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氏吧 关注:8贴子:21
  • 9回复贴,共1

芶(gōu)姓的再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芶gōu”姓被迫“苟gòu、gǒu、ji"姓之成因详析
前言
因公元20世纪末期和公元21世纪初期电子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于中国全面普及和汉文字计算机录库时,计算机字库录字时而漏录汉文字芶,导致大部分汉语各版本输入法在计算机中无法打出芶字,计算机于问世普及后的各现代书籍与文章资料均以苟字替代前期姓氏芶字而使用。后芶姓族人通过全国各地区芶氏族人于2013年2月和2014年5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及第二届宗族大会。根据会上芶姓各地区各支系及各分支代表所携带的原始族谱显示,绝大部分芶姓族谱谱中族姓和族人姓氏均显示是芶字为姓氏(其中包括敬拆字为苟与文两姓的部分族谱中也显示以芶字为姓氏),在综合中国各历史时期出版之老版本字词典及芶姓各地区各支系与各分支芶姓族人口述,在计算机问世普及前中国各地区大部分的芶氏族人之祖先坟墓墓碑上显示均使用的是芶字为姓氏,计算机问世普及后芶姓族人姓氏就被迫苟姓了。今芶姓族人为尊重历史,传承先祖姓氏,延续芶姓未来,特在撰写此内容时均采用芶字为姓氏使用。而苟字只作他意使用。
成因是“芶”字被计算机字库注音之误
作者:黄天禄(1952—,男,重庆开县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学研究)。
摘要:“芶”字读Gou,古今本无异议,可是计算机的GBK字库将“芶”字混淆为“茍”字,错误地归入“ji”的音节中,社会正常用字和“芶”姓人群造成很多不便与麻烦,也给后来的GB18030—2000和GB18030—2005标准提供了错误信息。由于注音错误,不仅把“芶”姓改了字,影响了社会正确用字,而且还将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错误信息。本文章就“芶”改“苟”的原因、“芶”字的产生及古今的读音、“芶”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芶”字;芶姓;计算机字库;注音
中图分类号:H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12)05—0108—04
自从我国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后,“芶”姓就被改成为了“苟”姓。
“芶”姓虽非大姓,但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姓氏。据我国户籍人口资料统计显示,全国现共有姓“芶”的人数达415402人,除福建、广西、西藏3省区外的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四川、甘肃、陕西、贵州、重庆、山东、云南等省市都超过1万人,其中四川姓“芶”的人数超过20万人。
一、改“芶”为“苟”的主要原因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创建,约在20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是这项制度的创建标志。在办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时候,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局限,普遍使用的是中文打字机(铅字)或手写,那时对“芶”字的书写都尊重原样,不存在异议。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集中换发工作是从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的,此时各地的办公条件较20年前已是“今非昔比”,无不依赖于计算机了。
使用计算机办公,汉字字库是最基本的条件。目前,我国的汉字字库,基本上归纳为三大字库:标准字库(GB2312)、扩展字库(GBK)和大字符集。GB2312收有6763个汉字;GBK在GB的基础上增加14240个汉字,共21003个汉字;大字符集中,GB18030—2005收有70244个汉字,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GBK虽只是一个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电子工业部科技与质量监督司发布的“技术规范指导性文件”,并非国家正式标准。但由于windows、office自带了GB2312和GBK,不需要另行下载安装,加上“大字符集”汉字的输入多为五笔法并需要另行下载安装,由此,GBK实际上已成为了事实标准,也是汉字的常用字库。“芶”字就在GBK之中,不需通过“大字符集”来解决。
为什么在手写或用铅字时代,“芶”字能正确运用,反而在利用先进技术的时候就非要改字呢?关键的问题就出自汉字字库,是GBK字库将“芶”字混淆为“茍(jí)”字,错误地把“芶”(gòu)字归入到“ji”的音节中,用正确的读音(gòu)输不出“芶”字,于是就只好将“芶”字改用为“苟”字。
二、“芶”的读音
从现存的资料看,我国古代最先确认“芶”字的字书应当是《川篇》。《川篇》已亡佚,其撰人和成书时间不详。据明人张嘉和在《篇海类编》附录的《字学书目》得知,全书十卷。《龙龛手鉴》引用有《川篇》的资料,说明《川篇》早于《龙龛手鉴》。《龙龛手鉴》成书于辽统和十五年,即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川篇》也是金人王太《增广类玉篇海》(1130年)(简称《篇海》)的引书之一,后来祕祥等八人将《篇海》删繁就简而成《重修增广类玉篇海》(1164年)。邢准又在祕祥等八人重修的基础上在进行增补,名为《新修絫音引证群集玉篇》,成书于大定戊申年(1188年),也称《新修玉篇》。
与此同时,金人韩孝彦也于金明昌丙辰(1196年)对王太、祕祥的《篇海》进行“重编改进”,名曰《重编改并五音篇》。其子韩道昭于金泰和戊辰(1208年)对《重编改并五音篇》进行改编增定成《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也称《四声篇海》。王本、祕本、《五音篇》,以及王本所引用之书均已失,已经不能看到了。但有幸邢准的《新修玉篇》和韩道昭的《四声篇海》尚存,而且邢本还是金刻本,保存了《川篇》等的宝贵文献。《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两书关于“芶”字的资料,均引进《川篇》。由此,我们可以说,《川篇》以前,“芶”字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和使用了。这在清朝的邢澍《金石文字辨异》中就有记载:“芶,后唐泽州乾明寺经幢。”证明了“芶”字在后唐时已成为社会用字。明清以后的大型字书,如《新校经史海篇海直音》、《篇海类编》、《重刊详校篇海》、《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等都收录有“芶”字。
古代,凡收录“芶”字的所有工具书,将“芶”字的读音均注为gou,未见有第二个读音。要说有点差异就在声调上,大体可分为“音勾”、“音苟”、“音狗”三种,实际声调只有平声和上声两种。“音勾”的居多,如《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篇海类编》、《新校经史海篇海直音》、《重刊详校篇海》、《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现代工具书《辞海》注音为gōu,《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等读为gǒu。从古今字书对“芶”字的注音情况看,根本就无“ji”一读。“GBK字库”把“芶”字归入“ji”的音节中,是没有依据的,可谓是无“jí”之谈,显然是一种错误。
三、“芶”姓
(一)“芶”姓渊源复杂
“芶”姓渊源比较复杂,根据现存的有关姓氏著作和文献资料记载,“芶”姓的渊源有好几种说法。各种说法还都有资料来源,对那些说法不能简单地评判谁是谁非。有那么多说法,只能说明“芶”姓有多种渊源,也不能将“芶”等同于“苟”。
在多种说法中,有关“敬”姓拆分说是平常多有谈论的一种。其实,“敬”字左边原本是“茍”而不是“苟”,两个字不仅字形有异,读音也不同,前者属“羊”部,音“jí”,后者属“艸”部,音gǒu(作为姓,应为去声)。将“茍”、“苟”两字混为一谈,本不应该。因此,宋朝的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对拆分说评判道:“近世有避庙讳,从其偏旁为苟氏,误矣。庙讳偏旁迺苟氏,纪力反,迺转为苟且之苟,于姓氏本源失之愈远。”
(二)“芶”字的产生或许与“勾”字有关
从古今文献资料来看,“芶”字的产生或许与“勾”字有关。古无“勾”,只有“句”。
“句”字,《汉语大字典》对其注有“gōu”“gòu”“jù”“qú”4个读音,20个义项。由于有多个读音和释义,人们在长期使用中觉得不太方便,容易错读或误解,于是便造了“勾”字,将读音和义项与“句”进行了分工:“勾”,只读“gōu”、“gòu”,并承担“句”的弯曲、“勾引”、“勾当”、姓氏的义项。因此,后来姓“勾”的人,一般都写成“勾”,而不用“句”,而且读为“gōu”,也不读“gòu”。
“勾”字产生的时间,杨宝忠在《“勾”出现的时间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说“‘句’字写作‘勾’,最晚在西汉前期就已出现,在东汉隶书中更为常见。”并说“促成‘句’、‘勾’分化当是由于词义的分化和用法的不同。”在唐代,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在他们的诗作中,就运用有单独的“勾”字,而且杜甫对‘句’、‘勾’的运用还比较讲究,如“佳句”、“勾引”等。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卷二:“句,句龙。俗称勾。”卷四:“句,检句。亦勾。”《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卷四候韵:“勾,勾捡,又居遇反。”由此说明,“勾”字在唐代就已经得到韵书的确认和正式收录。
作为姓氏之“勾”,《宋史》中虽“勾”“句”混用,但已经使用了如勾践、勾中正、勾昌泰等“勾”姓人名,而且还有《勾龙如渊传》、《勾涛传》。
《万姓统谱》卷六十三:“勾,勾芒氏之胤。自宋建炎以来,以避嫌名各不同,有易其姓字者,绍兴进士勾声是也;有更其音者,史馆修撰勾涛是也;加金字者,鈎光祖是也;加絲者,糸句纺是也;加草者,芶谌是也;增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累世之后不复别矣。”
《续通志》卷八十四:“勾氏、鈎氏、芶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皆变音,字改易”。
“勾”加“草”便是“芶”,如果说这就是“芶”字的由来,与早于宋高宗建炎至少130多年的《川篇》事实不符。从常理讲,一个字应先产生,经过社会认可、运用后再进入工具书。按此轨迹,在《川篇》以前,“芶”字已经被社会认可和运用。既然“句”能衍生出“勾”,而且还将两个字加以分工,那为什么不能将“苟”衍生出“芶”呢!“勾”加“草”,有的版本是“句”加“草”。前者“芶”字,公元997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不需要避讳加“艸”而成。后者“苟”字,是一个古字,在《诗经》、《周易》等著作中早已运用;作为姓氏,“苟”是黄帝之裔的一个古姓,何必要心思动众地通过避讳而成呢?两个本已存在的字,又何必要再用避讳的手段加“艸”而成呢?
可以这样说,“芶”字的产生,一是因为“勾”字的产生而将“苟”字下边的“句”写为“勾”;二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主意是应“苟”姓人群的需要而产生。“苟”字读“gǒu”,与“狗”同音,而且还有“苟且”等之义,所以用“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的专用字。
(三)“芶”不是“苟”的俗字
所谓俗字,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是与正字相对而言。俗字具有相对性、民间性、时代性。
民间性,就是民众性、大众性、社会性。文字是社会交流、人际交流的工具,任何一个字如得不到民众的认可,哪怕在正统,也会失去根基。因此,任何正字都起源于民间。经过一定的时间,约定俗成,最后成为规范字。因此,任何一个字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或形成的,只有根据需要而不断产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汉字如果死守许慎《说文解字》的9000多字,就不会产生拥有85000多字的《中华字海》,也不会产生有70000多汉字的GB18030—2005字库,这正是汉字的生命力所在。俗字,本来汉字的产生,不管是“六书”的哪种方式,都必须经过先“俗”后“正”的过程,“俗”的阶段就是完成社会认可、通行的阶段,但往往有时用“俗字”来表达某种感情色彩。
张自烈的《正字通》说“芶”字是“苟”字的“俗字”。其实,早于他的《新修*音引证群集玉篇》引《川篇》曰:“芶,音苟,菜也”。《成华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篇海类编》、《新校经史海篇海直音》、《重刊详校篇海》、《字汇》等均释:“芶,音勾,菜名(或菜也)”。公元997年以前的《川篇》以及后来的邢准、韩氏父子等都将“芶”字“转正”了,怎么经过670多年后的(1671年)《正字通》又“俗”了呢?一个汉字形成需要一个从“俗”到“正”的形成时间或过程,这个过程虽无时间短长的规定,但也不应是漫无时限。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一个字、一个词的产生和运用,有可能在几天内就风靡全国,如果字书、词书要在十年、几百年以后才认可,那也失去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了。
“苟”和“芶”古为两字,字义有差别。《说文解字》释“苟”义为“草也”,古代字书《川篇》释“芶”义为:“菜也”。虽然也有人把“芶”、“苟”认为是异体字,连《现代汉语词典》也用“苟(芶)”的方式来表示。即便如此,也不能将“苟”、“茍”两字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28 19:20回复
    真的是好曲折的过程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9-10 16:0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唉,娃都不好取名,家里又有家族,字派都定了,我取个名头大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9-10-21 05:14
      回复
        你的贴吧文字有错误,会误导其他人的


        4楼2020-02-25 17:07
        回复
          到底读第一音还是第三音啊?娃娃取名太不好取了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20-04-08 09:27
          收起回复
            我也是办二代身份证时把姓都改了,不晓得现在还能改回来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5-01 17:21
            回复
              我也姓芶:可换二代身份证偏给我打成苟,***派出所出所的那些***还不给改回来!晕啊!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21-10-15 05:46
              回复
                芶读第四声为什么就是错的? 我们这边全部读的第四声


                IP属地:四川8楼2021-11-05 09: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我们家族队,百分之九十办身份证都改成苟了,只有七、八家没改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7-30 1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