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吧 关注:1,096贴子:38,927

【讨论】关于南京太常寺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楼只讨论南京太常寺志的一些疑问,不讨论明成祖的生母是谁。


IP属地:河南1楼2017-05-19 17:22回复
    解释完了以上问题,我们再来聊聊这段文字最大的问题在哪?作者原意大概是想在《天潢玉牒》的基础上修改成他所需要的文字,而且为了表明真实性,需要把原本只是人物介绍的内容改成有画面感的孝陵祭祀,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但问题就来了,人物介绍可以笼统的说他们的生母都是皇妃,而到了祭祀就不是了,她们都是皇妃,皇贵人,皇美人,但也都是一个个独立且有名有姓的人,怎么能用一个牌位来祭祀?我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中间是高皇帝高皇后,左一是李淑妃单独一个牌位,左二的这个牌位上书“皇妃”,左三上书“皇贵嫔”,左四上书“皇贵人”,左五上书“皇美人”,确定这是皇家祭祀,而不是瞎编乱造的垃圾古偶剧?那么孝陵的祭祀到底是什么样的,郑晓的《今言》中有记载【太祖陵不知祔葬几妃。今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嫔也。】,虽然郑晓也不知道孝陵祔葬几妃,但祭祀的时候是四十六案,也就是一人一案,绝对没有几人共用。而郑晓是明确当过历南京太常寺卿的人。而根据"太常续考"卷四记, 各陵从案的设置情况是: 长陵十六案(诸妃只以数目为次, 并无谥号姓氏), 献陵七案(分别为恭静贤妃李氏, 恭懿惠妃赵氏, 贞静敬妃张氏及未标谥号姓氏四妃, 五妃, 六妃, 七妃之案), 景陵八案(分别为荣思贤妃吴氏及未标谥号姓氏的二妃, 三妃, 四妃, 五妃, 六妃, 七妃之案),这是殉葬制度废除之前各陵的祭祀情况。即便殉葬的那些嫔妃没有标明封号谥号,但她们也都有自己单独的从案。而孝陵的情况应该也是如此吧。


    IP属地:河南3楼2017-05-19 17:30
    收起回复
      2025-05-09 16:43:30
      广告
      还有一个疑问,亲入孝陵观看的不止一人,为何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郑晓作为南京太常寺卿看到的是东西各四六案,没碽妃;钱谦益和李清看到的和南京太常寺志描写的一样,左边李淑妃,皇妃,皇贵嫔,皇贵人,皇美人五案,右边碽妃一案,就是上面那段描述的画面;而张岱在《陶庵梦忆》里也写过他亲入孝陵观看,看到的是【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张岱看到的基本和郑晓一样,就是在马皇后的旁边加了一个碽妃,其他四十六人还排列在东西两侧。所以他们观看的是同一个孝陵么?要知道孝陵在当时并不是山寨历史旅游景点,要经常换摆设供游客拍照,为何说是山寨历史旅游景点,因为严肃景点的摆设也不会随意变换。


      IP属地:河南4楼2017-05-19 17:34
      回复
        碽妃如果不是成祖生的,那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她入葬孝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20 14:25
        收起回复
          殉葬后妃都不标明谥号,姓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20 14:26
          回复
            楼上吐槽旅游业不出于明宫闹鬼,已经忘记出处了。
            另外转一下明宫闹鬼【天涯版,非实体书】,因为不讨论生母,尽量剔除相关部分。
            (๑>؂<๑)
            然而,大致在这一时期,达妃开始有了具体的姓氏,但仍不统一,有碽氏、洪吉喇氏及甕氏等多说。其中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影响最大。上世纪30年代,傅斯年先生作《明成祖生母记疑》一文,引发了关于明太祖诸子身世的大讨论,吸引了好几位史学大家的参与(傅先生、吴晗、朱希祖、李晋华,还包括频频提供材料的陈寅恪、孟森等先生)。多数参与者均认为(除了朱希祖先生坚持“正说”),明成祖朱棣的生母不可能是马皇后,应定为碽妃。
            来历不明的碽妃,突然一下成了明成祖的生母,顿时名声大噪。朱棣为高后马氏之子,本无甚异议——“反此说之记载,大致皆原于明《南京太常寺志》”。这位碽妃就像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颗石头便是明朝末年出现的《南京太常寺志》一书。
            太常寺是掌握祭祀的衙门,南、北二京都有太常寺机构,南京太常寺负责南京内府及孝陵、懿文太子陵等数处祭祀礼仪。“志”书,是记职掌及沿革之书。《南京太常寺志》不止一部,《四库全书》载入“存目”(指存其书名而不收其书)的,是在嘉靖朝任南京太常寺卿的汪宗元所辑13卷本。一些作者误以为记载碽妃的就是这部书。其实不然,抛出成祖身世惊人内幕的,是沈若霖所著40卷本《南京太常寺志》,该书成于天启三年(1623),今已佚失。
            该书在明末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因为它记载了明成祖的生母为闻所未闻的碽妃,而定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生母为李淑妃(至关重要的周王,则阙载了),而可怜的马皇后,被剥夺了一切子嗣,变成“无出”了。——此为第3“异说”。
            虽然此前民间已有成祖之母为达妃的传说,但多数人还是相信成祖为马皇后嫡出的结论,想不到《南京太常寺志》这样一部记载祀典的志书,竟然爆料说成祖生母为不知名的碽妃,甚至连懿文太子都不是马皇后所出,令人惊愕,所以该书面世后,立即引起时人的关注。如何乔远在编《名山藏》时说:“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他说这两种书都有权威性,而记载抵牾,把这位历史学家也搞糊涂了,难以决断,便两说并存。
            谈迁在清初修明史,则完全接受了《南京太常寺志》的结论。如在他编纂的《国榷》一书中,建文四年载:“成祖,母碽妃。”该书“天俪”(天俪者,天子之俪)条,亦正式列入碽妃。虚无以考的碽妃在《国榷》这部名著里已被坐实了。
            谈迁的主要根据就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载太祖孝陵(南京孝陵)享殿内众后妃的位序。
            过去宗庙配享是要排位次的(不单聚义厅要排座次,死人的位次也很重要),规矩是“左昭右穆”,即中间为祖先,其下左(东)为昭,右(西)为穆,依长幼尊卑之序排列,碽妃的地位是“穆位第一”,即位居右(西)列第一位。谈迁在所著《枣林杂俎?彤管篇》中列出了《南京太常寺志》所记明太祖孝陵享殿内神主的排列顺序及与诸王的关系,图示如下:
            ———————太祖、马后(居中南向)
            ———西列———————— 东列
            碽妃(生燕王)———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晋王)
            ——————————皇□妃□氏(生楚、鲁、代、郢、齐、谷、唐、伊、潭王)
            ——————————皇贵妃□氏(生湘、肃、韩、沈王)
            ——————————皇贵人□氏(生辽王)
            ——————————皇美人□氏(生宁、安王)
            享殿里,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居中南向,诸王之母皆居下东列,唯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碽妃,独立于西列。这让脑筋里记得太子及秦晋燕周诸王都是马后嫡子的人,一眼瞧去,不禁怪诧:懿文太子原来不是马后所生,成祖也非马后亲生,马后膝下竟如此荒凉,没有一个儿子——盛亦太盛,衰亦太衰!
            谈迁也不是轻信《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祀典,但孝陵享殿深密,外人不得而窥,他曾经就此请教过看守孝陵的宦官,野外调查的结果是:“孝陵阉人俱云,孝慈高皇后无子,具如志中。”看守孝陵的太监都说马皇后没有儿子,他们的说辞与《太常寺志》所记一模一样。该书内容得到孝陵太监的印证,应是极可靠的了。然而孝陵享殿的配位名单及其次序,何以与《天潢玉牒》不同?对此谈迁只是说:“享殿配位出自宸断(天子的决断),相传必有确据,而微微与玉牒牴牾,诚不知其解。”他也是好生疑惑。
            当时许多人对此事都很感好奇,例如《三垣笔记》的作者李清,弘光元年(1645)元旦这一天,他和礼部尚书钱谦益一起去拜谒孝陵。钱谦益是明末大才子,素称博学,写过《明太祖实录辨证》一文,是洪武朝史事的专家;他又是礼部尚书,祀典正是其管下之事。可是,李清和他说起此事,他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李清就建议,不如亲自去享殿查看,就知道《南京太常寺志》所记对不对了。这正中钱谦益下怀,于是两人祭毕,觑个空子,一起跑进享殿里做考证。掀开重帏一看,果然见其中的排位顺序与《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相同。
            太祖众妃神主的排列次序,不单孝陵享殿如此,南京大内奉先殿亦是如此摆布。万历十四年(1586)出任南京太常寺卿的沈玄华曾作《敬礼南都奉先殿纪事》诗,道奉先殿里“高皇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位东序,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一见异千闻,《实录》安可稽?”沈玄华指出,碽妃一人独立于西,是“成祖重所生”的缘故。
            可见,孝陵的配享状况,在万历年间便已如此了。
            碽妃之事,既载于职掌志书,其祀典布置,又为多人亲眼目击,证据力非常强,所以当上世纪30年代学界重新讨论明成祖生母之谜时,多数学者都认定成祖朱棣非嫡子,其母即为碽妃,几为明史学界的定论。
            在明晚期之前,已有一些关于明成祖身世的异说和传闻,但影响都不大,自《南京太常寺志》这本书面世,人们便全像粉丝一样追随碽妃而去,多数人都相信朱棣的生母实为碽妃,几乎再没人相信他是马皇后的儿子了。
            “《太常寺》志为官书性质,当无诞妄,此与传说不同。”傅斯年先生认为,“在此等互相矛盾而两方面皆有有力之史料为之后盾之时,只有一解可以通者,即成祖生于碽妃,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
            朱棣生于碽妃,养于马后,故自称嫡子。这是傅先生的观点,他解释说:碽妃之所以默默无闻,是因为她出身贱妾,所以声名“不彰”。
            在明成祖身世的讨论中,论者多引今已不存的《南京太常寺志》,以为可信的史料,却少有人对该志本身进行探究。其实这部书未必就是“官书性质”,其内容大有可疑。
            首先该志记载的孝陵享殿的配位太奇怪了,自洪武以来,没有哪位皇帝的享殿里会安排妃子的位置(一般只有正牌皇后的神主灵位,也只有皇后才能与皇帝同穴而葬)。道理很简单,有谁在祖庙和祠堂里见过妾侍(庶母)的牌位?而恰恰在太祖陵寝的享殿里,排演了那样一场热闹的大戏,一班妻妾齐上堂,左侍右立,让后人看了,不晕也要短路。难怪如此多的知名学者讨论如此之久,至今也没有把问题完全澄清。
            在定本《太祖实录》和“正说”《天潢玉牒》里,懿文太子以下5子皆马后所出,而孝陵享殿配位则完全相反,在这里他们都变成了庶子,马后则成为光杆女司令,昔日风光,一把伞似的,于此尽收。
            假如南京孝陵享殿及奉天殿里所供碽妃,确实是朱棣为了私祀其生母,所刻意安排的,那么享殿里只应列三人:他爸爸朱元璋、嫡母大妈马皇后(也许还兼养母),和亲生母亲碽妃。这才合理。他何必帮对头懿文太子等人张罗,把他们的母亲也一并供起来?他如果要污蔑懿文太子等嫡兄弟,何必把这么大一桶潲水,搁在他妈妈对面,不怕臭不可闻?似绝无此理!
            孝陵深邃的享殿里,其他那些妃子,好像都是多余的。
            朱元璋死后,殉葬者40余人,《天潢玉牒》只记李淑妃一人,这可能与她在后宫女性中地位最高有关。但在不明就里的旁观者看来,“这里面一定大有名堂”;忽又见一种版本的《天潢玉牒》,称懿文太子和秦、晋二王都是未知名的某位“诸母”所生,而南京聚宝山下李淑妃父亲的坟墓既宏壮且伟丽,于是好事者便产生联想,将太子等人擅自拨于李淑妃名下。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从已确知的事实可以判定,《南京太常寺志》一书疑点重重,问题很大。若此书存疑,则一切关于成祖之母为碽妃的讨论都成缘木求鱼了。可是,偏偏热心的谈迁先生早去孝陵找守陵太监求证过了,李清、钱谦益两位先生还不辞劳苦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都得到肯定的印证:孝陵享殿中碽妃确有其人,且独立于西列之首。文献记载可假,深邃庄严的皇陵享殿是可以作假的么?朝廷祭祖大典,岂会胡乱请人来吃冷猪肉?
            坦白的说,我行笔至此,也有那么点“望墙兴叹”了。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7-05-20 16:35
            回复
              如果真如他所言,学界不再关注《南京太常寺志》,是因为真身沈若霖版【今已佚失】
              而能找到的汪宗元版纯粹挂羊头卖狗肉。。。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7-05-20 16:47
              收起回复
                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说:“中述孝慈高皇后无子,不独长陵为高丽碽妃所出,而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淑妃产也。闻者争以为骇。史局初设,彝尊尝以是质诸总裁前辈,总裁谓宜仍实录之旧。【【【】】】今观天启三年《南京太常寺志》【【【【】】】】,大书‘孝陵殿宇中,设高皇帝后主,左配生子妃五人,右只碽妃一人’。事足征信。然则实录出于史臣之曲笔,不足从也。”[23]
                  [2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44)[M].清乾隆写刻本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7-05-20 17:42
                回复
                  2025-05-09 16:37:30
                  广告
                  最后抛开这部书,我们再来看时代背景,引文好了
                  《明熹宗实录》之编撰和保存颇为淆乱,已有不少失真,但也可看出当时政情。被赵翼讥为“童昏”的熹宗终其在位之际,多数时候能坚持即位初所定之三、六、九日上朝并频繁参加朝讲活动,极为重视面见群臣之活动。天启二年十月,翰林院修撰文震孟上言讥讽上朝之无益,熹宗极为不满地批示:“朝仪大典,累朝成规。如何辄肆轻亵,比拟傀儡,藐视君臣如戏,文震孟好生可恶!”虽然武宗和熹宗在其视朝之后,醉心于玩乐,将大权委于刘瑾、魏忠贤等近幸,多不看章奏,此又为另一事。武宗前期刘瑾窃权、熹宗时期魏忠贤专权,反而都没有出现章奏迟滞的情形,唯武宗在位最后三四年之间因巡游无度,所以导致章奏处理大量滞后积压。若要与宪宗之前的明朝皇帝比较,则宪宗、孝宗、武宗、穆宗、熹宗等皇帝确实极少在每次上朝数刻时间和参加朝讲、郊庙等活动之外有频繁特召群臣面商政事的记录。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7-05-20 18:07
                  回复
                    还有一点,孝陵的享殿并非私密之地,之前不说,嘉靖之后每年也至少有四大祭三小祭,每年参与祭祀的官员也不少,所以也并非之前有人说的那样,之前管的严进不去,到了明末没人看门了大家才纷纷组团去旅游,于是才发现了真相。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20 18:55
                    收起回复
                      最后厘清一下上面所有资料:
                      一,孝陵享殿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而西侧止某妃
                      二,西侧某妃是否真书碽妃待考,因为你分不清是口传还是直书
                      (๑>؂<๑)
                      三,西侧某妃是成祖母亲之说则是口传。
                      (๑>؂<๑)
                      以最详细的张岱文为例【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
                      其实之所以【事甚秘】,而不是显而易见的,只能理解为阉人解说的。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5-20 20:44
                      回复
                        然后所有版本里面都是没有周王的,如果按照上面某妃确无实记【生燕王】,则非常好解释————
                        并不像后世误传的为那样西侧某妃所生,而是暗示只有周王与燕王为马皇后所生(太子标也划归李淑妃)了。
                        另外,如果周王确实如传说那样为庶人所生上不得台面,则只有燕王为马皇后所出了。
                        (๑>؂<๑)
                        最后是李清版本【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惟周王不载所出,观太祖命服养母孙妃斩衰三年,疑即孙出。】
                        (๑>؂<๑)
                        另外吐槽一下,以这个为例子,明明周王从无记所出,而燕王被谣传碽妃所出,为什么但凡提及成祖生母的时候,还能奇葩的将周王燕王归为亲兄弟?
                        所谓证史,其实没比拍键盘高尚多少?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7-05-20 21:52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7-05-21 13:12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7-05-21 13:21
                            回复
                              2025-05-09 16:31:30
                              广告
                              《天潢玉牒》最开始采用二子论的原因,我认为是朱棣想通过此法直接获得合法继承权,摆脱篡位的骂名,到不一定是后人说的为了找马皇后当亲妈来确立合法性,我记得之前说过,五子同母的情况下,他即便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也没有继承权,和别的妃子生的庶子没什么两样,因为他前面有三个哥哥,且全都有子嗣,除非三个哥哥和所有子嗣都死光才能轮到他,所以篡改成五子同母和承认自己生母当庶子并没什么区别。只有使自己成为嫡长子才能有这个合法性,所以需要把前三个哥哥改为庶子,这样的一个动机也导致了后人很容易把太子,秦王,晋王捆绑成一个妈生的。而后来重回母子同母,显然二子论是说不通的,绝大多数大臣们都是从洪武时期过来的,堵上悠悠众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重回五子论,而五子论一直到明末甚至到了清朝编明史的时候都得到认可,显然是有根据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5-21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