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智识格物吧 关注:62贴子:93
  • 0回复贴,共1

放大杠杆的超级大杀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央行在2013年推出一个允许商业银行继续放大杠杆的超级大杀器:银行同业存单。银行可以通过互相之间的存款,在原来的居民和企业存款之外,又多了一个信用创造机制。
  为什么同业存款这个政策,具有强大的资金杠杆放大能力?这要从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谈起。本来,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是这样的:有人在银行存入五块钱,银行就会同时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和负债端记上这五块钱,负债增加五块钱的同时,资产也增加了五块钱。假定银行存款准备金是20%,那么就要从这五块钱里面拿出一块钱,作为存款准备金,交给央行。而另外四块钱,就可以变成贷款。客户不管是一个还是几个,贷走了这四块钱,也是要先存在这个银行账户上的,这个银行相当于又增加了四块钱的存款,然后这四块钱,又可以拿出五分之一作为存款准备金,其余的继续放贷。这样贷出又存入的游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最后总的结果就是存入一块钱,银行可以贷出四块钱,还有一块钱交给央行,总共是五倍的杠杆放大,这就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信用创造就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无中生有的创造货币来。当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在变化的,2012年还是20%,现在已经降为16.5%了,那银行的杠杆就高于5了。
  从2013年12月,到2017年,银行同业存单从300多亿,到现在7万多亿的存量。4年间暴涨近200倍。7万多亿的存量,在不需要交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多少贷款出来,穷尽你的想象力去想象吧。
  反正这些多出来的贷款,最终都会流向经济体。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很低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得到的贷款总量是有限的,绝大多数增加的贷款,都涌向了资产市场,而房地产又是首要的资金接盘侠。
  从人民银行推出这个大杀器以来,中国资产市场的变化几乎是立竿见影。从14年到15年,先是股市;从15年股灾之后,又转移到房地产市场。
  那么思考题来了。央行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同业存款大杀器,而且一直坚持到2017年,难道不知道这个大杀器对于资产价格意味着什么吗?如果说13年出台这项政策的时候,银行还没有预测到美元要升值,人民币将会面临着贬值的压力,那么15年到16年呢?
  当然会有人辩解说,央行此举,初衷是因为2013年经济增速面临着下行压力,为了给实体经济增加资金供应,解决实体经济贷款难的问题。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实体经济出现困难,中国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第一位的原因,要归功于央行的高汇率政策,也就是一直到2015年才改变的相对美元升值汇率政策。中国之前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中国一再跟着美元升值,尤其是在2014年之后,日本和欧元都随着美元升值而开始大幅贬值了,几乎其他国家的货币都在贬值了,人民币还跟着美元升值了20个月,导致人民币的汇率高高在上。
  不要小看这20个月,现在的很多经济问题,病根来自那20个月。很多中低端出口的利润本来就低,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了这么多,出口发动机不熄火才怪。出口发动机熄火,中国的经济增速不下降才怪。
  大量的出口企业陷入亏损和破产边缘,受损的岂止出口加工企业,整个产业链都会受损,一直会传导到资源加工和采掘业。中国经济产业是需要升级,中国经济增长发动机也需要转变为内需,但是能在内需发动机还没有建起来,就先用汇率把出口发动机捂个半死吗?整个出口产业链条的实体企业,都陷入困境,他们要不就是不需要贷款来增加产能,因为增加产能也没利润,要不就是需要贷款来弥补周转资金,但是又没有办法贷款。
  也就是说,央行先用一只手,通过汇率政策,把中国出口带动的实体经济捂个半死,让他们对贷款要不是有力无心,要不是有心无力;然后,用另一只手,以挽救实体经济的名义,放开货币供应闸门,向经济体大量放水,结果呢,主要是涌向资产市场,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就迎来又一波飞涨。
  人民银行这几年,真是没少折腾。挺着人民币不贬值20个月,造成了人民币汇率的被动;2015年实在挺不住了,又紧急贬值,方式也简单粗暴。现在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还没有消除,人民币还面临着美联储升息和缩表的威胁,中国辛辛苦苦三十多年积攒的外汇储备却已经消耗了四分之一还多,流出的资本,很多都是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七八块钱进来的,六块多钱出去,这一进一出,不考虑其他投资收益,这意味着中国多大的财富被带走。


IP属地:广西1楼2017-05-16 08: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