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统四年设文登县之前,文登地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县城,就是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宋村镇的昌阳县城。这一带为冲积型平原,土地肥沃,适合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此设县说明文登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当时的昌阳县涵盖今天的文登南部和乳山一部分。
而现在的荣成、环翠和文登马山以北的地界当时属于不夜县。
现今的乳山的大部分地界属于育犁县。
三县皆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如此小的区域设立三县,可见这片土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之大。
到东汉时,重新设置郡县,在行政区划上把不夜县减了,不夜县所辖地区归入昌阳县。
东汉时期,昌阳成为除乳山外,现今威海全境内的唯一一座县城。
一说东汉时期,威海市全境都属于昌阳县地。
到了晋代,地处文登的昌阳县行政区被裁撤了。
昌阳县所辖地区归入长广县。
《文登县志·卷一》载:“晋省昌阳入长广,惠帝元康八年复置于长广地,在今莱阳县境。”西晋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在长广设置了昌阳县。这个昌阳县治所不在文登了,而是在现今的莱阳市境内。
直至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也就是公元923—926年之间,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改“昌阳”为莱阳。
以上可以看出,昌阳城在其存在的1100多年历史中,主要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变迁,其设立之初的近五百年,县治一直处于今宋村镇,其后县治迁往今莱阳市境内,一直到后唐时期更名为莱阳。因此,有很多人都误认为昌阳城一直位于莱阳市。
据考古证实:昌阳古城,位于文登区西南40华里宋村镇的宋村、城东、石羊三村之间,座落于冲积小平原之上。古城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为30万平方米。1973年文物普查时见到在故城西北角残存的一段古城墙。这个城址与古代设置县城的标准是相一致的。
相关古代文献有这样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东莱郡,高帝置,属青州。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育犁。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不夜,有成山日祠,莽曰夙夜……”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章怀注载:“昌阳故城在今文登县西南。”
《续山东考古录》载:“昌阳县故城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光绪本《文登县志·卷一上》载:“汉置昌阳、不夜二县,属东莱郡”;光绪本《文登县志·卷一下》载:“昌阳故城,汉县,莽曰夙敬亭,在城西南三十里。”
(文登博物馆 吕晓东供稿)
当时的昌阳县涵盖今天的文登南部和乳山一部分。
而现在的荣成、环翠和文登马山以北的地界当时属于不夜县。
现今的乳山的大部分地界属于育犁县。
三县皆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
如此小的区域设立三县,可见这片土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之大。
到东汉时,重新设置郡县,在行政区划上把不夜县减了,不夜县所辖地区归入昌阳县。
东汉时期,昌阳成为除乳山外,现今威海全境内的唯一一座县城。
一说东汉时期,威海市全境都属于昌阳县地。
到了晋代,地处文登的昌阳县行政区被裁撤了。
昌阳县所辖地区归入长广县。
《文登县志·卷一》载:“晋省昌阳入长广,惠帝元康八年复置于长广地,在今莱阳县境。”西晋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在长广设置了昌阳县。这个昌阳县治所不在文登了,而是在现今的莱阳市境内。
直至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期,也就是公元923—926年之间,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改“昌阳”为莱阳。
以上可以看出,昌阳城在其存在的1100多年历史中,主要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变迁,其设立之初的近五百年,县治一直处于今宋村镇,其后县治迁往今莱阳市境内,一直到后唐时期更名为莱阳。因此,有很多人都误认为昌阳城一直位于莱阳市。
据考古证实:昌阳古城,位于文登区西南40华里宋村镇的宋村、城东、石羊三村之间,座落于冲积小平原之上。古城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为30万平方米。1973年文物普查时见到在故城西北角残存的一段古城墙。这个城址与古代设置县城的标准是相一致的。
相关古代文献有这样的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东莱郡,高帝置,属青州。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育犁。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不夜,有成山日祠,莽曰夙夜……”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章怀注载:“昌阳故城在今文登县西南。”
《续山东考古录》载:“昌阳县故城在文登县西南三十里。”光绪本《文登县志·卷一上》载:“汉置昌阳、不夜二县,属东莱郡”;光绪本《文登县志·卷一下》载:“昌阳故城,汉县,莽曰夙敬亭,在城西南三十里。”
(文登博物馆 吕晓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