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52,038贴子:104,657,960

渭南历史上二十位名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渭南市是位于陕西省东部的一座城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华夏”之称即来源于渭南,“华”取自西岳华山,“夏”取自夏阳之“夏”,也是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秦汉以来就有“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的美誉,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兹列举较有代表性的二十位名人,与华吧各位吧友一起讨论,交流!
“圣人可汗”大隋文帝镇楼!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11 06:46回复
    2楼额占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5-11 07:04
    收起回复
      2025-08-29 14:01: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公孙衍: 首创纵横
      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击,为同时之人。《史记》和《战国策》都是这样记载的。但是,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与张仪并不是同一时代之人。张仪的真正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今渭南华阴,初仕秦国,率领秦军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收复河西之地,把魏国的势力彻底扫出河西。后来张仪入秦,公孙衍被排挤去了魏国。
      公孙衍在魏国被任用为相,联合韩国,赵国,燕国,中山等五国共同伐秦,合纵首次建立,然而由于各个诸侯国心怀鬼胎,在函谷关被秦军大败,斩首八万,公孙衍的合纵宣布失败。其后公孙衍虽然组织了多次对秦国的进攻,却几乎均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策略是错误的,而说明各国离心离德,根本没有很好地贯彻他的合纵策略。 然而,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继续上演。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5-11 07:28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5-11 07:33
        收起回复
          程邈: 改革文字,创造隶书
          程邈原本是秦朝的一位下级官员,他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现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将其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刻大观帖中还收录有程邈书作《秦御史程邈书》。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11 07:39
          收起回复
            司马错: 武庙最大遗珠
            司马错没有入选武庙确实是一件不合常理的事情,唐宋两朝均对其选择性遗忘。论战绩,司马错虽不似赵奢、田单那般挽大厦将倾之势。但其主张得蜀即得楚,以及最终率军吞并蜀国,对战国历史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四川从此步入我国历史大舞台,除了那句经典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还有著名的蜀地魔咒,凡是在四川割据建都称帝的最多能传两代,从东方带兵攻打四川的将帅都不利,灭蜀平蜀之将或多不得善终,历史上有数不尽的东方名将载倒在这个魔咒上:岑彭、邓艾、桓温、郭崇韬、王全斌、傅友德等等。最著名的还有蒙古大汗蒙哥。可以说司马错吞并蜀地,让中国的历史更加精彩了许多,另外除了吞并蜀国,司马错还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11 07:44
            收起回复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一位掩盖在白起光芒下的秦国绝世名将,反间计清除李牧,破邯郸攻灭赵国,破蓟城燕国名存实亡,率六十万大军攻灭楚国完成大一统,南征百越开疆拓土。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除最弱小的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以说是一手结束了中国春秋战国大分裂局面,不论指挥艺术,单看战功还要强于白起。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11 07:46
              收起回复
                杨震: 关西孔子
                弘农华阴(陕西渭南)人,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三十年间,他不分贫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其“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是天下杨氏的发源地。杨震被公认为是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其“清白吏子孙”的家规,也成为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不仅影响着杨震的后人,也对整个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姓后裔活跃在中华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韬武略,载入史册者,历代不乏其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11 08:02
                收起回复
                  2025-08-29 13:55: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同州(大荔)以前比渭南大多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5-11 08:10
                  收起回复
                    司马迁: 史圣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5-11 08:10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11 08:15
                      收起回复
                        杨修: 锋芒毕露的才子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他亦万分痛惜。《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11 08:24
                        收起回复
                          隋文帝: 华夏文明保护者
                          隋文帝杨坚,祖籍弘农郡华阴(今渭南华阴市),生于左冯翊般若寺(渭南大荔县),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z家、战略家。
                          杨坚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金刚不坏),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普六茹鲜卑姓氏是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的。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在位期间,军事上攻灭陈国,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内政方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5-11 08:43
                          收起回复
                            隋炀帝: 弊在当代,功在千秋
                            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立为晋王,后率领五十万大军军南下消灭南陈,统一中国,开皇二十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关中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5-11 09:19
                            收起回复
                              2025-08-29 13:49: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杨素: 最冷血的将军
                              隋朝开国第一名将,追随宇文宪屡立战功;指挥南下灭陈,大一统后四处兵乱安定社稷,大破突厥将其分化瓦解,为后世平灭打下了基础,助杨广登基后荣宠无比。杨素在对突厥战争中,敢于弃陈旧落后的车、骑、步互相卫护的保守阵法,大胆使用骑兵突击,取得大胜;总是把握好时机去同敌人作战,他应对情况的变化并不拘泥于一定的方法,而控制军队严厉有序,如果有谁违犯了军令,他就立即斩首,没有宽容的。同时治军严整,其部如有违犯军令者,立斩不赦,而绝不宽容。所以杨素的部下对他极其敬畏,作战时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战无不胜,称为冷血名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5-11 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