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荣耀吧 关注:56,233贴子:638,315

回复:【大唐荣耀】带图详八醋王衣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终于有总结了,而且楼主内行啊,太高兴了服装绝对是这剧的大亮点,我也跟楼主一样爱里面的男装甚于女装,尤其是男主的衣服,真是好好好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7-02-09 15:12
收起回复
    红蕊男装超级帅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7-02-09 15:16
    收起回复
      顺手截了两张非常喜欢的发髻。


      这只是侍女的,是不是就已经很美啦?
      再看几张。



      81楼2017-02-09 15:21
      收起回复
        史思明这身衣服看起来很年轻啊。

        顺便再看一眼小郡主。


        82楼2017-02-09 15:23
        回复
          留个爪印,楼主继续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7-02-09 15:23
          收起回复
            还以为男主换了套衣服,结果……啊……原来是调色背的锅,还是蓝色那套。


            84楼2017-02-09 15:43
            回复
              支持楼主,图文都美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7-02-09 15:55
              收起回复
                终于截到这套全身了。其实这套我也喜欢,好吧,我坦白,我就喜欢这个色系的。



                86楼2017-02-09 16:25
                收起回复
                  厉害了,我的楼主。当时男主红色那件惊艳我了,让我莫名想到贾宝玉


                  87楼2017-02-09 16:50
                  收起回复
                    帖子已收藏!等待后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7-02-09 17:13
                    收起回复
                      楼主好棒好专业!我不懂这些就单纯觉得这剧服装很好看。。有时候看完两集农药,没东西看了会看下隔壁剧,然后真心被各种服装辣眼睛到不行……偏偏还有宣传【所穿盔甲制作耗费1万小时】


                      IP属地:江苏89楼2017-02-09 17:14
                      收起回复
                        从头看到尾,lz真的超级棒!被科普了好多知识~~


                        90楼2017-02-09 17:14
                        收起回复
                          楼楼好棒,加油哈,帖子已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7-02-09 17:40
                          收起回复
                            其实,虽然目前为止我都在挑着可夸的说,也觉得这剧还是比较良心的,比如坊间的坊字音没有读错,坊也确实是唐代长安独有的城建专用词,又比如尚书右仆射没有读成she……真的算比较走心的剧组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槽点。比如今天看到皇帝下旨封崔孺人为广平王妃,上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实在尴尬。记得之前也有一次颁圣旨,第几集忘了,当时看的时候还跟基友称赞说总算不是奉天了,没想到又一次出现了……

                            关于这个用法,其实百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搬一下:明太祖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与臣下诰敕命中首称「奉天承运皇帝」。而圣旨上因为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要平齐。皇帝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于是误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也就是说,唐代还没有奉天殿,“圣旨”里也不该有“奉天”。
                            为何我加了个引号,因为大家都知道,“圣旨”是承载皇帝命令的文书,不过它的范围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是因为人们非常崇敬帝王,就统称为“圣旨”,就好像我们称呼一些文件为“红头文件”,但这并不是它本身的名字一样。
                            比如“旨”、“诏”、“制”、“敕”、“谕”,这些文书都和皇帝有关,但它们出现的朝代不同,用处也大有不同。
                            “旨”是各类帝王指示的总称;
                            “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我们常说的“诏书”就是这个“诏”,这个名字是秦始皇定下的;
                            “制”、“敕”、“谕”都是“诏”的下属分类——
                            “制”的使用范围主要是用以颁行国家各类典章制度,大家以“制度”一词来理解“制”的意思可能更容易懂些;
                            “敕”一般是任命官职;
                            “谕”是相对而言比较随性的一种,可以不是正规的文书,口述的就叫“口谕”,手写的就叫“手谕”。
                            所以,我们可以把“圣旨”理解为皇帝批复的公文和颁发的法令等。
                            那么唐代的圣旨叫什么,又怎么写?这就要从唐代皇帝办公的方式来说了。
                            大家一提到天子办公,第一反应都是皇帝批折子,其实“奏折”一词也是清朝才有的。和皇帝下发的文件名字各自不同一样,臣子上交给皇帝的公文也有各种各样的名称。
                            “上书”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吧,这个词在战国就有了,到了秦代,人们就把“奏”作为臣子向君主进言的统称,后来也就有了“上奏”、“上疏”这么一说。
                            到了汉代,除了“奏”,还出现了“章”、“表”、“仪”。“章”一般是用于臣子向皇帝谢恩的。“表”,大家肯定都背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可能也听过一篇大名鼎鼎的《陈情表》,这个“表”,起先是一种抒情意味很浓的,用以臣子对君主表达忠诚和希望的文书。三国两晋,但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表体多包”之说。而到了唐,“表”又被其他问题所取代,它的适用范围又更小了。
                            绕了半天,唐代最常见的公文有什么?
                            除了前面说到的“奏”、“表”(前面只说它的使用范围变小,并没有说它消失了哦),常见的还有“疏”、“状、”“议”等——
                            “疏”,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唐代名臣——魏征,他写过《谏太宗十思疏》,从这个文件名可以猜出,“疏”就是臣子就某件事情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看法;
                            “状”,在唐代一般叫“牒状”,用以下级向上级陈述事由;
                            “议”,是臣子就重大国事向君王论说事理、表述意见的文书。
                            这些臣子给皇帝发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公文,往哪儿放呢?勤政殿?上书房?
                            在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六部大家都知道了,是吏、户、礼、兵、刑、工;这个“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前剧中所封的“尚书左右仆射”,就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一句话概括这三省的行政区别,就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唐太宗觉得这么搞还不够好,万一有点什么事大家互相踢皮球怎么办?干脆把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
                            是不是有点晕?
                            简单理解,就是所有需要皇帝批阅的东西,都在政事堂。先给中书看看,再让皇帝批批,有时直接写个评语,不过瘾了就另外发个文件,再给门下审审(门下可是非常牛的,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最后交给尚书省执行。(不过,尚书省长官一开始也是有决策权的,贞观以后,尚书左右仆射的地位动摇,后来因种种原因,反正被排除于决策机关之外,就变成单纯的执行机构了。)
                            所以,真正的唐代“圣旨”,开头没有“奉天”,而有“门下”。这里,森林鹿的《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写得非常好,这两本书我都买了,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看看。把这一段截给大家看一下,相信你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了,
                            ---------------------------------------------我是摘抄分割线------------------------------------------------------
                            唐代的“圣旨”,其实更常用的称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种七小类,无论哪种,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和“钦此”结尾。
                            那么唐代敕旨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么说吧,如果您的穿越质量高、效果好,直接穿成了皇帝本人,再乱斗一番坐稳了皇位,下一步应该做啥?
                            应该先大肆封赏自己的亲属死党有功之臣对吧?顺便再把旧有规章制度里看不顺眼、对自己不利的重大条文修改修改?
                            这时候发出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种“制书”。具体说,下面还要再分三小类,立皇后立太子、封亲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册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对,很有范儿的仿古风竹简——第二小类正经叫“制书”,用来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重大旧制度、赦免战俘什么的,写在不会生虫虫的绢黄纸上;第三小类叫“慰劳制书”,是颁发给大臣们的表扬信和奖状,应该也是写在绢黄纸上。
                            这三类敕旨,内容和格式大同小异,所以可以统称为“制书式敕旨”。一般格式如下:
                            ——————胡编圣旨内容的分割线——————
                            门下:【这里填圣旨内容,如:我老婆很彪悍我要封她当皇后/张三跟我JQ浓厚我要拜他为宰相/那个不准老子赖床上朝迟到的旧规章太坑爹了我要废掉,等等】。主者施行。
                              A年B月C日(这个C的数字,有时候原件要皇帝亲笔填写)
                            中书令臣【赵阿大】 宣
                              中书侍郎臣【钱阿二】 奉
                              中书舍人臣【孙阿三】 行
                            侍中臣【李阿四】
                              黄门侍郎臣【周阿五】
                              给事中臣【吴阿六】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
                              D年E月F日
                            制可(这个“可”字原件由皇帝亲笔签署)
                            H年I月J日
                              尚书省负责实施政务的具体部门
                            尚书左仆射臣【郑阿七】
                              尚书右仆射臣【王阿八】
                              某部尚书臣……某部侍郎臣……(以上是尚书省一堆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签名)
                              告【政务内容当事人冯阿九】
                              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陈阿十】
                              令史【褚十一】……(以上是负责抄写制书和存档的低级办事员签名)
                              X年Y月Z日 下
                            ——————圣旨结束的分割线——————
                            您说什么?看得眼圈圈了不明白什么意思?唉,作为刚穿越过去新上手的皇帝,这也是正常的。多解释几句吧。
                            ---------------------------------------------我是摘抄分割线------------------------------------------------------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这剧里称呼皇帝为“陛下”,其实唐代皇帝最常见的称呼是“圣人”。


                            92楼2017-02-09 19:00
                            收起回复
                              呀,漏贴了一段,继续补贴。记住,作者名字叫森林鹿!!!
                              -----------------------------------摘抄------------------------------------------
                              如果对中学历史课本内容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唐代的政治制度一般是叫做“三省六部制”的,对不?三省就是中书省(里面的官员是大大小小的皇帝秘书)、门下省(里面官员是大大小小的审查员)、尚书省及其下属六部(相当于国务院和下属的各部各司,真正落实政策干活的地方)。
                              那么这个“制书式敕旨”的出台流程是这样的:
                              1.某天有人提醒皇帝你,或者你睡醒了自己想起来,有个人要封拜啦/有件大事要办啦,你就叫来中书省的官员,也就是秘书们,叫他们写个关于这事的公文。
                              2.这件公文呢,因为按制度写好以后要送门下省审查,所以公文开头都是“门下:(当然那时候没有标点哈)”,后面接政务内容,一般要写得骈四俪六文辞华丽用典深奥,以显示我这个政府班子是有文化滴。然后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A年B月 日”,“日”之前的数字空着,写好以后,把文件先送给皇帝你过目。
                              3.皇帝看后,感觉可以,就提笔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数字C填上,作为“我看过了这是我的意思”的凭证,这个步骤叫“画日”,随后发回中书省。
                              4.中书省秘书们接到皇帝你发回来的文书,要照抄一份,而把有你亲笔“画日”的原件存档留起来(以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看过你们欺君造假= =)。
                              5.原样抄好的文件,中书省的秘书们要在后面签名。一般是三个等级的秘书按照官大官小依次签,就是“中书令臣【赵阿大】 中书侍郎臣【钱阿二】 中书舍人臣【孙阿三】”这样。 “宣、奉、行”都是政务术语,不详细解释了哈。签完名以后的文件,发到门下省去审核。
                              6.门下省的各位审查员大佬们看完,如果没啥修改意见,就也按官大官小依次签名,再写上审查意见和审查日期,就是制书里“侍中臣【李阿四】黄门侍郎臣【周阿五】给事中臣【吴阿六】等言: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意思是上面的内容没问题,拿给尚书省各部门去执行吧) D年E月F日”这部分。
                              7.门下省把签完意见的文书,再次上送给皇帝你看,你想批准,就提笔在文书后面写一个“可”字,这个步骤叫“画可”,再发回门下省。
                              8.门下省官员把你发回来的文书,照抄一份,有你亲笔“画可”的原件存档留起来(还是为了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批准过你们欺君造假= =)。原件上由你亲笔写了一个“可”字的地方,抄件上是由门下省的大头头侍中写两个字“制可”,意思是“皇帝在这里签字同意了”,再把抄件发给尚书省里具体负责实施这项政务的部门。
                              9.尚书省里的具体部门接到这份公文后,先在上面注明收文时间和承办单位,如“H年I月J日 左司郎中”,然后从尚书省大头头到具体办事员,排队来签名一遍= =
                              10.尚书省的签名完毕,办事员拿着这份公文,跑去向封拜/表彰的当事人宣读,并在公文上写明:“告【当事人冯阿九】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意思是“已经向当事人告知了圣旨内容,现在圣旨生效,他已经被封拜表彰了”。
                              11.最后,负责抄写这份制书并存档的几个低级办事员,也要签名并注明抄写、存档时间,即“主事【陈阿十】令史【褚十一】……X年Y月Z日 下”
                              啥?你说这圣旨上签名太多真麻烦,问能不能省省?对不起,不能,当官的公务员们拿着国家俸禄,严禁空岗旷工不打卡不签名……当然,如果确实有特殊情况,那也可以特事特办,比如:
                              如果三省的大头目官位空着,发敕旨的时候皇帝你还没任命中书令、侍中、左仆射等大官,那就由三省工作人员在本该由大官签名的地方写一个“阙”字;如果大官们休假了不上班,就写个“假”;如果大官们出差了不在官署办公,就写个“在某地”;如果……总之可以没人签名,但是官职不能少,格式不能乱,否则这件“制书”的合法性、严肃性、神圣性就降低了。
                              唉,您不要扶额捏头一脸痛苦像嘛,上面说过了,唐代的“圣旨”或曰“敕旨”可以分为两大种七小类,咱们这刚刚才说完第一大种“制书”,还剩另一种咱没说呢。
                              “制书”其实是应用在一些所谓意义重大、但实际程序简单的事务上,比如立个皇后封个宰相啥的,只用相关部门准备好东西办个仪式就行了。在治理国家中,最复杂、最占精力、数量也最大的,是那些无穷无尽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行政区划调整啦,任免中低级官员啦,审判罪犯啦,准备打仗啦,纳粮收税赈灾济民啦……处理这些工作的圣旨,统称为“敕书”,大部分是写在“黄麻纸”上。
                              与“制书”相比,“敕书”的特点是:程序简单、环节少、实质内容丰富。
                              比如某天皇帝您上朝了,正坐在御床上发呆梦游,忽听某宰相出班启奏:“不好啦,草原十八部(= =)又在边疆攻打俺们的城堡烧杀抢掠来啦,陛下您说怎么办?”
                              这时候,按惯例您要学习韦公小宝,反问回去:“你们说怎么办?——各位宰相你们商议一下拿个办法,写成奏状给我看。”
                              于是“敕书”的制作流程开始启动,半天后,您收到了宰相们联合递上来的公文:
                              ————敕书内容的分割线——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此处写政务处理意见,如: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俺们要狠狠打,把战场周围的各部驻军都调过去增援,限他们什么时间赶到,粮食从哪个仓库运送,兵器从哪个武库调拨……】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A年B月C日
                              ——————敕书内容暂时结束的分割线————
                              你把这篇公文看了几遍,提笔批复。如果你想偷懒,表示完全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叫他们直接去办理,那写个【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同意,需要他们修改处理办法,或者虽然同意但有很多话想吐嘈,也可以长篇大论地写一堆朱砂红字批复回去,比如:【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你们年年头痛医头只想着混过去就行,就不能想个长远办法解决一下嘛。你们说的办法我同意实施,但是还要另外选兵培养将领,争取三年内打出关外直踹十八部老巢,做不到你们几个就给我集体辞职让贤你妹的>_<——敕(这里的“敕”相当于皇帝自己签名)D年E月F日】
                              宰相们接到了写满你吐嘈的批复,一边擦汗,一边拿黄麻纸重抄一份,如下:
                              ————敕书升级版内容的分割线——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政务处理意见: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A年B月C日
                              敕旨:【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让贤你妹的>_< D年E月F日】
                              ——————敕书主要内容结束的分割线————
                              老规矩,有皇帝御笔的原件存档收藏防你耍赖,抄件经中书省官员签名【宣……奉……行】后发门下省,门下省审核签名后直接发尚书省执行,既不用再向皇帝你复奏,也不用那么多官员排队签名(只有与此件政务直接相关的人员需要签名办理)。
                              以上说的这两种圣旨,“制书”和大部分“敕书”,都是需要皇帝亲笔签字,才能下发办理的。但是“敕书”里还有一小类叫“敕牒”的,用来处理大量不重要的、有前例可循的琐碎政务,这种就不需要皇帝亲笔签名,而由宰相注上一句“此事我们已经告知皇帝他同意我们的意见【奉敕依奏】”完事。
                              行文至此,如果您觉得穿越过去做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累死个人又拘死个人了,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以上说的这些制书、敕书什么的,其实都是国家正式公开的文件,所以程序要求很严格。但是事实上皇帝和高官重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不都是使用这些正式公文来办事,而是经常写一些无格式要求的简单小纸条私相传递、指挥各部门人员,如【某某:有件事你帮我办一下,这么这么回事……敕】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由皇帝手写、没经过宰相审核商议的小纸条,不是国家正式公文,不能叫“圣旨”或“敕旨”,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收纸条的人按不按纸条上的意见办事,全看他跟皇帝之间的个人感情好不好了(有不好的吗?= =)
                              最后说两个细节问题:
                              第一个是有人问,这一份圣旨喵的动不动需要N个部门的大几十个人签名来签名去,这办公效率得多慢啊?这个,其实也要看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工作氛围。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临川公主制书,十几个人签名办事,但是制书从启动到办完,也就用了两天。
                              第二个,俺们听惯了所谓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但是从上面圣旨的产生过程中您就能感觉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 “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不过关不签名,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可”,门下省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刘后滨著
                              -----------------------------------摘抄------------------------------------------
                              如果大家对唐代生活很感兴趣,不要错过这两本书。


                              93楼2017-02-09 1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