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农业区划汇编》成书于1983年10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李茂才,县长王耀先,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赵自强(时任县委副书记)。该资料记载:据甘肃省档案馆《各县历史沿革简况》记载和考证:东汉章帝元年(公元78年)初置障县,已近两千年历史。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改名彰县。唐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更名武阳县。神龙元年复建障县。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
这是截止目前我见到的记载漳县历史沿革的最早的资料。
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这件事,不是因为从中寻找乐趣什么的,我总觉得疑点很多。如漳县的“漳”字,元墓石碑中李兴华先生很早就发现出现了,为啥明初才改名呢?这是其一。其二是漳县最早设县用什么。查汉书漳县最早采用的是“鄣”字,而非障字。即是二字通用,也要尊重历史。其三,漳县因什么而设“鄣县”的问题。这里提到因“漳水”即漳河而改名漳县。我认为不妥!据我所知“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名句出自韩世英《重修漳县志》。如果是属实的话,那就不对了。明朝人怎么能根据中华民国的东西而改名呢?其四,漳县因山而设县名比较准确且符合情理。《续汉书》上讲,岷鄣因山而命名,岷鄣二山名也。鄣山,我的推测是今露骨山,除此再无它山。历史上的露骨山不在漳县而在临夏。这就和历史上的铁笼山不在武山而在礼县一样。史书上说法较多,采用时要具体分析。其五,漳县是“天然屏障”也不全面而准确。漳县是“天然屏障”,根据在哪?出处何在?天然屏障本身就是一句俗语口头用语,漳县那儿是天然屏障?鄣、障,阻隔阻挡之意。有屏障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单纯武断的认为就是天然屏障并加引号。如公认为露骨山,它还是漳县渭源卓尼三县的界山。其六,漳县更名的年代问题。有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和至元十三年两种说法。我认为民国何劭忞先生《新元史》漳县,元至元十三年置县比较准确!前后差几年,符合汪家坟元大德年出现漳字历史。那么漳县今名的命名应改为元世祖至元年间比较准确。仅为个人偏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处狂言仅是个人肤浅的看法,不吐不快,自觉吐出也是一种责任!历史的学习研究和思考永远在路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截止目前我见到的记载漳县历史沿革的最早的资料。
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这件事,不是因为从中寻找乐趣什么的,我总觉得疑点很多。如漳县的“漳”字,元墓石碑中李兴华先生很早就发现出现了,为啥明初才改名呢?这是其一。其二是漳县最早设县用什么。查汉书漳县最早采用的是“鄣”字,而非障字。即是二字通用,也要尊重历史。其三,漳县因什么而设“鄣县”的问题。这里提到因“漳水”即漳河而改名漳县。我认为不妥!据我所知“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名句出自韩世英《重修漳县志》。如果是属实的话,那就不对了。明朝人怎么能根据中华民国的东西而改名呢?其四,漳县因山而设县名比较准确且符合情理。《续汉书》上讲,岷鄣因山而命名,岷鄣二山名也。鄣山,我的推测是今露骨山,除此再无它山。历史上的露骨山不在漳县而在临夏。这就和历史上的铁笼山不在武山而在礼县一样。史书上说法较多,采用时要具体分析。其五,漳县是“天然屏障”也不全面而准确。漳县是“天然屏障”,根据在哪?出处何在?天然屏障本身就是一句俗语口头用语,漳县那儿是天然屏障?鄣、障,阻隔阻挡之意。有屏障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单纯武断的认为就是天然屏障并加引号。如公认为露骨山,它还是漳县渭源卓尼三县的界山。其六,漳县更名的年代问题。有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和至元十三年两种说法。我认为民国何劭忞先生《新元史》漳县,元至元十三年置县比较准确!前后差几年,符合汪家坟元大德年出现漳字历史。那么漳县今名的命名应改为元世祖至元年间比较准确。仅为个人偏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处狂言仅是个人肤浅的看法,不吐不快,自觉吐出也是一种责任!历史的学习研究和思考永远在路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