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9贴子:112,861

杜甫有关动物的诗~(收集共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往初中时,用笔记本抄集自己喜欢的诗。如今兴起,再收集看看杜甫有多少首关于动物的“咏物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31 22:26回复
    《舟前小鹅儿》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①。
    引颈嗔船逼②,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上二对酒观鹅。嗔船乱眼,切舟前。翅开力小,切小鹅。末二,深致爱惜之意。旧本俱作新鹅,朱氏独作鹅黄,不协歌韵。卢注谓讽董廷兰辈,非也,公于房相,从无讥刺语。
    ①《方舆胜览》:鹅黄乃汉州酒名,蜀中无能及者。卢照邻诗:“鹅黄粉白车中出。”裴庆余诗:“满额鹅黄金缕衣。”皆言淡黄色也。杜诗则言酒色。东坡诗:“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陆放翁诗:“两川名酝避鹅黄。”此皆用公语耳。
    ②【希注】鹅一名舒雁,王羲之爱其宛颈,宛颈而宿,鹅之常性,今云引颈,则鹅嗔怒时也。
    ③庾信诗,“云光偏乱眼。”杜诗有用俗字而反趣者,始鹅儿、雁儿,本谚语也,一经韵手点染,便成佳句。如“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雁儿争水马,燕子逐樯乌”是也。
    —— 这首诗类似小学学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我们家的猫》,简单平淡,却又温情有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后一句令人惊艳,竟然担心狐狸来了,鹅该怎么办?这种应该是儿童的心思,却出自一位老人之口,瞬间把这首诗提高了一个思想层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31 22:39
    回复
      2025-05-16 07:57:29
      广告
      《杜鹃》
      当是大历元年春在云安作。故云“云安有杜鹃。”洙曰:《华阳风俗录》:杜鹃,其大如鹊而羽鸟,声哀而吻有血,人云春至则鸣,闻其初声者,有离别之苦,惟田家候其鸣则兴农事。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①,云安有杜鹃。
      (首记蜀中杜鹃之有无,西川、云安,起下二段。《杜臆》:起用四社鹃,或有或无,皆就身之所历,而自纪所闻。鹃鸣有时,西川云安,当真呜,则闻之而谓之有。东川、涪万,当其不鸣,则不闻而谓之无。故初拜于锦城,而云安则身病不能拜。通篇起结照应如此。乃拘泥者见其叠用杜鹃,以为题下注。注应止分有无二项,不应有无参错。若以比刺史忠逆,则云安非州,无刺史也,且严武亦卒矣。故谊伯、东城之说皆非也。老社变体最多,如《三绝句》叠用两刺史,唐人有此体乎?)
      ①黄希曰:《白头吟》:郭东亦有樵,郭西亦有樵。此侍起法,或本此。吴曾《漫录》:乐府《江南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子美正用此格。古韵西与北叶,北音悲。赵曰:连用四杜鹃,正《诗》“有酒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之势。岂是题下注耶?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①。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②。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③。
      (此承“西川有杜鹃”,自述往时致敬之意。)
      ①陶潜诗:“结庐在人境。”②何胥诗:“古木上参天。”③鲍照《行路难》:中有一鸟名杜鹃,云是古时蜀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①。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②。
      (此言鸟尊杜鹃,乃承上起下之词。奉若至尊物性所禀,犹羔雁知礼,从古皆然也。行飞识序,雁有兄弟之礼。跪乳知恩,羊有母子之礼。)
      ①世说杜鹃养子于百鸟巢,百鸟共养其子而不敢犯。②《春秋繁露》:“雁有行列,羔饮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故以为蛰。”羊祜《雁赋》:“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
      圣贤古法则①,付与后世传。
      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
      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②。
      (此承“云安有杜鹃”.又叙病中哀怜之意。君臣之礼,世传已久,即禽乌之微,犹知尊事。今病不能拜,惟有泣下悲伤而已,与前段“我见常再拜”相应。申涵光曰:开首四语,起得奇朴。其云拜杜鹃,奇;不能拜而位,更奇。此章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①《淮南子》:“设仪立度,可为法则。”②刘琨诗:“据鞍长叹息,泪下如迸泉。”赵次公曰:此诗讥世之不修臣节者,曾禽鸟之不若耳,大意与《杜鹃行》相表里。又曰:世有《杜鹃辩》,乃仙井李新元应之作,鬻书者编入《东坡外集》诗话中。其说云:盖讥当时刺史也。严武在蜀,虽横敛刻薄,而实资中原,是西川有杜鹃。其不虔王命,擅军旅、绝贡赋以自固,如杜克逊在梓州,是东川无杜鹃耳。涪、万、云安,刺史微不可考。凡尊君者为有,怀贰者为无,不在乎杜鹃真有无也。其说穿凿。
      钱谦益曰:社克逊事,新旧两书俱无之。严武镇蜀之后,节制东川者,李奂、张献诚也。其以梓州反者,段子璋也。梓州刺史见杜集者,有李梓州、杨梓州,未闻有杜也。既曰讥当时之刺史,不应以严武并列也。逆节之臣,前有段子璋,后有崔旰、杨子琳,不当舍之而刺涪、万之刺史微不可考者也。杜免逊既不见史传,则亦后人伪撰耳。其文义舛错鄙倍,必非东坡之言。
      ——此篇借“杜鹃”咏志,以抒忧国忧君之情,观念略为迂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5-31 23:13
      回复
        《归燕》
        不独避霜雪①,其如俦侣稀②。
        四时无失序③,八月自知归④。
        春色岂相访⑤,众雏还识机⑥,
        故巢傥未毁⑦,会傍主人飞⑧。
        (归燕,伤羁旅也。上四咏燕归,下四咏燕来,方去而冀其复来,乃诗人忠厚之意。春色二句,作望燕之词。故巢二句,代燕作答词。《杜臆》:末乃自寓己意,虽弃官而去,非果于忘世也。)
        ①鲍照《双燕》诗:“岂但避霜雪,当儆野人机。”②嵇康诗:“邕邕和鸣,顾盼俦侣。”③《杜臆》:四时二句,具见身分,隐然有时止时行意。《易》:“与四时合其序。”傅咸《燕赋》:“信进止之有序。”④《月令》:二月,玄鸟至。八月,玄鸟归。⑤阴铿诗:“上林春色满。”⑥《鹦鹉赋》:“悯众雏之无知。”又:“才聪明以识机。”⑦《晋书》:《朔马谣》:“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陶潜诗:“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⑧汉乐府《长歌行》:“来到主人门。”卢元昌曰:尝读《谷风》,弃妇始曰“无逝我梁,无发我笱”,何其厚也。至曰“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又叹其次绝之甚。公曰“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明知故巢已毁,犹拳拳冀主人匆弃,身虽弃官,必还恋主也。
        ——杜甫的咏物诗,仇兆鳌总能牵扯到忠君,“我竟无言以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5-31 23:48
        回复
          《促织》
          促织甚微细①,哀音何动人②。
          草根吟不稳③,床下意相亲④。
          久客得无泪⑤,故妻难及晨⑥。
          悲丝与急管⑦,感激异天真⑧。
          (促织,感客思也。哀音动人,领起通章。草根床下,皆其哀音。久客、故妻,此其动人者。末言虫鸣出自天真,故其感人独至。丝管属借形。)
          ①班固《典引》:“不遗微细。”②阮籍诗:“鶗鴂发哀音。”③沈约诗:“草根积霜露。”《王褒传》:“蟋蟀秋吟。”④《诗》:“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⑤《鹦鹉赋》:“逐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鲍照诗:“弃妻望掩泪,逐臣对抚心。”此五六所本。《后汉书》:“温序曰:”久客思乡里。“汤惠休《秋风词》:”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⑥【顾注】故妻,指弃妇、孀妇言。《朱买臣传》:故妻与夫家见买臣饥寒,呼饭之。陆机诗:”欲鸣当及晨。“⑦宋武帝诗:”深心属悲弦。“鲍照诗:”催弦急管为君舞。“蔡邕《琴赋》:”感激弦歌,一低一昂。“⑧《琴操》:伏羲作琴,修身理性,返其天真。诗到结尾,借物相形,抑彼而伸此,谓之尊题格。如咏促织而末引丝管,咏孤雁而末引野鸦是也。
          白话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 真希望有本白话文的杜诗全集鉴赏,单看仇兆鳌的详解未必能全懂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6-01 00:11
          回复
            《萤火》
            幸因腐草出①,敢近太阳飞②。
            未足临书卷③,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④,带雨傍林微⑤。
            十月清霜重⑥,飘零何处归⑦。
            (萤火,刺阉人也。首言种之贱,次言性之阴。三四近看,见其多暗而少明。五六远看,见其潜形而匿迹。末言时过将销,此辈直置身无地矣。鹤注谓指李辅国辈,以宦者近君而挠政也。今按腐草喻腐刑之人,太阳乃人君之象,比义显然。)
            ①《月令》:”腐草化为萤。“《尔雅》释:”腐草得暑湿之气为萤。“②《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沈旋《萤》诗:”阳升反夺照。“又云:”当朝阳于戢景兮。“③临书卷,用车胤囊萤读书事。④傅嘉运《萤》诗:”夜风吹不灭。“张正见诗:”隔幔似重钩。“⑤沈旋《萤》诗:”雨坠弗亏光。“⑥湛方生《吊鹤文》:”负清霜而夜鸣。“⑦谢惠连《雪赋》:”从风飘零。“朱超诗:”此夜逆风何处归。“
            白话译文:
            萤火虫侥幸由腐草而化出,却胆敢靠近太阳飞舞。
            你的光亮不足以照亮书卷,却时时在扑点着我的衣服。
            你隔着帷幔随风晃动着影子,带着雨气在树林旁边闪着微光。
            十月到来清霜凝重,请问你飘泊流落归向何处?
            ——解释说杜甫借咏萤火虫而讽刺宦官,不过最后一句感觉不到讽刺啊,倒有些感叹惋惜之意。各位吧友怎么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6-01 00:54
            收起回复
              《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①。
              尘中老尽力②,岁晚病伤心③。
              毛骨岂殊众④,驯良犹至今⑤。
              物微意不浅⑥,感动一沉吟⑦。
              (病马,见爱物之心。上四致病之由,下四病后伤感。尘中句,承乘久。岁晚句,承天寒。毛骨不殊,物亦微矣。驯良犹在,意不浅也。感动沉吟,结下截而并结通章。或以伤心属马,非也。尽其力者由人,则见病伤心者亦当属人。或以意不浅指人,亦非也。惟马有恋人之意,故人对之而不胜感动。)
              ①孙万寿诗:”天寒关路长。“庚信诗:”久弊风尘俗,殊劳关塞衣。“②《说苑》: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野,问御者曰:”此何马也?“对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能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之所不为也。“命束帛赎之。③《越国语》:”今岁晚矣。“应玚诗:”感物伤心。“④《杜臆》:毛骨二句,乃不称力而称德之意。《相马经》:毛束皮,皮束筋,筋束肉,肉束骨,五者兼备,天下之马也。后魏卢元明《鼠赋》:”毛骨莫充于玩赏。“⑤《淮南子》:马先驯而后求良。《水经注》:性驯良而易附。⑥王粲诗:”虽物微而命轻⑦曹植诗:“乖人易感动。”《窦武传》:故且沉吟。申涵光曰: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
              白话译文:
              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岁晚时你病了,沉重地使我无限伤心。
              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但一直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令人感动,忍不住为你沉吟。
              ——长路有君相伴,无以为报,只有为你写诗。老杜的诗,常有一片怜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6-01 01:33
              收起回复
                高都护骢
                杜甫
                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7-06-01 07:37
                收起回复
                  2025-05-16 07:51:29
                  广告
                  《鸂鶒》
                  故使笼宽织①,须知动损毛。
                  看云犹怅望,失水任呼号②。
                  六翮曾经剪③,孤飞卒未高④。
                  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
                    (【卢注】此章意在安于义命。鸟在笼中,不免怅望呼号。上四,怜之也。剪融难飞,留此可免搏击。下四,慰之也。竹笼宽织者,恐其损羽毛也,下句申明上旬。【远注】鶒本水鸟而受樊笼,故有看云失水之状。)
                    ①谢惠连《鶒赋》:“宛羁畜于樊笼。”②《前汉·游侠传》:“昼夜呼号。”③【顾注】凡鸟之劲羽,止于六片。《韩诗外传》:“鸿飞千里,特六翮耳。”④陶潜诗:“望云惭高鸟。”
                  —— 这篇出自《江头五咏》,蜗居成都的作品,透出鸂鶒入笼之愁怅,但可养羽毛、避鹰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6-01 09:13
                  回复
                    《花鸭》
                    花鸭无泥滓①,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②,黑白太分明③。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梁沾汝在,作意莫先鸣④。
                    (【卢注】此章即渔父独醒之意。独立、分明,是花鸭之皭然自异处。然惟独立,故群心皭。惟分明,故众眼惊。且既沾足稻梁,又何须先鸣以取忌乎。上四,作称羡之词。下四,作警戒之词。“羽毛知独立”,谓群羽之中,知其独立。群心、众眼,指诸鸭言。花鸭当食必呜,但戒其毋先耳。鹤云:公自喻以直言受妒,出居于外,虽有一饱之适,犹以先鸣为戒。)。
                    ①《抱朴子》:“虚谈则口吐冰霜,行己则守污泥滓。”②《鹦鹉赋》:“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朱超诗:“独立不成群。”③《汉书·薛宣传》:黑白分明。《会稽典录》:张温死,诸葛武侯曰:“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④《尸子》:“战如斗鸡,胜者先鸣。”顾宸曰:丁香,立晚节也。丽春,守坚操也。栀子,适幽性也。鶒,遣留滞也。花鸭,戒多言也。此虽咏物,实自咏耳。
                    —— 含义极深广,意在揭露权贵们用威迫利诱的手段来垄断言路,使大家都不敢则声。这种现象在旧社会是极为普遍的。
                    杜甫由左拾遗贬华州司功参军,也正是由于好开腔,好管“闲事”,以至触怒了唐肃宗和他的亲信。但是杜甫并不后悔,而且一直鸣到死,并带入诗里来,传咏千古。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杜甫的诗在唐朝为什么一直不受文集待见,我想可能也是有原因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01 09:32
                    回复
                      《双燕》
                      旅食惊双燕①,衔泥入北堂②。
                      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③。
                      养子风尘际④,来时道路长⑤。
                      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⑥。
                        (此诗托燕自喻,于首尾露意。旅食而惊双燕者,为身将去而燕反来也。随地羇栖,聊避燥湿也。交游渐冷,历过炎凉也。携家梓阆,养子风尘也。长安赴蜀,来时道路也。句句说燕,却句句自慨,皆与旅食二字相关。顾云:世经乱离,而天地仍在,犹云天空任鸟飞。)
                        ①【顾注】春燕以其匹至,故《诗》曰“燕燕于飞。”古诗:“昔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室。”②鲍照诗:“出入南关里,经过北堂睡。”③避燥湿,燕不露巢。过炎凉,自夏徂秋。《左传》:子罕曰:”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寒暑燥湿。”刘虬书:“炎凉始茂,动静惟安。”④古乐府《蛱蝶行》:“蛱蝶之遨戏东园,奈何率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⑤吴均《燕》诗:“问余来何迟,山川几纡直。”所谓“来时道路长”也。⑥从春叙起,从秋收结。
                      当是广德元年春在阆州作。衔泥入堂,此春日事。曰应曰且,乃计其将来也。鹤曰:观末句,公有意于出峡,未闻严武镇蜀之信也。
                      ——“ 殊方 ”,即远方,杜甫和燕子一样为了生计,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6-01 09:50
                      回复
                        《百舌》
                        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
                        知音兼众语,整翮岂多身。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
                        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①。
                          (此诗借鸟托讽,在末二露意。起句便有怪骇意,重重报春,厌其聒耳。中四,见利口百出,不在多人,且匿形难见,而耸听易投。过时发口,虑及谗人,结语大有关系。)
                          ①《汲冢周书》:“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鹃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螳螂不生,是谓阴息。鹃始不鸣,令好壅逼。反舌有声,佞人在侧。”黄山谷云:予读《周书·月令》,乃解老杜”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之句。《张仪传》:陈轸曰:“轮可发口言乎?”《公羊传》:晋赵鞅除君侧之恶。《楚辞》:“谗人高张。”
                        时程元振已贬斥,公初春犹未知,故借百舌以寄慨。王十朋曰:百舌者,反舌也,能反覆其舌,随百鸟之音,春啭夏止。《礼记》:小暑至,反舌无声。《朝野佥载》:百舌,食蚯蚓,正月蚓出而来,十月蚓藏而往。
                        ——百舌鸟,即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01 10:04
                        回复
                          《官池春雁二首》
                          自古稻粱多不足①,
                          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
                          更恐归飞隔暮云②。
                          (此诗寓意于春雁也。上二叹其失所,下二惜其未归。看春水,时不能留。隔暮云,远不能达。《杜臆》:首章比逆旅无依,最苦在“乱为群”三字。
                          ①《广绝交论》:“分雁骛之稻粱。”②《诗》:“归飞提提。”
                          其二
                          青春易尽急还乡①,
                          紫塞宁论尚有霜②。
                          翅在云天终不远,
                          力微矰缴绝须防③。
                          (承前章归飞说来。上二归思之急,下二归路之难。终不远,慰之也。绝须防,危之也。《社臆》:下章比欲归无资,最苦在“力微”二字。
                          ①又曰:雁归在初春,若春尽则无霜矣。首句欲尽,当作易尽。孙楚《雁赋》:“背青春而北息。”②【邵注】紫塞在太原府雁门关下,北地寒,故尚有霜。《芜城赋》:“北走紫塞雁门。”萧子范诗:“游雁犯霜飞。”③翅在、力微,各两字另读。母丘俭诗:“飞腾冲云天,奋迅协光熙。”《两都赋》:“抚鸿置,御矰缴。”
                          ——杜甫借“雁”抒情,感叹自身,并没特意描写大雁的特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6-01 10:20
                          回复
                            《归雁》
                            东来千里客,
                            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
                            高高正北飞①。
                            (此是托物以寓意。东来客,赴成都。几年归,念长安。见江雁北飞,故乡思弥切耳。)
                            ①谢灵运诗:”高高入云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6-01 10:27
                            收起回复
                              2025-05-16 07:45:29
                              广告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名时间并引出所咏对象——燕子;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诗人想象着所见即是旧日筑巢于自己屋室的燕子,说自己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和燕子到处筑巢别无两样;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首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
                              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⑴,燕子衔泥两度新⑵。
                              旧入故园尝识主⑶,如今社日远看人⑷。
                              可怜处处巢居室⑸,何异飘飘托此身⑹。
                              暂语船樯还起去⑺,穿花贴水益沾巾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湖南:洞庭湖之南,这里即指潭州。动经春:动不动便又经历了一个春天。动,不知不觉。
                              ⑵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春来到潭州。到现在已是第二个存天,已是第二次见到燕子衔泥了。
                              ⑶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⑷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已。
                              ⑸巢居室:指燕子处处在人家屋室的梁上作窝。
                              ⑹托此身:指诗人自己的到处漂泊求地安身。
                              ⑺樯:船桅。
                              ⑻沾巾:指诗人见燕子如此多情而动心落泪。
                              白话译文
                              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筑巢了。
                              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在长沙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在江湘之间漂泊了一年。次年春,他为了投奔刚刚移任潭州刺史的韦之晋,携家来到潭州。不幸刚到潭州韦便病故了。这样,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历五年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七律《燕子来舟中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
                              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彻底摧毁了杜甫的健康,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前此不久又聋了左耳,在肺病、糖尿病和风疾的折磨下,诗人的生命之火行将燃尽。此时此际,怀念故乡、眷恋京华成了诗人最强烈而执着的感情。狐死必首丘。他唯恐落个“终是老湘潭”(《楼上》)的下场,无论是山水云月,还是草木虫鱼,都会牵动旅愁与乡思。这时正值春天,江面上燕子频频来去。“树密早蜂乱,江泥轻燕斜”,(《入乔口》)“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发潭州》)可见,燕子偶然落在杜甫的船上,或息倦翅片刻,或啄残食一口,当时确实是司空见惯的情景。诗人睹物伤怀,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七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得已迎来第二个春天。“新”对“泥”而言。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古人与动植物的直接接触远比现代人密切,对动植物的观察也很仔细。他们习惯于根据各种生物的特性,赋于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征,它的鸣叫与飞舞又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尔,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豫,只是远远看看。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后四句,对燕自伤。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
                              暂语船播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燕子来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这“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形象,经宋代晏殊的点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历代唐诗和杜诗的选本都很少选这首诗。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并不低于为人们所称道的《秋兴》、《咏怀古迹》诸篇。传统的欣赏标准是无一字无来处,是一饭之间未尝忘君。而这首诗动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无一字有来处,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它完全不同于那些从概念出发的、以物喻理的咏物诗。也不同于那些摹拟象貌、堆砌典故的咏物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完全摆脱了机械的比附,不刻意于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通过内在联系,把人的感情赋于物,使物我达到契合无间的境界,这就是深沉的寄托—杜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隐藏着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隐藏着诗人的不幸,燕子与诗人的差别仿佛在诗中消失了,从整个画面中只能发现那倾诉不尽的辛酸、诗人颇倾的形容,以及一颗苦难的心的低语。杜甫之所以为大诗人,正在于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甘苦哀乐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敏锐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细致人微地再现它们。而善于描绘自然万物的诗人,同时也就是技艺高超的自画像大师,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名家评价
                              明·王嗣奭《杜臆》:乃其本意,盖悲人情之不如也。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右二首乃湖南作,无半点王昌龄、李颀气习矣,学杜者不当问津于此耶?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此诗,无异长沙《鹏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来”字情味(“如今”句)。是设为燕语,与上“湖南为客”相应(“可怜”句)。
                              清·金圣叹《杜诗解》:“处处”二字,即在“故园”与“湖南”上说,不必说开;燕子巢居,也不得安栖一处:原其情,真是可怜。······“暂语船樯”句,悲在“还起去”三字。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⑴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世之相后也,一千岁矣,而其诗能动人如此。
                              ⑵《毛诗》“燕燕于飞······”为送别而作也。兹则对燕伤心,形影相吊,至于泣下沾巾,又何茫历乱耶!篇中曰“衔”,曰“巢”,曰“起”,曰“去”,俱就燕言;曰“识”,曰“看”,曰“语”,曰“沾”,皆与自己相关。分合错综,无不匠心入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详观诗体,知题句“来”字须读;盖六句只是咏燕子来,不粘舟也,七、八,乃贴舟中作。“为客”、“经春”四字,一篇骨子。中四,句句自咏,仍是咏燕;句句咏燕,却是自咏。字字切,字字空。结联方专就燕子写其若舍若恋之情,而以十一字贴燕,旋以三字打入自心中。
                              清·杨伦《杜诗镜铨》:情至之篇,感兴深厚。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7-06-01 10: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