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宗祠:明代浙东祠堂缩影
(2012-11-18 21:01:09)
转载▼
标签: 特色 缩影 单檐硬 巨资 单位 文化 分类: 博文杂谈


●陈建华
亭旁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杏梅村”,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树树红梅伸展于白墙青瓦之间,花团锦簇,馥郁飘香,总会吸引不少游人驻足观赏。这个“杏梅村”便是任家村,位于宁和溪旁,狮峰山南麓,前有溪,后有山,山明水秀,风景优美,杏梅、雪花梨和糖精梨是此地素负盛名的特产。
据《狮峰任氏宗谱》记载,任家村始祖于元皇庆二年(1313),自新昌雪窦先迁于窦岙,不合其意,越三年,再迁于岙楼,旋又迁狮峰之麓。狮峰任氏世代耕读传家,历代名人辈出,明朝末年的任大冶就是一个著名的学者、清官。袁崇焕曾对任大冶表达了高度的敬意。他在《九龠公寿序》中评价“天台(指台州)任公,适以兵部尚书郎高第推择,为庐州守,一切治行流闻远出龚、黄上”。而提起这位十世祖任大冶,村中老少村民脸上总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任家村东临亭旁溪,东北近岙楼村,东南毗花湾村,西南为下岙村,西靠双尖山,北傍天摩山。块状聚落,略呈三角形,属河谷平地。全村总人口1278人,居住户数412户,以任姓为主。从亭旁镇步行去任家,过宁和溪,左侧不远处的高墩就是任大冶的墓。坟头青草萋萋,已有400年,墓碑虽有点剥蚀、沉陷,基本保存完好。
任大冶(1571~1629),字天卿,号九龠,明末清官和著名学者。少年聪慧,颖敏过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赴京会试,登进士第,初授无锡知县,不久,迁武昌,转授刑曹主政,历员外郎中、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山东按察司兵马副使、河南督学副使、山西主考等职。任大冶一生政绩斐然,历代《浙江通志》、《台州府志》、《宁海县志》均有传,入名宦邑祀乡贤祠。他一生著述颇丰,尤精诗、词、文、赋,也精于医术,著有《姓氏骊珠》、《梁溪政余录》、《鄂渚集》、《金陵漫草》、《庐阳杂记》、《任天卿集》、《饵槎斋文集》等。
而在村内,为纪念南宋烈女、尚书金殿四女、七女而建的古庙,任氏宗祠等民居宅院依然保存尚好,仍在无声地述说着一个浙东巨族曾有的气派和荣耀。虽说如今已进入现代社会,但这些大宅仍是一种世族文化在江南乡村的标识。尤其任氏宗祠,更是村中规模最恢宏、构造最考究的建筑。2011年1月7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氏宗祠位于任家村东部,东为乡村公路,北为空地,西、南两面皆为民居。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是历代任氏尊祖敬宗、伦理教化的地方。宗祠建筑坐北朝南,粉墙黛瓦,占地面积575平方米,为传统砖木四合院式结构,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门厅、戏台、天井、正厅等建筑,两侧为三开间两层厢房。门厅为二层七开间,明间后檐设戏台,前为蛇蟠石板铺设的长方形天井。飞檐翘角的戏台突出庭院,四柱方形,单檐歇山顶,三方敞开,无勾栏,施有攒尖天花藻井,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雕刻精细,制作考究。台前额坊上高悬“镜花水月”木匾,仿佛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只是在戏台上走走过场,“出将”、“入相”仅是美丽的谎言,纸醉金迷与灯红酒绿都只是镜花水月,洗去铅华后,留下的是啼痕无数。两边柱联则通俗风趣:“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每逢喜庆佳节,这里的戏台经常上演各种戏曲,往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正厅三开间,明间六柱十檩,五架抬梁带前轩廊后单步和后廊,次间八柱十檩,单檐硬山顶。宗祠正厅庄重古朴,结构宏敞轩昂,厅堂宽敞,造型简练,用材粗大、考究,恢弘壮观,历数个世纪而刚直挺立如旧,完整保留了明代始建时的木、石结构。斗拱、雀替、柱础等饰件雕刻古朴大方,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年的历史风貌。正厅悬挂有“会魁”、“双节流芳”、“江南名宗”等许多历代名人的匾额、抱柱对,这些匾额、楹联,词句绝佳,文采斐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表现了任氏后人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其中就有宋代大儒朱熹为任氏先人所书的“立修齐志,存忠孝心”楹联,红底黑字,字体雄浑刚劲、雍容端朴,虽然灰尘蛛网布满了表面,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耕读文化和农耕经济时代的标志,任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商议宗族大事,执行宗族私法权利,传承优秀的治家格言、家训和族规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因此,为了表现家族富有,一个宗族往往不惜工本,花费巨资,聘请能工巧匠,修建宗祠。任氏宗祠亦是如此,虽然走过了近500年历史,在岁月的沧桑中垂垂老去,无法避免地呈现出破旧颓败之状,可任氏后裔们仍顽强地守护着这份祖上传下的家业,使它多次免受战乱和人为的毁坏,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历史,保存了一座特色鲜明的宗祠建筑。


标签: 特色 缩影 单檐硬 巨资 单位 文化 分类: 博文杂谈


●陈建华
亭旁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杏梅村”,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树树红梅伸展于白墙青瓦之间,花团锦簇,馥郁飘香,总会吸引不少游人驻足观赏。这个“杏梅村”便是任家村,位于宁和溪旁,狮峰山南麓,前有溪,后有山,山明水秀,风景优美,杏梅、雪花梨和糖精梨是此地素负盛名的特产。
据《狮峰任氏宗谱》记载,任家村始祖于元皇庆二年(1313),自新昌雪窦先迁于窦岙,不合其意,越三年,再迁于岙楼,旋又迁狮峰之麓。狮峰任氏世代耕读传家,历代名人辈出,明朝末年的任大冶就是一个著名的学者、清官。袁崇焕曾对任大冶表达了高度的敬意。他在《九龠公寿序》中评价“天台(指台州)任公,适以兵部尚书郎高第推择,为庐州守,一切治行流闻远出龚、黄上”。而提起这位十世祖任大冶,村中老少村民脸上总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任家村东临亭旁溪,东北近岙楼村,东南毗花湾村,西南为下岙村,西靠双尖山,北傍天摩山。块状聚落,略呈三角形,属河谷平地。全村总人口1278人,居住户数412户,以任姓为主。从亭旁镇步行去任家,过宁和溪,左侧不远处的高墩就是任大冶的墓。坟头青草萋萋,已有400年,墓碑虽有点剥蚀、沉陷,基本保存完好。
任大冶(1571~1629),字天卿,号九龠,明末清官和著名学者。少年聪慧,颖敏过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赴京会试,登进士第,初授无锡知县,不久,迁武昌,转授刑曹主政,历员外郎中、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山东按察司兵马副使、河南督学副使、山西主考等职。任大冶一生政绩斐然,历代《浙江通志》、《台州府志》、《宁海县志》均有传,入名宦邑祀乡贤祠。他一生著述颇丰,尤精诗、词、文、赋,也精于医术,著有《姓氏骊珠》、《梁溪政余录》、《鄂渚集》、《金陵漫草》、《庐阳杂记》、《任天卿集》、《饵槎斋文集》等。
而在村内,为纪念南宋烈女、尚书金殿四女、七女而建的古庙,任氏宗祠等民居宅院依然保存尚好,仍在无声地述说着一个浙东巨族曾有的气派和荣耀。虽说如今已进入现代社会,但这些大宅仍是一种世族文化在江南乡村的标识。尤其任氏宗祠,更是村中规模最恢宏、构造最考究的建筑。2011年1月7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氏宗祠位于任家村东部,东为乡村公路,北为空地,西、南两面皆为民居。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是历代任氏尊祖敬宗、伦理教化的地方。宗祠建筑坐北朝南,粉墙黛瓦,占地面积575平方米,为传统砖木四合院式结构,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门厅、戏台、天井、正厅等建筑,两侧为三开间两层厢房。门厅为二层七开间,明间后檐设戏台,前为蛇蟠石板铺设的长方形天井。飞檐翘角的戏台突出庭院,四柱方形,单檐歇山顶,三方敞开,无勾栏,施有攒尖天花藻井,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雕刻精细,制作考究。台前额坊上高悬“镜花水月”木匾,仿佛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只是在戏台上走走过场,“出将”、“入相”仅是美丽的谎言,纸醉金迷与灯红酒绿都只是镜花水月,洗去铅华后,留下的是啼痕无数。两边柱联则通俗风趣:“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每逢喜庆佳节,这里的戏台经常上演各种戏曲,往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正厅三开间,明间六柱十檩,五架抬梁带前轩廊后单步和后廊,次间八柱十檩,单檐硬山顶。宗祠正厅庄重古朴,结构宏敞轩昂,厅堂宽敞,造型简练,用材粗大、考究,恢弘壮观,历数个世纪而刚直挺立如旧,完整保留了明代始建时的木、石结构。斗拱、雀替、柱础等饰件雕刻古朴大方,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当年的历史风貌。正厅悬挂有“会魁”、“双节流芳”、“江南名宗”等许多历代名人的匾额、抱柱对,这些匾额、楹联,词句绝佳,文采斐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表现了任氏后人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其中就有宋代大儒朱熹为任氏先人所书的“立修齐志,存忠孝心”楹联,红底黑字,字体雄浑刚劲、雍容端朴,虽然灰尘蛛网布满了表面,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耕读文化和农耕经济时代的标志,任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外,还是商议宗族大事,执行宗族私法权利,传承优秀的治家格言、家训和族规的地方,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因此,为了表现家族富有,一个宗族往往不惜工本,花费巨资,聘请能工巧匠,修建宗祠。任氏宗祠亦是如此,虽然走过了近500年历史,在岁月的沧桑中垂垂老去,无法避免地呈现出破旧颓败之状,可任氏后裔们仍顽强地守护着这份祖上传下的家业,使它多次免受战乱和人为的毁坏,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历史,保存了一座特色鲜明的宗祠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