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吧 关注:5,331贴子:110,186
  • 8回复贴,共1

侯马董氏家族墓资料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花一世界,一天一个墓。


IP属地:日本1楼2017-02-12 13:45回复
    (来自百度百科)
    侯马金代董氏墓是盛行于北宋、金代的砖雕墓室墓的代表性实例,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外檐装修和室内布置有重要价值。墓共两座,墓主为董氏兄弟。
    中文名称侯马金代董氏墓
    外文名称Dong family tomb of Jin dynasty, Houma
    地理位置山西省侯马市
    建于金大安二年
    侯马金代董氏墓墓I保存完好,已移建保存。墓室近方形,室高达4.2米,上覆斗八藻井,四壁雕砌成四面有木构房屋的庭院。北壁用海棠瓣形方柱分为三间,明间雕墓主夫妇像,分坐桌子两侧;两次间雕出插屏,外侧各一侍仆。东西壁各雕出六扇四抹格子门。南壁开门式墓门,门两侧各有一狮子。四壁下部雕须弥座,下为圭角,用二层束腰,近于宋式小木作的形式。四壁上部雕出垂莲柱和花版,北壁上雕斗、腰檐,上面雕一山面向前的歇山顶戏台,台口列五个杂剧砖俑。两侧和南壁均雕山花蕉叶,南壁蕉叶上面雕出匾额,墨书买地券。四壁装修之上为砖砌斗,承托叠涩和藻井。虚柱是外檐装修,匾额也是面向外,故可证明墓室所表现为庭院内景,对了解豪华的住宅庭院有参考价值。整个墓室各种建筑构件上均满雕图案纹饰和棂格,有些同《营造法式》所载相似,有些为《营造法式》所无,现存宋、金建筑的装修、图案多为后世所改,此墓的宋、金墓室雕刻恰好填补了空白。雕砖艺术也具有较高水平。


    IP属地:日本2楼2017-02-12 13:50
    回复
      侯马董氏家族墓
      发布日期: 2012年05月04日 11:00
      来源: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59年1月,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在配合侯马平阳机械厂基本建设时发现了两座仿木构结构砖室墓,墓主人分别为董明(大安二年、1210)、董玘坚。在此后的60年代,于同一地点又陆续发现六座形制相似的仿木构结构砖室墓,通过发掘清理,在两座墓室内发现了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墓主人分别为董海(承安元年、1196)和董万(大定十三年、1173),由此断定这是一处金代中晚期的董氏家族墓地。
      董氏家族墓地的墓室营造都极为精美,平面多为矩形或方形。墓室四壁下多为须弥座;上砌隔扇或厅堂场景,再上砌铺作;墓顶部分多为穹窿顶或八角叠涩攒尖顶。董明墓是唯一一座由前后墓室组成的墓葬,墓室装饰大多为砖雕,部分辅以彩绘,内容丰富多彩,有墓主人生活图、出行图、马球图、士马交战图、八仙人物图、吉瑞祥饰等。最为精美的是董明墓北壁正中的两垛铺作间,砌有山华朝前的戏台一座,台上有五个涂彩的戏俑排成一行,正在表演杂剧。侯马董氏家族墓地对于仿木构结构砖室墓的传承演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于我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董明墓和董海墓因其代表性,先后搬迁复原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院内展示


      IP属地:日本3楼2017-02-12 14:11
      回复
        侯马金代董明墓藻井背板(八仙人物——吕洞宾)
        发布日期: 2016年01月20日 11:00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
        浏览次数: 1667

        董明墓藻井背板——吕洞宾
        金代
        上宽0.18、下宽0.43、高0.6米
        头戴软巾,颌下一缕长须,身穿右衽长衫,袖手而立,长须及长衫随风摆动,背后插一柄羽扇,凝目回首,一幅仙风道骨模样。共八块,分别为八仙人物,装置在左右有槽口的边框上。


        IP属地:日本4楼2017-02-12 14:17
        回复
          (来自旅游网站蚂蜂窝)
          山西 侯马市 金代董氏砖雕墓
          作者:clr804
          发表时间:2012-12-21 11:22:54
          下午,打车去侯马考古所,去看那里的董氏砖雕墓。董氏砖雕墓最初是在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发现的,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院内。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建墓。
          考古所离我们住处不远,位于过去侯马老县城内西大街(如今叫路西西街),打车只几元钱。当我们进到所办公室说明来意,却被告知这两个墓室并不对外开放参观。办公室主任是位看来很和气的女干部,听说我们大老远从外地专程来此,不忍心让我们白跑一趟,特意上楼请示了所长,总算特批准予我们参观。所以这次参观机会实为难得。
          董海墓为前后两室,系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比例适当,磨砖对缝,原有的色彩尚在。
          西墙与北墙:

          东墙与南墙:

          南墙戏剧场面局部

          西墙出行图局部

          内室入口

          .董海墓的墓室门,题为“庆阴堂”

          董明墓虽然只有单墓室,但是它的局部砖雕手法是高浮雕,基本上已经接近圆雕。墓室北壁上方砌有一座小戏台及生、末、净、旦、丑五个戏俑,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



          IP属地:日本5楼2017-02-12 14:26
          回复
            院落一角一个小丫鬟表情生动,令人感到如同真实生活场景

            服饰怪异的人物,似乎像是化身渔樵的仙人?

            墓外散放的护墓牲畜石雕


            IP属地:日本6楼2017-02-12 14:27
            回复
              (来自百度百科)
              侯马董氏金墓戏俑
              金代戏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马市西郊。据墓葬买地券砖文字记载,为金大安二年(1210)董坚墓。墓为砖砌仿木构建筑。墓室后壁上部,有砖制舞台一座。舞台上排列着5个彩绘砖俑,均作表演状,面部有化妆[1] 。

              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 25 《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从董氏墓戏俑的装束和表情动作来看,恰与《辍耕录》所称金院本五个脚色行当相吻合。所以,一般认为它是金院本一个演出场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着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间,表情凄楚,似在倾诉,是一个饰演平民的“引戏”脚色。左起第 2人,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着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倾,作怒视状,是一个饰演皂隶的“副末”脚色。左起第 4人,戴卷角幞头,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带,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一个“末泥”脚色。左起第 5人,着宽袖黄底虎皮纹镶黑滚边长袍,红裤,黑靴胸部敞开,头上梳一偏髻,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从上到下勾了一笔,作为眉毛的夸张处理,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双腕各戴红手镯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贴面颊,作吹口哨状,表情滑稽,是一个“副净”脚色。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 25 《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从董氏墓戏俑的装束和表情动作来看,恰与《辍耕录》所称金院本五个脚色行当相吻合。所以,一般认为它是金院本一个演出场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着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间,表情凄楚,似在倾诉,是一个饰演平民的“引戏”脚色。左起第 2人,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着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倾,作怒视状,是一个饰演皂隶的“副末”脚色。左起第 4人,戴卷角幞头,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带,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一个“末泥”脚色。左起第 5人,着宽袖黄底虎皮纹镶黑滚边长袍,红裤,黑靴胸部敞开,头上梳一偏髻,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从上到下勾了一笔,作为眉毛的夸张处理,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双腕各戴红手镯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贴面颊,作吹口哨状,表情滑稽,是一个“副净”脚色。董氏墓戏俑的出土,为研究金院本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董氏墓戏俑的出土,为研究金院本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IP属地:日本7楼2017-02-12 14:52
              回复
                来自新浪微博用户:小老醯儿
                山西国宝(三)董氏砖雕墓发现于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院内。两座墓葬的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和大安二年建墓。董海墓为前后两室,按照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设计精巧,色彩尚在,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IP属地:日本8楼2017-02-12 15:05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14 08: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