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吧 关注:3,883贴子:30,835
  • 1回复贴,共1

柴窑釉色原理解密与柴窑贡瓷多窑口新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柴窑釉色原理解密与柴窑贡瓷多窑口新论
柴窑釉色原理解密与柴窑贡瓷多窑口新论(讨论帖)2017-01-31 铁岭 张洪启 史前玉器解密与文物鉴定张洪启
柴窑为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批示创烧,“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是帝王的最高指示,是当时五代柴窑釉色的国家标准,也是柴窑的核心要点与灵魂所在。
打蛇要打七寸,杀猪不能扎屁股。凡事要抓住根本,任何偏离核心要点与灵魂的柴窑鉴定与研究都是遁入魔道。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御批有那些含义?
第一,表层含义。这句诗词到处了一个釉色秘密,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蓝白映衬,和谐一体。白可以调节蓝的深浅,反应天空不同时段的颜色变化,是活泼多变的。总之是蓝色系,包括月白,粉青,天青。但是,无论是哪种天蓝色调,都不是死静的单一的,而是深浅,浓淡有变化的。而体现天随着时间变化的风云变幻特性。这一点不同于它的仿品--汝窑。汝窑的天青色是是相对单一的,相对均匀的,没有韵律。比不上柴窑的风云变幻色调。所以,有诗云:“汝官哥钧四秘色,(宋时秘色四名称)不如柴窑一片瑛”. 第二层含义,雨后天晴,理应彩虹出现。天降大虹,象征吉祥与国运昌盛。雨暗示各国之间的战争如雷电风雨,风起云涌。雨过天晴暗示国家大一统,代表柴皇帝的伟大理想与人民的期盼。而这种理念如何在柴窑上实现,那就是宝石入釉,或是采取了某种特殊工艺(下文详解),而使得柴窑釉面下泛出粉红色而象征彩霞。或者通过光的折射和反色,从而泛出宝石或钻石光芒。泛彩霞或七彩光,在古代风水学中,暗示出那是风水宝地,会发大财,出高官,出皇帝甚至于会出现天下一统等大吉之像。这当然符合柴荣的心理和要求。
第三层含义,五代与宋,道教流行。蓝象征天,要求瓷器做成蓝色调,暗示着敬天,祭天。柴窑是祭祀器,用于敬天礼地,沟通神灵。它反应着统治者的道教思想与治国理念。 这三层含义,是柴窑产品设计的根本理念与灵魂所在。
符合这一理念与特征的就是柴窑,无论他是什么窑口。何况当时柴皇批示贡瓷标准时候并没有指定哪个窑口生产柴窑,而目前的考古没有发现固定的窑口。所以,柴窑的窑口可能不是唯一。因为好多窑口都在按照或尽可能接近:雨过天晴云破处,这一国家标准在生产,被选上的就是贡瓷,它的地位相当于官窑而不是固定的官窑。而这一观点与目前主流观点的大不相同。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相应的行为与外在表现。柴皇帝的道教与治国理念当然要求理想的瓷器必须是天蓝色调,包括月白,粉青,天青等。偏离了这种色调,等于偏离了领袖的最高指示,绝对不是柴窑。
那么,当时的工匠如何实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要求?当然是宝石入釉。这里有偶然与必然。相传,五代显德年间,皇帝的宝库失火,玛瑙,玉石,琉璃等烧做一团,皇帝命令工匠以此入釉面,得美瓷。于是宝石入釉成了御用瓷器的秘方。以今天的理化科学也可以解释,玛瑙等矿物加入后,改变了原有釉面的化学成分,进而改变了折射率,反射率与衍射能力,白光经过釉面发生衍射,出现了彩虹的颜色,或衍射出七彩宝石光芒,而底色确实是天蓝色系,这就是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面效果。 柴窑是个美丽的蓝色天使,雨过天晴云破处是她的灵魂与肤色,那么她的其他部分呢?请看后人的文学专著作。也是重要的鉴定参考. 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柴窑,“色如天,声如磬”。去百度吧,其他一堆话说它如何珍贵,对鉴定来说都是废话。其要点就是色如天,声如磬。 明洪武年间的曹昭著作---《格物要论》指出,柴窑,色如天,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足多粗黄土。出自北地。我认为最后一句没用,北地的范围老大了。相对海南,广州是北地。相对广州,景德镇是北地。所以无从考证。 明中期王佐有把《格物要论》增加了内容而改动了。说柴窑仅仅出自北地河南郑州。。。这下我有点怀疑了。 王婆婆说李小姐年方二八(16岁),传到了孙婆婆那里,可能是李小姐今年28岁了,大姑娘不好出嫁了。再传到刘婆婆嘴里,可能是这样的,李家的女孩当小姐(**)了,都28岁了。。。。以嘴传嘴的话,越往后可信度越低。我们鉴定柴窑,还是相信早期的欧阳修与曹昭吧。 柴窑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蓝色调,其原理之一是使用了宝石入釉面,这一方法和原理在好多资料上都有,我在这里说多少都是重复与啰嗦。我的新发现是,柴窑的呈色原理之二是,瓷釉与化妆土(或者护胎泥)发生了高温缺氧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而呈色。缺少化妆土,宝石釉也成不了事。化妆土是阴,宝石釉是阳,一阴一阳,阴阳交合而生万物,方有雨过天晴釉色的柴窑。靓男倩女,任何一方玩单身不和对方交融,都生不出柴窑宝贝娃娃。请看实物图片。 好多柴窑研究者的瓷器照片发上来看,是一眼假地摊仿品。持有者却满怀豪情地投入资金,在错误道路上跑到精疲力尽才死心,是应该反省的的。把假货当作样本来研究等于在沙漠里种水稻,在海沟里盖高楼,再疯狂,再努力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物件老,为真品,是文物科研的前提,希望我发的图,可别贻笑大方。。。否则就是浪费笔墨和生命。目前,以光学与气场为基本手段的目视鉴定法有接近百分百的准确率,一旦被广泛认可与普及,那是收藏者和研究者的幸运之事。这并不是高深不可学的九阴真经,那些大型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卖师都懂的。
图1 天蓝月白釉面鼓丁罐。月白象征蓝天,口沿有护胎泥,暗示土德。
图2 白釉面滋润有细纹,而且泛红彩。

图3 聚釉处有下垂感,显蓝,有天下大雨滴的感觉。
图4 底部涂有护胎泥,显黄土色。象征大地。
图5 (1) 釉面下的彩霞和七彩宝石光芒(7是虚数)

图5 (2) 柴窑的宝石光

图5 (3)柴窑的钻石光芒,7彩为神之气

图5 (4) 雨过天晴,釉面的彩虹
这是一件类似影青而又不同于影青的鼓丁罐。高7公分,最大口径8公分。胎体很薄,像鸡蛋壳。白洁轻巧,在日光下透光,重量很轻,风大点能吹倒。釉面滋润,有开片.整体月白色(蓝中带白)釉面很薄,没发现一个气泡。而蓝色积釉处可见一定数量的气泡,还可见流淌痕迹。口沿部分有黄土色化妆土(或护胎釉),底部有黄土色化妆土。(或护胎釉).
现在来按照柴窑鉴定要点一一对比,看它是不是柴窑.
1。雨过天晴的蓝天釉色与雨后彩虹的特征。 从以上图组,可以看到罐整体月白色,蓝中带白,积釉厚出可见明显的天蓝色。月白瓷釉面在光照下可见百种泛红,暗示彩霞。如过把四图在高像素的手机或电脑屏幕上放大,可见蓝色和红色的宝石晶体。其效果如图5. 2。色如天,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的特征。 上文已经详细釉色如天,我亲自上手弹,当当做响,如同现代瓷器,可见烧成温度极高。它的胎体白洁又极其薄,只有1到2毫米后,迎光透色,重量极其清,用嘴几乎能吹倒。釉面比较亮,很滋润,有玻璃光特征。 3.釉面滋润有细纹。图1积釉处有短的开片纹,图2可见明显的蟹爪开片文。积釉处可见明显的流通痕迹,也算细纹的一种。 4.足多粗黄土特征。口沿处可见土黄色化妆土,底足土黄色化妆土(或护胎粉,护胎泥,或垫烧土痕迹)
我目视它的釉色,发现与感悟颇多。它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如天的釉色?
小部分积釉处相对其他处厚度相对大,比较透,但底色失透。而瓷器整体为月白色失透,釉层极其薄。推测为含某种宝石的石灰釉。我领悟到。釉面如果过厚,就会形成相对透明的釉面,那就与柴窑关系不大了。但是薄的宝石釉,与护胎体用化妆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失透的月白(淡天蓝)色。这才是柴窑如天釉色的形成原理。而反应一方因为参与物质过量,剩下多余的釉聚集在一起,形成蓝而透明的雨滴。而不是月白失透感。下文我详细解释。 我仔细观察并推测其中的原理。它整体是月白色,失透。这种釉薄又有细腻的橘皮纹,应该是加入了宝石的石灰釉,从汉代到北宋,瓷器主体一直是使用石灰釉。这件瓷器如果不涂抹化妆土(护胎泥),我分析应该与景德镇影青没有大的区别,透过釉面应该可以看到胎骨色。但本器是失透的月白色,那化妆土就必不可少。正是因为含宝石的石灰釉与化妆土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才产生了它的月白(淡天蓝色)釉面。 我查遍了关于柴窑和汝窑的资料,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柴汝如天的釉色来源与釉中加入了玛瑙等宝石。我提出新的观点,宝石釉是阳,护胎的化妆土是阴,阴阳交合而生如天釉色。2中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比不可少。(柴窑汝窑都是这个道理)宝石釉是亮男,化妆土是美女,任何一方玩单身,都不会有柴汝的宝贝出现。 五代与宋代的工匠视柴汝的配方如珍宝,绝对不会轻易给同行和后人。我们这些后人被误导了。先人工匠只是提到宝石釉的事情,一字不提化妆土的事,是为了保护配方机密。就像今天保护知识产权一样,不想让你知道太多。 宝石釉启发了我的反向思维。釉面中含宝石,化妆土就不含宝石吗?说不定柴窑,汝窑的宝石主体在化妆土中呢?而到底什么是宝石。宝石说白了就是某种或某堆矿物。如玛瑙,琉璃,玉石等。。。并不是很贵重。今天看来,和石头一样多。我相信宝石粉一定存在于护胎的化妆之中,具体是什么成分我不知道,但最起码含有铁矿成分。这个我敢确定,因为黄土口沿与粗黄土足。但是其他成份是什么?到底含有多少矿物与元素?宝石釉如何和化妆土发生的具体的化学反应?反应的公式是什么?具体生成了什么?但我只是个敢想的民间研究者,一无雄厚财力,二无组织领导,也没有化学家的配合,更没有国家资金支持,暂时就无法深入了。 柴窑色如天,为什么又黄土足?明代王佐说:“何其悬也?”. 柴窑的主体功能是礼器,用来祭天礼地。天青色的釉面用来象征天,土黄色底足用来象征地。所以底部刷上护胎的化妆土,所以是黄土足。而不是像某些汝窑器物那样满釉面支烧。这样回答明中期王佐的《新格物要论》的悬疑,他也该瞑目九泉了。
那么,到底什么窑口是柴窑呢?柴窑在哪里呢?
我认为, 本件瓷器是柴窑,也是景德镇窑(前身是昌南窑口,唐代开始烧,考古已经发现诸多五代烧窑遗址)。但是柴窑仅仅是景德镇窑吗?不是的,河南郑州窑以及耀州窑口都可能是柴窑。 目前,柴窑研究纷争不段,有景德镇派,有河南郑州派,有陕西耀州派。大家互相攻击,谁也不承认谁。甚至谩骂攻击,其实毫无必要。理由如下。 柴荣皇帝御批瓷器样式的时候,只是说“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是柴窑的灵魂和标准。当时它没有指定哪个窑口,也不可能建立自己御用窑口。因为它向来生活简朴,为了统一国家,殚精竭虑,为了经济发展,甚至下令毁掉大部分寺庙和青铜佛像(用于铸钱)。他在位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目标是华夏一统,成年南征北战,没有精力与时间,更不可能挥霍大笔财富建设自己的御用窑厂。所以,他用的瓷器应该是贡瓷。这贡瓷的标准就是,“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民间的任何窑口都可以生产,哪个窑口达到了这个标准,被皇上选中了,就是贡瓷,就是柴窑。。。。。各位学者又何必争来论去??? 我认为本件瓷器是柴窑,并论诉了它符合柴窑的诸多特征。但是也存在不利证据。有的学者说,柴窑不是景德镇窑,因为后周皇帝统治区域不包括景德镇。当时景德镇在南唐皇帝李煜统治区。这有如何解释呢? 我是这样分析的。当时柴皇帝批示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一指示不光在后周统治区域造成影响。也可能影响到了景德镇窑。因为烧瓷器是个行业,行业有行会,行业之间是交流和沟通,不封闭的。就像艺术无国界一样,是相互交融的。景德镇窑按上诉标准烧造不是没有可能。此外,后周与南唐作战,每次必胜,失败一方为苟延残喘,向胜利者献出贡瓷也是经常发生的。 另外一个重要证据,从宋代到清代的诸多典籍中,指出宋代5大窑,是柴汝官哥定。柴窑为首。只是到了近代柴窑无所发现,才改为汝官哥钧定。这说明,柴窑在宋代烧造过。所以柴窑不仅仅属于五代柴荣那六年,更属于北宋。而北宋管辖者景德镇。如此,景德镇窑是柴窑的理论依据就成立了。何况目前文物收藏界确实出现了景德镇窑的柴窑实物。
民间的的柴窑实物(景德镇湖田窑口柴窑实物)
陕西耀州窑口柴窑实物

我认为各个窑口只要符合柴窑特征,就可认定是柴窑。不能因为承认景德镇窑是柴窑,而否定耀州窑是柴窑。文物界的争论有时候不一定我对你就错,你死我就活,我活你得死。而应该是你活我也我也活,我们都活的很好。中间路线未必不对。否则什么是儒家君子的中庸之道呢。
再重复一遍,“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是柴皇帝提出的贡瓷的产品国家质量标准,相当于今日的五粮液型号白酒浓香,国标特级标准。只要达到了这一标准,就是柴窑,就是五粮液型酒。不能认为景德镇湖田窑生产能出来柴窑型号瓷器,就认为耀州生产出来柴窑。事实上,大家工艺水平差不多,难分伯仲。论武功,东邪遇到西毒,谁怕谁呀。
柴窑的概念与定义不是一个窑口或窑厂,只是一个国家高标准的产品型号。起初可能是某个窑口生产,很快其他窑口模仿甚至技术超越,很快也成为后周或北宋的贡瓷。如果偏离了理念这个就会产生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思维。而这样判断的产生来源与古代典籍的争论。我们的思维为什么不跳出古代的典籍呢??或者说,古代关于柴窑的典籍也有偏颇的地方。 我认为明代的王佐,张应文等写的《新格物要论》与《清秘藏》提到的柴窑“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应该没有错,但是以偏盖全了。他们可能把景德镇湖田窑当成了唯一的柴窑窑口。误导了后人,以至于景德镇派柴窑论以此为依据与耀州派柴窑论争吵的面红耳赤,甚至骂声一片。这都是“祖宗言语不清惹的祸”。 明代曹昭的《格物要论》说柴窑足多粗黄土。他是陶瓷世家,应该是看过类似图1到图5,足部有护胎泥的景德镇湖田窑窑口的柴窑器物。从而总结出柴窑有足多粗黄土的特征。但也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偏颇的归纳法思维方式。而忽略了其他窑口的柴窑产品。事实上,其他窑口,只要符合: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特征的精品瓷器,也应该是柴窑。
柴窑瓷器质量标准只有一个 :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贡瓷就是这个标准,谁来进贡者般美瓷,朕心都喜悦。朕忙着一统江山,壮志未筹,无暇顾锅碗瓢盆的工艺细节。关于柴窑瓷器产品质量的国标问题,朕只说过这句话,没说过别的。至于必须如何如何,那都是后人说的。
张洪启 2017年1月作于铁岭调兵山
欢迎讨论交流 微信z15330953988


IP属地:辽宁1楼2017-02-03 20:34回复
    天青色,有点像柴窑色,赞一个。


    IP属地:天津18楼2017-08-26 15:01
    回复