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捧读家谱——阜平耿氏
(2014-07-14 16:59:10)
转载▼
标签: 耿氏 阜平 分类: 家谱资料

感谢先祖不仅给了我们血脉,还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耿俊崎(石家庄)
水有源,木有本,人固有所自。据大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合族公立之“对节沟西祖茔碑文”所记,“我耿氏居于阜平之魏家峪村四百余年矣”,迄今已近六个世纪。
这部家谱中,不仅有清晰的世系发展脉络,有先人们的名、字、号及生卒年、月、日、时,“冀后人不忘四时”,且“追慕嫁娶必详姓氏居住”,以“冀后人咸知三党亲家”;不仅注明族人或求学经商,或务农工作,或入教育军界,以“策后进而警游堕”,且写明卒者埋葬处所,以便后人追思。
更为可贵的是,家谱中还包括了列祖列宗莹墓图二十五副,耿氏家祠图一副,历次修家谱序言、修建耿氏家祠序言及碑文共十八篇。这些序言碑文文字凝练,风格典雅,立意深远,其内容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于教育和激励后代,不啻一部好的教材。
首部家谱已散轶。从1880年再修至1935年家谱共有五次修纂。而后战争频仍,沧桑变化,便无机会重修。耿氏一门也曾几度变迁。这部家谱在“文革”中竟奇迹般地躲过一劫——— 它原本也被抄没,几个小孩拿到街上玩耍,被有心人发现而得以保存。我的大弟俊忠2000年从工作地保定回家探亲看到它时,欣喜若狂,并承担起第七次重修家谱的责任。在漫长的十五年中,他利用一切机会,或电话联系,或亲自走访,终于搜集整理出了从1935年至今近八十年的耿氏一族的信息,形成了资料详备、内容丰富的新家谱。这部家谱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对于这么一部失而复得,来之不易的家谱,我自是珍之爱之,时时捧读。
二百多年前,我的八世祖禄芝公,从闭塞的山村走出,踏入几百里之外的大清国都,成了国家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一名太学生,时间是乾隆中期。在禄芝公之后,家族中接连不断地走出了一个个廪膳生、附贡生、太学生,记录在家谱中的太学生有13人。
其中,我的五世祖云亭公耿麟,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以廪膳生举于乡,己卯成进士”,踏入仕途。几十年为官,他从未忘记父亲慕岚公的叮嘱:“吾生平直道而行,未尝损人利己。汝生长农家,当素知民间疾苦,为民父母休戚当与共之。若枉道以病民,非吾子也!”耿麟从汉川知县做起,而后知州、同知、知府。仁恕孤介,清正廉明,官声颇好。即如擢随州知州时,“士民焚香酾酒涕泣送之境上”。当“永顺云缅等处汉回相仇杀,屡经剿抚终未得其要领”时,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以为“非公(耿麟)无可任此事者”,于是“委公(耿麟)署顺宁府,乱以救息”。在耿麟为林则徐下属的那段时日里,“文忠公多采公(耿麟)语,以入奏焉,是公”。
我的曾祖仙洲公从小生活在乃祖耿麟身边。祖父“珍其才,而深为器爱”,虽有“性敏强记,经史子集一目不忘”的大才,且曾进入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因“无志功名”,后“以侍祖母疾,笃志黄经,深探微奥”,终成当地名医,光绪二年应行仁堂之聘驻足恒阳,次年恰遇瘟疫大作,“公不遑暇食,尝一夜数起为人诊视,活人千百命”。或许因为此,而获恩赏“五品衔”。
村南的小石桥,八十年前还是一座独木小桥,曾伤性命。少年时的耿步云当时发誓:“苟富贵,必修此桥”。而后他努力读书,从安徽圣保罗英文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邮务员。他身居江淮,“恪尽职守”,“克勤克俭”,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力积银洋,汇寄故乡”,为乡亲们建造了这座精美的石桥。
大孝便是大爱。在祖国危难之际,耿氏子孙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大业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者不胜枚举,其中很多人十几岁便参加了八路军,由“红小鬼”而连长、团长、师长,乃至将军。当然,还有谨遵“各有职业”的祖训而外出读书创办实业参加各种工作者。但无论做何种工作,任何种职务,他们都秉持正直,坦诚,仁爱,“敬修厥德,精勤其业,无怠无荒”。
捧读家谱,我思绪万千。感谢先祖不仅给了我们血脉,还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标签: 耿氏 阜平 分类: 家谱资料

感谢先祖不仅给了我们血脉,还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耿俊崎(石家庄)
水有源,木有本,人固有所自。据大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合族公立之“对节沟西祖茔碑文”所记,“我耿氏居于阜平之魏家峪村四百余年矣”,迄今已近六个世纪。
这部家谱中,不仅有清晰的世系发展脉络,有先人们的名、字、号及生卒年、月、日、时,“冀后人不忘四时”,且“追慕嫁娶必详姓氏居住”,以“冀后人咸知三党亲家”;不仅注明族人或求学经商,或务农工作,或入教育军界,以“策后进而警游堕”,且写明卒者埋葬处所,以便后人追思。
更为可贵的是,家谱中还包括了列祖列宗莹墓图二十五副,耿氏家祠图一副,历次修家谱序言、修建耿氏家祠序言及碑文共十八篇。这些序言碑文文字凝练,风格典雅,立意深远,其内容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对于教育和激励后代,不啻一部好的教材。
首部家谱已散轶。从1880年再修至1935年家谱共有五次修纂。而后战争频仍,沧桑变化,便无机会重修。耿氏一门也曾几度变迁。这部家谱在“文革”中竟奇迹般地躲过一劫——— 它原本也被抄没,几个小孩拿到街上玩耍,被有心人发现而得以保存。我的大弟俊忠2000年从工作地保定回家探亲看到它时,欣喜若狂,并承担起第七次重修家谱的责任。在漫长的十五年中,他利用一切机会,或电话联系,或亲自走访,终于搜集整理出了从1935年至今近八十年的耿氏一族的信息,形成了资料详备、内容丰富的新家谱。这部家谱已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对于这么一部失而复得,来之不易的家谱,我自是珍之爱之,时时捧读。
二百多年前,我的八世祖禄芝公,从闭塞的山村走出,踏入几百里之外的大清国都,成了国家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一名太学生,时间是乾隆中期。在禄芝公之后,家族中接连不断地走出了一个个廪膳生、附贡生、太学生,记录在家谱中的太学生有13人。
其中,我的五世祖云亭公耿麟,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以廪膳生举于乡,己卯成进士”,踏入仕途。几十年为官,他从未忘记父亲慕岚公的叮嘱:“吾生平直道而行,未尝损人利己。汝生长农家,当素知民间疾苦,为民父母休戚当与共之。若枉道以病民,非吾子也!”耿麟从汉川知县做起,而后知州、同知、知府。仁恕孤介,清正廉明,官声颇好。即如擢随州知州时,“士民焚香酾酒涕泣送之境上”。当“永顺云缅等处汉回相仇杀,屡经剿抚终未得其要领”时,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以为“非公(耿麟)无可任此事者”,于是“委公(耿麟)署顺宁府,乱以救息”。在耿麟为林则徐下属的那段时日里,“文忠公多采公(耿麟)语,以入奏焉,是公”。
我的曾祖仙洲公从小生活在乃祖耿麟身边。祖父“珍其才,而深为器爱”,虽有“性敏强记,经史子集一目不忘”的大才,且曾进入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因“无志功名”,后“以侍祖母疾,笃志黄经,深探微奥”,终成当地名医,光绪二年应行仁堂之聘驻足恒阳,次年恰遇瘟疫大作,“公不遑暇食,尝一夜数起为人诊视,活人千百命”。或许因为此,而获恩赏“五品衔”。
村南的小石桥,八十年前还是一座独木小桥,曾伤性命。少年时的耿步云当时发誓:“苟富贵,必修此桥”。而后他努力读书,从安徽圣保罗英文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邮务员。他身居江淮,“恪尽职守”,“克勤克俭”,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力积银洋,汇寄故乡”,为乡亲们建造了这座精美的石桥。
大孝便是大爱。在祖国危难之际,耿氏子孙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大业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者不胜枚举,其中很多人十几岁便参加了八路军,由“红小鬼”而连长、团长、师长,乃至将军。当然,还有谨遵“各有职业”的祖训而外出读书创办实业参加各种工作者。但无论做何种工作,任何种职务,他们都秉持正直,坦诚,仁爱,“敬修厥德,精勤其业,无怠无荒”。
捧读家谱,我思绪万千。感谢先祖不仅给了我们血脉,还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