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应用于全电力舰的,主要是前两种技术,以及这两种技术的扩展。
关于电磁轨道炮的原理,这里不再详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磁轨道炮在射击弹丸时的能量转换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化学能火炮,因此电磁轨道炮的射程很轻松的就能达到三四百公里。从而实现对海、对陆目标的远程即时打击能力,配合全电力舰本身的水面水下隐身能力,完全可以实现海上作战单向透明!
而由此再发展一步,以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火箭技术相结合,以10米级电磁轨道垂直发射各种导弹或鱼雷(对现有舰载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升级换代),那么在导弹自身化学能发动机工作之前,就能获得一个相当高的初速(类似坦克炮射导弹),因此导弹自身也就不需要那么大的体积来容纳推进剂和发动机,而实现同样的射程;或者,用与原来同样大小的导弹,现实高得多的射程和打击半径。
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但电磁轨道发射技术全面实用化之后,以055上130主炮的体积,改装一门电磁轨道炮,担任300公里以内的对海对陆攻击主角;以海红旗10的发射系统,来实现海红旗16的“天际线内防空能力(40km)”;以比海红旗16略小的体积(以实现一坑四弹)实现区域防空,甚至末段反导(200km);至于海红旗9的体积,如果也能用电磁轨道发射,那么中程弹道导弹和中段反导(2000km),也完全不在话下……用这个综合系统,再加上激光近防系统,基本上就可以形成全面攻防,作战半径2000公里,四层以上攻防打击配备的“全电舰”。或者,更大胆的构想一下,全面取消所有化学能发射武器,利用原来安装主炮和垂直发射系统的空间,安装多门不同轨道长度和发射能量的电磁轨道炮,完全实现攻防武器通用化,通过数门炮发射的不同弹丸,实现多层对空防御和对海对陆攻击手段。
考虑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水面舰艇探测能力还是比较有限,但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的用途广泛,完全可以在全能舰的舰尾飞行甲板安装一台长度不超过30米的小型电磁弹射器,用于弹射高空长航时预警无人机,该无人机能为全能舰提供较长时间的空中预警,以量子通讯数据链系统向本舰或本方其它节点力量实时通报战场态势,并能在完成任务后,通过舰尾甲板上的挂网回收。
同时,由于全电力舰自身航行噪音相当低,在水面能够进行“超机动”的特性,其探潜攻潜的能力也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升。目前的潜艇搜索目标多采用被动声纳,同时为了不暴露自身,在搜索目标时,也只能进行低速航行,虽然能够在水下进行三维运动,但其机动能力是受到限制的。而全电力舰可以采用拖曳声纳进行主被动探测,自身又安静,即使被发现和攻击,也能依靠携带的反潜直升机,以及自身的机动性和远程反潜鱼雷、假目标诱饵等,摆脱敌潜艇攻击,并与敌潜艇进行对抗,并在对抗中获得海域的控制权。
我认为,这种能力超过航母,具备对所有敌方目标进行远程打击的通用化舰船,就是马院士所说的全能舰!在一定程度上,全能舰能够部分取代目前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一体作战样式,在面对敌方航母战斗群时,其打击效率和威慑能力也将远远超过航母舰载机。在未来,全能舰将会带来整个海洋战略的又一次革命,当今世界格局也将因此而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