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乐国的声闻是否都发了菩提心
关于四十八愿的第十四大愿声闻广多无量愿,有一个问题,也就是极乐国的这些声闻是不是都发了菩提心呢?古今很多弘扬净土的大德说:“极乐国的众生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也就是说,极乐国的二乘、声闻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要根据经典来判断、根据祖师大德的讲法来判断。
当然有些大德他讲极乐国的声闻都是发了菩提心,也有他的道理,为什么呢?极乐国的声闻、缘觉二乘都在念佛、念法、念僧,他也会念阿弥陀佛。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当然大乘菩提心的功德也在里面,也可以说他有菩提心。
但这个菩提心跟我们一般讲的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比如按因果七支修法、自他相换去修而产生的菩提心——进入下资粮道的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等道次第论著讲,进入大乘的标志,也就是这个世俗菩提心。这个世俗菩提心必须是大乘下资粮道——刚入道的五道中最下面的下资粮道的世俗菩提心。如果以这个为标准来衡量的话,那我们可以说极乐世界的声闻二乘不一定有这样子的菩提心。
二、善导大师的观点
极乐国的声闻并非都具足菩提心,这个观点也不是我乱讲,也是有根据的——像善导大师在《四帖疏》中有非常明确的讲法。《四帖疏》是怎么讲的呢?首先善导大师广破以前解释净土经典的一些大德的观点,有些大德在解释九品时,比如上三品,说是登地以上圣者菩萨的境界。善导大师一一给他推翻,就是说上品上生不一定是圣者,也可以是凡夫;善导大师说,上品上生无非是大乘极善凡夫。善导大师这么说是有充分根据的,《观无量寿佛经》许多原文取出来就能证明九品都可以是凡夫。
九品都是凡夫,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是净宗学人一定要抉择清楚的一个关键处,有兴趣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观经》原文或《四帖疏》。
极乐世界的二乘是不是都发了菩提心呢?关于这个问题,善导大师把九品的文一个一个地举出来。
首先是上品下生往生时的资粮。上品下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善导大师引了《观经》九品往生的原文,“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无上道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往生的资格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唯一的资粮,以这个往生就可以得到上品下生。这是不可思议的,到了那里以后马上花开见佛,非常迅速地证得圣果,这在我们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
对于中品往生,善导大师解释:小乘的、没有发菩提心的,称为遇小凡夫,遇到小乘教法的凡夫就可以往生,他也不是小乘圣者。
当然中品我也就不一一地念,主要是看下品。善导大师说下品是遇恶凡夫,都是恶贯满盈的众生,甚至下品下生里面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往生。这类众生,连世间孝养父母的品行都没有,小乘的修法他也没有,大乘的菩提心更不用谈,唯一是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但他们一念回心都得往生西方。
这里跟菩提心有关的教证,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下品中生当中,《观经》原文是这样讲的:“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经文非常明确,生到极乐世界六大劫之后,莲花开了,这时观音、势至跟他讲大乘法,他听闻以后,应时即发无上道心。这个无上道心就是无上佛道的心,无上佛道的心当然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是世俗菩提心,并不是胜义菩提心。所以《观经》下品上生的经文非常明确,到极乐世界以后,六大劫或者十二大劫以后,通过教化,他才发无上的世俗菩提心。
下面善导大师在《四帖疏》中总结:“看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这个九品都是末法五浊凡夫生的,往生者的资格都是凡夫。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因为遇到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九品有差别,就是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九品当中的上三品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九品中的中品三人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也就是说本来造了极重的恶业,应堕地狱,但因遇到净土法门,临终时回心念佛,发愿往生。)
“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临终恶业现前了,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才往生。
“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到了那边莲花开了以后,这时给他讲大乘法,他才开始发世俗菩提心。怎么能说是一开始就修学大乘、具有菩提心的人呢?
“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如果说能生的人必须要有菩提心,乃至一定要是圣者的话,这种观点可以说是自误误他、为害甚大。因为一概这样讲,很多人就害怕了,一定要发世俗菩提心,可不是很容易的。有些老太婆觉得这个世俗菩提心我也不知道怎么发,她觉得对她来说往生跟她没有因缘、没有资格,老是担心不能往生,念佛也是总怀疑不能往生,这是往生的一大障碍。
—摘自仁禅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录·信莲盛开》
关于四十八愿的第十四大愿声闻广多无量愿,有一个问题,也就是极乐国的这些声闻是不是都发了菩提心呢?古今很多弘扬净土的大德说:“极乐国的众生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也就是说,极乐国的二乘、声闻都是发了大乘菩提心。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要根据经典来判断、根据祖师大德的讲法来判断。
当然有些大德他讲极乐国的声闻都是发了菩提心,也有他的道理,为什么呢?极乐国的声闻、缘觉二乘都在念佛、念法、念僧,他也会念阿弥陀佛。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当然大乘菩提心的功德也在里面,也可以说他有菩提心。
但这个菩提心跟我们一般讲的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比如按因果七支修法、自他相换去修而产生的菩提心——进入下资粮道的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等道次第论著讲,进入大乘的标志,也就是这个世俗菩提心。这个世俗菩提心必须是大乘下资粮道——刚入道的五道中最下面的下资粮道的世俗菩提心。如果以这个为标准来衡量的话,那我们可以说极乐世界的声闻二乘不一定有这样子的菩提心。
二、善导大师的观点
极乐国的声闻并非都具足菩提心,这个观点也不是我乱讲,也是有根据的——像善导大师在《四帖疏》中有非常明确的讲法。《四帖疏》是怎么讲的呢?首先善导大师广破以前解释净土经典的一些大德的观点,有些大德在解释九品时,比如上三品,说是登地以上圣者菩萨的境界。善导大师一一给他推翻,就是说上品上生不一定是圣者,也可以是凡夫;善导大师说,上品上生无非是大乘极善凡夫。善导大师这么说是有充分根据的,《观无量寿佛经》许多原文取出来就能证明九品都可以是凡夫。
九品都是凡夫,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是净宗学人一定要抉择清楚的一个关键处,有兴趣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观经》原文或《四帖疏》。
极乐世界的二乘是不是都发了菩提心呢?关于这个问题,善导大师把九品的文一个一个地举出来。
首先是上品下生往生时的资粮。上品下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善导大师引了《观经》九品往生的原文,“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无上道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往生的资格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唯一的资粮,以这个往生就可以得到上品下生。这是不可思议的,到了那里以后马上花开见佛,非常迅速地证得圣果,这在我们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
对于中品往生,善导大师解释:小乘的、没有发菩提心的,称为遇小凡夫,遇到小乘教法的凡夫就可以往生,他也不是小乘圣者。
当然中品我也就不一一地念,主要是看下品。善导大师说下品是遇恶凡夫,都是恶贯满盈的众生,甚至下品下生里面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能往生。这类众生,连世间孝养父母的品行都没有,小乘的修法他也没有,大乘的菩提心更不用谈,唯一是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但他们一念回心都得往生西方。
这里跟菩提心有关的教证,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下品中生当中,《观经》原文是这样讲的:“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经文非常明确,生到极乐世界六大劫之后,莲花开了,这时观音、势至跟他讲大乘法,他听闻以后,应时即发无上道心。这个无上道心就是无上佛道的心,无上佛道的心当然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是世俗菩提心,并不是胜义菩提心。所以《观经》下品上生的经文非常明确,到极乐世界以后,六大劫或者十二大劫以后,通过教化,他才发无上的世俗菩提心。
下面善导大师在《四帖疏》中总结:“看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这个九品都是末法五浊凡夫生的,往生者的资格都是凡夫。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因为遇到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九品有差别,就是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九品当中的上三品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九品中的中品三人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也就是说本来造了极重的恶业,应堕地狱,但因遇到净土法门,临终时回心念佛,发愿往生。)
“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临终恶业现前了,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才往生。
“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到了那边莲花开了以后,这时给他讲大乘法,他才开始发世俗菩提心。怎么能说是一开始就修学大乘、具有菩提心的人呢?
“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如果说能生的人必须要有菩提心,乃至一定要是圣者的话,这种观点可以说是自误误他、为害甚大。因为一概这样讲,很多人就害怕了,一定要发世俗菩提心,可不是很容易的。有些老太婆觉得这个世俗菩提心我也不知道怎么发,她觉得对她来说往生跟她没有因缘、没有资格,老是担心不能往生,念佛也是总怀疑不能往生,这是往生的一大障碍。
—摘自仁禅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录·信莲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