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吧 关注:13,625贴子:74,094

【整理】沉香救母故事再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曾写过《从华岳三女到宝莲灯——沉香救母故事小考》一文,现在看来因为没能找到一些资料,颇有些遗憾。于是再补上重修,希望能梳理的更清楚一些,也请诸位多指教。
鉴于百度近期老吞贴,我先试着发一发吧。


IP属地:上海1楼2017-02-28 11:05回复
    中国古代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往往即多又杂。不同的地域、体系之间还会因为流传而不断进行交溶,以至于常常乱花迷人眼,找不到它原本的样子。《宝莲灯》的这个故事亦是如此,不仅版本多,有些还相互冲突。由此便产生了溯其源头的想法。
    《宝莲灯》或《劈山救母》这个故事其实是分别源自于两个故事。而它们的共同点则在于五岳之一华山。
    其中上半部分神女的雏形出自于唐·戴孚所著《广异记》中的“华岳神女”篇。至宋又有《异闻总录》中同样类似的记载。只是篇中神女的行事手段更为狠辣,故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书生死于神女之手。(前文有具体文字,这里我就不再贴了。下面具体的故事也是,不再详写。)
    这两个故事的情节走向虽然在细节上和后来的些许变化,但大致都是一样的,故而可以视做是《宝莲灯》的雏形。
    然而这个雏形却并不完整。因为故事中的神女最后不论是否杀了书生都是安然离去,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责罚,就更不要说有救母之事了。所以后半部分的故事又从何而来呢?
    从我前文提到的剧本均已亡佚的元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劈华山沉香救母》,宋、元戏文《刘锡沉香太子》这三出戏文中来。
    因为元杂剧中虽有标题可供推断,但内文已失。而所留下的文字记载从与早期《风月锦囊》,相对吻合莆仙戏《刘锡》(或叫《刘锡乞火》),到清《沉香宝卷》中都没有出现劈山的内容。所以我便存疑未论。
    后来一次偶然,得知了这几个标题的出处。其中:
    《沉香太子劈华山》为元·张时起所著,见于元·钟嗣成的《录鬼簿》。
    《劈华山沉香救母》为元·李好古所著,见于《也是园书目》。但这一出在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中却别名为《巨灵神劈华岳》,有其存目。《元曲选目》亦作《巨灵神劈华山》。
    也就是说元杂剧中的沉香很有可能就是巨灵神!
    巨灵神也是我国较为古老的神话人物了。袁珂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中有提到:
    《路史·前纪三》注引《遁甲开山图》:“巨灵与元气齐生,为九元真母。”又《文选·西京赋》
    李善注引同书:“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
    《路史·前纪三》:“钜灵氏出于汾脽。”注:“汾水之脽上也,其地隆起若尻脽然。”
    《水经注·河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踢,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
    可惜留传到现在也就只有巨灵劈华山这么一个传说了。或许因为两者都是在华山地域,所以相互连接也不无可能。不过原本神话里巨灵开华山是为了开劈河道,而非元杂剧里的救母。推测这两本剧本也是经过了衍化,雏形仍是应为巨灵劈华山。
    之前不是不知道巨灵劈华山的故事。但因为巨灵和二郎同为水神,李二郎亦有凿山通河的事迹,相互附会比较合理,才给忽略了过去。没想到一忽略就忽略了个重要信息。
    至于为什么后来的文字记录都没了劈山情节……因为明·徐渭所著的《南词叙录》中《刘锡沉香太子》这个首见两位男主角的剧本同样亡佚了。只能推测,大概是沉香褪去了巨灵水神的光环,成为了山神华岳三娘的儿子后,便失去了原本劈山的事迹了吧。
    谁知道呢?就像谁会想到原本《二郎宝卷》里压了二郎母亲的孙悟空会在《沉香宝卷》里帮着二郎神怼沉香?而在《沉香宝卷》里帮着二郎神怼沉香的孙悟空又有朝一日在改编里反过身来成为沉香的师傅?
    正因为奇妙,所以才有魅力。
    另:杨戬的母亲名瑶姬最早可能是出自1987年由汕头市红阳潮剧团、澄海新艺潮剧团、香港新升艺潮剧团、潮剧院海声潮剧团演出的潮剧《三姐下凡》。虽然没法听懂地方戏,但考虑到《宝莲灯前传》沿用了此剧的部分设定,为真的可能性较高。特此修正。
    前文曾说《八仙得道全传》里华岳三娘成了泰山娘娘很奇怪。后来我看到说华山一系的神话有许多是取自于泰山。这样一来就能解释了。
    至于二郎劈山也就是《西游记》、《二郎宝卷》里的记录了。后来又因为和三圣母扯上关系而成了沉香的舅舅。两个本不太一样的故事又渐渐趋一了。在此不多做赘述。


    IP属地:上海2楼2017-02-28 11:06
    回复
      2025-05-10 08:40:01
      广告
      能求前一个帖子的链接吗?想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28 11:17
      收起回复
        可能二郎神劈山的神话也是取源于泰山,在一百回西游记之前还有一本四十一回合西游记,其中二郎神姓王,号王圣二郎真君,二郎神姓王在二郎神姓杨之前。八仙得道传中救母的叫王泰,有没有可能四十一回合西游记中的王姓二郎神跟王泰同一个来源?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2-28 11:33
        回复
          二郎神又姓王?
          四游记中的西游记第七回真君收捉猴王的一段说道:
          观音奏上,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乃陛下令甥王圣二郎真君,今居灌州灌江口,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军,陛下可降一道调兵旨意,着他助力。玉帝听奏,即传调兵旨意,差大力鬼王赉去。鬼王领旨,直至灌江口,直入真君府将旨意开读,真君听说大喜,即唤梅山六兄弟及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统御草头军。带着厉矢强弩,直至四大天王宫中,相见毕,天王将上项事备陈一次。真君道,天王不必忧虑,小圣领了二将来此,必要收此妖猴。真君言罢,同众兄弟等直至花果山洞口。那小猴见真君到,急急报知猴王。猴王听得掣起金箍棒,整步云履。两人相见,各言姓名,遂排开阵势,相战三百余合。二人各变身长万丈,战入云端,离却洞口,康张姚李等传令草头军纵放鹰犬,强弩张弓,杀入洞去,众猴赶得无路鼠窜。大圣王在战间,忽见本山众猴惊散,抽身走战,真君大步赶上,急走急赶。大圣慌忙将身一变,钻入水中。真君道,这猴入水必变鱼虾,待我一变獭猫逐他。大圣见真君赶来,又变一鸟飞在树上,被真君拽弓一弹,打落草坡,遍寻不见,回转天王营中,去说猴王败阵等事,又赶不见踪迹。李天王把照妖镜一照,急云:那妖猴向你灌江口去了。真君回营中,果见变做真君模样,坐在中堂,被二郞掣一神锋,猴王让过,变出真形,二人又较手段,打转花果山,四面天将围固念咒,忽然老君与菩萨在云端观看,见猴王泄力将疲,老君丢下金刚圈,向猴王脑一打,猴王跌倒在地,真君神犬咬腿肚子,又拖跌了一交,却被真君兄弟等神锋捉住,把绳索缚捆。老君与菩萨,收起金刚圈,先奏上玉帝,妖猴被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2-28 11:36
          收起回复
            案四游记中的西游记,四卷,四十一回,旧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楼】,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以为【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 则二郎神姓王的一说却较之姓杨的为早。(我所据的是石印本,未知「王」字是否误文?附记于此。)而从四十一回本的西游记,也可以看出一百回本中的二郎神演变增多的痕迹。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2-28 11:37
            回复
              说到泰山,“相传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是老天爷的闺女,玉皇大帝的妹子。”-----《中国民间故事全集26山东民间故事.八月十五看闺女第65页》
              这跟二郎神母亲是玉帝妹子又重合了


              IP属地:上海8楼2017-02-28 15:21
              回复
                以下是我各处搜集的资料,加入了个人的观点,可能有错漏,欢迎各位批评指正,我的结论二郎劈山救母源于目犍连救母。
                最早在汉代就已经翻译过来的《佛说盂兰盆经》里就有那么一段有名的故事,叫《目莲僧救母》,其中目莲僧其母因贪口腹之欲被下了地狱,轮回成饿鬼道中的恶鬼,从此吃不到任何东西不得解脱,目莲僧为此出家修行,在七月十五日那天集合重僧佛的法力,把食物放在盂兰盆中,终于把人间的食物送到饿鬼道,让自己的母亲超脱,算是报答了母亲的恩情。于是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也就变成了盂兰盆节的起源。其实这段故事来自释迦牟尼的弟子叫“目犍连”,在传入中国的时候被翻译为目莲僧。盂兰盆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最后要点荷叶灯祭祀先人。
                对比明嘉靖三十四年的二郎宝卷中,可知二郎神救母同样有点灯,以及二郎采取五样香,熬成灵丹给云华喂下云华才得醒转,这跟目犍连救母喂母亲食物相似。原文:
                “二郎正在南柯梦,听得咕咚响一声。
                无影山前睁眼看,太山一崩两离分。
                本性翻身开言叫,却像我娘唤吾身。
                宝金山前儿见母,母子相逢永不分。
                【太山】崩裂响一声,海底现出【一孤灯】。
                本性翻身回光照,二郎才见他母亲。”
                “般若堂中狮子叫,二郎门前【点慧灯】。
                口吐大法牟尼宝,紧跟中位偈谛神。
                移山倒海拿行者,翻江搅海捉悟空。
                龙翻金顶三花聚,五气朝元上下通。
                撒下天罗合地网,拿住行者压山中。”
                “若不是,二郎爷,三番两次。
                来往的,追求着,救出母身。
                把灵丹,配完了,才取圣水。
                无根水,灌下去,母才翻身。
                二郎救母来到山厂,【采取五样香,熬成灵丹救他亲娘,无根圣水穿心过肠,响亮一声,翻身就叫杨二郎】。
                二郎配药救亲娘,无根圣水熬五香,
                灌在腹中一声响,醒来才哭山坡羊。”


                IP属地:上海9楼2017-02-28 17:39
                回复
                  2025-05-10 08:34:01
                  广告
                  不过目犍连的母亲陷于地狱,二郎宝卷中的二郎母却被压在“太山”下,这又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这就不得不谈到为何会有“泰山治鬼”以及地狱十王为何会有“泰山王”了:
                  “山岳崇拜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尚书》《礼记》等书都有记载祭五岳的事。《礼记·祭法》:“山林谷川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春秋战国时期,泰山慢慢从五岳中凸显出来,泰山在齐国被认为是齐之“八主”中的“地主”。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里,泰山处东方,五行属木,四时为春,五常为仁,八卦属震,二十八星宿为苍龙,是生命活力和帝王腾飞之地,非其它山岳所能及。在《左传》《春秋》里,规定了诸侯不得以郊,望之礼祭祀泰山。儒家把这一视为周天子的特权,为此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烙印。有一点要注意的的是,在上面这两本书里,都没有提到所谓“封禅”的说法。
                  到了战国末年,由于邹衍等人五行说的吹捧,“封禅”的说法崛起。封禅被认为是帝王的象征,泰山从一个简单的山岳神升格到了宣示帝王受命于天,沟通天地的保护神。当然这并不是祭泰山,而是祭天礼地的祭典,但是作为举办地点,泰山也随之升格。
                  自秦始皇起,天下一统后的封禅大幕徐徐拉开,后代帝王多好封禅(直至宋真宗)以证己功,祈求天佑。秦汉以来的这些行为让泰山变成了帝王之山,成就它极高的位格。
                  东汉时期,原本泰山主生的观念有了重大的变化,即泰山治鬼。这并非官方的说法,而是来源于民间。从出土文物来看,泰山治鬼说法当时已经在江南广为流传。东汉道教兴起时,亦采用了泰山治鬼的说法。泰山的神职发生了转变,它从一个官神慢慢转变成了一个民间道教的神灵。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大肆发展的时候,也是纷杂的乱世。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官方对泰山祭祀。更重要的是,这时少数民族的政权建立起来,少民的统治者们也被汉化,慢慢的接受了泰山的信仰。这样,泰山终于从一个民族的神,升级成了多个民族的神。在民间方面,他结合了汉代的官位,被认为是掌管死者的“泰山府君”。府君并非什么高大上的官职,而且治理的也不过是低贱的鬼,这也很明确的说明了这以发展来自民间。人民嘛,他们总不能想着高高的帝皇。在《搜神记》里,泰山府君管理地府也是和人间官吏管理人民的方法无异,这正是人民们心中的地府,地主官僚统治机构的反映。
                  令泰山人格化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佛教的传入。佛教传入初期,为了更好的传播信仰,和尚们将“地狱”翻译成“太山”。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泰山的信仰够广泛,便借用它的名而已,比如太一又叫做“泰一”,可见“太”和“泰“是可以通用的。不过佛教也吃了些苦果。原本的地狱只是六道之一,和泰山混同之后,就变成了一个管理鬼魂,有着各种酷刑来惩罚恶人的“实在”地方。泰山反而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由于佛教的佛像,以及双重的信仰推动,开始有了自己的偶像崇拜,并且获得更多更广泛的信仰。不过他也因为地狱的关系被认为是恶人之王,他的从属神“泰山十太保”是瘟神,其子泰山三郎更是凶神。”


                  IP属地:上海10楼2017-02-28 17:42
                  回复
                    以上泰山便和地狱联系起来了,而泰山又名“太山”。目犍连母陷于地狱,二郎宝卷中云华被压“太山”,“太山”崩裂后才现出原身。
                    二郎宝卷虽为道士所做,但宝卷中有大量佛教用语,且宝卷末尾也指出二郎救母乃访目犍连救母,故推测宝卷中是以“太山”指代“泰山”,即指代“地狱”:
                    “二郎救母,访学目连尊者,灵山世尊,西天求教,血盆真经,游狱救母,九环锡杖,响亮一声,幽冥教主,十帝阎君,十八狱王,七十五司,催府真君,都来接迎,我佛到狱,有何来音,目连便说,我来游狱,救我母亲,狱主听说,引着前行,狱狱游过,来到奈何桥中,母亲便叫,救我超生,目连向前,圣饭一钵,吃在腹,化作灰炭,莲花化生,十八地狱,七十五司,挂上我得,大乘名号,后来男女,早出幽冥。”


                    IP属地:上海11楼2017-02-28 17:45
                    回复
                      楼主所说宝莲灯故事雏形在唐初,华岳神女生二子一女,并没有一个孩子叫沉香,有两任丈夫,一个姓韦,另一个不知名姓,神女还跟一个叫王勋的进士偷情,几处记载中神女并未被压山下,故事中也不具备救母前因和要素,跟后世沉香救母的故事相差甚远。而在宋代目连戏(目犍连救母)风行民间,《东京梦华录》卷八载:“讲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大戏。” 故沉香救母大概是宋朝时期华岳神女的故事结合了目犍连救母的传说,才诞生了跟原本雏形大异的沉香救母,元代又将沉香救母和华岳一带早就流传的巨灵神劈华岳的事迹合二为一,才有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IP属地:上海12楼2017-02-28 18:26
                      回复
                        以上,我的结论:二郎救母和沉香救母均源于目犍连救母,二郎救母跟目犍连救母的相似性更大,比如母亲被困“太山”,即“泰山”,即“地狱”,且救母一样有点灯,喂母亲食物。沉香救母则是结合了华岳神女,目犍连救母以及巨灵劈山三个故事(明清时期沉香救母的故事中均未出现宝莲灯这个法宝,1959年河北安庆梆子戏宝莲灯中首次出现宝莲灯这个bug法器,这盏灯是近现代加入的,不能算作和目犍连救母的相似点)


                        IP属地:上海16楼2017-02-28 18:48
                        收起回复
                          沉香粉虽然少但是脑残的真不少,我在兔区看到的贴子,她们说二郎救母抄袭他们的,我呵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3-01 17:29
                          收起回复
                            又有一处发现可佐证沉香劈山是源于目犍连(目莲僧)救母了: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有一句“姚太太最喜欢的是目莲僧劈山救母的故事,那是以前她在杭州时,曾经看过《目莲僧劈山救母》的那出戏。”,
                            这本书是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量:目莲僧入地狱救母曾被传为劈山救母。目犍连救母的故事是随着汉时佛教的传播流入中国的,推测是佛教传入初期把“地狱”翻译成“太山”(“泰山”)的锅,故劈山救母的最初地点应该是泰山,随着泰山的人格化以及神明体系的建立,而逐步改造吸收成泰山本地的故事,八仙得道传中的王泰泰山救母亦是辅证。
                            华山一系的神话体系及故事copy泰山的不少,那照搬泰山救母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另发现巨灵神在《搜神记》中名秦洪海,这名字一听就是个水神,有名有姓的神,也不知后世怎么把他跟沉香混淆成一个人了,令人费解。而且巨灵神劈山是为了治水,并不包含救母因素,这更加佐证了救母是来源于另一个神话,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目犍连救母。救母不是来源于巨灵神,自然沉香救母也就没有巨灵神劈山的神力了


                            IP属地:上海18楼2017-03-01 21:34
                            回复
                              2025-05-10 08:28:01
                              广告
                              王泰救母中首次出现了宝莲灯,这跟目犍连救母又是一处相似点


                              IP属地:上海19楼2017-03-01 21: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