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旧城是一座古老的小城。虽然早已拆除了近二十年,但在我的心灵中却日久弥新,久久无法忘记。据《灵石县志》(明万历版)记载:灵石建城于隋开皇年间,元至正二十四年同佥朱贞因旧城筑高二丈,厚八尺。明洪武间,知县张先重修,正统间知县张翼展阔北面三百余步。正德辛末为流寇所破,知县孙璲主薄郭清筑加高厚各四之一,建南北城楼,四隅角楼。嘉靖庚子,知县种奎重修。隆庆己巳知县申嘉言增高六尺,再帮里城七尺,上砌砖垛,内树女墙,各门楼重加整饬。旧惟有南北门,万历元年,知县朝乾开东西两门,三年山水暴溢,几至坏城。知县白夏补筑颓垣,并砌城角石堰,易置四门吊桥,仍建东西楼及南门甕城,且以东南近山受敌,复建穿廊以防之。城总计周围三里。一百八步,高三丈九尺,城外重壕二道,4深广各八尺。门四:北曰“承恩”,南曰“正明”,东曰“闻弦”,西曰“乐泮”。敌楼四,南门重楼一,窝铺十。蕞尔小城屡经修整,而名山大川四面且环绕之,屹然为重地矣。”据可考历史记载,灵石县城始建于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据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我于八十年代初期考入灵石一中,成为一名灵中的学子,同时也第一次领略了旧城的风姿,记得那是九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背着行李到位于旧城西面的灵石一中报到,从翠峰楼下车一路穿过铁路桥洞,沿着劳动服务公司、招待所、二小学行走,从二小学的校门口下一道缓坡便进入了旧城的北街,那时的旧城,对我一个刚从乡下来的贫寒家庭出身的少年来讲,可以说是见了一个大世面。沿着清一色的石坂街行走,两边是排列整齐的大瓦房,临街的大都是商店、杂货店、中医院、律师事务所和计量局等单位,快到灵中时,看到一块新竹林照相馆的牌子挂在距离灵中校门大约50米远的地方,非常的醒目,照相馆的橱窗里贴满了打扮得像电影明星似的时髦女郎的照片,时尚中带着青春的朝气,使我的心中徒增了几分羡慕和莫名的向往。从新竹林的入口处走进一道几十米深狭窄的小巷,便看到“灵石一中”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挂在右边的校门上,灵中的校门不算大,但是却显露着几分巍峨和庄严,作为灵石县的最高学府,我这个乡下来的学子跨入灵中的校门,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几分自豪和敬畏之情。
灵石一中当时占地面积约50亩左右,和现在的灵中当然没法比,但在当时可算是灵石旧城中最大的建筑了。一进校门,两边是一排整齐的弧形窑洞,大约有20间左右,当时都是教师的宿舍,门前是一排报栏,上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报刊,既有时事新闻类的,如《山西日报》、《晋中报》《参考信息》等,同时也有学习类的,如《语文报》、《数学报》等专业性报刊。灵中的南面是一幢新修的三层教学楼,当时可能是旧城中最高的建筑,教学楼的两边是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树下是学生存车处,一排排自行车整齐排列着,仿佛像一排将要出征的队伍,颇有几分壮观。灵中教学楼的对面是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过了门便是学生食堂和打水处。校园的西面,是几排大瓦房,这里是学生的宿舍,清一色的大通铺,当时一个房间里可以住20多个人。学校的西边是一个大水池,两边虽种着几排杨槐树,但仍能看到水池中飘着的泡沫和垃圾,因水池的西面是灵中的印刷厂,该厂平时的污水就排放在这里,因此,至今想来,水池对我并未产生一丝的好感,也无法与清澈或碧波什么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出了灵中的校门,向东走不远处就是一小学,当时的校名可能是城关一小学,从一小学向左拐,便到了马号里,“马号”名称的由来可能因以前这里是骡马市场,因此被人们俗称为马号。“马号”当时可是灵石旧城中最大的地方,中间是广场,足有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大,北边正面是城关镇政府,东面是城关医院,西面是县委党校,南面是农机局宿舍和城关法庭。当时马号里可以说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八十年代之前,县政府曾设在城关镇的大院里,马号里当时有篮球场、门球场,有时还在广场上放电影和耍杂技,因此可以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时还会有人家在这里举行葬礼,每当这时,马号里几乎成了殡仪馆,哀乐低沉、花圈满场、人头攒动、人来人往,几乎和闹市一样。
旧城的西边是常青村,俗称西门外,因常青村在明清时大部分人是从河北、山东逃难来的,当时他们居住在城外,自己开垦荒地,然后代代相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常青村已发展到有3000多口人,是城关镇第一大村,常青村就在县城的西面,和灵中几乎一墙之隔,由于几个世纪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创业,常青村的几代人在河滩上打坝造地,竟然使当时荒凉冷落的汾河滩变成了几百亩的水浇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青村的村民们大部分以种菜为生,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蔬菜是当时县城规模最大的“菜篮子”,供给着县城的所有居民。当时常青村的菜地,规模很大,从西北面的联办中学旧址一直延伸到两公里外的县城最南端,几乎和玉成村接壤。
旧城的东面是东门粮站、饲料公司和尚和巷,还有贸易货栈、木器厂和友助巷。旧城的西边有三乐巷、六行巷、西枣园,旧城的南面有察院巷、学宫巷等。
作为一个在旧城生活了10多年的人,旧城留给我的记忆实在是太深了,无论是大街小巷不时传来的小贩们的吆喝声,还是马号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的哀乐声,还有灵中学子每日晨跑的口号声以及常青大队高音喇叭里传来的呼叫声。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旧城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虽然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历史,但它在每一个灵石人的心中都播下了一颗文明的种子,尽管时代的大潮早已吞没了这个曾经存在了1000多年的小城,但小城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仍然以它的博大雄宏和厚重永远地停留在每个灵石人的心中。连同那些充满苦难但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进未来的生活……








我于八十年代初期考入灵石一中,成为一名灵中的学子,同时也第一次领略了旧城的风姿,记得那是九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背着行李到位于旧城西面的灵石一中报到,从翠峰楼下车一路穿过铁路桥洞,沿着劳动服务公司、招待所、二小学行走,从二小学的校门口下一道缓坡便进入了旧城的北街,那时的旧城,对我一个刚从乡下来的贫寒家庭出身的少年来讲,可以说是见了一个大世面。沿着清一色的石坂街行走,两边是排列整齐的大瓦房,临街的大都是商店、杂货店、中医院、律师事务所和计量局等单位,快到灵中时,看到一块新竹林照相馆的牌子挂在距离灵中校门大约50米远的地方,非常的醒目,照相馆的橱窗里贴满了打扮得像电影明星似的时髦女郎的照片,时尚中带着青春的朝气,使我的心中徒增了几分羡慕和莫名的向往。从新竹林的入口处走进一道几十米深狭窄的小巷,便看到“灵石一中”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挂在右边的校门上,灵中的校门不算大,但是却显露着几分巍峨和庄严,作为灵石县的最高学府,我这个乡下来的学子跨入灵中的校门,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几分自豪和敬畏之情。
灵石一中当时占地面积约50亩左右,和现在的灵中当然没法比,但在当时可算是灵石旧城中最大的建筑了。一进校门,两边是一排整齐的弧形窑洞,大约有20间左右,当时都是教师的宿舍,门前是一排报栏,上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报刊,既有时事新闻类的,如《山西日报》、《晋中报》《参考信息》等,同时也有学习类的,如《语文报》、《数学报》等专业性报刊。灵中的南面是一幢新修的三层教学楼,当时可能是旧城中最高的建筑,教学楼的两边是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树下是学生存车处,一排排自行车整齐排列着,仿佛像一排将要出征的队伍,颇有几分壮观。灵中教学楼的对面是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过了门便是学生食堂和打水处。校园的西面,是几排大瓦房,这里是学生的宿舍,清一色的大通铺,当时一个房间里可以住20多个人。学校的西边是一个大水池,两边虽种着几排杨槐树,但仍能看到水池中飘着的泡沫和垃圾,因水池的西面是灵中的印刷厂,该厂平时的污水就排放在这里,因此,至今想来,水池对我并未产生一丝的好感,也无法与清澈或碧波什么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出了灵中的校门,向东走不远处就是一小学,当时的校名可能是城关一小学,从一小学向左拐,便到了马号里,“马号”名称的由来可能因以前这里是骡马市场,因此被人们俗称为马号。“马号”当时可是灵石旧城中最大的地方,中间是广场,足有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大,北边正面是城关镇政府,东面是城关医院,西面是县委党校,南面是农机局宿舍和城关法庭。当时马号里可以说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八十年代之前,县政府曾设在城关镇的大院里,马号里当时有篮球场、门球场,有时还在广场上放电影和耍杂技,因此可以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时还会有人家在这里举行葬礼,每当这时,马号里几乎成了殡仪馆,哀乐低沉、花圈满场、人头攒动、人来人往,几乎和闹市一样。
旧城的西边是常青村,俗称西门外,因常青村在明清时大部分人是从河北、山东逃难来的,当时他们居住在城外,自己开垦荒地,然后代代相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常青村已发展到有3000多口人,是城关镇第一大村,常青村就在县城的西面,和灵中几乎一墙之隔,由于几个世纪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创业,常青村的几代人在河滩上打坝造地,竟然使当时荒凉冷落的汾河滩变成了几百亩的水浇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青村的村民们大部分以种菜为生,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蔬菜是当时县城规模最大的“菜篮子”,供给着县城的所有居民。当时常青村的菜地,规模很大,从西北面的联办中学旧址一直延伸到两公里外的县城最南端,几乎和玉成村接壤。
旧城的东面是东门粮站、饲料公司和尚和巷,还有贸易货栈、木器厂和友助巷。旧城的西边有三乐巷、六行巷、西枣园,旧城的南面有察院巷、学宫巷等。
作为一个在旧城生活了10多年的人,旧城留给我的记忆实在是太深了,无论是大街小巷不时传来的小贩们的吆喝声,还是马号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的哀乐声,还有灵中学子每日晨跑的口号声以及常青大队高音喇叭里传来的呼叫声。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旧城像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虽然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历史,但它在每一个灵石人的心中都播下了一颗文明的种子,尽管时代的大潮早已吞没了这个曾经存在了1000多年的小城,但小城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仍然以它的博大雄宏和厚重永远地停留在每个灵石人的心中。连同那些充满苦难但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进未来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