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吧 关注:35,270贴子:134,212

小议电视剧白鹿原和原著的大结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电视剧白鹿原终于落下帷幕,轰轰烈烈而又虎头蛇尾。白鹿原这本小说放在我书架上已经有20年了,曾经许久未读,最近又细细品味了几遍。原著中的大结局富有寓意又颇受争议,下面说说个人观点,和网友共同讨论。


1楼2017-06-24 12:13回复
    原著中的结局是这样的:鹿兆鹏作为联络科长找到黑娃,裹挟着白孝文发动了起义。工于心计的白孝文打死了多年提携他的保安团长。兆鹏随后和大军西进,从此再无下文。孝文又单独发了起义电报给贺龙,得到了独一无二的组织嘉奖,因功高得以成为首任滋水县长,黑娃“屈居”副县长。半年之后,孝文举报黑娃是历史反革命(文中暗示,原因没有说明),兆鹏不在黑娃无法自证清白,白嘉轩向孝文求情未果。黑娃被镇压,嘉轩受打击气血蒙目,已经疯疯癫癫的鹿子霖则死的毫无尊严。组织上来人找到白嘉轩,宣布白灵是烈士。白灵和兆鹏的后人鹿鸣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和白嘉轩白灵的关系,像是个孤儿。


    2楼2017-06-24 12:28
    回复
      2025-08-28 12:31: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像原著那种结局法,骂街的人会更多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6-24 12:33
      收起回复
        电视剧做了一定改编:孝文自己已经是团长,本来是受岳维山之命抓捕兆鹏和黑娃。得知国民党大势已去,打死了岳维山灭口,为进一步掩盖真相诬告黑娃并置于死地。嘉轩了解到真相,亲自揭露了孝文的虚伪本来面目,并找来兆鹏将孝文绳之以法。孝文最后一段表演可算精彩。最后兆鹏带着嘉轩和疯疯癫癫的鹿子霖见到了兆鹏白灵的女儿,两位历经风霜苦难老人得到了宽慰。


        4楼2017-06-24 12:37
        收起回复
          电视剧显然不能像书一样灰色和隐晦,要有一个清晰的、邪不压正的结局。单从删减后的剧中看,白嘉轩大义灭亲,未免太唐突和简单了。嘉轩对孝文的不满是肯定的,父子俩的价值观、处世之道的确截然相反。但是按照嘉轩一贯的作风,官府衙门里的事他是不爱掺和的。按这种思路,他应该是看透世事,带着教子失败的悔意继续他的晚年。


          6楼2017-06-24 12:58
          收起回复
            说的不错。
            电视剧的结局太假!导演应该让白嘉轩入党。


            IP属地:河北7楼2017-06-24 13:25
            收起回复
              白鹿原是本史诗巨著,描写了在轰轰烈烈的50年时代变迁下,原上和原上走出来的人的坎坷命运、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令读者为之心重、动容、感慨。书中客观记录了2、3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社会事件,也正面描述了D的早期革命历程。由于客观记录了D早期历史中的黑色片段(白灵之死),以及结局的灰色,电影电视剧一直很难被文化当局所通过。电视剧重点突出了兆鹏和白灵的革命者形象,也让朱先生和白嘉轩更具备进步思想,掩盖了历史上的黑色片段,改结局为正不压邪、大义灭亲。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许编剧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不足,有太多缺陷。我个人认为这部剧成功了一半失败了一半。


              8楼2017-06-24 13:37
              回复
                兆鹏和白灵挨骂最多,其实我倒觉得有些冤枉。这两个重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必须说原著里对兆鹏的描述也有不合理之处。例如大家都觉得奇怪,兆鹏是早期党员,怎么混来混去最后却是个联络科长。小说前期对兆鹏的经历描写还可以,因为赵伯平和汪锋是两个最重要原型,兆鹏前期经历的大事件都八九不离十。西安事变后,国共又合作了,像兆鹏这样早就被通缉多年的人按说就该调整工作了,不该像原文中所写一直没离开白鹿原,秘密工作发展党员云云(兆鹏在黑娃招安后见面所云)。这也和人物原型的历史事实相符。整个抗战期间,小说只着重描写了兆海之死,兆鹏干啥并不重要,反倒是急于向朱先生辨明兆海是进攻边区阵亡,被先生当成了搅屎棍。读者观众看到此,不免会觉得兆鹏:1、弟弟死亡不伤心;2、长期在原上不回家,冷氏媳妇守活寡;3、岳维山知道了,连累了鹿子霖坐牢。所以小说这段篇幅本来兆鹏就不重要,这么写兆鹏客观上也黑了他。现实中兆鹏早就该远走高飞了,离家近即没必要(谁不认识他?咋开展工作)又会连累家里。电视剧编剧完全可以对兆鹏的这段经历修正。剧中开始鹿子霖说兆鹏带话去了山西前线,兆海出殡时突然回到原上,是奔丧还是执行任务?没交代。戴了个破草帽就没人认出他了?国共合作时期,奔丧可以公开啊,有必要带个草帽吗?老子哭成啥了都不管。据说被删减的部分有兆鹏在战场上抱着兆海遗体大哭的情节,那就算已经见过了。执行和17师谈判结成统一战线的任务?那去白鹿原干什么?还有工夫当搅屎棍?为了拔高突出兆鹏,类似的矛盾情节太多了,不得不让人对编剧的水平大打折扣。无怪乎很多观众烦兆鹏,剧组简直是捧杀。


                10楼2017-06-24 14:35
                收起回复
                  2025-08-28 12:25: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说白灵。看过原著的都知道书中代表白鹿的一个是朱先生,一个是白灵。电视剧中无疑白灵是女一号,给她加了不少戏。和兆海在西安读书时,像现代人那样浪漫的情节也无伤大雅,毕竟人人都年轻过;比原著中多回了两次家,一次是孝文被大和父亲发生冲突,一次是工作暂停回原上帮原上抗击瘟疫。这是丰富人物感情经历,也提高了人物形象,毕竟很难想象一个不到20岁被父母宠爱的女孩子因为一次抗婚就再不回家了,而且按白灵这性格白嘉轩根本也奈何不了。白灵的历史原型张静雯,家里对她的支持是很大的,出事了都要家里摆平了。但加那些让白灵化妆成回女送毒泡馍执行刺杀任务,兆鹏化身小马哥喋血街头等等情节,就漏出横店神剧本色了。简直糟蹋这部剧。还有白灵怀着孕被通缉,冒着生命危险,兆海冒着和朱先生一同连累的危险,得到一张后来本属于兆海的白鹿精魂的字,这也是自招黑的高级境界了。白灵的扮演者水平也亟待提高,在表演中发力过猛,让人记住更多的是声嘶力竭歇斯底里。这个角色没演出期待中的样子,不及格。


                  11楼2017-06-24 14:58
                  收起回复
                    支持楼主,期待更多精彩见解


                    IP属地:广东13楼2017-06-24 15:31
                    收起回复
                      不认为小说里面暗示了黑娃是白孝文告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6-24 15:38
                      收起回复
                        楼主分析有理有据,赞一个!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7-02 07:30
                        收起回复
                          关于兆海生前所在的17师,原著中如下描述:这是一支真正的关中军。从前任创建者到茹师长都是关中人。。。中条山之战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土地上遇到的的最多有力的抵抗之一。。。茹师长说:“先生呀!17师不是亲生娃,是后娘带来的娃”。。。略通民国史、抗战史的读者一看便知,这支部队属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1926年杨虎城率部和李虎臣“二虎守长安”,正是兆海从学校参军的时候。冯玉祥击溃刘瞎子的镇嵩军后,兆海上了早已停办的保定军校。这个小BUG出自原著,其实无伤大雅。杨部虽属于西北军,但杨对冯早就不满。中原大战时,杨投靠了蒋。冯玉祥失败后,蒋让杨主政陕西,但蒋杨都清楚是彼此利用而已,并非嫡系,这在当时的政局中很正常。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在日本侵占东北逐步蚕食华北的背景下,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结果,杨是主谋。事变后,杨被要求出国考察,回国后即被逮捕。17路军部分投蒋,其余部队编为38军,杨老部下孙蔚如任军长。下辖:第17师,赵寿山任师长;第177师。可见茹师长原型是孙蔚如和赵寿山。孙蔚如就是灞桥人,离白鹿原很近,认识朱先生(牛先生,假设抗战时还健在)是应该的,呵呵。1937-1940年这支部队在娘子关、中条山英勇抗击日军,被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因此历史问题和赤化严重,该部一直被排挤。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大溃败与该部无直接关系。1945、46年,该部17师、55师分别投共,其中赵寿山官列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1949年孙蔚如也投共。这样一支亲共部队,抗战时期进攻八路军是不太可能的,反倒是鹿兆鹏应该出现在里面。陈老让兆海死于抗战期间的国共内斗,估计是要表达大敌当前手足相残时的悲哀。值得讽刺的是,参与西安事变的东北军和17路军(陕军)在抗战期间,东北军投敌当汉奸伪军的成了多数(吕正操、万毅等为数不多的投了八路),陕军基本都是好汉。看来是否保卫乡土也有很大作用,陕军要敢投敌必无颜见关中父老。


                          18楼2017-07-02 15:48
                          收起回复
                            兆鹏革命了大半辈子才当个联络科长?难道他犯了一辈子错误不成?


                            IP属地:山东19楼2017-07-02 20:13
                            收起回复
                              2025-08-28 12:19: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说说真实的“鹿兆鹏黑娃火烧白鹿仓”(转载)
                              直奉军阀为了进攻广州革命政府和北方的国民军,支持早在1925年3月被陕西人民驱逐的直系军阀刘镇华,率10万镇嵩军于1926年4月进入陕西,包围了西安及三原,高陵、泾阳等县城;西安周围各县及渭北,陕东等地均为刘镇华所占领。陕西地区的农民运动随即采取新的方针,集中力量领导关中各县农民同刘镇华反革命势力进行斗争;积极配合杨虎城、李虎臣等国民军坚守西安,策应北伐战争。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中共陕西党组织借助各地农民群众中普遍酝酿的反刘情绪,秘密组织和策动了一系列反对军阀刘镇华的斗争;如陕东各县组织抗击刘镇华的“民团”、“红枪会”等农民自卫武装;华县高塘、渭南固市一带农民组织起来不断袭击镇嵩军小股部队,夺取其枪枝;韩城、合阳、铜川一带农民日夜对镇嵩军实施骚扰,使其疲于奔命,抢粮计划难以落实;周至、户县一带农民积极为国民军送粮草,领路通信,被镇嵩军杀害了数千人;蓝田当时是刘镇华后防司令部所在地,是反革命动势力较为猖獗的地区,然而也不断出现农民群众与镇嵩军的“磨擦”,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抢枪事件,被激怒的刘镇华差点发动了“屠蓝”的军事行动,经牛兆濂(朱先生原型)写信劝阻方才得息。捣毁刘镇华军粮台的事件就是这时期各种反刘行动中的其中之一。
                              1926年8月,刘镇华围困西安已达4月之久,西安城已基本与外界处于隔离状态。当时在国民党省党部从事农运的共产党员侯德普找到农民部部长张含辉,谈了家乡蓝田农民反抗刘镇华的斗争情况及准备回家乡白鹿原开展工作的想法。张含辉也欲出城去各县了解一下农民革命斗争情况,于是两人便商定一同去蓝田。此时西安城外已被镇嵩军挖了三道壕沟,严密盘查进出西安城的人员。侯德普与张含辉分别化装成商人和教师,假说是城里学校解散,商店关门,只好暂时回到乡下,混过了镇嵩军的防线。两人出东门越浐河直上白鹿原,傍晚时来到蓝田县西原的巩村小学,找到了在该校任教的赵伯平。赵伯平与侯德普既是同窗同学,又是同乡好友,侯德普从外地回西安后,已经和赵伯平有过几次联系;赵伯平任教的巩村小学早在1923年就有赵伯平的同村、从北京返乡的共产党员田伯荫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学校教师都是一些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所以巩村小学也自然地成为党的一个活动阵地和联络据点。三人当晚在巩小开会,听取赵伯平对蓝田地区斗争情况的汇报后,认真研究分折了当前的斗争策略和着手点,一致同意把斗争目标选在捣毁镇嵩军的粮台上,这是既较为易行又能打击敌之要害,而且还可产生较大影响的斗争方式。当时决定的袭击目标是两个:先是白鹿原上的狄寨粮台,再是灞河川的泄湖粮台。行动计划商妥后,张含辉便离开蓝田,赵伯平和侯德普即开始进行联络准备。
                              狄寨位于白鹿原的西原头,属长安县境,与蓝田县孟村乡的赵伯平家乡康禾村不过十五、六里路,镇嵩军的粮台就设在狄寨的街道中心;狄寨也有赵伯平中学时期的一个同学叫孙龙勇,赵伯平首先和孙龙勇联系,并通过孙龙勇在狄寨镇秘密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事先对粮台地形和防守情况进行了侦察,约定好行动时间。9月初的一天晚上,侯德普、赵伯平带上从西原组织的七、八名青年农民,来到狄寨孙龙勇家。两地人员集中到齐,便按事先的行动计划一齐拥进粮库,管理粮库的小吏和两名守卫的士兵还在糊里糊涂之中便被结结实实地捆了起来,锁在房子专人看管。孙龙勇迅速带人打开库门,同时查抄了镇嵩军搜刮来的全部钱物。事先已得到通知的四周村庄群众,一个传一个,拿着口袋一齐涌向粮台,不等天明,狄寨粮台已经成为一个空仓;那些抄来的钱物也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就这样,这个距刘镇华韩森寨司令部仅十多里地的粮台,一夜之间便从敌人的眼皮底下消失了。愤怒的群众又乘机放火烧了粮台附近的草料站,熊熊的火光把夜晚的原空照得通红,断了刘镇华的粮饷和草料供给。那几个为刘镇华征办粮饷、管理粮台的帮凶爪牙因受到警告,给刘镇华极告说粮台被不认识的饥民抢了,气得刘镇华要报复还无从下手,加之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难以应付,最后不了了之。但因狄寨粮台被捣,刘镇华对其它粮台都加强了防备力量,因而计划中捣毁泄湖粮台的事暂时搁置。这次捣粮台行动加速了镇嵩军的失败,到11月下旬刘镇华兵败溃逃时,侯德普、赵伯平便公开发动群众,截击镇嵩军,武装农民。
                              很显然,侯德普、赵伯平和孙龙勇,就是真实的“鹿兆鹏、韩裁缝、黑娃”放火三人组。


                              20楼2017-07-03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