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走向共和》也是敝人非常喜爱的一部可堪经典的佳作。不过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而非史实纪录片。所以其中与史实有所出入的地方还是有的,当然一些虚构的人物,比如记者田沫和参议员罗文,还有各种具体细节就不费言考证了。个人总结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或对主要人物形象会产生影响的史实错误和遗漏,现罗列如下:
(1)第1、2集中(文中所指的都是网上68集未删减版中的集数,与60集版或有不同),关于修建颐和园事宜:剧中描述是慈禧太后为了自己六十大寿的风光执意修建颐和园。史实是:光绪皇帝急于尽早建好颐和园,好让慈禧太后“颐养天年”,自己也能踏踏实实地掌握实权。
(2)第4集,剧中张謇和康有为在参加殿试的时候住在同一家客栈。史实是: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而康有为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才中的进士,二人并非同年。
(3)第6集:剧中醇亲王奕譞检阅北洋水师,在迎接奕譞时,北洋军乐队演奏清朝国歌《巩金瓯》。史实是:《巩金瓯》是清政府在1911年10月才制作颁布的国歌,事实上从未被使用过。类似的虚构场景还出现在清国政治考察团赴美考察和庆亲王奕劻在制定新官制前前往天津会见袁世凯时。
(4)第7集中,剧中通过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对话说明醇亲王奕譞是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的,而两天之后就是他的生日。史实是:奕譞是在一年前的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世的,而且他的生日也不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而是九月二十一日。
(5)第8集中的李光昭木材走私案。史实是:该案其实发生在同治年间,李光昭所承包的并非颐和园工程,而是曾经计划展开的圆明园修复工程。此案确实是李鸿章所办,但与奕劻、翁同龢、李莲英、小德张均无关系。
(6)第11集中,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孙中山前往面见李鸿章,请他主持革命。史实是:孙中山是在甲午战败后才求见李鸿章的,而且李鸿章是否接见了孙中山,尚有争议。
(7)第13集,剧中日相伊藤博文表示,因为李鸿章在赴日和谈时遭到日本极右翼青年刺杀受伤,为表示歉意,日本不再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史实是:在《马关条约》中日本仍然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后来实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日本才放弃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转而要求中国加赔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8)还是在第13集,剧中光绪在《马关条约》上加盖玉玺时,观众可以看见,条约上签有“大清帝国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签字,而且光绪皇帝的签字前边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签字。史实是:在《马关条约》的文本中,中日两国的签字是在不同的页面,并不相邻,而且光绪皇帝只是在条约上加盖国玺,并没有签名。
(9)第16集,剧中陆皓东和孙中山一起策划广州起义,事情败露。陆皓东为了拿回留在住处的青天白日旗而遇到追捕的清军,孙中山躲在远处亲眼看到陆皓东被清军击毙。史实是:陆皓东是被逮捕后经审判处决的。
(10)还是第16集,剧中在军机处,荣禄与翁同龢就孙中山谋划广州起义对清廷的危害程度发生了争论。史实是:荣禄是在三年后才成为军机大臣的,此时(1895年)他还只是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
(11)仍然第16集,剧中孙中山起义失败后,流亡夏威夷的檀香上,投靠自己的哥哥孙眉。史实是:孙眉的家和庄园都不在檀香山,而是在毛伊岛。
(12)第17集,剧中借袁世凯之口介绍说,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是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来一起到德国深造。史实是:三人中只有段祺瑞确实有这样的履历。冯国璋虽然也是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但是并没有留学经历。(跑题:倒是冯国璋的儿子冯家遇,也就是冯巩的爷爷,曾经留学德国柏林工大,学习冶金。)而王士珍则是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来被袁世凯提拔后才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
(13)第20集,剧中吏部尚书刚毅和侍郎徐承煜阻挠候补主事王照上书言事。史实是:当时三人的实际官职其实是:礼部侍郎刚毅、刑部侍郎徐承煜、礼部主事王照。不过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剧情设计的需要,可以不作苛求。
(14)第21、22集,关于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戊戌政变。这段历史的真相却是存在着一些争议,不过有一个确实存在的、“对康梁一党形象不利的”史实却没有被提及。那就是:李提摩太的“合邦”计划。在伊藤博文访华前,在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议,由中、美、英、日四国组建一个大约类似于今天欧盟的联邦,其本质就是将中国的军政、外交权利交到英美日三国手中。康有为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开始付诸实践。不过这一事件内容确实比较复杂,在剧中略过不体也是可以理解的。
(15)第24集,剧中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外交部长)的荣禄在接见各国驻华公使的时候自称“本王”。只是军机大臣、大学士的荣禄显然没有这个资格,哪怕是他再比史实多活五年,活到十年之后,当上了皇帝的姥爷,也还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16)第28集,剧中刚毅逃到西安向慈禧太后抱怨,遭到光绪皇帝的斥责。史实是:刚毅在逃亡途中病死在了山西侯马,根本没有到达西安。
(17)第29集,剧中描述徐桐、徐承煜父子死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惩办祸首行动中。史实是:徐氏父子都没有跟随慈禧西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徐桐在家中自杀,徐承煜被联军俘虏,因为是强烈支持义和团的主战派而被枪决。
(1)第1、2集中(文中所指的都是网上68集未删减版中的集数,与60集版或有不同),关于修建颐和园事宜:剧中描述是慈禧太后为了自己六十大寿的风光执意修建颐和园。史实是:光绪皇帝急于尽早建好颐和园,好让慈禧太后“颐养天年”,自己也能踏踏实实地掌握实权。
(2)第4集,剧中张謇和康有为在参加殿试的时候住在同一家客栈。史实是: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而康有为是在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才中的进士,二人并非同年。
(3)第6集:剧中醇亲王奕譞检阅北洋水师,在迎接奕譞时,北洋军乐队演奏清朝国歌《巩金瓯》。史实是:《巩金瓯》是清政府在1911年10月才制作颁布的国歌,事实上从未被使用过。类似的虚构场景还出现在清国政治考察团赴美考察和庆亲王奕劻在制定新官制前前往天津会见袁世凯时。
(4)第7集中,剧中通过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对话说明醇亲王奕譞是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的,而两天之后就是他的生日。史实是:奕譞是在一年前的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世的,而且他的生日也不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而是九月二十一日。
(5)第8集中的李光昭木材走私案。史实是:该案其实发生在同治年间,李光昭所承包的并非颐和园工程,而是曾经计划展开的圆明园修复工程。此案确实是李鸿章所办,但与奕劻、翁同龢、李莲英、小德张均无关系。
(6)第11集中,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孙中山前往面见李鸿章,请他主持革命。史实是:孙中山是在甲午战败后才求见李鸿章的,而且李鸿章是否接见了孙中山,尚有争议。
(7)第13集,剧中日相伊藤博文表示,因为李鸿章在赴日和谈时遭到日本极右翼青年刺杀受伤,为表示歉意,日本不再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史实是:在《马关条约》中日本仍然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后来实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日本才放弃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转而要求中国加赔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8)还是在第13集,剧中光绪在《马关条约》上加盖玉玺时,观众可以看见,条约上签有“大清帝国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签字,而且光绪皇帝的签字前边是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签字。史实是:在《马关条约》的文本中,中日两国的签字是在不同的页面,并不相邻,而且光绪皇帝只是在条约上加盖国玺,并没有签名。
(9)第16集,剧中陆皓东和孙中山一起策划广州起义,事情败露。陆皓东为了拿回留在住处的青天白日旗而遇到追捕的清军,孙中山躲在远处亲眼看到陆皓东被清军击毙。史实是:陆皓东是被逮捕后经审判处决的。
(10)还是第16集,剧中在军机处,荣禄与翁同龢就孙中山谋划广州起义对清廷的危害程度发生了争论。史实是:荣禄是在三年后才成为军机大臣的,此时(1895年)他还只是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
(11)仍然第16集,剧中孙中山起义失败后,流亡夏威夷的檀香上,投靠自己的哥哥孙眉。史实是:孙眉的家和庄园都不在檀香山,而是在毛伊岛。
(12)第17集,剧中借袁世凯之口介绍说,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是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来一起到德国深造。史实是:三人中只有段祺瑞确实有这样的履历。冯国璋虽然也是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但是并没有留学经历。(跑题:倒是冯国璋的儿子冯家遇,也就是冯巩的爷爷,曾经留学德国柏林工大,学习冶金。)而王士珍则是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来被袁世凯提拔后才获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
(13)第20集,剧中吏部尚书刚毅和侍郎徐承煜阻挠候补主事王照上书言事。史实是:当时三人的实际官职其实是:礼部侍郎刚毅、刑部侍郎徐承煜、礼部主事王照。不过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剧情设计的需要,可以不作苛求。
(14)第21、22集,关于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戊戌政变。这段历史的真相却是存在着一些争议,不过有一个确实存在的、“对康梁一党形象不利的”史实却没有被提及。那就是:李提摩太的“合邦”计划。在伊藤博文访华前,在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议,由中、美、英、日四国组建一个大约类似于今天欧盟的联邦,其本质就是将中国的军政、外交权利交到英美日三国手中。康有为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开始付诸实践。不过这一事件内容确实比较复杂,在剧中略过不体也是可以理解的。
(15)第24集,剧中时任总理衙门大臣(外交部长)的荣禄在接见各国驻华公使的时候自称“本王”。只是军机大臣、大学士的荣禄显然没有这个资格,哪怕是他再比史实多活五年,活到十年之后,当上了皇帝的姥爷,也还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16)第28集,剧中刚毅逃到西安向慈禧太后抱怨,遭到光绪皇帝的斥责。史实是:刚毅在逃亡途中病死在了山西侯马,根本没有到达西安。
(17)第29集,剧中描述徐桐、徐承煜父子死于《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惩办祸首行动中。史实是:徐氏父子都没有跟随慈禧西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徐桐在家中自杀,徐承煜被联军俘虏,因为是强烈支持义和团的主战派而被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