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吧 关注:204,608贴子:4,303,562
  • 6回复贴,共1

闲着无聊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勤学成语之——北门之叹
“北门之叹”是说当官的哭穷,典出《诗经·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这段诗文说的意思是,古时有一个官员,来到北门边,心里比较郁闷,感叹生活一直很贫寒,可是又没人知道他的艰辛。他想,罢了吧,这是老天所为,说它做什么!他继而又想到,国王有事让他办,政事也都交给他办,可回到家里,家人轮番地埋怨他。他想,还是罢了吧,这是老天所为,说它做什么!后人将这则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叫“北门之叹”。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东晋李弘度,名叫李充,丞相王导让他当了丞相掾,是一个小吏。由于收入不多,也不会捞钱,他就不免有“北门之叹”,怨天尤人起来。扬州刺史殷浩(据《晋书》,不是殷浩,而是征北将军褚裒)知道他穷,问他肯不肯当个县令,管个百里方圆的地盘?李弘度倒也老实,回答说:“都穷成这副德性了,还有什么可挑挑拣拣的?”(就像途穷的猿猴奔进一处林子,哪里还有时间挑拣爬到什么树上去)。
在中央机关当个清苦的小吏,当然没有去当个有实权的县太爷来得滋润。于是,李充高高兴兴去剡县当官去了。
殷浩给他个县令是为了济穷,他愿意当那个官是为了解穷。那么,他到任之后会做些什么呢?
古人虽然也唱高调,什么致君尧舜啊,拯民水火啊,解民倒悬啊,但是当官能挣钱、能养家,倒也并不忌讳——到底没有今人精明。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3-16 00:30回复
    勤学成语(二)——寝丘之志
    qǐn qiū zhī zhì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争霸,邲之战发生,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打败了晋国的荀林父,楚国夺得中原霸权。班师回朝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想要大大封赏孙叔敖,但是,孙叔敖坚辞不受,楚庄王只有作罢。
    过了好几年,孙叔敖生了重病,快要死了,孙叔敖很平静地告诫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我死了之后楚王必定会封赏于你。但是,你一定不能接受肥沃丰饶的土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今河南固始县内),这个地方土地不肥沃,沙石布其间,而且这里的地名也很难听。楚国人信奉鬼神,越国人趋向吉利,所以这个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地方,要想让子孙长久保留有土地生存的,也就只有这个地方了。”
    孙叔敖死了,楚王果然要以肥沃丰饶的土地封赏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也就按照其父的遗嘱,坚辞不受丰饶的土地,只是请求封赏“寝丘”这个地方。楚王于是将“寝丘”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孙叔敖的儿子。
    按照楚国当时封赏的习惯,有功之臣的两代人可以获得祖上留下来的封赏和爵禄。在楚国,也只有孙叔敖的十几代子孙还在“寝丘”这个地方,享受着孙叔敖留下来的福报。
    出处: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3-16 00:33
    回复
      2025-07-30 16:01: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勤学成语(三)——若敖鬼馁
      ruò áo guǐ něi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无以数计的国家被灭,但灭国者大多奉行“灭国不灭祭”的原则。古人崇敬先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灭亡,但应该保留其宗室庙祭。如果没有香火,这些国家的先人必流浪于天际之中,将怪罪征服者,降灾于他。先祖没人祭祀,是令人恐惧的事情,尤其楚国这种崇巫尚鬼重淫祀的国家。
         “若敖鬼馁”这个词,源于斗子文对若敖家族的预言。馁,饥饿。什么原因导致若敖家族连逝去的鬼魂都无所依托,而在天际间流浪挨饿呢?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子文得知弟弟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斗越椒、子越),前往探望,一见婴儿,颇懂相术的子文不觉大吃一惊,倒抽一口凉气。子良见状,忙问怎么回事。子文说:“你看这孩子,有熊虎之状而声如豺狼,将来必有狼子野心,不可蓄养!”子文从家族的前途考虑,力劝子良杀子。子良尝试再三,终于不忍下手。
         子越椒长大后,孔武有力,英勇善战,成为斗氏家族的一员骁将。子文将死,对子越椒仍然耿耿于怀。弥留之际,对守在身边的斗氏成员说:如果斗越椒做了令尹,你们一定要赶快逃命,因为灭族之祸已经不远。子文最后以十分悲哀的语调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意思是鬼尚且要求食,若敖氏家族的鬼魂恐怕会因无人祭祀而挨饿啊!成王死后,继立的穆王多次以子越出使列国。子越态度傲慢,性格强横,令诸国不快。楚庄王继立后,子越几经周折,终于爬上了令尹的高位。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北伐浑戎、问鼎中原归来,子越椒杀死孙叔敖的父亲蒍贾,率领叛军与庄王的凯旋之师在皋浒之地隔河相望。楚庄王提出以三王之子为质,子越向庄王射出两支利箭作为回答。第一箭飞过车辕,穿过鼓架,扎于铜钲之上;第二箭飞过车辕,直透车盖。庄王身边一阵骚动,将士皆有惊恐之色。庄王却十分镇静,让侍从传达说:“先君文王当年攻克息国,得到了三枝利箭,被越椒偷去两枝,已经用完,大家不必惊慌。”这时,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射手之一养由基出场了,只一箭就射穿了子越椒的咽喉。
      子越椒叛乱失败,楚庄王趁势掩杀若敖氏二宗(斗氏、成氏),百年权族顷刻覆灭,只有出使齐国的斗克黄(子文之孙)一人漏网。斗克黄坦然归国复命,庄王以“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为由,使其官复原职,避免了“若敖鬼馁”成为残酷现实的预言。
      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
      举例:现在的老人还是相信因果报应,认为作恶太多的人,最终会导致若敖鬼馁的下场。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3-16 00:34
      回复
        勤学成语(四)——宴安鸩毒
        yàn ān zhèn dú。鸩:饮(毒酒)。贪图安逸享乐如同饮毒酒自杀一样致命、有害。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用以警戒人别懒惰的用语。
        故事:春秋时期,邢国遭到北方狄人的侵略,便向齐国求救。相国管仲立即向齐桓公报告,齐桓公有些犹豫不决。管仲说:“我们对周公的后代不能不管,一个国家如果沉湎于安乐当中,就像鸩毒一样。”齐桓公决定发兵救邢国。指贪图享受就等于喝毒酒自杀。
        出处:《左传·闵公元年》
        举例:宋·洪迈《容斋三笔·真宗北征》:“用是以知真宗非宴安鸩毒而有所畏者,故寇公易以进言。”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3-16 00:35
        回复
          勤学成语(五)——人莫予毒
          rén mò yú dú,是指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还可以指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故事: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晋国军队在城濮(卫国地名,今山东鄄城西南)摆开阵势;楚国联合陈、蔡两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攻打过来。
          楚国的统帅是令尹(宰相)子玉,他率领着同族的六百名亲兵坐镇中军,左军由楚国掌管军事的司马子西统帅,右军由大夫子上统领。就在这次出征的时候,楚成王就一再告诫子玉,千万不可轻敌,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是一个在国外流亡多年,经受过很多磨练,经验丰富的人,跟他打仗不要轻率。
          可是总想打个胜仗好在楚王面前显示自己的子玉,一到阵前就把这些话全忘了,他看见自己的队伍旌旗森严、列队整齐,就夸耀地说:“今天一定可以消灭晋军了!”
          可晋军呢?经过周密筹划,晋文公亲率中军指挥战斗。他派大夫胥臣,用奇计,把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进攻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两军,还没有弄清楚是咋回事,就被打得四散奔逃。接着,晋将狐毛又把自己率领的左军装扮为中军,开战不久,就接连往后败退,诱敌深入;晋军还在战车的后面拖着树枝子,弄得路上尘土飞扬,假装着逃跑很狼狈的样子。楚军果然中计,子西当即紧跟追击。这时,晋文公率中军从中间出其不意地截击楚军,狐毛也回转身来夹攻子西,于是楚国的左军又被打败了。紧跟着楚军就被打得大败。
          子玉打了大败仗,楚成王非常生气,便派使臣对他说:“你带兵打了败仗,身边的同族亲兵都战死了。你如果回国,对他们的父母怎样交代呢?”子玉自己也早已料到,打了败仗,楚成王是不会饶恕自己的,于是便在回国途中自杀了。
          晋文公听说子玉自杀的消息后,非常高兴,觉得一下子可除掉心腹之患了。他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将士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没有谁能危害我,争霸中原了。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举例:随着禁毒力度的加大,常有瘾君子在娱乐场所被抓,于是吸毒的明星们将安乐窝直接转移到住宅、甚至办公室,试图躲避国法的制裁。从他们等将吸毒时间选择在临晨三四点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明知故犯,再加上作为‘名人’的侥幸心理,长此不悟以为人莫予毒。——殷谦《殷谦杂文选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3-16 00:35
          回复
            勤学成语(六)——唐突西施
            释义:唐突:冒犯。冒犯了西施。指抬高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故事: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寓意:就是谦虚,不能和乐广相比,硬要相比的话,就以丑为美,冒犯西施了
            出处:《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施也!”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3-16 00:36
            回复
              也没人,明天再来吧,不定期更新感兴趣的可以来看看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3-16 0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