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学科中我不太满意的是英语学科的教学。前一阵听说yyp在与教师开会时说要从外语学科开始重振附中在徐汇的雄风,并策划要举办英语节。想法是好的,但是校长大人,提升英语学科建设根本就不在于多举办一两个什么节日啊,为何不着眼于手头上的英语教学本身呢?虽说近年来流失了少数几个原本扮演着台柱角色的英语老师,但是附中有着悠久的文科传统,至今保留英语特色班,难道就要让这多年积攒的威望随着成绩与排名的下滑逐渐销声匿迹了吗?我认为人才流失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流失的人才是少数,其影响是有限的。真正的主要方面在于教学安排与方法的问题。比如高三年级听说模拟训练,学校没有给予方法指导就让我们用机器练习,而且练习频率只有三周一次。没有方法指导就算了,那就应该让我们多多练习自己总结方法并克服心理障碍,至少能拼个苦劳吧,而现在两者皆无,对不起学校花重金修建的语音教室更对不起相当看重这十分的同学们。再来看看summary和作文。新高考对于书写部分的要求提升,summary就是这一考查目的的具体体现,作为新题型,它也是试卷中的难点。学校平时做一二模卷确实要求了同学们写summary,然而分析卷子时仅仅是读个标答罢了,关键是那个标答离尽善尽美的标准还差的好远,我看也就是八分左右的水平。将此类文章作为模仿对象,学生的水平到顶了也只能与之相当。只有通过树立一个超一流的标杆才能给同学们创造充分而全面的提高空间,从而在正式考试时达到令别人满意也令自己满意的水准。同样作文也是这个道理。老师向同学们分享的是重点班最好的优秀作文,而学生考场作文往往存在缺陷与不完美。为什么老师不自己写各方面都达到10+10+5的范文供所有同学膜拜并从中看到自己的提升空间呢?再怎么说,老师的水准一定位于学生之上吧。种种情况反映出了在input不充足的情况下一味追求output的现状。恰当的教学方法也许对特色班的作用没那么明显,因为班中学生自学能力强,但是对于成绩普通的大多数人来说,无疑能让他们能达到更高的水平,而不被现在这种教学安排与方法所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