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修补过的。。多了些论据。。润色了下语言。。原帖在奈克斯特吧
一:对于1—17集的简评
《杰克奥特曼》作为昭和二期的开山之作,究竟于奥特曼系列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以及重要的地位,想来已无需赘言:无论是“人类奥特曼”的设定,“主人公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练、成长”,还是从个人生活角度对主人公乃至主要配角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刻画、描写并突出不同且鲜明的人物性格,于奥特曼系列而言,都有着如同模板一般的地位。拿第二集《反击战》为例,刻画出乡秀树因得到力量而迷失自我直到醒悟,成长的剧情,这种套路在《戴拿奥特曼》,《麦克斯奥特曼》中亦可窥其踪影。而在第五、六集《双怪兽大闹东京》中,防卫队长官同战队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亦为后续作品沿用。而以孩童、少年为绝对核心并作为故事矛盾的焦点,从而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如第十五集《说谎的男孩》,也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剧情模式,限于篇幅,暂举三例。
但是,在我看来。对《杰克奥特曼》前期进行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实与其特色,优点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本文的重点即是想从《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入手,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至于收视率问题(如在第六集之后收视率曾一度不振,直至第22集《垃圾怪兽》有较大改观),则不在重点讨论之列。
二:《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主要特色之一——“人类奥特曼”
如果说“人类奥特曼”的直观含义乃是拥有像人一样性情的奥特曼的话,或许就依《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的表现而言,并不十分准确,个人认为,不如用“奥特曼的人间体依然保留着同人类一样的性情”更加贴切。支持我观点的,应该是前期剧集中所体现出的:乡秀树与杰克二者所表现出的各自意识的独立性,第一集,第二集自不必多言,以第四集《致命一击》为例,因杰克奥特曼的战败,乡萌生出“即使奥特曼输了,自己也绝不认输”的念头,并由此展开了身体上的磨练,并在最后出现了以人类的血肉之躯强行冲击怪兽的情节。再如,对于乡秀树的变身方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杰克奥特曼仅仅是乡秀树在使尽全力仍无法脱险的最后奇迹与希望,与那种拥有变身器,将奥特曼的能力作为自己最后的底牌的人间体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即在第九集《紧急救援》,乡秀树为营救南奇拼尽全力,到头来被飞机残骸卡住无可奈何,表现出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人类的无力与无奈。
因此,这种对于乡秀树同杰克奥特曼在意识上具有各自独立性的表现,其实并不十分有助于“人化英雄”的刻画,奥特曼系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个人认为,是源于作为主人公奥特曼形象塑造的成功,而之所以其形象能够大获成功,是源于编剧对于奥特曼的“人物性格揭示”的手法技巧的成功,即,通过反衬或对照来揭示人物性格真相,举一个相近的例子,《邦德》系列电影之所以同样经久不衰,其魅力同样于此,邦德,表面上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英式绅士的外表下,隐藏的是拥有机智敏锐般思想,坚韧意志的特工形象,这就会给观众带来无穷的愉悦,对于奥特曼而言,亦如此:奥特曼在平常状态下,看似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其人类面孔下,隐藏着的,同样是神奇而又强大的力量,让人着迷。这种模式发展到《杰克奥特曼》这里,本应该可以通过“人类化奥特曼的”概念,使得“人物性格真相揭示”的成功元素——对比与反衬,更加巧妙的作用到对于杰克奥特曼的角色塑造中,但遗憾的是,在前期剧集中,对于这种人间体与奥特曼在意识上相分离的表现,阻碍了上述技巧的作用与表达,“人类奥特曼”之所以更加富有魅力,是因为他像人,但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奥特曼,一个英雄。但就《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来说,对于乡秀树在本质上的英雄形象,所着墨的实在太少,由此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富有个性,有着私人感情生活的让人信服的角色,但或许仅此而已,与这种人类性格所对比、反衬下的英雄形象,则显得十分单薄,第二集在早早的显示了奥特曼赋予其的超能力后,便没有下文,以至于只能用对于怪兽出现时而产生的“噪音”,以强调乡秀树是作为奥特曼一般的存在,这在人物和故事的设置上,就有些过于单调了,如,在第三集《怪兽山》中,突出表现了乡坚持己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并引入了其在童年时代的记忆以及与明子的感情戏份,但是,这并不能遮盖其作为英雄形象在剧中表现的乏力。一句话,前期的乡秀树,是一个丰满的人类角色,但其身上的英雄元素的表现,并未得到与前者相同的重视,直到故事发展到中后期,随着杰克奥特曼与乡秀树二人各自意识独立性的淡化,才使得乡秀树——杰克奥特曼的立体、多面形像才终于有了非常大的起色。
三:《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的主要特色之二——人物冲突设置的频繁化,复杂化
如果说《杰克奥特曼》剧集前期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即是大段大段的因人物产生矛盾,冲突而带来的对白。将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刻画,拉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重视的高度。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杰克奥特曼》中主人公以及主要配角形象的塑造,大有裨益。
乡秀树自不必多言,加藤队长关心队员但在行为处事上拥有一套自己所坚守的原则以及不可触碰的底线使得此人并非像伊吹那种仅仅以严苛的气势加以突出个人形象这般简单,至于说到加藤队长被人认为时常处于弱势地位,怕也和前期非常注重人物冲突的设置与刻画有关,(换做伊吹,其在第五十集《来自地底的威胁》中面对参谋的问询所做出的反映,并不比加藤好多少。)而南奇的包容宽和,照顾新人,替人人着想的品质,岸田的严苛、拥有强烈的自尊心的如同旧日本军人般的强势性格,亦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并非代表《杰克奥特曼》前期突出人物冲突的情节的设置是不容置疑的正确决定,相反,因为此,为剧集带来了种种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故事情节(故事结构)与人物是相互连锁的,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其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则是通过压力之下的选择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并可能进一步的改变人物,由是,故事是由人物驱动的,而在此基础上,需要编剧坚持适度原则,对于人物刻画的复杂性必须要根据故事的类型做一个很好的把握,否则,就极有可能会与观众对于此类故事的心理预期不相符合,对于《杰克奥特曼》而言,作为一部子供向的特摄作品,观众的最大渴望,乃是看到人类与不可预知的象征超自然力量的怪兽进行善与恶的交锋直至故事的最终,最大的不可逆转的高潮来临:奥特曼与怪兽搏斗并击败它。这也是其作为此种故事类型的主题。而只有在先满足了观众这样的心理预期后,才能试着将观众引到新鲜且出人意料地时刻。倘若用此观点衡量《杰克奥特曼》的前期剧集,则诸多集数显然并未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第五,第六集《双怪兽大闹东京》为例,对于应该突出的矛盾冲突:人类与怪兽的较量不论在情节安排上,还是在篇幅上,都仿佛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而将特警队与防卫队长官的博弈所体现出的人性,价值观以及信仰差异与冲突作为了重头戏,正反双方的冲突已悄然由人类对双怪兽转为特警队对防卫军长官。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段的冲突刻画相当精彩,如果说防卫队长官代表的是旧日本时期的军国主义分子对武力的迷信,对尊严的极端维护从而导致漠视生命,忽视自由与平等的话,那么与之相对的,以乡秀树为首的特警队员则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平等看待,对个体的尊重,以及为了自由而甘愿付出一切的觉悟与姿态,可以说,这一集之所以经典,正是归功于对这一故事事件的精细刻画,编剧将类似于原始模型般的东西——尊重个体自由与生命,融入到故事结构中去,自然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并摆脱陈规俗套。但与此相对的是,在精彩复杂的人物关系、冲突的刻画下,则体现出了对整体的把握的不足,例如,这一问题在第五,六集因为精彩复杂的人物关系而得以掩盖,第十一集《毒气怪兽》同样如此。但在其它剧集中就十分明显了。
其问题在于,《杰克奥特曼》的每集片长约为20分钟,且多以单元剧为主,这就注定了,在人物刻画的复杂性上,很有可能出现深度不足,浅尝辄止的局面,而《杰克奥特曼》作为一部长篇作品,且受到观众群年龄的限制,编剧亦不能保证在以人物关系冲突为重点的集数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冲突的设置上保证新意,这就导致了人物冲突设置老套,情节稀松拖沓,叙事节奏缓慢,而对于人类与怪兽的对抗、冲突矛盾则为兼顾人物冲突情节而不得不做弱化处理,上述因素使得剧集在观赏性上出现了问题。
以第三集《怪兽山》为例,以乡与上野就有无怪兽的争论为起点,开始了第一场人物关系冲突的高潮,之后,即是大多队员与乡在这方面认识的对立,最后,在加藤队长失踪后,乡秀树还是坚持自己的直觉,毅然决然的重回怪兽山进行搜寻。可以明显看出的是,本集在人物冲突设置上明显乏力,对角色施加压力并从而揭示人物性格真相的手法,对于特警队员来说,或许仅仅停留于“相信/不相信山中有怪兽”从而导致人物刻画深度不足,且多次以“有无怪兽”作为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确实使得人物冲突设置上出现了重复问题,给人的直观感受即是故事情节拖沓,叙事缓慢,看点不足,从而导致剧集整体观赏性下降。同样具有这些问题的有第七集《彩虹怪兽分离器》,第十三集《巨流怪兽袭东京》,第十四集《旋风席卷东京》。
第七集虽然把怪兽类似彩虹的隐身能力着重描写,但很明显的是,这种能力的设定只能接着为怪兽是否存在的争论情节做合理性依据,并而未与怪兽的破坏活动与人类的反击这一条线索很好的结合,而怪兽似乎总是被动的研究,探寻而使情节陷入老套,缺少高潮。因此,许多人认为《杰克奥特曼》前期的剧情想象力匮乏,枯燥乏味也不是没有道理。
第十三,十四集个人以为是作为第五,六集的高仿剧集,这一点就不多做评价了,毕竟编剧为同一人(上原正三)。之所以拿出来对比,是可以发现,当编剧在对人物刻画缺失了复杂性,精彩性而依然坚持以人物冲突为主的安排,导致了在故事结构上大体相似的作品在剧集品质上则颇有差距。第十三集同样以有无怪兽西蒙斯作为冲突的交点,而故事设计上的创意不足,情节拖沓则是显而易见的。编剧似乎想用悬疑向的情节逐步揭示怪兽的超能力以及怪兽来到东京的原因,但是做的并不好,抛开剧集名称过早暴露悬念的问题,单从故事本来说,悬疑向的故事需要一定的情节复杂性以及接近尾声时营造出一种揭示真相的观赏性,但是在这两集中,由于剧本还是没有,或者说不愿去丰富故事中反方的的素质,焦点还是放在船长以及船长女儿的生活遭遇这一条人物线索上,致使悬念的聚焦点——怪兽与情节少有互动且与故事的主要线索发生脱节,给观众带来的直观感受是,悬念的揭开,全靠一首歌曲的推动,而更加尴尬的是,无论悬念揭开与否,怪兽的超能力总还是要使出来的,与其如此,不如刚开始就设定怪兽的超能力是作为对抗奥特曼的秘密绝招的情节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花上两集的时间详细论证怪兽的方方面面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做是说明怪兽并无恶意,但其实观赏结果是一样的——怪兽绝招尽丧被击败),而第十三,十四集的唯一亮点,或许就是编剧通过对工厂厂长的个性刻画,体现出对资本家不顾一切的逐利姿态的批判、对日本社会制度的反思、工业文明下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矛盾。但在其深度上,不得不说是浅尝辄止的。反观上原正三在《泰罗奥特曼》中编出的《海龟怪兽大闹东京》,则是克服了上述缺点的优秀之作。
至于说到第十六集《神秘的恐怖大鸟》,第十七集《东京大爆炸》,则是一次华丽的跑偏,编剧引入类似于黑道、情杀、虐恋之类的题材,融合奥特曼的固有特色,进行了一次创作,但作为一个只有40分钟的故事,这种题材以及题材中的人物想要创作、塑造成功,可操作性着实不高。对于恐怖大鸟,印象着实不深。
以上对于剧集的个案分析,算是对我上文提出的观点的一种印证吧。
四:《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的一大缺陷——情节转折生硬
在情节转折生硬问题上最突出的一集或许要数第12集《艾吉尔怪兽》,故事的2/3部分,突出了特警队与怪兽激烈的搏斗,直至奥特曼出现,非常果断且不留情的击败了怪兽,但到最后,情节突变,原来怪兽只是想保护他的女儿,并平静的居住在这里……
再如第十集《恐龙—斯泰根》,高潮来临之时,乡秀树为解救加藤队长的困境像怪兽跑去,但当加藤队长已然平安撤出危险范围之时,乡依旧向怪兽径直跑去;再如第十五集《说谎的男孩》,乡秀树在得到孩子说自己最喜欢的与最憎恨的怪兽为同一个的回答之候,就突然径直跑到孩子的家里,给其耳光,斥其撒谎。
而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呢,有一个说法,是《杰克奥特曼》的前期剧集继承了《赛文奥特曼》的遗风,坚持严肃认真的创作,如果说上文中提到的娱乐效果不足可以归咎于此,那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么多情节上的明显漏洞呢?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很重要。
其一,是因为剧集娱乐性的匮乏,冲突设置的重复,使得剧情转折以及逻辑上的缺点被无形放大了。其二,这跟主控思想也有莫大的联系。个人认为,前期的严肃化创作倾向,使得奥特曼传统的,或者说观众心理预期的主控思想“正义压倒邪恶”(情节表现上就是奥特曼打倒怪兽)与编剧自己所持有主控思想发生了冲突。编剧不愿将情节过度娱乐化,简单化,因此,往往会在剧集中引入严肃,深层次的想法,但与此同时,娱乐化却是这种故事类型的必然归宿。所以,如何把编剧自己坚持的主控思想与奥特曼系列自身所定位的主体思想相结合,成为了难题,结合的好,便有成为佳作的可能,例如《恶魔与天使》。结合的不好,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还是以第十二集《艾吉尔怪兽》为例,也许编剧是想引入一个“关于亲情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但为了与奥特曼与怪兽激战的主题相结合,到最后,就会发现故事情节被引入了突兀的方向——奥特曼携手特警队摧毁了一切。
结语
综上所述,《杰克奥特曼》的前期剧集,在个人看来,其成就主要在于其首创性并为后续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倘若从整体上对前期剧集进行评价,那么,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则同样突出,因此,对于“《杰克奥特曼》在故事性与深度上找到了平衡点”的评价,个人认为用在其中后期的部分剧集上更为妥当。当然,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纰漏,还望指正。
一:对于1—17集的简评
《杰克奥特曼》作为昭和二期的开山之作,究竟于奥特曼系列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以及重要的地位,想来已无需赘言:无论是“人类奥特曼”的设定,“主人公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练、成长”,还是从个人生活角度对主人公乃至主要配角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刻画、描写并突出不同且鲜明的人物性格,于奥特曼系列而言,都有着如同模板一般的地位。拿第二集《反击战》为例,刻画出乡秀树因得到力量而迷失自我直到醒悟,成长的剧情,这种套路在《戴拿奥特曼》,《麦克斯奥特曼》中亦可窥其踪影。而在第五、六集《双怪兽大闹东京》中,防卫队长官同战队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亦为后续作品沿用。而以孩童、少年为绝对核心并作为故事矛盾的焦点,从而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如第十五集《说谎的男孩》,也提供了一种富有新意的剧情模式,限于篇幅,暂举三例。
但是,在我看来。对《杰克奥特曼》前期进行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实与其特色,优点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本文的重点即是想从《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中富有特色的部分入手,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至于收视率问题(如在第六集之后收视率曾一度不振,直至第22集《垃圾怪兽》有较大改观),则不在重点讨论之列。
二:《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主要特色之一——“人类奥特曼”
如果说“人类奥特曼”的直观含义乃是拥有像人一样性情的奥特曼的话,或许就依《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的表现而言,并不十分准确,个人认为,不如用“奥特曼的人间体依然保留着同人类一样的性情”更加贴切。支持我观点的,应该是前期剧集中所体现出的:乡秀树与杰克二者所表现出的各自意识的独立性,第一集,第二集自不必多言,以第四集《致命一击》为例,因杰克奥特曼的战败,乡萌生出“即使奥特曼输了,自己也绝不认输”的念头,并由此展开了身体上的磨练,并在最后出现了以人类的血肉之躯强行冲击怪兽的情节。再如,对于乡秀树的变身方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杰克奥特曼仅仅是乡秀树在使尽全力仍无法脱险的最后奇迹与希望,与那种拥有变身器,将奥特曼的能力作为自己最后的底牌的人间体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即在第九集《紧急救援》,乡秀树为营救南奇拼尽全力,到头来被飞机残骸卡住无可奈何,表现出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人类的无力与无奈。
因此,这种对于乡秀树同杰克奥特曼在意识上具有各自独立性的表现,其实并不十分有助于“人化英雄”的刻画,奥特曼系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个人认为,是源于作为主人公奥特曼形象塑造的成功,而之所以其形象能够大获成功,是源于编剧对于奥特曼的“人物性格揭示”的手法技巧的成功,即,通过反衬或对照来揭示人物性格真相,举一个相近的例子,《邦德》系列电影之所以同样经久不衰,其魅力同样于此,邦德,表面上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英式绅士的外表下,隐藏的是拥有机智敏锐般思想,坚韧意志的特工形象,这就会给观众带来无穷的愉悦,对于奥特曼而言,亦如此:奥特曼在平常状态下,看似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其人类面孔下,隐藏着的,同样是神奇而又强大的力量,让人着迷。这种模式发展到《杰克奥特曼》这里,本应该可以通过“人类化奥特曼的”概念,使得“人物性格真相揭示”的成功元素——对比与反衬,更加巧妙的作用到对于杰克奥特曼的角色塑造中,但遗憾的是,在前期剧集中,对于这种人间体与奥特曼在意识上相分离的表现,阻碍了上述技巧的作用与表达,“人类奥特曼”之所以更加富有魅力,是因为他像人,但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奥特曼,一个英雄。但就《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来说,对于乡秀树在本质上的英雄形象,所着墨的实在太少,由此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富有个性,有着私人感情生活的让人信服的角色,但或许仅此而已,与这种人类性格所对比、反衬下的英雄形象,则显得十分单薄,第二集在早早的显示了奥特曼赋予其的超能力后,便没有下文,以至于只能用对于怪兽出现时而产生的“噪音”,以强调乡秀树是作为奥特曼一般的存在,这在人物和故事的设置上,就有些过于单调了,如,在第三集《怪兽山》中,突出表现了乡坚持己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并引入了其在童年时代的记忆以及与明子的感情戏份,但是,这并不能遮盖其作为英雄形象在剧中表现的乏力。一句话,前期的乡秀树,是一个丰满的人类角色,但其身上的英雄元素的表现,并未得到与前者相同的重视,直到故事发展到中后期,随着杰克奥特曼与乡秀树二人各自意识独立性的淡化,才使得乡秀树——杰克奥特曼的立体、多面形像才终于有了非常大的起色。
三:《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的主要特色之二——人物冲突设置的频繁化,复杂化
如果说《杰克奥特曼》剧集前期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即是大段大段的因人物产生矛盾,冲突而带来的对白。将对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刻画,拉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重视的高度。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杰克奥特曼》中主人公以及主要配角形象的塑造,大有裨益。
乡秀树自不必多言,加藤队长关心队员但在行为处事上拥有一套自己所坚守的原则以及不可触碰的底线使得此人并非像伊吹那种仅仅以严苛的气势加以突出个人形象这般简单,至于说到加藤队长被人认为时常处于弱势地位,怕也和前期非常注重人物冲突的设置与刻画有关,(换做伊吹,其在第五十集《来自地底的威胁》中面对参谋的问询所做出的反映,并不比加藤好多少。)而南奇的包容宽和,照顾新人,替人人着想的品质,岸田的严苛、拥有强烈的自尊心的如同旧日本军人般的强势性格,亦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并非代表《杰克奥特曼》前期突出人物冲突的情节的设置是不容置疑的正确决定,相反,因为此,为剧集带来了种种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故事情节(故事结构)与人物是相互连锁的,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其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则是通过压力之下的选择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并可能进一步的改变人物,由是,故事是由人物驱动的,而在此基础上,需要编剧坚持适度原则,对于人物刻画的复杂性必须要根据故事的类型做一个很好的把握,否则,就极有可能会与观众对于此类故事的心理预期不相符合,对于《杰克奥特曼》而言,作为一部子供向的特摄作品,观众的最大渴望,乃是看到人类与不可预知的象征超自然力量的怪兽进行善与恶的交锋直至故事的最终,最大的不可逆转的高潮来临:奥特曼与怪兽搏斗并击败它。这也是其作为此种故事类型的主题。而只有在先满足了观众这样的心理预期后,才能试着将观众引到新鲜且出人意料地时刻。倘若用此观点衡量《杰克奥特曼》的前期剧集,则诸多集数显然并未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
以第五,第六集《双怪兽大闹东京》为例,对于应该突出的矛盾冲突:人类与怪兽的较量不论在情节安排上,还是在篇幅上,都仿佛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而将特警队与防卫队长官的博弈所体现出的人性,价值观以及信仰差异与冲突作为了重头戏,正反双方的冲突已悄然由人类对双怪兽转为特警队对防卫军长官。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段的冲突刻画相当精彩,如果说防卫队长官代表的是旧日本时期的军国主义分子对武力的迷信,对尊严的极端维护从而导致漠视生命,忽视自由与平等的话,那么与之相对的,以乡秀树为首的特警队员则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平等看待,对个体的尊重,以及为了自由而甘愿付出一切的觉悟与姿态,可以说,这一集之所以经典,正是归功于对这一故事事件的精细刻画,编剧将类似于原始模型般的东西——尊重个体自由与生命,融入到故事结构中去,自然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并摆脱陈规俗套。但与此相对的是,在精彩复杂的人物关系、冲突的刻画下,则体现出了对整体的把握的不足,例如,这一问题在第五,六集因为精彩复杂的人物关系而得以掩盖,第十一集《毒气怪兽》同样如此。但在其它剧集中就十分明显了。
其问题在于,《杰克奥特曼》的每集片长约为20分钟,且多以单元剧为主,这就注定了,在人物刻画的复杂性上,很有可能出现深度不足,浅尝辄止的局面,而《杰克奥特曼》作为一部长篇作品,且受到观众群年龄的限制,编剧亦不能保证在以人物关系冲突为重点的集数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冲突的设置上保证新意,这就导致了人物冲突设置老套,情节稀松拖沓,叙事节奏缓慢,而对于人类与怪兽的对抗、冲突矛盾则为兼顾人物冲突情节而不得不做弱化处理,上述因素使得剧集在观赏性上出现了问题。
以第三集《怪兽山》为例,以乡与上野就有无怪兽的争论为起点,开始了第一场人物关系冲突的高潮,之后,即是大多队员与乡在这方面认识的对立,最后,在加藤队长失踪后,乡秀树还是坚持自己的直觉,毅然决然的重回怪兽山进行搜寻。可以明显看出的是,本集在人物冲突设置上明显乏力,对角色施加压力并从而揭示人物性格真相的手法,对于特警队员来说,或许仅仅停留于“相信/不相信山中有怪兽”从而导致人物刻画深度不足,且多次以“有无怪兽”作为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确实使得人物冲突设置上出现了重复问题,给人的直观感受即是故事情节拖沓,叙事缓慢,看点不足,从而导致剧集整体观赏性下降。同样具有这些问题的有第七集《彩虹怪兽分离器》,第十三集《巨流怪兽袭东京》,第十四集《旋风席卷东京》。
第七集虽然把怪兽类似彩虹的隐身能力着重描写,但很明显的是,这种能力的设定只能接着为怪兽是否存在的争论情节做合理性依据,并而未与怪兽的破坏活动与人类的反击这一条线索很好的结合,而怪兽似乎总是被动的研究,探寻而使情节陷入老套,缺少高潮。因此,许多人认为《杰克奥特曼》前期的剧情想象力匮乏,枯燥乏味也不是没有道理。
第十三,十四集个人以为是作为第五,六集的高仿剧集,这一点就不多做评价了,毕竟编剧为同一人(上原正三)。之所以拿出来对比,是可以发现,当编剧在对人物刻画缺失了复杂性,精彩性而依然坚持以人物冲突为主的安排,导致了在故事结构上大体相似的作品在剧集品质上则颇有差距。第十三集同样以有无怪兽西蒙斯作为冲突的交点,而故事设计上的创意不足,情节拖沓则是显而易见的。编剧似乎想用悬疑向的情节逐步揭示怪兽的超能力以及怪兽来到东京的原因,但是做的并不好,抛开剧集名称过早暴露悬念的问题,单从故事本来说,悬疑向的故事需要一定的情节复杂性以及接近尾声时营造出一种揭示真相的观赏性,但是在这两集中,由于剧本还是没有,或者说不愿去丰富故事中反方的的素质,焦点还是放在船长以及船长女儿的生活遭遇这一条人物线索上,致使悬念的聚焦点——怪兽与情节少有互动且与故事的主要线索发生脱节,给观众带来的直观感受是,悬念的揭开,全靠一首歌曲的推动,而更加尴尬的是,无论悬念揭开与否,怪兽的超能力总还是要使出来的,与其如此,不如刚开始就设定怪兽的超能力是作为对抗奥特曼的秘密绝招的情节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花上两集的时间详细论证怪兽的方方面面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做是说明怪兽并无恶意,但其实观赏结果是一样的——怪兽绝招尽丧被击败),而第十三,十四集的唯一亮点,或许就是编剧通过对工厂厂长的个性刻画,体现出对资本家不顾一切的逐利姿态的批判、对日本社会制度的反思、工业文明下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矛盾。但在其深度上,不得不说是浅尝辄止的。反观上原正三在《泰罗奥特曼》中编出的《海龟怪兽大闹东京》,则是克服了上述缺点的优秀之作。
至于说到第十六集《神秘的恐怖大鸟》,第十七集《东京大爆炸》,则是一次华丽的跑偏,编剧引入类似于黑道、情杀、虐恋之类的题材,融合奥特曼的固有特色,进行了一次创作,但作为一个只有40分钟的故事,这种题材以及题材中的人物想要创作、塑造成功,可操作性着实不高。对于恐怖大鸟,印象着实不深。
以上对于剧集的个案分析,算是对我上文提出的观点的一种印证吧。
四:《杰克奥特曼》前期剧集的一大缺陷——情节转折生硬
在情节转折生硬问题上最突出的一集或许要数第12集《艾吉尔怪兽》,故事的2/3部分,突出了特警队与怪兽激烈的搏斗,直至奥特曼出现,非常果断且不留情的击败了怪兽,但到最后,情节突变,原来怪兽只是想保护他的女儿,并平静的居住在这里……
再如第十集《恐龙—斯泰根》,高潮来临之时,乡秀树为解救加藤队长的困境像怪兽跑去,但当加藤队长已然平安撤出危险范围之时,乡依旧向怪兽径直跑去;再如第十五集《说谎的男孩》,乡秀树在得到孩子说自己最喜欢的与最憎恨的怪兽为同一个的回答之候,就突然径直跑到孩子的家里,给其耳光,斥其撒谎。
而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呢,有一个说法,是《杰克奥特曼》的前期剧集继承了《赛文奥特曼》的遗风,坚持严肃认真的创作,如果说上文中提到的娱乐效果不足可以归咎于此,那为什么又会出现这么多情节上的明显漏洞呢?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很重要。
其一,是因为剧集娱乐性的匮乏,冲突设置的重复,使得剧情转折以及逻辑上的缺点被无形放大了。其二,这跟主控思想也有莫大的联系。个人认为,前期的严肃化创作倾向,使得奥特曼传统的,或者说观众心理预期的主控思想“正义压倒邪恶”(情节表现上就是奥特曼打倒怪兽)与编剧自己所持有主控思想发生了冲突。编剧不愿将情节过度娱乐化,简单化,因此,往往会在剧集中引入严肃,深层次的想法,但与此同时,娱乐化却是这种故事类型的必然归宿。所以,如何把编剧自己坚持的主控思想与奥特曼系列自身所定位的主体思想相结合,成为了难题,结合的好,便有成为佳作的可能,例如《恶魔与天使》。结合的不好,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还是以第十二集《艾吉尔怪兽》为例,也许编剧是想引入一个“关于亲情的魔幻现实主义故事”,但为了与奥特曼与怪兽激战的主题相结合,到最后,就会发现故事情节被引入了突兀的方向——奥特曼携手特警队摧毁了一切。
结语
综上所述,《杰克奥特曼》的前期剧集,在个人看来,其成就主要在于其首创性并为后续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倘若从整体上对前期剧集进行评价,那么,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则同样突出,因此,对于“《杰克奥特曼》在故事性与深度上找到了平衡点”的评价,个人认为用在其中后期的部分剧集上更为妥当。当然,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纰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