得到证实,《方言》卷十三:“隑,σ病!惫弊ⅲ骸敖先撕籼菸B,所以隑物而登者也。”
从读音上不难看出,这些不同地点的“站立”义动词有着共同的来源。从字形上看,“徛”、“隑”都是形声字,形旁分别为“彳”和“阝”,二者义类上有联系,所以“徛”《方言》也写作“[阝奇]”;声旁分别是“奇”和“岂”,分属上古之部和微部,但到了中古时,都是止摄开口三等字。从读音上看,徽语各点的语音形式大都能与“巨慨切”相切合,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今绩溪、歙县、祁门、婺源、淳安、遂安、寿昌等地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在今建德逢去声读送气清音,逢平上入声读不送气清音,在今屯溪、休宁、黟县一部分读送气清音,一部分读不送气清音,找不出声韵调上的分化规律;屯溪、休宁、祁门、婺源等地因为韵母的主要元音舌位升高到[]声母也随之腭化为j;古全浊上声字在今徽语中大多读上声或阳上。
那么这个字的本字究竟是“渠绮切”的“徛”还是“巨慨切”的“隑”呢?我们认为,“巨慨切”和“渠绮切”的声母和声调相同,韵母则有一个主要元音舌位逐渐升高的变化过程,“渠绮切”是从“巨慨切”变化而来的,两个反切下字中,“慨”是(中古)蟹摄开口一等去声代韵苦盖切,从现代不少方言读上声这一点来看,它应该还有一个读上声的反切来源。另外蟹摄开口一等字在一些方言(主要是一些南方方言)中曾经有一个舌位升高的变化过程,如吴语处衢方言。“绮”在中古属止摄开口三等上声纸韵墟彼切,止开三纸韵字在中古以前应是一个低元音,后来舌位逐渐升高,但在今闽语如厦门话中其主要元音仍是一个低元音[a]。南方方言中表示“站立”义的动词有的跟着蟹摄开口一等字一道变化(与“开”同韵),有的则跟着止摄开口三等字一同演变(与“彼被被子”同韵),所以汉语南方方言“站立”义动词的本字实际上可能只有一个,都是“隑”。《方言》中有“隑”,《说文》中有“徛”,从成书年代说,《方言》略早于《说文》,“隑”和“徛”应该是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的人所造的两个同音同义字,“徛”是相对后起的,所以本字应该以“隑”为是。李荣先生(1965)也认为吴语中“站”的本字是“隑”。
闽语、赣语、客家话等方言表示“站立”义的动词本字也都可能是同一个字,即“隑”。这些方言“站立”义动词的读音大都能与“巨慨切”或“渠绮切”相切合。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今温州、双峰仍读浊音声母,在今长沙读不送气清音,在今赣语、客家话、粤语都读送气清音,在今闽语中一部分读送气清音,一部分读不送气清音,找不出分化的规律;“客家话声调的特点在于古次浊上声与全浊上声都有读阴平的”(黄雪贞1988),“闽北浊音声母上声字则归入别调”,读阳去或阳入(陈章太、李如龙1991)。其他地点声韵调的今读多与“渠绮切”相合。



1楼2008-12-31 05:00回复
    2.妇
    今徽语绩溪、黟县等地称呼“祖母”的字分别读[vu22]和[vun324](儿化),过去多写作同音字“婺”,其实它的本字应该是“妇”。《汉书•高帝纪上》:“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颜师古注云:“刘向《列女传》云:‘魏曲沃负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此则古语谓老母为负耳。”三国时魏人如淳注:“武,姓也。俗谓老大母为阿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又推衍其说:“古称老妪为负,若今称婆。皆重唇,非轻唇。”《尔雅•释虫》:“蟠,鼠负。”《释文》:“负又作妇。”《说文•虫部》鼠负作鼠妇。就是说,“负”即“妇”。按“妇”,《广韵》奉母上声有韵,房九切。奉母在今绩溪、黟县话中仍有少数字读零声母,如“符”;古全浊上声字在今绩溪话中部分读阳去,如 “道”“造”等,在今黟县话中少数归阳去,儿化变调变同阴去。所以音义皆合。


    2楼2008-12-31 05:00
    回复
      2025-07-31 22:4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妹 
      吴语温州话称婴儿、孩子(爱称)为“娒”,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称自己四五十岁的儿女也叫娒。徽语中绩溪、歙县也有类似现象,绩溪称[ma35],歙县称[mai313],都读阴去调。如歙县生小孩儿叫“生娒”,绩溪话称不懂事的成年人为“大娒”,与“细娒”相对应,五六十岁的人称自己二三十岁的儿女也可以叫“娒”(爱称)。温州、绩溪、歙县的“娒”(俗写)与古代字书所载的“娒”音义都没有关系。娒,《集韵》上声姥韵满补切,义同“姆”,又上声虞韵罔甫切,借作“侮”。吴语、徽语上述地点的“娒”,其本字可能都是“妹”,“姐妹”的“妹”在绩溪和歙县都读阳去,“妹”俗写作“娒”就是因为“妹”字小称音变之后,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妹”在音义上失去了联系。歙县小称音变的规律是无论原调值如何都变同阴去调,绩溪方言中大人对小孩说话时经常使用一种类似“童语”的语调,而绩溪童语绝大多读阴去调。温州“娒”读阴平可能也是小称音变造成的。用“妹”称呼婴儿或孩子,是“妹”字小称音变的结果。“妹”作为小称可以指称男性,对“孩子”来说,性别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


      3楼2008-12-31 05:00
      回复
        4.伏
        “鸡孵蛋、鸡生子”的“孵”在南方方言中大都不说“孵”,而说“伏”或“菢”,徽语中都读去声的“伏”。“伏”,《广韵》去声宥韵,“鸟菢子”,扶富切。《庄子•庚桑楚》说:“越鸡不能伏鹄卵。”从读音上看,徽语各地相当于“孵”的意义的字都读去声,在去声分阴阳去的方言中都读阳去,与遇摄合口三等平声虞韵(敷母)芳无切的“孵”读音不合,而与扶富切相合。


        4楼2008-12-31 05:00
        回复
          5.朝、奉
          徽语绩溪、歙县、屯溪、休宁、婺源、淳安等地都称祖父为“朝”,歙县有些地方既可称“朝”,又可称“奉”、“老奉”。不难看出,徽语“祖父”一词的说法与“朝奉”有关。过去,在徽州,即使是普通人家的男子,也有互相敬称为“朝奉”的。徽州男子老死后,墓碑上往往都写着“先考××(名)朝奉×(姓)公之墓”。徽商向有“徽州朝奉”之称。“徽州朝奉”最初被用来指称徽商中的典商,后来成为徽商的代称,江浙一带甚至有“徽州朝奉夜壶锡”的调侃。“朝奉”在外地是当地人对徽商的代称甚至谑称,但在徽州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称谓,一如其他地区的“员外”和今人惯用的“先生”,是一种敬称。祖父称“朝”、“奉”与“徽州朝奉”有关,那么这两者孰先孰后呢?徽商的崛起是宋元以后的事,而徽人称祖父为“朝”、“奉”则可能在此之前,而不大可能是在此之后。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徽商被称为“徽州朝奉”很可能是源于徽人称“祖父”为“朝”、“奉”的。因为很难设想相反的情形,即外地人称徽商为“朝奉”从而影响到徽州人将祖父称为“朝”或“奉”。在徽州有这样一个传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眼看天下归宋,四海一统,南唐昭武将军节度留侯卢绛却占据歙州,拒不受降。太祖于是御驾亲征,一路向徽州杀来。徽州百姓因平素深受卢绛掳掠之苦,见义师来到,都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朝奉太祖。太祖见山民如此拥戴,非常感动,连声说道:“多劳汝等朝奉。”山民们以为皇帝封他们为“朝奉”,一个个喜不自禁,从此徽州人凡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之为“朝奉”。又据《豆棚闲话》,“彼处(徽州)富家甚多,先朝有几个财主,助饷十万,朝廷封他为朝奉郎,故此相敬,俱称朝奉。”
          其实,官职名称用作称谓词,这是汉语亲属称谓来源的一种常例。如“新郎官”的“郎官”、“孺人”、“公”等。徽语中的“朝奉”作为亲属称谓也许正是来源于旧时的“朝奉”这一官职。“朝奉”本是一种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都指上朝时便应召议事,并不是确定的官位。宋代《职官志》有“朝奉大夫”、“朝奉郎”的官名,都是位居五、六品的官衔。到了元末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则对富绅土豪也称为“朝奉”了,如称祝家庄的家长为祝朝奉。


          5楼2008-12-31 05:01
          回复
            6.是
            徽语中绩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淳安、遂安等地,“是”既可以作判断词,如各地都说“我是老师,渠也是老师”,又可以用作表示“存在”的动词和介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体标记,绩溪的“是”还可以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动作结束后留下的一种状态。例如绩溪:渠不是家他不在家|渠是家子看书他在家里看书|书放是台盘上书放在桌子上|渠是尔搭吃饭他正在吃饭|门开是那搭门开着|饭热是锅子饭在锅里热着。
            梅祖麟(1995)指出闽南话中的方位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在”)的本字是“著”。潘悟云(1996)认为:“温州话中与普通话‘在’相当的介词读,因为与“是”同音,有些学者把它定为“是”。但是与温州相邻近的方言比较,温州的不可能是“是”字。而是近古汉语中使用得很普遍的存在动词即‘著(着)’”。我们从徽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则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第一,从徽语上述地点“是”和“着”两个字的读音来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徽语的“是”与“着”并不同源。第二,徽语中方位介词的本字是“是”而不是“着”,介词“是”应该是从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是”虚化而来的。“是”表示存在的用法至少在隋唐时代就已经比较普遍了,例如(引自平田昌司1997


            6楼2008-12-31 05:01
            回复
              囥:音”抗”,放也,藏也.老派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说了。
              笐:~竿(晾衣服用的竹竿,指横着的那一根)。这种东西慢慢地也少了。
              璺:音”命”,陶瓷、玻璃器具上的裂痕。广韵去声问韵亡运切,《方言》“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如绩溪话“碗上有条~”。
              阴鸷:也说“伤阴鸷”,感叹词,表示惊叹惊讶的语气:~!把我吓煞了!
              锃:音俊。“锃光”指光亮光滑。

              沰雨:淋雨;衣裳沰透湿了.沰,集韵入声铎韵当各切:”滴也”;
                择:音托(还有一个音同”切”),”择菜”意为把蔬菜中不好的部分剔除,留下好的部分;
                田塍(音”形”):田埂。有些地方说“田塝”.
                嗍(音”索”):吮吸.
                搉(音”壳”):敲,捶,击,打.~刮剪栗(把手指弯曲起来打人头顶)
                表(音”票”):分发.新人~糖,新郎~烟.
                铰(音”高”):剪.~指甲.  


              9楼2008-12-31 05:05
              回复
                ◎ 仂 lè

                〈名〉

                (1) (仂、扐同字)余数,零数 [surplus]

                凡数之余谓之扐。——《玉篇》

                仂,礼:“祭用数之仂。”——《广韵》

                丧用三年之仂。——《礼记·王制》

                (2) 又如:仂句(长句子中包含的短句。旧称子句。现多称之谓词组);仂词(词组)

                在本地方言里经常用到一个字。


                10楼2008-12-31 05:06
                回复
                  2025-07-31 22:35: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斫(祁门读作捉):砍,~柴。
                  掇(祁门读作夺):端,~盆水。
                  悭(祁门读作尖):指小气,吝啬,如:这个人很~。
                  搦(祁门读作捞):按,如:把图钉~到墙上。
                  灼(祁门读作竹):烫,如:水fei(很)~ge,着防烫着。
                  炙(祁门读作闸):烤,如:外头冷,进屋~~火。
                  其(祁门城里读做七):第三人称。
                  伊(祁门城里读作一):第三人称。
                  渠(祁门南乡读作乌或哭;西乡读作kei)):第三人称。
                  不(音dun)):立方体状物,木头~,瓷土~.
                  恁(音nen ):第二人称。
                  恁(音nen):如此,这样,如:何恁lai?:祁门方言:“怎么啦?”之意。
                  噙(音cain):吸吮,如:把筷子在嘴里~一下。
                  蜷(祁门读作缺):蹲,身体弯曲,如:~下来。
                  烬(音cain):燃烧,如:~炉(指引燃炉子)。


                  11楼2008-12-31 05:07
                  回复
                    寻,屯溪话度(cen平音),歙县话读(can阴音),找不到=cen bu qiao(寻不着)…


                    12楼2008-12-31 05:07
                    回复
                      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


                      13楼2008-12-31 05:09
                      回复
                        绩溪话大部分都有··貌似隑是读成ka,第三声··其他地方呢··
                        囥 这个字··貌似不说了,没印象

                        笐 这个字··如果我没弄错的话··绩溪话读成hong 第四声

                        寻··绩溪话貌似读成qiang 第一声
                        猫···绩溪话可以有2种读法,一般读成me 正确读法是mi2,最普遍的爱称是miz2


                        14楼2008-12-31 15:15
                        回复
                          九派··尔辛苦啦··哪许仂?··屯溪仂?


                          15楼2008-12-31 15:17
                          回复
                            QQ群:徽州人讲徽州语47064284

                            我祖籍是徽语区江西省浮梁县(景德镇历史上归其管辖)

                            我现在是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客赣语区(客赣一家)的

                            我对徽州和景德镇真非常认同,当然是在认同江西的前题下


                            16楼2009-01-01 21:19
                            收起回复
                              2025-07-31 22:29: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QQ:105887042

                              加我的时候写→惟舞独尊←


                              17楼2009-01-01 2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