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吧里对蒋舒的关注度似乎很高,甚至有洗白的趋势
,我觉得有些道理,也跟着洗了一下,可是蒋舒的悲剧真的是出身和傅佥的低情商造成的吗?他本人真如吧友所讲是个“低配邓艾”吗?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问题。
先从傅佥和蒋舒开始说起,这也是蒋舒从一个有B无A五维超鬼的四流将领变成姜维传中常败军属性碾压张翼的叛徒步兵的起点。
据傅二代回忆,蒋舒是上学时期替他撑腰的大哥。傅二代年幼老实,没少被太保学生收保护费,只有蒋大哥是他的靠山,可以使他免受涂炭之苦。所以蒋舒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他帮助的人”。为什么是最困难的时候?我认为,可能是小傅佥宽厚的性格并不适合做武将,父亲傅彤也可能并没把他当做武将培养从小刻苦习武,不然的话应付几个少年蒋舒都能解决的小混混应该绰绰有余。但是小蒋舒真的是出于正义感才给他做大哥的吗?我认为未必,从蒋舒后来对傅佥的嫉妒来看,更可能是出于一种让别人依赖自己的满足感。但是夷陵之战之后一切都变了,傅佥的武人灵魂被唤醒,开始苦练武艺,成了一个出色的武人。蒋舒呢?这段时间他是苦练了武艺还是熟读了兵法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他两样都很平庸。而另一方面,渐渐长大的蒋舒意识到了益州人惨淡的政治前景,但是和张翼、谯周不同,蒋舒对外乡人的仇恨是建立在“自己怀才不遇”的基础上的。他把傅佥的成绩简单的归结为富二代背景给他的影响,若不是有一个长得帅武艺又强的富二代作对比,我认为蒋舒对外州人的仇恨未必会深到连张翼都惊讶。最恐怖的是,傅佥还是个天然黑,这就更给蒋舒偏激的认识火上浇油,他把蒋舒看得太简单了,从没想过蒋舒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在他眼里,蒋舒仍然是陪他度过难关的挚友,但蒋舒早已承受不了傅佥的成长带给他的落差。
如果说蒋舒是荆州人,或者傅佥没有一个名将父亲,他的命运会改变吗?我认为很难,蒋舒的悲剧根本上来讲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他没有搞懂“自己想变成的人”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先知将军张伯岐从最开始就不看好他。如果他没有认识傅佥,也许他只会作为一个中级武官度过一生,但是傅佥给他的回报把他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傅佥的举荐不但没让他感激,反而让他耻辱。我自己得到这个位子是早晚的事,现在你帮我算什么?所以没必要再拿秦川之战傅佥的脑残表现说事,没有这件事蒋舒一样会在阳安关之战投敌。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的苛责蒋舒,即使谁也没办法改变他自视甚高的毛病。奇怪的是常败军中一直都没有人发现蒋舒的这个性格缺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蒋舒的性格做出这种事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且即使得到肯定和赏识,他的才能(军事上)也不能和他的理想相称(让我达到这个位子我未必会比卫将军差),没有必要洗白。
那么蒋舒是低配邓艾的说法是否确切呢?我认为并不确切。蒋舒和邓艾都轻视“武人精神”,但是并不能代表两人是同类的将领。邓艾是实用主义者,他认为武人是为战胜服务的机器,武人精神对打赢战争意义不大,在邓艾看来也就一文不值。蒋舒也是不认可武人精神的实用主义者,但是蒋舒却并没表现出哪怕一点邓艾那样的谋帅才能,也没怎么见蒋舒在战局部署和策略运用上下功夫,只是二人冷静的性格相似而已。我认为真正是低配邓艾的小型谋帅是赵广。换句话说,邓艾的谋定后动和他的实用主义是两个分开的特点,并不一定等同。
蒋舒仅有的几次闪光点都表现在战场下。寿春剧情里对魏吴两国政局的精准判断,史线结局准确抓住了钟会的命门,幻想线里处于两国都排斥的地位却屡屡逢凶化吉,靠的都是他独有的特长——审时度势。然而他的这份才能在军中没什么用武之地,何况常败军还有宁随。而且,为什么毌丘俭即将起兵时宁随派了杨兰、傅佥和蒋舒三个人深入敌境执行任务?杨兰有勇有谋,而且有这方面的经验(作为使者去见曹真),确实是常败军的最佳人选。傅佥和蒋舒大概是宁随觉得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刚好可以互补,而且两个人是新一代将领不至于像元老们任务过重走不开。事实上蒋舒那除了战场在哪都灵的判断力也确实帮了不少忙。蒋舒或许不太适合做武将,用它自己评价“大魏双璧”的话评价他自己再恰当不过,“如果去当文官,说不定能当到三公”。
最后,蒋舒在傅佥墓前的悔恨我觉得并不能理解为蒋舒明白了二人友谊的可贵,因为蒋舒从一开始和傅佥就没什么友谊。傅佥和蒋舒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可以说是两种相反的人。蒋舒之所以会认为傅佥是自己真正的好兄弟,是他明白了自己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之后,发现能永远包容他,把他看做真朋友的人只有一个。当然,蒋舒的性格也很难找到知己级别的挚友。把这两个永远不可能变成知己的人绑在一起成为“兄弟”,大概是R大开过最具悲剧性的玩笑。

先从傅佥和蒋舒开始说起,这也是蒋舒从一个有B无A五维超鬼的四流将领变成姜维传中常败军属性碾压张翼的叛徒步兵的起点。

据傅二代回忆,蒋舒是上学时期替他撑腰的大哥。傅二代年幼老实,没少被太保学生收保护费,只有蒋大哥是他的靠山,可以使他免受涂炭之苦。所以蒋舒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他帮助的人”。为什么是最困难的时候?我认为,可能是小傅佥宽厚的性格并不适合做武将,父亲傅彤也可能并没把他当做武将培养从小刻苦习武,不然的话应付几个少年蒋舒都能解决的小混混应该绰绰有余。但是小蒋舒真的是出于正义感才给他做大哥的吗?我认为未必,从蒋舒后来对傅佥的嫉妒来看,更可能是出于一种让别人依赖自己的满足感。但是夷陵之战之后一切都变了,傅佥的武人灵魂被唤醒,开始苦练武艺,成了一个出色的武人。蒋舒呢?这段时间他是苦练了武艺还是熟读了兵法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他两样都很平庸。而另一方面,渐渐长大的蒋舒意识到了益州人惨淡的政治前景,但是和张翼、谯周不同,蒋舒对外乡人的仇恨是建立在“自己怀才不遇”的基础上的。他把傅佥的成绩简单的归结为富二代背景给他的影响,若不是有一个长得帅武艺又强的富二代作对比,我认为蒋舒对外州人的仇恨未必会深到连张翼都惊讶。最恐怖的是,傅佥还是个天然黑,这就更给蒋舒偏激的认识火上浇油,他把蒋舒看得太简单了,从没想过蒋舒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在他眼里,蒋舒仍然是陪他度过难关的挚友,但蒋舒早已承受不了傅佥的成长带给他的落差。
如果说蒋舒是荆州人,或者傅佥没有一个名将父亲,他的命运会改变吗?我认为很难,蒋舒的悲剧根本上来讲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他没有搞懂“自己想变成的人”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先知将军张伯岐从最开始就不看好他。如果他没有认识傅佥,也许他只会作为一个中级武官度过一生,但是傅佥给他的回报把他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傅佥的举荐不但没让他感激,反而让他耻辱。我自己得到这个位子是早晚的事,现在你帮我算什么?所以没必要再拿秦川之战傅佥的脑残表现说事,没有这件事蒋舒一样会在阳安关之战投敌。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的苛责蒋舒,即使谁也没办法改变他自视甚高的毛病。奇怪的是常败军中一直都没有人发现蒋舒的这个性格缺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蒋舒的性格做出这种事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且即使得到肯定和赏识,他的才能(军事上)也不能和他的理想相称(让我达到这个位子我未必会比卫将军差),没有必要洗白。
那么蒋舒是低配邓艾的说法是否确切呢?我认为并不确切。蒋舒和邓艾都轻视“武人精神”,但是并不能代表两人是同类的将领。邓艾是实用主义者,他认为武人是为战胜服务的机器,武人精神对打赢战争意义不大,在邓艾看来也就一文不值。蒋舒也是不认可武人精神的实用主义者,但是蒋舒却并没表现出哪怕一点邓艾那样的谋帅才能,也没怎么见蒋舒在战局部署和策略运用上下功夫,只是二人冷静的性格相似而已。我认为真正是低配邓艾的小型谋帅是赵广。换句话说,邓艾的谋定后动和他的实用主义是两个分开的特点,并不一定等同。
蒋舒仅有的几次闪光点都表现在战场下。寿春剧情里对魏吴两国政局的精准判断,史线结局准确抓住了钟会的命门,幻想线里处于两国都排斥的地位却屡屡逢凶化吉,靠的都是他独有的特长——审时度势。然而他的这份才能在军中没什么用武之地,何况常败军还有宁随。而且,为什么毌丘俭即将起兵时宁随派了杨兰、傅佥和蒋舒三个人深入敌境执行任务?杨兰有勇有谋,而且有这方面的经验(作为使者去见曹真),确实是常败军的最佳人选。傅佥和蒋舒大概是宁随觉得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刚好可以互补,而且两个人是新一代将领不至于像元老们任务过重走不开。事实上蒋舒那除了战场在哪都灵的判断力也确实帮了不少忙。蒋舒或许不太适合做武将,用它自己评价“大魏双璧”的话评价他自己再恰当不过,“如果去当文官,说不定能当到三公”。
最后,蒋舒在傅佥墓前的悔恨我觉得并不能理解为蒋舒明白了二人友谊的可贵,因为蒋舒从一开始和傅佥就没什么友谊。傅佥和蒋舒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可以说是两种相反的人。蒋舒之所以会认为傅佥是自己真正的好兄弟,是他明白了自己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之后,发现能永远包容他,把他看做真朋友的人只有一个。当然,蒋舒的性格也很难找到知己级别的挚友。把这两个永远不可能变成知己的人绑在一起成为“兄弟”,大概是R大开过最具悲剧性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