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学生活志编辑《特别刊载:林奕含最后作品》((印刻文学生活志2017年六月号))
最一开始是今年书展时,她来找骆以军签书,兴奋而小心翼翼地,静静排队,直到桌前,挺直地两手摊开书,说着自己的名字以及自己的书,为了被推荐而来道谢。当时签完名要走,我走上前去打了招呼,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她约稿。她还处于一种与骆以军碰面之后兴奋激动的状态,对外的讯息无法顺利接收,像突然被惊吓,防备、不知所措,表情维持不失礼,努力地想唤回反应能力。此时一旁陪同的丈夫出面解危,“你好,还是之后你再传讯或寄信联络?”当然没问题,也对自己的唐突感到懊悔。
几天后脸书讯息出现陌生通知,是她写来,常常一串字,总的来说就是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当时太兴奋,一时间没办法反应;然后是道谢,谢谢你的好意,真的很谢谢你。
三月间做王安忆专辑时邀了一篇段稿,她挑了《长恨歌》写王琦瑶,写弄堂里复杂幽微的心的曲径。交稿时提到有一篇散文想要投稿,不知是否合用,过了几天,三月二十七晚上,还是抱歉开头的客气,而那语气后面,更多的是对自己作品和人相处的慎重,给了《在好久好久以前》。
之后一直到四月二十六日,晚上十点,她突然传来讯息,说有篇文章无论如何想要发表,是散文《石头之爱》。而我也才正想着要跟她说,之前给的那篇稿子已排好六月刊登,问她两篇是否有想要刊登的先后顺序,或者一起登?说都好,你们安排就好。
然后非常突然而且遗憾地,隔天便得知她离开人世的消息。
现在再回头看,也就是这些来回联络的琐事当作注记,甚至可能更简化地条列一二,是谁,什么时候投了哪篇稿子。对一本文学杂志来说,可以帮创作者做的事情,就是刊登作品,所以到头来,还是得回到文字吧,回到关于一个创作者的本质,以及对文字的期盼与信仰。偶尔会期望写作能改变什么,但写作从来就无法解决什么,只是那些被换取出来的作品,仿佛是心的投影,得以藉由书写,被生命咀嚼后付诸再造,是写作者自己选择的,最合适面对这世界的样貌。
自此每个字句都成为以及存留下来,成为证明,以自己所能的方式捏造,去对抗,去与这个世界并行,不予干扰,也不须被承认或否认,唯有既存在过的足以崭露。而有些事物,光只要摆在眼前,就会逼得人直视,无从回绕。
最一开始是今年书展时,她来找骆以军签书,兴奋而小心翼翼地,静静排队,直到桌前,挺直地两手摊开书,说着自己的名字以及自己的书,为了被推荐而来道谢。当时签完名要走,我走上前去打了招呼,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她约稿。她还处于一种与骆以军碰面之后兴奋激动的状态,对外的讯息无法顺利接收,像突然被惊吓,防备、不知所措,表情维持不失礼,努力地想唤回反应能力。此时一旁陪同的丈夫出面解危,“你好,还是之后你再传讯或寄信联络?”当然没问题,也对自己的唐突感到懊悔。
几天后脸书讯息出现陌生通知,是她写来,常常一串字,总的来说就是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当时太兴奋,一时间没办法反应;然后是道谢,谢谢你的好意,真的很谢谢你。
三月间做王安忆专辑时邀了一篇段稿,她挑了《长恨歌》写王琦瑶,写弄堂里复杂幽微的心的曲径。交稿时提到有一篇散文想要投稿,不知是否合用,过了几天,三月二十七晚上,还是抱歉开头的客气,而那语气后面,更多的是对自己作品和人相处的慎重,给了《在好久好久以前》。
之后一直到四月二十六日,晚上十点,她突然传来讯息,说有篇文章无论如何想要发表,是散文《石头之爱》。而我也才正想着要跟她说,之前给的那篇稿子已排好六月刊登,问她两篇是否有想要刊登的先后顺序,或者一起登?说都好,你们安排就好。
然后非常突然而且遗憾地,隔天便得知她离开人世的消息。
现在再回头看,也就是这些来回联络的琐事当作注记,甚至可能更简化地条列一二,是谁,什么时候投了哪篇稿子。对一本文学杂志来说,可以帮创作者做的事情,就是刊登作品,所以到头来,还是得回到文字吧,回到关于一个创作者的本质,以及对文字的期盼与信仰。偶尔会期望写作能改变什么,但写作从来就无法解决什么,只是那些被换取出来的作品,仿佛是心的投影,得以藉由书写,被生命咀嚼后付诸再造,是写作者自己选择的,最合适面对这世界的样貌。
自此每个字句都成为以及存留下来,成为证明,以自己所能的方式捏造,去对抗,去与这个世界并行,不予干扰,也不须被承认或否认,唯有既存在过的足以崭露。而有些事物,光只要摆在眼前,就会逼得人直视,无从回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