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与“音”二字分别在《道德经》里出现了三次,即第二章的“音声相和”,第四十一章的“大音希声”,第八十章的“鸡犬之声相闻”,及第十二章的“五音令人耳聋”,其实在这几章经文中,“声”与“音”也分别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它们是不能相互替换的。
第二章“音声相和”的“音”是泛指一切能听得见的声音;“声”是指能够感知声音存在的一切动物之听觉。
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的“音”是指圣人之言;“声”是动词“听”的意思。
第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的“音”为音乐的意思。第八十章的“鸡犬之声相闻”的“声”为动物发出的声音。
对于第八十章“声”的意思和第十二章“音”的意思的理解,笔者也是沿用前人的通行解释,想必不会有人非议,只是对第二章和第四十一章里的“声”字的理解,可能会让人觉得过于牵强,为求抛砖引玉,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述一管之见。
一、老子的“声”含有“听”之义。
大音希声
首先让我们看看第四十一章的“大音希声”。关于“大音希声”的内涵意义一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人在阐述大爱无言的人生境界或美妙无比的高雅音乐时喜欢用“大音希声”来形容,也有很多人把“大音希声”解释为自然朴素且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10]。
同样,艺术界也用“大音希声”来阐述自然的“无声之乐”往往比人为的“有声之乐”更富表现力,更能传达出有限的音响节律所不能表达的美妙[11]。
教育界往往用“大音希声”来倡导“身教胜于言教”、“采用隐性的教育策略影响学生”等教育理念[12]。
企业界将“大音希声”作为低调前进的发展理念之口号[13]。
《韩非子•喻老》认为,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积聚力量才能发出,所以罕有所闻。
王弼曾解“大音希声”:“听之不闻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14]”
因为“希”字在《尔雅》里被解为“罕也”,“希声”也可当“罕闻”或“难闻”解。只是很少有人将此处的“声”直接解为“听”或“闻”的。
虽然现今有很多人将“大音希声”解释为:最大的声音反而听起来无声音或最大的声音反而令人听不见,但是,大多将其“声”字当做名词“声音”或“回响”来解[15]。
笔者比较倾向教育界的观点,深受其“大爱无痕”之阐释的启发,深感“大音希声”就是老子的施教方式;只是仍然觉得,我们若要探究其“声”之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全章的意思,否则,脱离全章主旨自然就会变成断字取义,难免落于片面而偏离经文之本义。下面以河上公本为例来分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16]道若类[17],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18]。
本章的大意为:上等人士听了“道”后,就努力践行;中等人士听了“道”后,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人士听了“道”后,就哈哈大笑。若下等人听后不大声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
所以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明晓“道”的人看起来很愚昧,在道业上取得进步的人看起来是在后退,对“道”的蔑视和嘲笑看起来是很美好的善举,崇尚“道”之德的人胸怀好像山谷一样虚广,最清白的人好像已被完全玷污,盛德之人看起来却像德行不够,刚健精进的德行(法道立德的人)看起来像苟且偷安,品质纯真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已发生质变,最大的方形看不到棱角,重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造成,宏大的声音很难使人听见,最大的形象反而使人看不见。“道”总是幽隐不显名相。只有这样的“道”,才善于假借各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来体现它柔弱的作用,并且形成它反向运行的规律。
显而易见,本章是对前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具体解说,旨在通过各种“下士”觉得反常的现象,来阐释太上大道的柔弱功用及其反向运行的规律。
为了引导人们返朴归真,体悟大道的玄妙,老子提出了许多方法与要求,比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身退,将欲翕之必固张,将欲与之必固夺之,去甚,去奢,去泰,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等等。
这些要求往往会使多数修道者(下士)产生疑惑,认为老子的道是不可信的,是不合常理的,是很难实现的,所以他们会对老子的言论充耳不闻,甚至大声讥笑。然而老子深知——大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只有少数“上士”会践行他的教化;所以他在此处才谈及“大音希声”(越是宏大的声音越会使人厌烦、令人充耳不闻)的现象,并以此点明了他效仿大道“隐无名”、“行不言之教”的理由。
故《庄子•天地》云:“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因为再高超的言论,用大声宣说的方式是没法进入世俗人的心中的。
如果我们脱离“听”而言“声”,将“希声”二字理解为稀少的声音,那么“大音希声”里的“音”“声”二字就同属名词“声音”的范畴,也就变成了可以互换的同一名称,也就可以将之说成“大声希音”。
但是老子早在第二章就已告诉我们“音声相和”,他所说的“声”与“音”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是不能相互替换的,否则,单一对象就不可能相互应和;而且,如果我们将“大音希声”说成“大声希音”(最大的声音就像最小的声音)似乎与前面提到的“上士”、“中士”与“下士”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若将“希声”解为“少听、罕闻,很少被人听见或很难被人接受”就能使人更容易明白上中下三等人面对“道”的不同态度之原由,自然更符合老子“知我者希”之本义。
当然,将此处的“声”理解为“听”的意思并非笔者凭空杜撰,在《汉语大字典》里就已有将“声”做动词“发声”和“听”解释的例子[19]。虽然其出处是在晚于《道德经》出现许久之后的宋代,但足以说明“声”是可做动词“听”来理解的。
第二章“音声相和”的“音”是泛指一切能听得见的声音;“声”是指能够感知声音存在的一切动物之听觉。
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的“音”是指圣人之言;“声”是动词“听”的意思。
第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的“音”为音乐的意思。第八十章的“鸡犬之声相闻”的“声”为动物发出的声音。
对于第八十章“声”的意思和第十二章“音”的意思的理解,笔者也是沿用前人的通行解释,想必不会有人非议,只是对第二章和第四十一章里的“声”字的理解,可能会让人觉得过于牵强,为求抛砖引玉,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述一管之见。
一、老子的“声”含有“听”之义。
大音希声
首先让我们看看第四十一章的“大音希声”。关于“大音希声”的内涵意义一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人在阐述大爱无言的人生境界或美妙无比的高雅音乐时喜欢用“大音希声”来形容,也有很多人把“大音希声”解释为自然朴素且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10]。
同样,艺术界也用“大音希声”来阐述自然的“无声之乐”往往比人为的“有声之乐”更富表现力,更能传达出有限的音响节律所不能表达的美妙[11]。
教育界往往用“大音希声”来倡导“身教胜于言教”、“采用隐性的教育策略影响学生”等教育理念[12]。
企业界将“大音希声”作为低调前进的发展理念之口号[13]。
《韩非子•喻老》认为,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积聚力量才能发出,所以罕有所闻。
王弼曾解“大音希声”:“听之不闻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14]”
因为“希”字在《尔雅》里被解为“罕也”,“希声”也可当“罕闻”或“难闻”解。只是很少有人将此处的“声”直接解为“听”或“闻”的。
虽然现今有很多人将“大音希声”解释为:最大的声音反而听起来无声音或最大的声音反而令人听不见,但是,大多将其“声”字当做名词“声音”或“回响”来解[15]。
笔者比较倾向教育界的观点,深受其“大爱无痕”之阐释的启发,深感“大音希声”就是老子的施教方式;只是仍然觉得,我们若要探究其“声”之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全章的意思,否则,脱离全章主旨自然就会变成断字取义,难免落于片面而偏离经文之本义。下面以河上公本为例来分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16]道若类[17],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18]。
本章的大意为:上等人士听了“道”后,就努力践行;中等人士听了“道”后,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人士听了“道”后,就哈哈大笑。若下等人听后不大声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
所以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明晓“道”的人看起来很愚昧,在道业上取得进步的人看起来是在后退,对“道”的蔑视和嘲笑看起来是很美好的善举,崇尚“道”之德的人胸怀好像山谷一样虚广,最清白的人好像已被完全玷污,盛德之人看起来却像德行不够,刚健精进的德行(法道立德的人)看起来像苟且偷安,品质纯真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已发生质变,最大的方形看不到棱角,重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造成,宏大的声音很难使人听见,最大的形象反而使人看不见。“道”总是幽隐不显名相。只有这样的“道”,才善于假借各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来体现它柔弱的作用,并且形成它反向运行的规律。
显而易见,本章是对前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具体解说,旨在通过各种“下士”觉得反常的现象,来阐释太上大道的柔弱功用及其反向运行的规律。
为了引导人们返朴归真,体悟大道的玄妙,老子提出了许多方法与要求,比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身退,将欲翕之必固张,将欲与之必固夺之,去甚,去奢,去泰,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等等。
这些要求往往会使多数修道者(下士)产生疑惑,认为老子的道是不可信的,是不合常理的,是很难实现的,所以他们会对老子的言论充耳不闻,甚至大声讥笑。然而老子深知——大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只有少数“上士”会践行他的教化;所以他在此处才谈及“大音希声”(越是宏大的声音越会使人厌烦、令人充耳不闻)的现象,并以此点明了他效仿大道“隐无名”、“行不言之教”的理由。
故《庄子•天地》云:“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因为再高超的言论,用大声宣说的方式是没法进入世俗人的心中的。
如果我们脱离“听”而言“声”,将“希声”二字理解为稀少的声音,那么“大音希声”里的“音”“声”二字就同属名词“声音”的范畴,也就变成了可以互换的同一名称,也就可以将之说成“大声希音”。
但是老子早在第二章就已告诉我们“音声相和”,他所说的“声”与“音”是两个不同的对象,是不能相互替换的,否则,单一对象就不可能相互应和;而且,如果我们将“大音希声”说成“大声希音”(最大的声音就像最小的声音)似乎与前面提到的“上士”、“中士”与“下士”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若将“希声”解为“少听、罕闻,很少被人听见或很难被人接受”就能使人更容易明白上中下三等人面对“道”的不同态度之原由,自然更符合老子“知我者希”之本义。
当然,将此处的“声”理解为“听”的意思并非笔者凭空杜撰,在《汉语大字典》里就已有将“声”做动词“发声”和“听”解释的例子[19]。虽然其出处是在晚于《道德经》出现许久之后的宋代,但足以说明“声”是可做动词“听”来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