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吧 关注:183,898贴子:7,673,145

白刺、荒漠、无颚齿、微颚齿 - 四个收获蚁名的甄辨与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荒漠收获蚁(Messor desertus)、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微颚齿收获蚁(Messor minusculus),这四个名字都是在正式文献里发表过的中国收获蚁种的名字,大家可能有听说过其中两个——“荒漠收获蚁”和“无颚齿收获蚁”,另外两个就鲜有人知了。
但其实这四个名字指的只有两种收获蚁:
荒漠收获蚁(Messor desertus)就是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是正式有效名。
微颚齿收获蚁(Messor minusculus)就是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是正式有效名。
也就是说以往蚁圈出现的“荒漠收获蚁”这个蚁名其实是个无效名,真正的有效名字是“白刺收获蚁”;而“无颚齿收获蚁”这个蚁名则确实有效,不过却还有个很相近的异名——“微颚齿收获蚁”。
那为什么这两种收获蚁会各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呢?连拉丁学名都不一样?还都在正式发表的文献里出现过?
下面就来说说这事的来龙去脉,也介绍介绍这两种收获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4-27 02:54回复
    2009 年的时候,宁夏大学农学院的宋伶英老师和贺达汉老师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收获蚁属分类及沙漠地区两新种记述》,描述命名了两种采自内蒙古沙漠地区的收获蚁新种,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白刺收获蚁”和“无颚齿收获蚁”。
    但是奇怪的是,这篇论文居然有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可以说是基本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两个版本的论文给这两种收获蚁新种起了不一样的两个名字:
    版本一命名为了“荒漠收获蚁 Messor desertus”和“微颚齿收获蚁 Messor minusculus”;
    版本二命名为了“白刺收获蚁 Messor desertora”和“无颚齿收获蚁 Messor nondentatus”。
    ▽ “荒漠”和“微颚齿”的版本:

    ▽ “白刺”和“无颚齿”的版本:

    这就是这两种收获蚁各有两个名字的原因,这回不是被他人乱起了别名,而是官方原作者给挖了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同一篇论文发表两次,两次竟然采用了不同的命名。


    3楼2017-04-27 02:57
    回复
      两个版本论文查不到具体发表时间孰前孰后,但从“白刺”和“无颚齿”版本的末尾多了一页英文描述来看,“白刺”和“无颚齿”版本应该是后发表的修订版。
      所以“白刺收获蚁 Messor desertora”和“无颚齿收获蚁 Messor nondentatus”这两个名字应该是两位作者最终决定的命名,现在在期刊网站上能下到的也是这个版本的论文。
      除此之外,对应的两个拉丁学名也正是被国际蚁学届所承认的有效名,蚁学权威名录《世界蚂蚁新名录》(A New General Catalogue of the Ants of the World)和 AntWiki、AntWeb 等蚁学专业网站收录的都是 Messor desertora(白刺)和 Messor nondentatus(无颚齿)这两个学名。
      ▽ 《世界蚂蚁新名录》:

      ▽ AntWiki:

      所以目前这两种收获蚁的正式有效名是——“白刺收获蚁 Messor desertora”和“无颚齿收获蚁 Messor nondentatus”。
      而初版的“荒漠收获蚁 Messor desertus”和“微颚齿收获蚁 Messor minusculus”两个名字出于某种原因被两位作者否定掉了,变为了无效名,不该继续使用了。
      蚁网之前参考的应该是初版的论文,所以收录的是这两个无效名,但现在已经由 Snowkings 更正过来了。
      而市面上的“荒漠收获蚁”,应该也是因为最初的鉴定者参考的是初版的论文,所以给安上了无效的旧名,并被蚁商一直沿用至今,但这名真不该再用了,还望各位蚁商蚁友能改用正名——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


      4楼2017-04-27 02:59
      回复
        不过我也搞不懂为什么两位作者要多此一举改名,原本的两个名字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荒漠收获蚁”应该是以此蚁种的栖息地“覆沙戈壁和沙砾质荒漠”命名的,拉丁种名 desertus 差不多也就是“荒漠”的意思。
        而改名后的“白刺收获蚁”并不是说这种蚁有白色的刺,而是因为这种收获蚁主要取食白刺属植物的种子,所以命名为了“白刺”。
        但是其拉丁种名 desertora 却没改成“白刺”的意思,只是由之前的 desertus 稍微变了点形而来,还是指“荒漠”的意思,搞不懂为什么改名后反而中文名和拉丁名不一致了?另外从拉丁学名命名规范上来说,desertora 的词性其实没用对,收获蚁的属名 Messor 是个阳性词,按规范种加词也得采用阳性形式,但 desertora 却是个阴性词,应该写成阳性的 desertorus 才对,不知道为什么没按规范来起学名?
        “微颚齿收获蚁”是以此蚁种“上颚基齿仅具微小齿突或无齿”的特征命名的,拉丁种名 minusculus 是“微小”的意思,虽然没有包含“颚齿”的意思,但也还算对应。
        而改名后的“无颚齿收获蚁”和之前的名字没差多少,也是从“上颚基齿仅具微小齿突或无齿”的特征来的,按这描述“微颚齿”“无颚齿”两个名字都算对,不是太能理解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改这一个字?拉丁种名则改为了 nondentatus,其由拉丁语的 non(无)+ dentatus(牙齿)组成,这个相比就译得很工整了,词性也对。


        5楼2017-04-27 03:00
        回复
          不过有件更奇怪的事:
          宁夏大学农学院的另一位学者——辛明,他是前述论文的作者之一——贺达汉教授的学生,辛明老师在他 2015 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西北地区蚁科分类研究(膜翅目)》里不知道为什么又把这两种收获蚁作为新种以“荒漠收获蚁 Messor desertorus”和“微颚齿收获蚁 Messor minusculus”的名字又发表了一次?!



          文中的这两种收获蚁新种的文字描述虽然和前述论文里的描述文字不同,但只是描述更详细了点,肯定指的还是同样的两种收获蚁。这里“微颚齿(无颚齿)”的拉丁名用的还是最初和“微颚齿”对应的 minusculus,不过倒把“荒漠(白刺)”的拉丁名由 desertora 改为了正确阳性词性的 desertorus。
          时隔 6 年还把这两种收获蚁当成新种写进论文真的很奇怪,而且原命名者之一的贺达汉教授还是此论文的指导教师,所以这事肯定得到了贺达汉教授的准许,难道说是贺教授又决定叫回这两个名字了?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
          另外,此文献里居然又说“微颚齿收获蚁”有端齿了?!

          而之前两个版本的《中国收获蚁属分类及沙漠地区两新种记述》里对“微颚齿收获蚁/无颚齿收获蚁“的描述里明确说是没有端齿的:

          所以此文献的可信度我个人认为是存在问题的,至少严谨度不足。
          但不管怎么样,同个蚁种由第二人再发表一次肯定是无效的,而且学位论文里发表的新物种似乎也不受学术界承认,所以目前这两种收获蚁被学界承认的有效名仍旧还是“白刺收获蚁 Messor desertora”和“无颚齿收获蚁 Messor nondentatus”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7-04-27 03:04
          回复
            理清了这几个名字间的关系后,再介绍下这两种中国收获蚁种的资料。
            比较遗憾的是两者都没有高清标本图,《中国收获蚁属分类及沙漠地区两新种记述》里只有墨线手绘图;而《中国西北地区蚁科分类研究》里有配有两组低清的黑白标本图,但是奇怪的是,看标本图上的特征,发现和所标的名字对不上?!严重怀疑是给标反了,把无颚齿收获蚁的标本图标成了“白刺(荒漠)”,把白刺收获蚁的标本图标成了“无颚齿(微颚齿)”,所以下面我会反过来配上我认为是正确的标本图,但鉴于此文献的可信度,这两组标本图仅供参考,不一定准确。


            7楼2017-04-27 03:05
            回复
              ▽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手绘图:

              ▽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黑白标本图(文献中误标为了无颚齿收获蚁,从中间图可以看到上颚是有端齿的,所以应该是标错了):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工蚁体长 8.26~9.33 mm,主要体征:体黑色,触角鞭节末端 4 节、上颈、足泛红褐色,体具丰富的直立白色针状毛被,头背面光亮,具细小条纹和刻点,后头缘圆,上颚咀嚼缘端部具 2 钝齿,基部具 12~13 枚细齿或齿突。
              文献中记录的分布地: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民勤、酒泉)。分布于 N 38°~40°, E 101°~105° 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或交界处的覆沙戈壁和沙砾质荒漠。
              筑巢:一般喜筑巢于白刺堆附近的沙砾质土壤。巢穴洞口直径 1.2~1.8 cm,巢外堆土半径 11~18 cm,堆土高 1.80~6.30 cm。
              食性:主要收获和取食白刺属(Nitraria L.)植物的种子(以小果白刺 Nitraria sibirica Pall. 和唐古特白刺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ov 为主),少量收获禾本科(Gramineae)牧草的种子。

              △ 小果白刺

              △ 白刺种子
              所以日后有养这种收获蚁的蚁友可以试着搞点白刺种子来喂,应该会比较爱吃。


              8楼2017-04-27 03:08
              回复
                白刺收获蚁在文献里有提到与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比较像,最大的区别就是白刺收获蚁的体型比较大,其工蚁体长有 8.26~9.33 mm,而针毛收获蚁只有 5.2~6.0 mm,以往有蚁友把“荒漠(白刺)”戏称为“大针毛”,这样看来也算有点道理,不过两者确实是两种收获蚁,体型也还是相差挺大的,除此之外也还是有其它特征区别的,所以不能说“白刺”就是“针毛”。
                ▽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与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特征区别:


                9楼2017-04-27 03:10
                回复
                  ▽ 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手绘图:

                  ▽ 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黑白标本图(文献中误标为了白刺收获蚁,从图一可以看到上颚是没有明显的齿的,而白刺收获蚁有两枚端齿,所以应该是标错了):

                  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工蚁体长 7.73~8.27 mm,主要体征:体黑色,足跗节第 2~5 节红褐色,唇基咀嚼缘泛红色,后腹部光亮、少毛,头腹面具丰富长毛,略呈“丁”形,头背面光亮,具细小条纹和刻点,后头缘圆,上颚三角形,粗大,无端齿,基齿仅具微小齿突或无齿。
                  文献中记录的分布地:本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罕乌拉附近采集到。
                  筑巢:筑巢于空旷的砾质碎石滩。
                  食性:调查中仅在巢内发现收获少量禾本科(Gramineae)牧草的种子。


                  11楼2017-04-27 03:13
                  回复
                    无颚齿收获蚁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名字的由来:上颚(两颗大牙)无端齿(没有顶端的突齿),上颚其它齿(基齿)也都很小或没有,整个上颚的齿面看起来基本是平的。

                    ▽ 对比下野蛮收获蚁(Messor barbarus)的标本图,看下有明显端齿是什么样:

                    根据蚁友们的照片,以往市面上的“无颚齿收获蚁”至少有部分是能看到有端齿的,所以应该并不是真正的无颚齿收获蚁,也有传言说目前市面上其实没有真正的无颚齿,而可能是婀娜收获蚁(Messor aralocaspius)等其它收获蚁,是真是假就不清楚了。有养“无颚齿”的蚁友可以用微距或显微镜观察下工蚁的上颚有没有端齿,看看是不是养了假的“无颚齿”。
                    不过要注意的是,工蚁上颚没有明显的端齿和基齿并不意味着这种蚁肯定是无颚齿收获蚁,一是也有其它收获蚁有类似特征,例如按照资料,强壮收获蚁(Messor valentinae)的上颚齿也是不明显的;二是收获蚁的工蚁经常要用上颚来开种子,上颚齿可能会被磨损变平。所以上颚无明显端齿和基齿不是鉴定无颚齿收获蚁的充要条件,需要结合其它体征综合判断。


                    12楼2017-04-27 03:15
                    回复
                      无颚齿收获蚁在文献里有提到与强壮收获蚁(Messor valentinae)比较像,主要区别是无颚齿收获蚁的头腹面(下巴)具丰富的长毛,而强壮收获蚁的头腹面(下巴)只有 2~5 根细长的丁型毛及几根短毛;另外,无颚齿收获蚁的后头缘微凹,而强壮收获蚁后头缘圆。

                      ▽ 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与强壮收获蚁(Messor valentinae)特征区别:


                      13楼2017-04-27 03:16
                      收起回复
                        最后整理放上两个蚁种在两篇文献里的完整描述,以供参考: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在《中国收获蚁属分类及沙漠地区两新种记述》里的描述:
                        正模工蚁:TL 8.67,HL 2.0,HW 1.80,CL 0.4,SL 1.73,CI 90,SI 96.11,PW 1.20, AL 2.67,ED 0.46,MTL 2.0。
                        头长略大于宽,几近方形,两侧缘近圝平直,后头缘圆。复眼中等大小。触角 12 节,柄 节略超过后头缘,鞭节棒 4 节,但不十分明显。触角窝紧靠唇基后缘,大而深陷。唇基平,向后延伸至两额脊之间,前缘弧形,中央略具缺刻。上颚粗大,咀嚼缘端部 2 钝齿,基部具 12~13 枚细齿或齿突。侧面观前胸背板侧角钝圆。中胸背板前部隆圝起略高于前胸背板,后部呈坡状。中-并胸腹节缝明显,并胸腹节基面平。气孔圆形,位于并腹胸侧面中部,斜面长与基面长几相等,不具齿或刺。第一结节圆锥形,上部钝圆,结节柄长;第二结节较宽。后腹部平,宽卵形,第一节背面观占整个腹部超过 1/3。
                        体具丰富的白色毛。上颚具辐射状纵刻纹。唇基刻纹稀疏,前缘具 8~10 根刚毛。头背面光亮,具细小条纹和刻点。头腹面具丰富长毛。前胸背板背面及隆圝起的侧角具简单条纹,两侧具环状皱纹。中-并腹胸具横刻纹。结节具细刻点。后腹部光亮,具丰富柔圝毛被。触角鞭节和足胫节具倾斜的长柔圝毛。体黑色,触角鞭节、上颚、足胫节、跗节黑褐色。


                        14楼2017-04-27 03:19
                        回复
                          白刺收获蚁(Messor desertora)在《中国西北地区蚁科分类研究》里的描述:
                          正模工蚁:TL 8.67,HL 2.0,HW 1.80,CL 0.4,SL 1.73,CI 90,SI 96.11,PW 1.20,AL 2.67,ED 0.46,MTL 2.0。
                          头几近方形,长略大于宽,两侧缘近圝平直,后头缘圆。复眼中等大小,外突,具细小纤毛。触角 12 节,柄节略超过后头缘;基部侧扁向前突出成角状;触角窝紧靠唇基后缘,大而深陷。唇基平,向后延伸至两额脊之间,前缘弧形,中央略具缺刻。额脊短,直立,近圝平行。额区凹陷。上颈粗大,咀嚼缘端部 2 钝齿,基部具 11~13 枚细齿或齿突。
                          侧面观前-中胸缝明显。中购背板-侧板缝较明显。后脚沟凹,侧面也凹陷。前胸背板侧角纯圆。中胸背板前部隆圝起略高于前胸背板,后部呈坡状。并胸腹节基面平,斜面陡坡状;两者长几相等,不具齿或刺。并胸腹节气口圆形,位于并胸腹节侧面中后部。腹柄节结前柄短;圆锥形;上部纯圆,短;后缘中部凹,台阶状。后腹柄节半圆形,后倾,后缘台阶状。后腹部宽卵形,第一节背面占整个腹部的 1/3。
                          头背面光亮,具细小条纹和刻点。上颤具辖射状纵刻纹,唇基纵刻纹稀疏。颊、额区具纵刻纹。额脊岭具短纵条纹。额脊间区域无刻纹。前胸背板具细密刻点;背面及隆圝起的侧角具简单横条纹;两侧具细弱弧形条纹,上部刻纹几乎无。中胸背板和并胸腹节具横刻纹。中胸背板前半部横刻纹稀少。结节具细刻点。中胸、后胸侧板具纵刻纹。中胸上端刻纹略成网状,具粗糙刻点。体具丰富的白色毛。唇基前缘具 8~10 根刚毛。头腹面具丰富长丁型毛。后腹部光亮,细弱的刻点。触角鞭节和足胫节具倾斜的长柔圝毛。
                          体黑色。触角鞭节末端 4 节、上颈、足泛红褐色。


                          15楼2017-04-27 03:20
                          回复
                            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在《中国收获蚁属分类及沙漠地区两新种记述》里的描述:
                            正模工蚁:TL 8.02,HL 1.76,HW 1.56,CL 0.46,SL 1.73,CI 88.63,SI 110.90,PW 0.8,AL 2.46,ED 0.47,MTL 2.0。
                            头长略大于宽,近方形,两侧缘亚平行,后头缘圆。复眼中等大小。触角 12 节,不形成明显的鞭节棒,柄节略超过后头缘,柄节基部无明显膨大及尖角状结构。触角窝紧靠唇基后缘,大而深陷。唇基平,向后延伸至两额脊之间,前缘弧形,中央略具缺刻。上颚三角形,粗大,无端齿,基齿仅具微小齿突或无齿。侧面观前胸背板侧角钝圆。中胸背板前部隆起略高于前胸背板,后部呈坡状。并腹胸基面较斜面长,不具齿或刺。气孔圆形,远离斜面,接近并腹胸背板。第一结节圆锥形,低,上部钝圆,结节柄长;第二结节较宽。后腹部平,宽卵形,第一节背面观占整个腹部几近 2/3。
                            上颚具辐射状纵刻纹。唇基前缘具一排短的刚毛。头背面光亮,具细小条纹和刻点。头腹面具丰富长毛。前胸具弱的环形刻纹。中-并腹胸具横刻纹。后腹部光亮,少毛。体黑色。


                            16楼2017-04-27 03:21
                            回复
                              无颚齿收获蚁(Messor nondentatus)在《中国西北地区蚁科分类研究》里的描述:
                              正模工蚁:TL 8.02,HL 1.76,HW 1.56,CL 0.46,SL 1.73,CI 88.63,SI 110.90, PW 0.80,AL 2.46,ED 0.47,MTL 2.0。
                              头近方形,长略大于宽,两侧缘亚平行,后头缘圆。复眼中等大小。额脊短,直立,止于触角窝后缘。额脊中央具纵刻痕,短,不超过复眼中部。触角 12 节,不形成明显的鞭节棒;柄节 1/5 超过后头缘,基部扁平,具尖角,钝,突向前方。触角窝紧靠唇基后缘,大而深陷,大部分外露。唇基梯形,平,中央具纵沟:后缘平,向后延伸至两额脊之间;前缘弧形,中央略具缺刻;唇基两侧微隆起。上颚三角形,粗大,2 端齿大,钝,基齿仅具微小齿突或无齿。并腹胸侧面观前胸背板侧角视圆。中胸背板前部隆起略高于前胸背板,呈坡状,向后降低。前中胸缝明显。中胸背板-侧板縫不明显,但两者明显分离。后胸沟凹,侧面明显凹。并腹胸基面平,向后渐抬升,较斜面长,不具齿或刺。气孔圆形,远离斜面,接近并腹胸背板。第一结节圆锥形,低,结节柄长;背缘短,纯圆;前缘缓坡化后缘坡化中央凹,呈台阶状。第二结节半圆形,较宽,后倾;有缘中央化台阶状。后腹部宽卵形,可见 4 节,第一节背面观占后腹部几近 2/3。
                              头背面光亮,具细小条纹和刻点。上颚具辐射状纵刻纹。唇基具较粗纵刻纹。额脊具细密纵刻纹。颊、额区具纵刻纹。触角内具细弱弧形刻纹和细密刻点。前胸具弱的环形刻纹和细密刻点。侧面观前胸背板具弱横刻纹。中胸侧板前半部,前端具竖(横)刻纹,后端具较弱纵皱纹;中部刻纹略成网状,狭长;后半部具纵刻纹。后胸具粗纵刻纹。背面观前胸背板中后部刻纹十分稀疏。中-并腹胸具横刻纹。中胸背板横刻纹稀疏,有时在背板中央中断。体具细密刻点,中胸侧板刻点粗飽。结节具细密刻点。足基跗节长。前足胫节具梳状;胫节端部、基跗节基部外侧具 2 根十分粗的刺。后腹部具细小稀疏的刻点,光亮。


                              17楼2017-04-27 03: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