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乎每天几乎都能听到某个村的名字,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突然有个想法:这个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哈哈,其实这个问题小编纠结了好多年了。于是乎,就有了这篇图文。恩都来猫猫有恩村灭?
马头:马头老镇区宋代称白家滩,明为马头镇或马头集。1945年11月分治为马头、东关。1962年3月,马头又分治为东街 、西街、南街 、新华街。清及民国时期马头有一寨墙,设四门一关。
沙辛庄、柳辛庄:明迁民立村(明代有三次大规模的迁民行动,我们以后会详细谈到),先由沙、柳两家居此,称沙柳辛庄。后柳姓西迁建立柳辛庄,此处更名为沙家新庄,后变为沙辛庄。
东、西常屯:明代移民立村,始称长屯集,后演变为常屯,后来又分为东、西常屯。回族抗日英雄石太和为西常屯人,西常屯曾改名为太和村。
百户寨:明迁民立村,始由王姓聚居,初取名为大王庄,后渐繁衍至百户人家,取名百户寨,沿用至今。
贾寨:明迁民立村,因聚落分散始名贾二寨,后演变为贾寨。1943年8月县抗日游击大队副政委杜平牺牲该村,村名曾改杜平镇。
恒庄:建于宋代前。宋辽交战时,村民为应付双方兵乱,门上挂着两面有文字的神牌,哪国兵来就供哪国神牌,故取村名为混庄,后变为恒庄,取以不变应多变之意。
杏园:传说千年前该村杏树成林,取村名为杏园。
雨庄:据传大禹治水曾住该村,始称禹庄,村民打渔为生,村中有鱼市,后改名为鱼市庄,演变为雨庄。
布固:明迁民立村,因多次迁民聚落分散,后发展成13条街道,故称十三布固,但后因洪水冲击只剩3条街。人们为抗洪水,什么也不顾,随起村名为“不顾”,后渐变为布固。
贺堡:明迁民立村,因建村于老漳河东岸,取名河东堡,俗称贺家堡,后演变为贺堡。1961年分设为南、北贺堡。1979年部分汉民移出分设东贺堡。南、北贺堡为回民聚居村,村内有明朝天启年间建清真寺1座。
镇东堡:镇东堡始建于明代以前,聚落零散,分设为大街、北孟村、张村、王街、冯街、晋庄6个自然村,合称镇东堡。清康熙年间因发大水,归并为一个村庄。雍正年间,因此处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快,形成一处较大集镇,但仍沿用旧名镇东堡。1961年分治为镇东堡大街、孟街、冯街。1692年3月,大街又分治为北大街、南大街。1973年初,镇东堡又析置出王街,从而形成6个自然村,5个行政村。明代以前有镇西堡,消失年代无考。
李省庄:明迁民立村,始名小省庄,后因李姓居多取村名李省庄。
留固:明洪武初年建村。原名谷屯。后在“靖难”中遭兵劫,幸存者只剩肖、马、庞三姓人家。村更名为留固。
褚庄:明迁民立村,因褚姓早迁而取村名。后渐变为王常村、褚庄。
耶律寨:因耶律姓始居而名耶律寨。村有明武德将军刘承荫墓,系军屯村。
第四营:元代立村,因蒙古兵安营扎寨而取村名,系军屯村。
孝固村:明迁民立村,初名霍家庄。明正德年间,出举人霍光先,号固村,以孝名闻遐迩,因此易村名孝固村。后又因聚落分散,村名多变,曾称义孝固村、霍屯、前孝固村、西孝固村。1938年分治为东、西孝固村。1940年东孝固村又分为东孝固、后孝固。抗日区长霍新太牺牲后,东孝固改名新太镇。西孝固于1961年分治为西、中、北孝固。故今分5个行政村。
新鲜庄:原为孝固村的小东庄,后改名新鲜庄。
波流固:明迁民立村,因村落在河转弯处北岸,虽常闹水灾也不淹村,故命名为波固。
宋八疃:村西紧靠老漳河,因河形同“八”字,拐弯绕村而过,故取村名送八疃,后变为宋八疃。
刘庄:古时该村为一大村庄,有“三(百)潘五(百)刘一车侯”之说,后因漳河闹洪灾,多数人家遭难,死逃大半,所剩小数人家多为刘姓,故改名刘家庄。后变为刘庄。
北王楼:古时村有一姓王大户,始建楼一座,冠以方位取名北王楼。
杜林疃:古村名猪毛寨。明“靖难”中村民多数被杀或外逃,田园荒芜。后一名叫杜林的移民携家迁此建村,因地处漳河故道滩地而取名为杜林疃。
古城营:自汉至宋元祐四年,为曲周县治所,后属平恩县,称北营集。
南营:西汉时,为南曲县城,后称南曲亭。宋时,南北交战,常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称大南营。明“靖难”中百姓惨遭杀害,唯有邱姓2人藏匿幸存。后张、高、李姓相继移入,村名渐变为南营。
大省庄:尧时,为高士许由故里,故名许由村、许由里、大圣庄。明“靖难”时,村中有个温大清,武艺高强,带兵护村作战屡战屡胜,改村名为大胜庄,后演变为大省庄。1948年以村中渠为界分治为东、西大省庄。
张省庄:明迁民立村,因移民张龙、张虎先定居于此,取村名张家庄,后因相邻大省庄而改名张省庄。
潘坡:明代前村名朱马寨,后因战乱、瘟疫,朱、马二姓灭绝,明迁民潘姓来此建村,因地处河坡,故取村名潘坡。
西留善固:村名由来有两种说法:(1)明迁民后,村里有两个扇鼓班,一班驻西,称西留扇鼓,另一班驻东,称东留扇鼓,后渐变“扇鼓”为“扇固”。(2)古时,该村中间有座庙,百姓常祭神行善。一年因地震房屋倾圮,东、西村民便将神像分开搬走“留善”,故形成村名为东、西留善固。
庄头:明代迁民立村,因当时该庄地沃民富,72座楼房,为周围村庄首富,故称之为“庄头”。
马兰:明迁民立村,因盛产马兰花,故称马兰村。据称马兰狮子会远近闻名。
傅辛庄:傅西、傅中、傅东。明迁民立村,初因傅温两姓多而名傅温庄。传村有个财主叫傅七缸,自恃富有,要修一条直通北京的路,七里修庙,十里打井。另有一财主对傅讽嘲、揶揄。傅宏愿未施,含恨而死,令人怀念,村名便称傅七庄,后改称傅辛庄。
东、西石彦固:西石彦固明迁民建村,因村西临老沙河,沼泽地中时有大雁栖息,人们常来此射猎,取村名矢雁固,后演变为石彦固,因有东、西两个聚落,相距较远,便称东村为东石彦固,西村为西石彦固。东石彦固亦称韩王庄。
登云寺:明迁民立村,因村建有“登云寺”,而得村名。1958年更名跃进村。1982年又恢复原村名。
张庄:东、中、西张庄。明迁民立村,因张士贵先居建村,故称张家庄,俗称张庄。另说:村址原有个张家花园,后发展成村落,取名张家庄。故老相传:隋高僧二祖慧可能为西张家庄耿姓人士,俗名耿万清。张庄因聚落分散,曾称清漳堡、高升镇、义和庄、朱屯、王屯、耿屯、陈屯。
马落堡:村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耿渊建安仁书院,村名安仁镇,后改称马罗堡、马逯堡、马落堡。原为一个自然村,后渐分为7个行政村。
南刘村:传说,村始建于秦代,秦始皇东游路经此村停留吃饭,村民无以供给,秦始皇说:“这里真难留”。后人便借此话称此村为难留村,后演变为南刘村。
周庄:明迁民立村,先有周、陈二姓迁居,始取村名周陈庄。后周姓人口发展快,改村名为周庄。
刘云固:含刘云固、张云固和焦云固。汉代以前建村。因村有一座高楼,始称楼云固,后刘姓渐成大户,改村名为刘云固。村中有一古槐,植于北魏初年(约公元390年前后)。明代移民恋古槐争相迁入,使村庄扩大,焦姓从楼云固迁西北1公里处立村,称焦云固(又称皋云固)。张姓从楼云固迁往西0.5公里处立村,称张云固(又称为张一庄、张二庄、张三庄)。
南辛店: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建有一客店,店南建村,后渐变为南辛店。
黄河套:村始建于汉末,因村东、南、西三面环黄河故道,人称黄河套。
高庄:明代迁民建村,村民多顾姓,取名顾家庄。后顾姓灭绝,高姓居多,改称高家庄,渐变为高庄。
大槐村:分为前大槐树和后大槐树。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立村,因孙、杨两家自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处,为怀念怀土起名为大槐村。后来居民不断增多,分为南北分布的前、后大槐村。
大侯仲:村名由来有3种说法:(1)秦代建村,有个侯姓在朝为官,排行老大,住在村东,故取村名东大侯仲。(2)此地有个汉侯大墓,故称大侯冢,后演变误写为大侯仲,1945年11月分治为东、西大侯仲。(3)明代迁明立村,暴老九兄弟三个分迁侯仲、倪宋、坞头。据传初唐名将程名振、程务挺父子为该村人。
仁义庄:明迁民立村,村民赵士五、赵士六兄弟办事公道、仁义,很有声望。人们为颂扬和怀念,取村名为仁义村,后渐变为仁义庄,也一度称刘村。抗日战争明期为纪念革命烈士郭兴禄,村分治为仁义庄、兴禄镇,之后合为仁义庄。1962年3月分治为东、西、南仁义庄。
白六寨:明迁民立村,取村名西布寨。1944年为纪念党支部书记白清和(小名白六)烈士,村名改称白六寨。
东目寨、西王寨、后王庄:始建年代无考。原为曲周县最东村庄,距山东界仅1公里,有“东眼目”之意,故取名为东目寨。后王庄为东目寨北邻,以王姓多取村名。1950年6月,后王庄并入东目寨。1962年3月,分治东目寨、西目寨、后王庄。
司家寨:明迁民立村,建村时四户,故称四家寨,后演变为司家寨、司寨,也曾称司寨后铺。
八郎寨:明迁民立村,移民王八郎先定居,取村名为王八郎寨。后迁民分成4个小村,王八郎寨、任屯、秦铺、李寨,后合为王八郎寨,又分为前、后八郎寨。1950年6月,合为八郎寨。
林子:明迁民立村,始称高堡、郭屯,后演变为林子。
潘官寨:分为东潘官寨、西潘官寨。村始建于明供武年间,始名野要村,后有位潘官出访驻此,嫌村名不雅,便改村名为潘官寨。曾称东义屯、西寺堂。1950年6月,分为东、西潘官寨,后合称潘官寨。1962年3月又分为东、西潘官寨至今。
梁二庄:分为东梁二庄、西梁二庄。明迁民立村,后因疾病流行,大批死亡,只剩下东、西头各两户人家,人称为“两二庄”,后渐变为梁庄、梁二庄。1945年11月分为东、西梁二庄。
姚四头:分为东姚四头和西姚四头。明迁民立村,因村中有位姚姓排行第四,做了官,在当地有名声,该村便起名姚四头。
焦路:村始建于宋末,因当地为聚集盔甲之地,史称“聚甲路”,后演变成焦路。
郎二寨:分为前郎二寨和后郎二寨。村庙内铜钟上铸字“狼儿寨”,后演变为郎二寨。因聚落分散,1962年3月,最终分为前、后郎二寨。(小编认为这里面有故事啊)
程二寨:村始建于宋代。据传,北国萧银宗欲在此筑城未如愿,只从这里弄走些土,将地搞洼了,称程家洼。为此,为人取村名为“城寨”,后渐变为程二寨。
卢兴平、靳兴平、万兴平:传说古时村中有72个窑,82眼井,为一座古城镇。是唐代名相魏征故里,初名曲城。一次战火,城被焚毁,易名焦城堡。后因村中“兴平盐店”生意兴隆,远近出名,改称兴平堡。村中圣安寺,传说建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还有住寺僧人。1945年以姓氏为卢、靳、万三个兴平。
七方:分为东七方和西七方。明“靖难”时,村民遭戮殆尽,只剩下七户人家幸存。被称之为七方,后渐发展成两聚落,1945年11月分为东、西七方。
锚寨:分为东锚寨和西锚寨。紧靠黄河故道,古时常遭水患,有兄弟二人以打造铁锚为生,后发展成村落取村名为锚寨,曾称为锚芦寨。1945年分为东、西锚寨。
谢里庄:始称李庄。明“靖难”中村遭兵劫,李氏家族幸存无几。之后,迁民谢姓者多,故改村名谢李庄。贾姓家族迁村东安居,称村名为贾里庄或东里庄。合称东西里庄。后谢姓壮大,称谢里庄,贾里庄属之。
郝段寨、刘段寨:为古老村庄,系战国著名贤士段干木故里。段死后更名干木村。清光绪十三年,村重修五圣庙掘出一石碑,上刻有“段干木故里”五字。宋代曾称广平村,明代称小段寨,清末分为郝、刘段寨。
邱城:邱城镇汉为平恩侯国、平恩县、延平县治所。元至元二十六年至1944年8月前,为邱县治所。1944年8月后,曾为区、乡、公社治所,今为邱城镇政府驻地。
马固:明迁民立村。据传有一位大师路过此村,无故撞伤1人,大师为抚慰人心,将自己的马赔偿给受伤者,起村名为“马顾”,后演变为马固。1945年11月马固分为前、后马固。1950年6月分为张、石、贾、吕、孟街5村。
孟固:明代迁民立村,因此处地势凸起,地表为黄沙,下层为胶红土,似蒙上一层金子,故取村名为“蒙鼓”,后渐变为孟固。
尹庄:明代迁民立村,因姓而取村名尹家庄,民国19年(1930)与元东堡合称尹元屯。抗日战争至1962年称尹庄,1962年3月分为前、后尹庄。
元东堡:明代迁民陈志刚、陈志宁兄弟建村,初名远东堡,后渐变为元东堡。民国时期曾与尹庄合称尹元屯。不久仍恢复本村名。
桃寨:分为赵桃寨、郭桃寨和王桃寨。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因当地有一大片桃树林,故村名称桃寨。1962年3月分为赵、郭、王桃寨。




马头:马头老镇区宋代称白家滩,明为马头镇或马头集。1945年11月分治为马头、东关。1962年3月,马头又分治为东街 、西街、南街 、新华街。清及民国时期马头有一寨墙,设四门一关。
沙辛庄、柳辛庄:明迁民立村(明代有三次大规模的迁民行动,我们以后会详细谈到),先由沙、柳两家居此,称沙柳辛庄。后柳姓西迁建立柳辛庄,此处更名为沙家新庄,后变为沙辛庄。
东、西常屯:明代移民立村,始称长屯集,后演变为常屯,后来又分为东、西常屯。回族抗日英雄石太和为西常屯人,西常屯曾改名为太和村。
百户寨:明迁民立村,始由王姓聚居,初取名为大王庄,后渐繁衍至百户人家,取名百户寨,沿用至今。
贾寨:明迁民立村,因聚落分散始名贾二寨,后演变为贾寨。1943年8月县抗日游击大队副政委杜平牺牲该村,村名曾改杜平镇。
恒庄:建于宋代前。宋辽交战时,村民为应付双方兵乱,门上挂着两面有文字的神牌,哪国兵来就供哪国神牌,故取村名为混庄,后变为恒庄,取以不变应多变之意。
杏园:传说千年前该村杏树成林,取村名为杏园。
雨庄:据传大禹治水曾住该村,始称禹庄,村民打渔为生,村中有鱼市,后改名为鱼市庄,演变为雨庄。
布固:明迁民立村,因多次迁民聚落分散,后发展成13条街道,故称十三布固,但后因洪水冲击只剩3条街。人们为抗洪水,什么也不顾,随起村名为“不顾”,后渐变为布固。
贺堡:明迁民立村,因建村于老漳河东岸,取名河东堡,俗称贺家堡,后演变为贺堡。1961年分设为南、北贺堡。1979年部分汉民移出分设东贺堡。南、北贺堡为回民聚居村,村内有明朝天启年间建清真寺1座。
镇东堡:镇东堡始建于明代以前,聚落零散,分设为大街、北孟村、张村、王街、冯街、晋庄6个自然村,合称镇东堡。清康熙年间因发大水,归并为一个村庄。雍正年间,因此处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快,形成一处较大集镇,但仍沿用旧名镇东堡。1961年分治为镇东堡大街、孟街、冯街。1692年3月,大街又分治为北大街、南大街。1973年初,镇东堡又析置出王街,从而形成6个自然村,5个行政村。明代以前有镇西堡,消失年代无考。
李省庄:明迁民立村,始名小省庄,后因李姓居多取村名李省庄。
留固:明洪武初年建村。原名谷屯。后在“靖难”中遭兵劫,幸存者只剩肖、马、庞三姓人家。村更名为留固。
褚庄:明迁民立村,因褚姓早迁而取村名。后渐变为王常村、褚庄。
耶律寨:因耶律姓始居而名耶律寨。村有明武德将军刘承荫墓,系军屯村。
第四营:元代立村,因蒙古兵安营扎寨而取村名,系军屯村。
孝固村:明迁民立村,初名霍家庄。明正德年间,出举人霍光先,号固村,以孝名闻遐迩,因此易村名孝固村。后又因聚落分散,村名多变,曾称义孝固村、霍屯、前孝固村、西孝固村。1938年分治为东、西孝固村。1940年东孝固村又分为东孝固、后孝固。抗日区长霍新太牺牲后,东孝固改名新太镇。西孝固于1961年分治为西、中、北孝固。故今分5个行政村。
新鲜庄:原为孝固村的小东庄,后改名新鲜庄。
波流固:明迁民立村,因村落在河转弯处北岸,虽常闹水灾也不淹村,故命名为波固。
宋八疃:村西紧靠老漳河,因河形同“八”字,拐弯绕村而过,故取村名送八疃,后变为宋八疃。
刘庄:古时该村为一大村庄,有“三(百)潘五(百)刘一车侯”之说,后因漳河闹洪灾,多数人家遭难,死逃大半,所剩小数人家多为刘姓,故改名刘家庄。后变为刘庄。
北王楼:古时村有一姓王大户,始建楼一座,冠以方位取名北王楼。
杜林疃:古村名猪毛寨。明“靖难”中村民多数被杀或外逃,田园荒芜。后一名叫杜林的移民携家迁此建村,因地处漳河故道滩地而取名为杜林疃。
古城营:自汉至宋元祐四年,为曲周县治所,后属平恩县,称北营集。
南营:西汉时,为南曲县城,后称南曲亭。宋时,南北交战,常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称大南营。明“靖难”中百姓惨遭杀害,唯有邱姓2人藏匿幸存。后张、高、李姓相继移入,村名渐变为南营。
大省庄:尧时,为高士许由故里,故名许由村、许由里、大圣庄。明“靖难”时,村中有个温大清,武艺高强,带兵护村作战屡战屡胜,改村名为大胜庄,后演变为大省庄。1948年以村中渠为界分治为东、西大省庄。
张省庄:明迁民立村,因移民张龙、张虎先定居于此,取村名张家庄,后因相邻大省庄而改名张省庄。
潘坡:明代前村名朱马寨,后因战乱、瘟疫,朱、马二姓灭绝,明迁民潘姓来此建村,因地处河坡,故取村名潘坡。
西留善固:村名由来有两种说法:(1)明迁民后,村里有两个扇鼓班,一班驻西,称西留扇鼓,另一班驻东,称东留扇鼓,后渐变“扇鼓”为“扇固”。(2)古时,该村中间有座庙,百姓常祭神行善。一年因地震房屋倾圮,东、西村民便将神像分开搬走“留善”,故形成村名为东、西留善固。
庄头:明代迁民立村,因当时该庄地沃民富,72座楼房,为周围村庄首富,故称之为“庄头”。
马兰:明迁民立村,因盛产马兰花,故称马兰村。据称马兰狮子会远近闻名。
傅辛庄:傅西、傅中、傅东。明迁民立村,初因傅温两姓多而名傅温庄。传村有个财主叫傅七缸,自恃富有,要修一条直通北京的路,七里修庙,十里打井。另有一财主对傅讽嘲、揶揄。傅宏愿未施,含恨而死,令人怀念,村名便称傅七庄,后改称傅辛庄。
东、西石彦固:西石彦固明迁民建村,因村西临老沙河,沼泽地中时有大雁栖息,人们常来此射猎,取村名矢雁固,后演变为石彦固,因有东、西两个聚落,相距较远,便称东村为东石彦固,西村为西石彦固。东石彦固亦称韩王庄。
登云寺:明迁民立村,因村建有“登云寺”,而得村名。1958年更名跃进村。1982年又恢复原村名。
张庄:东、中、西张庄。明迁民立村,因张士贵先居建村,故称张家庄,俗称张庄。另说:村址原有个张家花园,后发展成村落,取名张家庄。故老相传:隋高僧二祖慧可能为西张家庄耿姓人士,俗名耿万清。张庄因聚落分散,曾称清漳堡、高升镇、义和庄、朱屯、王屯、耿屯、陈屯。
马落堡:村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耿渊建安仁书院,村名安仁镇,后改称马罗堡、马逯堡、马落堡。原为一个自然村,后渐分为7个行政村。
南刘村:传说,村始建于秦代,秦始皇东游路经此村停留吃饭,村民无以供给,秦始皇说:“这里真难留”。后人便借此话称此村为难留村,后演变为南刘村。
周庄:明迁民立村,先有周、陈二姓迁居,始取村名周陈庄。后周姓人口发展快,改村名为周庄。
刘云固:含刘云固、张云固和焦云固。汉代以前建村。因村有一座高楼,始称楼云固,后刘姓渐成大户,改村名为刘云固。村中有一古槐,植于北魏初年(约公元390年前后)。明代移民恋古槐争相迁入,使村庄扩大,焦姓从楼云固迁西北1公里处立村,称焦云固(又称皋云固)。张姓从楼云固迁往西0.5公里处立村,称张云固(又称为张一庄、张二庄、张三庄)。
南辛店: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建有一客店,店南建村,后渐变为南辛店。
黄河套:村始建于汉末,因村东、南、西三面环黄河故道,人称黄河套。
高庄:明代迁民建村,村民多顾姓,取名顾家庄。后顾姓灭绝,高姓居多,改称高家庄,渐变为高庄。
大槐村:分为前大槐树和后大槐树。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立村,因孙、杨两家自山西洪桐县迁居此处,为怀念怀土起名为大槐村。后来居民不断增多,分为南北分布的前、后大槐村。
大侯仲:村名由来有3种说法:(1)秦代建村,有个侯姓在朝为官,排行老大,住在村东,故取村名东大侯仲。(2)此地有个汉侯大墓,故称大侯冢,后演变误写为大侯仲,1945年11月分治为东、西大侯仲。(3)明代迁明立村,暴老九兄弟三个分迁侯仲、倪宋、坞头。据传初唐名将程名振、程务挺父子为该村人。
仁义庄:明迁民立村,村民赵士五、赵士六兄弟办事公道、仁义,很有声望。人们为颂扬和怀念,取村名为仁义村,后渐变为仁义庄,也一度称刘村。抗日战争明期为纪念革命烈士郭兴禄,村分治为仁义庄、兴禄镇,之后合为仁义庄。1962年3月分治为东、西、南仁义庄。
白六寨:明迁民立村,取村名西布寨。1944年为纪念党支部书记白清和(小名白六)烈士,村名改称白六寨。
东目寨、西王寨、后王庄:始建年代无考。原为曲周县最东村庄,距山东界仅1公里,有“东眼目”之意,故取名为东目寨。后王庄为东目寨北邻,以王姓多取村名。1950年6月,后王庄并入东目寨。1962年3月,分治东目寨、西目寨、后王庄。
司家寨:明迁民立村,建村时四户,故称四家寨,后演变为司家寨、司寨,也曾称司寨后铺。
八郎寨:明迁民立村,移民王八郎先定居,取村名为王八郎寨。后迁民分成4个小村,王八郎寨、任屯、秦铺、李寨,后合为王八郎寨,又分为前、后八郎寨。1950年6月,合为八郎寨。
林子:明迁民立村,始称高堡、郭屯,后演变为林子。
潘官寨:分为东潘官寨、西潘官寨。村始建于明供武年间,始名野要村,后有位潘官出访驻此,嫌村名不雅,便改村名为潘官寨。曾称东义屯、西寺堂。1950年6月,分为东、西潘官寨,后合称潘官寨。1962年3月又分为东、西潘官寨至今。
梁二庄:分为东梁二庄、西梁二庄。明迁民立村,后因疾病流行,大批死亡,只剩下东、西头各两户人家,人称为“两二庄”,后渐变为梁庄、梁二庄。1945年11月分为东、西梁二庄。
姚四头:分为东姚四头和西姚四头。明迁民立村,因村中有位姚姓排行第四,做了官,在当地有名声,该村便起名姚四头。
焦路:村始建于宋末,因当地为聚集盔甲之地,史称“聚甲路”,后演变成焦路。
郎二寨:分为前郎二寨和后郎二寨。村庙内铜钟上铸字“狼儿寨”,后演变为郎二寨。因聚落分散,1962年3月,最终分为前、后郎二寨。(小编认为这里面有故事啊)
程二寨:村始建于宋代。据传,北国萧银宗欲在此筑城未如愿,只从这里弄走些土,将地搞洼了,称程家洼。为此,为人取村名为“城寨”,后渐变为程二寨。
卢兴平、靳兴平、万兴平:传说古时村中有72个窑,82眼井,为一座古城镇。是唐代名相魏征故里,初名曲城。一次战火,城被焚毁,易名焦城堡。后因村中“兴平盐店”生意兴隆,远近出名,改称兴平堡。村中圣安寺,传说建于唐代,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还有住寺僧人。1945年以姓氏为卢、靳、万三个兴平。
七方:分为东七方和西七方。明“靖难”时,村民遭戮殆尽,只剩下七户人家幸存。被称之为七方,后渐发展成两聚落,1945年11月分为东、西七方。
锚寨:分为东锚寨和西锚寨。紧靠黄河故道,古时常遭水患,有兄弟二人以打造铁锚为生,后发展成村落取村名为锚寨,曾称为锚芦寨。1945年分为东、西锚寨。
谢里庄:始称李庄。明“靖难”中村遭兵劫,李氏家族幸存无几。之后,迁民谢姓者多,故改村名谢李庄。贾姓家族迁村东安居,称村名为贾里庄或东里庄。合称东西里庄。后谢姓壮大,称谢里庄,贾里庄属之。
郝段寨、刘段寨:为古老村庄,系战国著名贤士段干木故里。段死后更名干木村。清光绪十三年,村重修五圣庙掘出一石碑,上刻有“段干木故里”五字。宋代曾称广平村,明代称小段寨,清末分为郝、刘段寨。
邱城:邱城镇汉为平恩侯国、平恩县、延平县治所。元至元二十六年至1944年8月前,为邱县治所。1944年8月后,曾为区、乡、公社治所,今为邱城镇政府驻地。
马固:明迁民立村。据传有一位大师路过此村,无故撞伤1人,大师为抚慰人心,将自己的马赔偿给受伤者,起村名为“马顾”,后演变为马固。1945年11月马固分为前、后马固。1950年6月分为张、石、贾、吕、孟街5村。
孟固:明代迁民立村,因此处地势凸起,地表为黄沙,下层为胶红土,似蒙上一层金子,故取村名为“蒙鼓”,后渐变为孟固。
尹庄:明代迁民立村,因姓而取村名尹家庄,民国19年(1930)与元东堡合称尹元屯。抗日战争至1962年称尹庄,1962年3月分为前、后尹庄。
元东堡:明代迁民陈志刚、陈志宁兄弟建村,初名远东堡,后渐变为元东堡。民国时期曾与尹庄合称尹元屯。不久仍恢复本村名。
桃寨:分为赵桃寨、郭桃寨和王桃寨。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因当地有一大片桃树林,故村名称桃寨。1962年3月分为赵、郭、王桃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