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6,318贴子:73,858,678

三国人口辨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引用葛剑雄先生等所著《中国人口史》的说明:
“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184年),进入长期的瘟疫频发和大小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或外迁避难或死亡。到蜀汉灭亡时(263年)人口数字根据传世文献资料记载合计在820万人左右。自此人口数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时方复苏。东汉后期(157年),人口达到鼎盛,民户人口5648万人,经过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混战,到了三国后期(263年),民户人口只有大约767万,其中,263年灭蜀前夕魏国443万,蜀国灭亡前夕94万,吴国230万(280年数据),这只是民户数据,不包括军队和官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263年,蜀国带甲将士10万2千人,吏4万人,280年,吴国带甲将士23万人,吏3万2千人,即使加上这些,总人口也只有793万人。263年的魏国,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有三四十万人,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民户人口总共大约767万,加上三个国家的带甲将士和吏估计总人口有820-830万人。古代户口统治数据都是只包括民户的,也就是说,民户从157年的5648万人,锐减到263年的767万人,损失率超过85%。767万还是三国稳定40多年后的数据,220年三国鼎立的时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见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惨烈。”
--------------
那么三国时期人口只有800万左右吗?,请带着思考看完后文。
----------------------
小提:三国时期隐户相当多


1楼2017-04-22 00:28回复


    3楼2017-04-22 00:31
    回复


      4楼2017-04-22 00:31
      回复
        三国时一户可能几千人


        5楼2017-04-22 00:32
        收起回复


          6楼2017-04-22 00:33
          回复


            7楼2017-04-22 00:36
            回复


              8楼2017-04-22 00:37
              回复
                从研究资料中可知,三国时期户籍可分为州县编户、荫户、兵户、屯户、吏户和他族百姓


                9楼2017-04-22 00:39
                回复
                  再附上一篇论文:
                  三国人口辨析
                  孙祥伟 朱子彦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户口数量模糊不清,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盲点。根据现存的、少量不完整的史料和不准确的户口数字,要确切地搞清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三国时期人口数就完全无从考证,如果把三国时期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所控制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户,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以及仍保持其原有部落形式的少数民族的牧户与国家掌握的编户统统加在一起,仍然可以得出一个人体符合实际的三国人口数字。
                    【关 键 词】三国;人口统计;荫户;吏户;兵户
                    【作者简介】朱子彦(1949—),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祥伟(1974—),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10.4.188—193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B.10-0102-07-005);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A.15-A011-09-00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沿袭了东汉的户籍制度。在此种制度下,户口隐匿脱籍虽然严重,但国家所掌握的编户数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晋书》卷14《地理志》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此为东汉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统计。又载:“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门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为西晋统一全国时所掌握的编户数量。然而由于《三国志》缺乏“志”的缘故,《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均没有给我们留下完整的、系统的户籍统计数字,故给研究三国时期的人门带来了极大困难。


                  10楼2017-04-22 00:39
                  回复
                    一、三国人口统计史料的考证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户门数字并无正式的记载,散见于史书的原始史料大致有如下数条。
                      其一,《三国志》卷33《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
                      其二,《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门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时吴天纪四年,即公元280年。
                      其三,《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及魏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产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门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时吴赤乌七年,即公元244年。
                      其四,《晋书》卷14《地理志》:“刘备章武元年(221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其五,《晋书》卷14《地理志》:“孙权赤乌五年(242年),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其六,《通典》卷7《食货·历代盛衰产门·丁中》:“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门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孙权赤乌五年,有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12楼2017-04-22 00:50
                    回复
                        很显然,《通典》的叙述源自于《三国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或将数字简单相加,或稍加处理,使尾数略有差异(疑为抄错),并非资料另有来源。然而由此得出的“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一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的结论[1],长期五人能推翻。学者或不假思索地引用,如胡焕庸先生模糊地宣称三国时期人口为六七百万[2],或虽存疑虑但难以解决,如梁启超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明知“吾国调查之学不精,且更有种种原因,使版籍之数势必失实”,但他在该文内仍合计三国时期人口为7672881人。[3]其他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等,亦重复原有的结论。社会学介入历史学后,人口学专家在对中国人口史撰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够重视,也可能是入口统计学的构架模式难以用于对古代社会的研究,故学者在叙及三国时期人口时,或回避,或以787万来作为标准,如刘铮等编撰的《人口统计学》就把三国时期人口定为787万。[4]


                      13楼2017-04-22 00:51
                      回复
                          事实上,《通典》由前列史料得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换言之,在之前列出的史料中的五个年代(公元221年、242年、244年、263年、280年)的数据,大部分甚至全部不可靠。笔者兹作如下考证:
                          其一,蜀汉灭亡吋,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口户之比跌至1:4以下,令人难以置信。何况蜀汉仅凭十万带甲之士,全国九十四万口人,怎能与强大的曹魏抗衡?退一步讲,即便如赵文林、谢淑君在《中国入口史》中所论证的“将士吏人数不在民户之列”[5],也只能得出蜀汉灭亡时有“一百零八万二千”人。这样的结论与787万的总人口数相悖姑民不论。问题是,蜀汉的户口数大有可疑。《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云:“刘备章武元年(221),……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既然章武元年就有户20万、口90万,过了42年之后的后主炎兴元年(263),还只有户28万、男女口94万,岂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吗?在三国中,蜀汉的版图最为狭小,仅占有东汉十三州中的益州。其中,占地面积极为广袤的南中亦在益州境内。东汉末年,被衣冠士族视为蛮荒之地的南中,虽名义上归属益州之域,但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无论是刘焉、刘璋父子,还是刘备都难以有效地统治南中,更遑论占有其人口,蜀汉建兴三年(223),诸葛亮亲率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才最终平定了南中。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诸葛亮此次用兵,大有斩获。战事结束后,“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至蜀,分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诸葛亮的后继者,如安汉将军李恢亦秉承诸葛亮的做法,不断地从南中徙出入门,并掠取大量的战略物资。“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除尽恶类,徙其豪帅部曲。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6]


                        14楼2017-04-22 00:52
                        回复
                           另外,诸葛亮执政后,采取了发展生产、奖励农耕、注重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7]历史事实表明,诸葛亮治蜀期间,既开发了南中地区,又有发展生产和繁荣社会经济的措施,而人口在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增加,岂不令人生疑?因此,笔者认为王隐《蜀记》所载蜀国灭亡时的户口数是可疑的,不是蜀国隐瞒了户口数,就是王隐所据失实。如果王隐所云户门不误,以每9人要养活和供应兵吏1.5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绝对不可能的。三国时期,尤其是中后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已不如军阀割据时那般频繁惨烈,大屠杀更是罕见,加之大量躲避战乱的人口向南迁徙,这样的增长率是说不过去的。
                           


                          15楼2017-04-22 00:52
                          回复
                              其二,吴国的户口数也同样可疑。《晋书》卷14《地理志》云:“孙权赤乌五年(242),亦取中州嘉号封建诸王。其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王)浚收其图籍,……


                            16楼2017-04-22 00:53
                            回复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17楼2017-04-22 0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